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消費特刊|中產階級最需要掌握的理財原則!

國慶長假來臨, 《財經天下》週刊隆重推出“消費特刊”, 分別從吃喝零售、共用出行、非標住宿、熱門IP、新派健身、豪華品牌、生活科技、智慧家居、投資理財、線上教育等十大領域,

採訪業內專家, 為您解讀最新潮的消費趨勢, 並提供最具誠意的消費建議——全是乾貨哦!今天推出第9期:投資理財篇。

1.你需要掌握的理財原理

財經天下(ID:cjtxzk)

文|李亞臻

編輯|胡劉繼

過去30年, 伴隨改革開放帶來的時代機遇, 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崛起, 而高淨值人群數量也變得相當可觀。

根據福布斯白皮書界定, 中國中產階級人群是個人可投資資產在60萬~60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群體。

而胡潤研究院界定高淨值人群指個人可投資資產600萬元人民幣以上, 其中可投資資產包括離岸資產, 但不包括房地產、奢侈品等, 在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等可投資資產活躍較高的社會人群。

如果將高淨值人群分類,

看得出創富一代企業家占比40%、職業金領占比30%、二代繼承人占比10%。 而到了億萬資產構成人群中, 已全然不見打工者的身影, 搖身變為75%企業家、15%炒房者、10%炒股者。

這些高淨值人群平均年齡為40歲上下, 男女比例平衡, 其中金融和貿易行業人數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 30歲以下的高淨值人群8成來自金融和TMT行業;40~59歲高淨值人群多數來自貿易和房地產行業;而60歲以上的高淨值人群更多在傳統行業中, 如製造業、能源、醫療科技等傳統行業。

與普遍認知相悖, 高淨值人群的投資多數是“行穩致遠”的。 存款和不動產投資仍然是他們最主要的理財方式, 然後是保險, 金融投資產品位元列第四, 藝術品位列第五, 剩下資金投入VC/PE。 資產級別越高,

呈現金融投資產品配比也越高的趨勢。

相比之下, 目前最努力、最嚮往財富自由、最焦慮的中產群體, 投資方式及投資回報比就顯得參差不齊。 最近幾年, 理財意識才從“保值”向“升值”慢慢轉換。

2.千萬富翁用這些投資工具

這幾年市場資本化程度的提升、 IPO 的開閘提高了股權的流動性和變現機會,

造就了一批從事新興行業的中高淨值人群。 對這類人群, 媒體也好, 暢銷書作家也罷, 都不惜筆墨進行剖析, “富人為什麼富?” “你與富人的差距”, 似乎想找到富人共性的底層密碼。 但不管作家們如何分析, 都逃不離富人思維模式、專業知識傍身的工具模型。

投資工具一:富人思維模型

暢銷多年的《窮爸爸富爸爸》一書告訴大眾一個底層的邏輯, 為什麼有學問、有能力一生辛勞的“窮爸爸”失了業, 而一個高中沒畢業卻善於投資理財的企業家“富爸爸”則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

“窮爸爸”總說:“好好讀書, 有好的學歷, 有穩定的工作, 生兒育女。 ”

“富爸爸”總說:“讀書沒有用, 關鍵要懂得理財, 知道金錢來的源頭是什麼。

很多聰明有學問的人反而賺錢很少, 就是因為他們不懂理財。 ”

富爸爸認為要積極發現機會、籌集資金、建立體系, 讓體系為你工作。 打工思維只能獲取單位時間的金錢價值, 公司付給你的錢僅僅是“保證你不會辭職的最低金額”, 而在整個利益模型裡, 最大的利益全是歸給了那些不需要工作就能看到收入的企業家和投資人。

賺錢就為了花, 這是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型, 而富爸爸致富的思維模型是“讓金錢為我們工作”。 富人賺錢是為了投資理財, 思考每分錢的投資價值而不是消費價值, 像企業一樣經營自身財務, 做好“每天記帳”, 清楚知道金錢來源去處, 然後再通過計算獲得更高被動收入, 降低耗損花費, 更把會計和投資學融入到自身賺錢思維的模型中去。

投資工具二:操作方法論

美國暢銷書《 Money,master the game 》 (《金錢,掌控遊戲》)提出了分幾步實現財務自由的方法論。

第一步:瞭解“遊戲”規則。想要賺錢當然要瞭解能夠賺錢的市場規律,沒有人能打敗市場,歷史總是在迴圈,彌補損失要比賺取收益難很多,資產配置的比例和何時調倉是“遊戲”的基本玩法。

第二步:測量財務階段。財務積累基本上需要經歷財務保障、財務獨立、財務自由三個階段。財務保障只能保證當下的剛性需求,無論月入多少,只要月光、沒有存款都屬於此梯隊;財務獨立是即使不再工作,也能享受和今天一樣的生活品質;財務自由是在財務獨立基礎上,還能有更多富餘資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步:在自身投資能力基礎上設定目標。要根據目前情況去設計未來要達成目標的藍圖。定期定額投資是大部分理財師給到客戶的建議,要想清楚未來想獲得多大的財務回報,然後倒推到今天,做好規劃。

第四步:資產配置的藝術。在歐美很多銀行的個人帳戶分為3個帳戶,類似於“消費帳戶” “增值帳戶” “投資帳戶”。資產配置也需要這3個籃子帳戶,可以是“保本帳戶” “增值帳戶” “夢想帳戶”。

“保本帳戶”的“籃子”裡可以放些貨幣基金、黃金、高評級債券、大額定期存款等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工具。“增值帳戶”需是博得更高收益的籃子,這筆資金不應該影響正常剛性需求,高收益債券、不動產和大宗商品等。此外,“夢想帳戶”可以作為自身更長遠的隱形投資,比如海外進修、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有效社交、公益都是不錯選擇。

第五步:定期調整資產分配比。市場永遠都是波動的,即使找專業投顧做的資產配置比例,也要隨著市場波動進行調倉。

窮人和富人思維的差別

3.怎麼投資才能獲得資產收益最大化?

口述|7分鐘理財CEO羅元裳

到底怎麼投資才能獲得最大收益?我該買什麼產品?這個基金我到底該不該賣?

這是中產階級最常問的投資理財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測算投資者是屬於哪種類型。通常7分鐘理財用“核定目標倒推收益法”“風險虧損考量法”“工資考量法”,測出該投資人是風險厭惡型、風險穩健型還是風險偏好型等。

用工資考量法簡單說明,比如某用戶月工資1萬元,持有資金20萬元,虧損6個月的月薪是影響此人生活的最大臨界值,那麼就用6除以20,所得比率就是風險承受力。

當確定目標收益和風險承受力後,便可進行資產配置最優解來做定投。投資標的大致可分為:債券、股權、另類投資。

債權類投資,包括國債、銀行理財、保本基金、信託、債券基金、P2P。此類投資基本風險較低,但也有不穩定因素,其中P2P政策不穩定,不建議保守型投資者現階段入局,可等政策穩定後,再調高投資比例;關於信託,投資者要小心對待超過10%收益的信託,千萬別認為背後有保險公司,就能穩妥,很多保險公司的風險抵控能力並不能覆蓋所有虧損;對於債券型基金在歷史上出現過8%~10%收益,但也會出現10%的虧損。

股權類的投資,包括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私募基金。基本上股票符合七虧、兩平、一賺的概率,所以對於風險偏好型投資者,可以考慮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根據大資料則算,2010~2017年的混合型定投,25%基金取得70%的回報,也有50%的基金獲得50%以上的回報。

另類投資方式,包括了黃金、PE/VC、海外不動產。目前國內很多PE/VC機構成立時間不足8年,很多專案還未完全退出,聽上去獲利多,但實則風險高。7分鐘理財資料顯示,美國PE/VC平均回報率是16%,中國PE/VC市場還在早期,還未有值得信賴的回報率資料,所以當聽到起投金額1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時,要當心投資資金打水漂!

即使瞭解投資標的的風險特性,還會有大部分人理財出現虧損狀態。追其根本是前期選錯產品,中期是不知何時止盈、止損,中後期調倉錯誤,後期替換投資產品錯誤。

為了避免上述出現的錯誤,在投資基金的整個過程中,要時刻分析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版塊走勢、產品屬性。

在大的國家級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要分析基本面、資金面及市場情緒。

基本面分析就指國家GDP國民生產總值、失業率、政策導向等;資金面是關注資金的流動方向;市場情緒要觀測投資人對市場是樂觀態度還是悲觀態度,如果大媽入場,市場情緒就過於樂觀,就離大跌不遠了。

對於版塊的選擇,現階段美國納斯達克較貴,那就選標普500;歐洲難以選擇,就可選指數基金;對於中國版塊是選擇滬深300、A50還是創業板,都需要量化分析。

舉個例子,當投資市場活躍度高時,兩市單日交易量最高達1萬億元,目前交易量在四五千億元,低迷時在兩三千億。像在2016年底市場活躍資金較少,場內資金抱團取暖,基金經理會不約而同地選擇銀行股、券商股等穩健的大盤股來獲得穩定收入。

今年7月,政府資金開始扶持創業板,隨即創業板開始上漲。估值貴不貴、資金流向,是選擇如何挑選版塊投資的方式之一。

對於產品的篩選,比如主動管理型基金,可看它近3個月、2年、5年的收益率,篩選出3個時間段排名都在前20%的基金,然後找出當市場好時上漲最快、當行情不好時下跌最慢的基金,這類基金才能抵抗高風險、提高收益率。

在完成分析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版塊走勢、產品屬性之後,就需要調整好心態。歷史模擬法可以確定,只要長期堅持基金定投,90%的人都能獲得近高額利潤。如在25歲持有初始本金10萬元,每月定期投資3000元,年息平均10%,30年後就可獲得766萬元,這還是保守估計的數字。

我們更進一步分析市場。7分鐘理財的投研團隊預估,在3000左右點位做基金定投,未來可能獲利的概率在九成以上,所以說目前並不貴,是投資建倉的好時機。

那未來市場是下跌還是上揚?這就要學會看“微笑曲線”。如果未來市場下跌,就追加倉位,降低投資成本,待市場行情高位時,就可賣出賺取差價。就像在2013年、2014年,無論投資什麼基金產品,都平均虧損6%,但到2015年單年就可賺取110%的收益,這就是在低點忍住寂寞懂得佈局的好處。

最後,13年一線投資理財的經驗告訴我,書本的知識還需要現實市場的大資料進行驗證,才能信服。因為書本理論有些是美國市場的概念,非中國市場概念。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掌握很多系統投資體系,卻賺不到錢。

所以投資理財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學習道路,因為市場永遠都在變化,要抱著謙虛、謹慎、敬畏的態度面對投資理財市場。

在面對市場琳琅滿目的投資標的時,資料也會蒙蔽真相。為了銷售,行銷人員只是截取標的物營收好的一個階段進行包裝宣傳。所以,為了避免資訊不對稱,投資者應該更可能多地看長遠及多維度數據,也可以找到值得信賴的協力廠商投資理財機構幫助打理個人資產,最終到達財務獨立、財務自由的彼岸。

4.90後的經驗:工作4年存款如何達到30萬+

我大學畢業後的4年一直在銀行裡做櫃員,近期做了理財經理,工資收入五六千元,沒有太多的社會資源。但自從工作起,每月必做理財投資,到目前為止,沒有一次中斷的經歷。現通過理財,存款數額已到30萬元以上。

剛開始也不懂理財,只知道貨幣基金最穩健,我就把錢都放在基金裡,那時都是T+1到賬,等於說我今天想用錢,但取不出來,就克制消費強制攢錢。

目前我手中持有兩檔股票和3只混合基金,每個月定投一兩千元,我一發工資就補倉和調整倉位,就像滾雪球一樣。

並且因為工作關係,我得到了內部許多理財培訓機會,工作期間也在考取證書,像保險、基金、銀行從業、會計,但理論到實踐還有一定差距。

我常提醒客戶要儘早地培養理財習慣。很多客戶認為賺錢就為了享樂,理財儲蓄等年紀大時在進行也不遲。其實賺錢享樂是人之本性,但不必要的花費或高價換得不值交易,都不是長久之計。

長久之計就是儘早搭建自己的財富通道,這個搭建過程可能10年、20年、30年。一旦搭建成功,不工作也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來保障生活。

在有了這個意識之後,我通常建議年輕無投資理財專業背景的投資者先找到可信賴的理財機構,一來通過專業機構學習理財知識,二來避免不必要的理財彎路,三來有更多的時間增加主動收入。

有兩類用戶最為常見,一類是賺得多,但花得更多;另一類是賺得不多,但非常節省,從不多花一分錢。舉兩個例子,一位是35歲、單身、月薪2.5萬元、海歸雙碩士、外企上市工作、有房無房貸的女性客戶,主動收入不錯,但月光。仔細觀察她的生活方式,社交多、愛逛街、愛健身、對吃喝玩樂很講究,表現看不錯,但從資金流向看,有太多不必要花費。

我給她的建議是開源節流,每月先拿出5000元作為理財資金。2000元做死期儲蓄,培養理財習慣,克制衝動消費;2000元做穩健保本投資;1000元做個人投資。等堅持一段時間,培養理財習慣及理財能力後,再做調整。

另一例子,35歲,已婚媽媽,月薪五六千元、本科、私營企業上班、有房貸。在主動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每月都能理財2000元以上,但很少花錢買衣服、社交和自我投資。

這類客戶給她的建議是投資自我也是在理財。可以在2000元的理財金額裡,建立個人投資帳戶,提高外表和內在競爭力,從而增加主動收入,讓理財加速。

其實這兩類人群的投資理財都有謬誤。主動收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一旦停止工作就等於停止收入,就會陷入用“身體”去換金錢的命運;從不多花一分錢在自身,就沒辦法提升競爭力提高主動收入,會大大降低原始財富累積的速度,甚至因為儲蓄而失去更好的生活體驗。

5.理財書籍推薦

《思考致富》

作者拿破崙·希爾。此書自1937年首次出版後,就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之一。作為勵志著作的先驅者,這本書指引著無數人從此走向屬於自己的成功。“如果一個人真想做一件事,那他一定會做成。”是書中一大主題思想,也是作者開章給讀者傳授的理念,書中用很多章節傳輸讀者如何運用自身“心力”來達成目標,並且列舉了著名人士的成功案例。此書在當時的美國被譽為“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思想觀念,激發了所有美國人的潛能”。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全民瘋狂》

作者查理斯·麥基開篇就提到荷蘭鬱金香泡沫、英國南海泡沫和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歷史上的3大泡沫事件。這3件事在歐洲引發了海嘯般的社會動盪,而這些瘋狂的群體性投資事件所留下的深刻教訓也一直影響到今天,並且歷史還在繼續。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大量解剖人類在利益、愚昧趨勢下所引發的癲狂。此書可提醒投資人士要時刻敬畏市場、敬畏歷史,努力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立場。

《巴比倫最富有的人》

作者喬治·克拉森在1926年出版了一系列關於精明理財和理財成功的小冊子,試圖讓眾人獲悉古巴比倫很早就通曉了財富增長的智慧。古巴比倫的財富秘密內核動力在於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之上學會增收節支、合理使用金錢,繞開財務陷阱、保本同時積極投資、掌控風險同時經濟利益最大化。喬治·克拉森是美國著名的理財大師,他非常認可最簡單的方法才最有效,此書用寓言故事講出了亙古不變的理財真理。

《窮查理寶典》

掌握100種思維模型,你將有普世智慧。換句話說,你將可以駕馭大部分領域,變為通才。這是《窮查理寶典》作者世界頂級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最想告訴世人的一個道理。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也是其良師益友。這本書不僅可以幫助提升投資理財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能整體大幅提升認知智慧,可以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本萬能的智慧寶庫,是很多企業家、投資家的首選推薦。

《聰明的投資者》

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大名鼎鼎的“價值投資”理念的祖師爺,也是“股神”巴菲特的恩師,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在安全的邊際,利潤最大化。《聰明的投資者》被譽為世界級投資領域的經典著作,自從1949年首次出版以來,被稱為“股市《聖經》”。本書首先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防禦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的不同之處,在市場波動面前應該掌握哪些工具,以及如何構建“安全邊際”。

《個人理財》

本書作者亞瑟·J·基翁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R.B.潘普林金融學教授,此書類似於教科書,是美國個人理財最受歡迎書籍之一。此書深入淺出而又細緻全面地講解了所有理財知識,專門為那些想建立自己投資理財框架體系的讀者而著,並且也是理財師考試必備書籍。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

作者提摩西·泰勒,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授。本書用簡單樸實的語言,以生活實例作為基礎,解釋了供需平衡、市場均衡點、負債、壟斷、決定薪水和財富積累關鍵要素等內容。想要變得更聰明、更能看清楚社會經濟運作本質,此書值得一讀。

【本文首刊於2017年9月25日出版的第142期《財經天下》週刊】

更把會計和投資學融入到自身賺錢思維的模型中去。

投資工具二:操作方法論

美國暢銷書《 Money,master the game 》 (《金錢,掌控遊戲》)提出了分幾步實現財務自由的方法論。

第一步:瞭解“遊戲”規則。想要賺錢當然要瞭解能夠賺錢的市場規律,沒有人能打敗市場,歷史總是在迴圈,彌補損失要比賺取收益難很多,資產配置的比例和何時調倉是“遊戲”的基本玩法。

第二步:測量財務階段。財務積累基本上需要經歷財務保障、財務獨立、財務自由三個階段。財務保障只能保證當下的剛性需求,無論月入多少,只要月光、沒有存款都屬於此梯隊;財務獨立是即使不再工作,也能享受和今天一樣的生活品質;財務自由是在財務獨立基礎上,還能有更多富餘資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步:在自身投資能力基礎上設定目標。要根據目前情況去設計未來要達成目標的藍圖。定期定額投資是大部分理財師給到客戶的建議,要想清楚未來想獲得多大的財務回報,然後倒推到今天,做好規劃。

第四步:資產配置的藝術。在歐美很多銀行的個人帳戶分為3個帳戶,類似於“消費帳戶” “增值帳戶” “投資帳戶”。資產配置也需要這3個籃子帳戶,可以是“保本帳戶” “增值帳戶” “夢想帳戶”。

“保本帳戶”的“籃子”裡可以放些貨幣基金、黃金、高評級債券、大額定期存款等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工具。“增值帳戶”需是博得更高收益的籃子,這筆資金不應該影響正常剛性需求,高收益債券、不動產和大宗商品等。此外,“夢想帳戶”可以作為自身更長遠的隱形投資,比如海外進修、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有效社交、公益都是不錯選擇。

第五步:定期調整資產分配比。市場永遠都是波動的,即使找專業投顧做的資產配置比例,也要隨著市場波動進行調倉。

窮人和富人思維的差別

3.怎麼投資才能獲得資產收益最大化?

口述|7分鐘理財CEO羅元裳

到底怎麼投資才能獲得最大收益?我該買什麼產品?這個基金我到底該不該賣?

這是中產階級最常問的投資理財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測算投資者是屬於哪種類型。通常7分鐘理財用“核定目標倒推收益法”“風險虧損考量法”“工資考量法”,測出該投資人是風險厭惡型、風險穩健型還是風險偏好型等。

用工資考量法簡單說明,比如某用戶月工資1萬元,持有資金20萬元,虧損6個月的月薪是影響此人生活的最大臨界值,那麼就用6除以20,所得比率就是風險承受力。

當確定目標收益和風險承受力後,便可進行資產配置最優解來做定投。投資標的大致可分為:債券、股權、另類投資。

債權類投資,包括國債、銀行理財、保本基金、信託、債券基金、P2P。此類投資基本風險較低,但也有不穩定因素,其中P2P政策不穩定,不建議保守型投資者現階段入局,可等政策穩定後,再調高投資比例;關於信託,投資者要小心對待超過10%收益的信託,千萬別認為背後有保險公司,就能穩妥,很多保險公司的風險抵控能力並不能覆蓋所有虧損;對於債券型基金在歷史上出現過8%~10%收益,但也會出現10%的虧損。

股權類的投資,包括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私募基金。基本上股票符合七虧、兩平、一賺的概率,所以對於風險偏好型投資者,可以考慮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根據大資料則算,2010~2017年的混合型定投,25%基金取得70%的回報,也有50%的基金獲得50%以上的回報。

另類投資方式,包括了黃金、PE/VC、海外不動產。目前國內很多PE/VC機構成立時間不足8年,很多專案還未完全退出,聽上去獲利多,但實則風險高。7分鐘理財資料顯示,美國PE/VC平均回報率是16%,中國PE/VC市場還在早期,還未有值得信賴的回報率資料,所以當聽到起投金額1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時,要當心投資資金打水漂!

即使瞭解投資標的的風險特性,還會有大部分人理財出現虧損狀態。追其根本是前期選錯產品,中期是不知何時止盈、止損,中後期調倉錯誤,後期替換投資產品錯誤。

為了避免上述出現的錯誤,在投資基金的整個過程中,要時刻分析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版塊走勢、產品屬性。

在大的國家級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要分析基本面、資金面及市場情緒。

基本面分析就指國家GDP國民生產總值、失業率、政策導向等;資金面是關注資金的流動方向;市場情緒要觀測投資人對市場是樂觀態度還是悲觀態度,如果大媽入場,市場情緒就過於樂觀,就離大跌不遠了。

對於版塊的選擇,現階段美國納斯達克較貴,那就選標普500;歐洲難以選擇,就可選指數基金;對於中國版塊是選擇滬深300、A50還是創業板,都需要量化分析。

舉個例子,當投資市場活躍度高時,兩市單日交易量最高達1萬億元,目前交易量在四五千億元,低迷時在兩三千億。像在2016年底市場活躍資金較少,場內資金抱團取暖,基金經理會不約而同地選擇銀行股、券商股等穩健的大盤股來獲得穩定收入。

今年7月,政府資金開始扶持創業板,隨即創業板開始上漲。估值貴不貴、資金流向,是選擇如何挑選版塊投資的方式之一。

對於產品的篩選,比如主動管理型基金,可看它近3個月、2年、5年的收益率,篩選出3個時間段排名都在前20%的基金,然後找出當市場好時上漲最快、當行情不好時下跌最慢的基金,這類基金才能抵抗高風險、提高收益率。

在完成分析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版塊走勢、產品屬性之後,就需要調整好心態。歷史模擬法可以確定,只要長期堅持基金定投,90%的人都能獲得近高額利潤。如在25歲持有初始本金10萬元,每月定期投資3000元,年息平均10%,30年後就可獲得766萬元,這還是保守估計的數字。

我們更進一步分析市場。7分鐘理財的投研團隊預估,在3000左右點位做基金定投,未來可能獲利的概率在九成以上,所以說目前並不貴,是投資建倉的好時機。

那未來市場是下跌還是上揚?這就要學會看“微笑曲線”。如果未來市場下跌,就追加倉位,降低投資成本,待市場行情高位時,就可賣出賺取差價。就像在2013年、2014年,無論投資什麼基金產品,都平均虧損6%,但到2015年單年就可賺取110%的收益,這就是在低點忍住寂寞懂得佈局的好處。

最後,13年一線投資理財的經驗告訴我,書本的知識還需要現實市場的大資料進行驗證,才能信服。因為書本理論有些是美國市場的概念,非中國市場概念。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掌握很多系統投資體系,卻賺不到錢。

所以投資理財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學習道路,因為市場永遠都在變化,要抱著謙虛、謹慎、敬畏的態度面對投資理財市場。

在面對市場琳琅滿目的投資標的時,資料也會蒙蔽真相。為了銷售,行銷人員只是截取標的物營收好的一個階段進行包裝宣傳。所以,為了避免資訊不對稱,投資者應該更可能多地看長遠及多維度數據,也可以找到值得信賴的協力廠商投資理財機構幫助打理個人資產,最終到達財務獨立、財務自由的彼岸。

4.90後的經驗:工作4年存款如何達到30萬+

我大學畢業後的4年一直在銀行裡做櫃員,近期做了理財經理,工資收入五六千元,沒有太多的社會資源。但自從工作起,每月必做理財投資,到目前為止,沒有一次中斷的經歷。現通過理財,存款數額已到30萬元以上。

剛開始也不懂理財,只知道貨幣基金最穩健,我就把錢都放在基金裡,那時都是T+1到賬,等於說我今天想用錢,但取不出來,就克制消費強制攢錢。

目前我手中持有兩檔股票和3只混合基金,每個月定投一兩千元,我一發工資就補倉和調整倉位,就像滾雪球一樣。

並且因為工作關係,我得到了內部許多理財培訓機會,工作期間也在考取證書,像保險、基金、銀行從業、會計,但理論到實踐還有一定差距。

我常提醒客戶要儘早地培養理財習慣。很多客戶認為賺錢就為了享樂,理財儲蓄等年紀大時在進行也不遲。其實賺錢享樂是人之本性,但不必要的花費或高價換得不值交易,都不是長久之計。

長久之計就是儘早搭建自己的財富通道,這個搭建過程可能10年、20年、30年。一旦搭建成功,不工作也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來保障生活。

在有了這個意識之後,我通常建議年輕無投資理財專業背景的投資者先找到可信賴的理財機構,一來通過專業機構學習理財知識,二來避免不必要的理財彎路,三來有更多的時間增加主動收入。

有兩類用戶最為常見,一類是賺得多,但花得更多;另一類是賺得不多,但非常節省,從不多花一分錢。舉兩個例子,一位是35歲、單身、月薪2.5萬元、海歸雙碩士、外企上市工作、有房無房貸的女性客戶,主動收入不錯,但月光。仔細觀察她的生活方式,社交多、愛逛街、愛健身、對吃喝玩樂很講究,表現看不錯,但從資金流向看,有太多不必要花費。

我給她的建議是開源節流,每月先拿出5000元作為理財資金。2000元做死期儲蓄,培養理財習慣,克制衝動消費;2000元做穩健保本投資;1000元做個人投資。等堅持一段時間,培養理財習慣及理財能力後,再做調整。

另一例子,35歲,已婚媽媽,月薪五六千元、本科、私營企業上班、有房貸。在主動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每月都能理財2000元以上,但很少花錢買衣服、社交和自我投資。

這類客戶給她的建議是投資自我也是在理財。可以在2000元的理財金額裡,建立個人投資帳戶,提高外表和內在競爭力,從而增加主動收入,讓理財加速。

其實這兩類人群的投資理財都有謬誤。主動收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一旦停止工作就等於停止收入,就會陷入用“身體”去換金錢的命運;從不多花一分錢在自身,就沒辦法提升競爭力提高主動收入,會大大降低原始財富累積的速度,甚至因為儲蓄而失去更好的生活體驗。

5.理財書籍推薦

《思考致富》

作者拿破崙·希爾。此書自1937年首次出版後,就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之一。作為勵志著作的先驅者,這本書指引著無數人從此走向屬於自己的成功。“如果一個人真想做一件事,那他一定會做成。”是書中一大主題思想,也是作者開章給讀者傳授的理念,書中用很多章節傳輸讀者如何運用自身“心力”來達成目標,並且列舉了著名人士的成功案例。此書在當時的美國被譽為“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思想觀念,激發了所有美國人的潛能”。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全民瘋狂》

作者查理斯·麥基開篇就提到荷蘭鬱金香泡沫、英國南海泡沫和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歷史上的3大泡沫事件。這3件事在歐洲引發了海嘯般的社會動盪,而這些瘋狂的群體性投資事件所留下的深刻教訓也一直影響到今天,並且歷史還在繼續。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大量解剖人類在利益、愚昧趨勢下所引發的癲狂。此書可提醒投資人士要時刻敬畏市場、敬畏歷史,努力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立場。

《巴比倫最富有的人》

作者喬治·克拉森在1926年出版了一系列關於精明理財和理財成功的小冊子,試圖讓眾人獲悉古巴比倫很早就通曉了財富增長的智慧。古巴比倫的財富秘密內核動力在於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之上學會增收節支、合理使用金錢,繞開財務陷阱、保本同時積極投資、掌控風險同時經濟利益最大化。喬治·克拉森是美國著名的理財大師,他非常認可最簡單的方法才最有效,此書用寓言故事講出了亙古不變的理財真理。

《窮查理寶典》

掌握100種思維模型,你將有普世智慧。換句話說,你將可以駕馭大部分領域,變為通才。這是《窮查理寶典》作者世界頂級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最想告訴世人的一個道理。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也是其良師益友。這本書不僅可以幫助提升投資理財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能整體大幅提升認知智慧,可以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本萬能的智慧寶庫,是很多企業家、投資家的首選推薦。

《聰明的投資者》

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大名鼎鼎的“價值投資”理念的祖師爺,也是“股神”巴菲特的恩師,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在安全的邊際,利潤最大化。《聰明的投資者》被譽為世界級投資領域的經典著作,自從1949年首次出版以來,被稱為“股市《聖經》”。本書首先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防禦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的不同之處,在市場波動面前應該掌握哪些工具,以及如何構建“安全邊際”。

《個人理財》

本書作者亞瑟·J·基翁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R.B.潘普林金融學教授,此書類似於教科書,是美國個人理財最受歡迎書籍之一。此書深入淺出而又細緻全面地講解了所有理財知識,專門為那些想建立自己投資理財框架體系的讀者而著,並且也是理財師考試必備書籍。

《斯坦福極簡經濟學》

作者提摩西·泰勒,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授。本書用簡單樸實的語言,以生活實例作為基礎,解釋了供需平衡、市場均衡點、負債、壟斷、決定薪水和財富積累關鍵要素等內容。想要變得更聰明、更能看清楚社會經濟運作本質,此書值得一讀。

【本文首刊於2017年9月25日出版的第142期《財經天下》週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