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0盒火柴可以換1個比特幣,100多年前的清政府到底有多落後?

火, 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源頭。 假如沒有火人類只能吃生食, 為了維持自身所需能量和大腦神經元的數量每天消耗在進食上的時間大約為8小時左右, 而且生食的消化和吸收率也遠遠低於熟食。 一言以蔽之, 沒火就不會有人猿的進化, 也不可能產生現代的文明。

遂人取火

在鑽木取火取火之前, 人類只能通過天然的方式獲得火種, 而且要派專人小心翼翼的守護, 這大大的限制了人類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 但是自遂人鑽木取火之後, 在中國境內也只進化到了打火石這樣一個比較簡單粗暴的取火方式。

打火石

17世紀, 法國化學家波義耳用粘有硫磺的細木棒與塗磷的粗紙摩擦而起火, 產生了火柴的雛形。 00年後, 義大利的威尼斯出現像敲鼓木槌一樣的巨型火柴, 但是價格非常貴, 經常出現幾人合買一根的情況, 而且使用時必須有一瓶硫酸。 1830年, 歐洲出現用白磷製成的小巧的摩擦火, 25年後, 瑞典人設計出安全火柴。

日本產”洋火“

但是此時中國的取火方式, 依然保留在打火石這樣原始的方式。 直到清朝道光年間, 隨著英國者將鴉片販賣到中國, 才將火柴一同引進到了中國。 但是火柴剛到中國還鬧了不少笑話, 許多人只見洋人掏出一個小盒子拿出一根紅色的小木棍在盒子上輕輕一擦, 隨著小小的一聲爆炸聲, “奇跡"出現了:木棍竟然自己著火了。 所以我們大清的國民給火柴起了個挺生動的名字叫做”自來火“又名”洋火“。 而後來的”洋盆“、”西洋鏡“.........都無一列外的昭示了國家的落後。

外國公司在中國製造”自來火“

火柴的到來在那個時代不亞于現代蘋果手機剛剛登陸中國市場, 屬於奢侈消費品達到了10盒火柴1兩紋銀的誇張地步, 那相當於一家三口一個月的口糧, 放在幾年前可以換一個比特幣。

中國關於火柴的最早進口記錄可以追溯到1865年的天津海關, 在晚清忠臣李鴻章的關心下1867年清廷開始全面統計全國進口火柴的規模和數量。

由於”自來火“的暴利, 1887年, 受李鴻章委託的財主吳懋鼎建立了"天津自來火局",與之同期的1877年的上海自來火 .1879年的廣東佛山七巧明火柴廠及1889年四川重慶的森昌火柴廠等少數中國民族火柴工業與外國洋火相抗衡。

洋務運動下生產的國產“洋火”

1880年,英商美查兄弟在上海設立了燧昌自來火局,成為外國火柴商在華最早開辦的火柴廠.後又有英商日商瑞商紛紛在中國沿海城市設廠生產推銷火柴,著名的有怡和、燧生、中華磷寸、瑞中、民光、美光等廠、公司。為達到在華傾火柴的目的,外國火柴商在都採用商標,有的還加注"在華製造" "中國製造"或"上海製造"等字樣。

李鴻章

由一盒小小的火柴便可看出,100年前農耕文明的中國在製造業上是何等的落後,工業化更是天方夜譚。在西方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衝擊下,清政府統治的下中國淪為了西方列強砧板上魚肉任宰割。

洋務運動下生產的國產“洋火”

1880年,英商美查兄弟在上海設立了燧昌自來火局,成為外國火柴商在華最早開辦的火柴廠.後又有英商日商瑞商紛紛在中國沿海城市設廠生產推銷火柴,著名的有怡和、燧生、中華磷寸、瑞中、民光、美光等廠、公司。為達到在華傾火柴的目的,外國火柴商在都採用商標,有的還加注"在華製造" "中國製造"或"上海製造"等字樣。

李鴻章

由一盒小小的火柴便可看出,100年前農耕文明的中國在製造業上是何等的落後,工業化更是天方夜譚。在西方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衝擊下,清政府統治的下中國淪為了西方列強砧板上魚肉任宰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