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寫下這首《憫農》詩的是唐代的李紳晚年生活卻窮侈極奢

導讀:“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小編還記得, 上小學開始就背這首詩了, 後來歷經小學、初中、高中, 最後發現所有的學校飯堂裡都會有這首詩, 這首詩是讚美農民伯伯們, 同時也是告訴我們要愛惜糧食。 但你知道寫下這首詩的人後來怎樣了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是不知道的,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

寫下這首《憫農》詩的是唐代的李紳。 李紳(772年-846年), 字公垂。 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 是唐朝宰相、詩人, 同時他還是中書令李敬的玄曾孫。

李紳六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 隨後跟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 在二十七歲的時候就進了進士, 補國子助教, 這已經是十分了不得了, 因為當時有這樣一句話“三十老明經, 五十少進士”, 李紳能在二十七歲的年紀就中了進士實在是很厲害了。 後來他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 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 年七十四。 追贈太尉, 諡號“文肅”。 這就是李紳的人物生平了, 那他是什麼時候寫下《憫農》這首詩的呢?

可當上了大官的李紳, 卻變得讓人有些陌生。 當上大官以後的他豪奢極欲, 他愛吃雞舌, 所以每餐耗費活雞300多隻,

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 同時他還變得濫施淫威。 根據《雲溪友議》中的記載, 李紳發跡之前, 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 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 李紳發跡之後, 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 主動降低輩分, 稱自己為“弟”、為“侄”, 李紳顯得不高興, 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 李紳才勉強接受。

由於李紳為官酷暴, 所以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 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 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 ”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 那些秕糠隨風而去, 這事不必報來。

他後來變成這個樣子, 你有想到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