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個,不是藝術!10000個,就是藝術?

馬塞爾·杜尚《現成的自行車輪》

1913年, 杜尚將一個舊自行車輪安裝在圓凳上,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由此起源。

百年來, 裝置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多個派別, 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類便是“積少成多”。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 將人類日常生活中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品進行選擇、利用、改造、組合, 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 而在這當中, 還屬“積少成多”類作品的感官衝擊力強。

邱志傑《重複書寫一千遍蘭亭序》

從“0”到“1”

“積少成多”, 顧名思義就是指通過數量上的增加, 使普通物品成為了藝術品。 而這些普通的物件, 本身也承載著一定的文化資訊和社會資訊, 龐大數量的堆砌起到了喚起記憶的功能——這也是該類藝術品極具視覺衝擊力與震撼力的原因。

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銀雲》用數百個閃閃發亮的銀色氣球為觀眾營造了一種空靈愉悅的氛圍

看似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非常簡單, 但從“0”到“1”的道路是曲折的。 藝術家從選擇實體、構思作品、重新組合、佈置......這一系列的工作都為最後的質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藝術家朱金石的作品《船》是用10000張宣紙揉皺之後製成的

看似最後成型的藝術品只是數量達標後一瞬間發生的質變。 實際上, 其背後的每一步都是質變缺一不可的一環。

在建築師田根剛與西鐵城合作的作品《光與時間》中,

80000枚手錶晶片懸掛而下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光影世界。

用數量啟動你的感官世界

利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已有的物體進行創作, 是當代藝術家常做的事情。 藝術家們在生活的瑣碎中發掘日常事物的美感, 並將它們放置在一個藝術的語境之中, 從而讓觀眾忘記這些日常用品的原有功能, 去思索藝術家所賦予這些物件的意義。

創意機構Pearlfisher用81000只白色塑膠球給觀眾做了一片氣球的海洋,帶領觀眾放鬆身心,回歸童年時期的純真與快樂。

◆ 1根棉線 1把鑰匙 400km棉線 5萬把鑰匙 ◆

在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藝術家鹽田千春帶來了自己的作品《手中的鑰匙》。在作品中,她用長達400km的紅色棉線纏繞著5萬把鑰匙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

為什麼是棉線和鑰匙?其實,鹽田千春和棉線之間的故事由來已久。鹽田很早就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絲線的元素,從僅僅將絲線作為一種構成元素讓作品更加視覺化,到如今成為了藝術家個人的符號,其不僅牽連起了藝術家眼中的生與死,更是藝術家自我情感空間的搭建與延續。

鹽田千春作品

鹽田曾經說:“編織讓我能夠像繪畫中的線條一樣去探索時間和空間。線逐漸累積構成一個面;我創造了無限的空間,逐漸延展,好似形成一個宇宙。”

藝術家鹽田千春

一根絲線,由線到面,再到空間,其背後正是數量的積累形成的。糾纏交織的絲線包裹著空間,又在空間中延伸出新的空間——藝術家個人的情緒與思想被無限放大,為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局部)

回到《手中的鑰匙》這件作品中,鹽田千春又加入了鑰匙的元素。她認為,鑰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讓人熟知的,它們激發了我們要去探索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靈感。鹽田募集了5萬把普通市民日常使用的鑰匙,用絲線將其串聯起來——屬於5萬人的個人生活與記憶也被紅色的絲線在一個全新的空間內得到了聯結。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局部)

1把鑰匙,1根絲線並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帶著藝術家思考的5萬把鑰匙,接近400km長的絲線則折射出了藝術家對當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度思考。

◆ 1顆瓜子100000000顆瓜子◆

在國內,受傳統審美因素的影響,很多藝術家都喜歡使用“積少成多”的方式完成作品,這其中就繞不開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1億顆陶瓷瓜子》。

藝術家艾未未和他的作品《1億顆陶瓷瓜子》

這1億顆瓜子總重量超過150噸,是由景德鎮1600名熟練工人歷時2年多才完成的。每一顆瓜子都要經過30多道工序,均為純手工製作。

極為逼真的陶瓷瓜子每一顆都是純手工製作

為什麼是瓜子?在藝術家的記憶中,葵花瓜子是中國人的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最觸手可得的一種零食,甚至有時候,瓜子還充當著一種廉價的社交媒介。由此看來,一顆顆瓜子在藝術家眼中化身為了一個個人。1億顆瓜子鋪陳開來,相互重疊擠壓,就像當下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

2011年,《1億顆陶瓷瓜子》同時獲得了金棕櫚及金酸莓獎。不可否認的是,1億顆陶瓷瓜子背後不僅僅有其數量與重量作支撐,1億的數目帶來的深刻含義讓其成為了極具價值的藝術品。

◆ 1朵花888246朵花◆

除了在亞洲地區,西方也有很多裝置藝術作品中使用了“積少成多”這個概念。今年8月初,為慶祝一戰結束100周年,陶瓷藝術家Paul Cummins和舞臺設計師Tom Piper用888246朵紅色陶瓷罌粟花裝點了倫敦塔。

為什麼是罌粟花?從8月5日(英國全員參戰的第一天)“種下”第一株罌粟花開始,到11月11日(停戰紀念日),888246朵罌粟花代表著英國及其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犧牲的士兵人數。

如鮮血般的紅色罌粟花“血染”倫敦塔,就像戰火中為國犧牲的軍人們用自己的鮮血浸染著祖國的土地。整件作品占地面積達16英畝,相當於250個網球場或16個足球場。所有的紅色罌粟花都為手工製作,用掉了工廠近400噸黏土,有將近400名工人參與制作。而藝術家堅持手工製作是因為在他眼中,每一朵罌粟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代表了每一位戰士。

當觀眾漫步在這片紅色的“海洋”中時,內心的震撼很難用語言來表達。大面積的紅色不僅帶來的是視覺上的衝擊,更多代表著士兵生命的罌粟花搖曳在觀眾周圍,引發了人們對於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數量不等於一切

當然,在“積少成多”這種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量上的積累。但是,單純的累積數量並不能保證其就能成為一件具有價值的藝術品。

艾未未作品

從反面來講,極簡主義路線的裝置藝術品也能成為經典。丹·弗萊文作為美國極簡主義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正是由室內燈具組成的裝置作品。他致力於將工業材料用極其簡單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藝術思想,對美國極簡主義有著極大影響。

丹·弗萊文作品

因此,這也再次印證了在“積少成多”這一路線上,數量很重要,但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對即將被“複製粘貼”成千上百次的實體的選擇,也是其能否成為藝術品的關鍵性因素。

藝術家Nike Savvas作品

在一件件普普通通的物品上,承載的是藝術家個人的思考與情感。在成百上千次複製、組合、堆砌、重疊的過程中,其內涵也被放大了成百上千次。最後成型的藝術品經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自然能帶領觀眾由簡單直接的視覺衝擊走向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精彩回顧:

你去的景區又擠又醜,看看這些吧!

藝術家該不該過國慶日?

十位藝術家,帶你去賞不一樣的月亮!

[編輯、文/景雨萌]

創意機構Pearlfisher用81000只白色塑膠球給觀眾做了一片氣球的海洋,帶領觀眾放鬆身心,回歸童年時期的純真與快樂。

◆ 1根棉線 1把鑰匙 400km棉線 5萬把鑰匙 ◆

在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藝術家鹽田千春帶來了自己的作品《手中的鑰匙》。在作品中,她用長達400km的紅色棉線纏繞著5萬把鑰匙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

為什麼是棉線和鑰匙?其實,鹽田千春和棉線之間的故事由來已久。鹽田很早就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絲線的元素,從僅僅將絲線作為一種構成元素讓作品更加視覺化,到如今成為了藝術家個人的符號,其不僅牽連起了藝術家眼中的生與死,更是藝術家自我情感空間的搭建與延續。

鹽田千春作品

鹽田曾經說:“編織讓我能夠像繪畫中的線條一樣去探索時間和空間。線逐漸累積構成一個面;我創造了無限的空間,逐漸延展,好似形成一個宇宙。”

藝術家鹽田千春

一根絲線,由線到面,再到空間,其背後正是數量的積累形成的。糾纏交織的絲線包裹著空間,又在空間中延伸出新的空間——藝術家個人的情緒與思想被無限放大,為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局部)

回到《手中的鑰匙》這件作品中,鹽田千春又加入了鑰匙的元素。她認為,鑰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讓人熟知的,它們激發了我們要去探索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靈感。鹽田募集了5萬把普通市民日常使用的鑰匙,用絲線將其串聯起來——屬於5萬人的個人生活與記憶也被紅色的絲線在一個全新的空間內得到了聯結。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局部)

1把鑰匙,1根絲線並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帶著藝術家思考的5萬把鑰匙,接近400km長的絲線則折射出了藝術家對當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度思考。

◆ 1顆瓜子100000000顆瓜子◆

在國內,受傳統審美因素的影響,很多藝術家都喜歡使用“積少成多”的方式完成作品,這其中就繞不開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1億顆陶瓷瓜子》。

藝術家艾未未和他的作品《1億顆陶瓷瓜子》

這1億顆瓜子總重量超過150噸,是由景德鎮1600名熟練工人歷時2年多才完成的。每一顆瓜子都要經過30多道工序,均為純手工製作。

極為逼真的陶瓷瓜子每一顆都是純手工製作

為什麼是瓜子?在藝術家的記憶中,葵花瓜子是中國人的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最觸手可得的一種零食,甚至有時候,瓜子還充當著一種廉價的社交媒介。由此看來,一顆顆瓜子在藝術家眼中化身為了一個個人。1億顆瓜子鋪陳開來,相互重疊擠壓,就像當下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

2011年,《1億顆陶瓷瓜子》同時獲得了金棕櫚及金酸莓獎。不可否認的是,1億顆陶瓷瓜子背後不僅僅有其數量與重量作支撐,1億的數目帶來的深刻含義讓其成為了極具價值的藝術品。

◆ 1朵花888246朵花◆

除了在亞洲地區,西方也有很多裝置藝術作品中使用了“積少成多”這個概念。今年8月初,為慶祝一戰結束100周年,陶瓷藝術家Paul Cummins和舞臺設計師Tom Piper用888246朵紅色陶瓷罌粟花裝點了倫敦塔。

為什麼是罌粟花?從8月5日(英國全員參戰的第一天)“種下”第一株罌粟花開始,到11月11日(停戰紀念日),888246朵罌粟花代表著英國及其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犧牲的士兵人數。

如鮮血般的紅色罌粟花“血染”倫敦塔,就像戰火中為國犧牲的軍人們用自己的鮮血浸染著祖國的土地。整件作品占地面積達16英畝,相當於250個網球場或16個足球場。所有的紅色罌粟花都為手工製作,用掉了工廠近400噸黏土,有將近400名工人參與制作。而藝術家堅持手工製作是因為在他眼中,每一朵罌粟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代表了每一位戰士。

當觀眾漫步在這片紅色的“海洋”中時,內心的震撼很難用語言來表達。大面積的紅色不僅帶來的是視覺上的衝擊,更多代表著士兵生命的罌粟花搖曳在觀眾周圍,引發了人們對於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數量不等於一切

當然,在“積少成多”這種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量上的積累。但是,單純的累積數量並不能保證其就能成為一件具有價值的藝術品。

艾未未作品

從反面來講,極簡主義路線的裝置藝術品也能成為經典。丹·弗萊文作為美國極簡主義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正是由室內燈具組成的裝置作品。他致力於將工業材料用極其簡單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藝術思想,對美國極簡主義有著極大影響。

丹·弗萊文作品

因此,這也再次印證了在“積少成多”這一路線上,數量很重要,但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對即將被“複製粘貼”成千上百次的實體的選擇,也是其能否成為藝術品的關鍵性因素。

藝術家Nike Savvas作品

在一件件普普通通的物品上,承載的是藝術家個人的思考與情感。在成百上千次複製、組合、堆砌、重疊的過程中,其內涵也被放大了成百上千次。最後成型的藝術品經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自然能帶領觀眾由簡單直接的視覺衝擊走向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精彩回顧:

你去的景區又擠又醜,看看這些吧!

藝術家該不該過國慶日?

十位藝術家,帶你去賞不一樣的月亮!

[編輯、文/景雨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