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一次,《戰狼2》能代表中國電影碾壓奧斯卡嗎?

北京時間10月6日,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官方正式公佈了2018年第90屆奧斯卡外語片提名名單。 共有92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競爭了最佳外語片的獎項, 創下奧斯卡影史記錄。

大家紛紛拿出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參賽, 而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 中國大陸選送的作品卻似乎有些讓人意外, 那就是——

《戰狼2》

其實論商業價值, 這部橫卷57億票房的電影, 作為華語片唯一躋身全球總票房前100名的作品, 絕對是響噹噹。

可為什麼參選奧斯卡, 大家都會感到意外呢?

一方面, 《戰狼2》本身承載著太多的爭議。 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 都習慣了把評價超脫於電影本身。 雙方吵著吵著, 就變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扣帽子大賽, 甚至有網友連未來「戰狼2痛失奧斯卡」的新聞標題都想好了——

在這個處於輿論場風口浪尖的時刻, 讓本就評價兩極分化、品質卻不算頂尖的《戰狼2》代表2017年大陸電影作品的最高水準去競選奧斯卡,

自然很難得到影迷們的滿意。

而令一方面, 奧斯卡能不能買帳也是個大問題。 不同于國內獎項, 國際上的電影大獎向來不青睞商業爽片, 連人人喜聞樂見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沒有絲毫要報名的意思。

從前幾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名單就能看出,

得獎的向來都是人文關懷濃厚的、現實風格強烈的作品, 有些甚至很小眾。

這時把《戰狼2》硬推上沖奧舞臺, 就好比讓南派三叔參選諾貝爾文學獎。 不是說不好, 而是完全搞錯了方向。

吃瓜群眾能考慮到的問題, 相信決定代表中國送選作品的電影局一樣能考慮到。

可這次, 他們精心挑選的作品不管是從哪個角度看, 機會似乎都不大。 這時候, 問題來了:

明知道得獎幾率小, 為什麼依然是《戰狼2》?

要解決這個問題, 得先從華語電影征戰奧斯卡的歷史看起。

對於沖奧這件事, 從1979年中國內地將《阿凡提》送選開始,

一直以來都是電影界繞不開的話題。 如同對諾貝爾獎的渴望一樣, 動力都是那份渴望被認可的心。

可一個殘酷的事實是, 30多年沖奧路歷經坎坷卻顆粒無收, 提名過最佳外語片的也僅有《菊豆》和《英雄》兩部。

這裡需注意:雖然都是華語電影, 但由於奧斯卡評選機制和電影題材的原因, 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3年的《霸王別姬》是代表中國香港地區入圍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而李安導演的兩部提名作品《喜宴》和《飲食男女》、和唯一獲獎最佳外語片的《臥虎藏龍》也都是代表中國臺灣出戰的。

拼命想得獎卻又得不到,渴望又失望的矛盾心理讓中國電影沖奧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百花齊放的高品質黃金年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網路和新聞都還不發達,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奧斯卡的認知和期待都不像如今這般強烈。

相比之下,那20年內地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品質卻絲毫不遜色。

不僅題材多樣——

既有《人生》(1984年)和《開國大典》(1989年)這樣的主旋律作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998年)這樣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鳳凰琴》(1993年)、《漂亮媽媽》(2000年)等經典文藝片,甚至還有《紅櫻桃》(1995年)這種給小編留下恐怖童年回憶的爭議作品。

很多佳片的品質也十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比如《紅高粱》(1987年,豆瓣8.2分)、《芙蓉鎮》(1986年,豆瓣9.0分)、《城南舊事》(1980年,豆瓣8.8分)、《過年》(1991年,豆瓣8.5分)等,即便不需要太多獎項的加持也一樣有他們自身的價值。

更何況那20年的中國內地電影,雖然沒能斬下奧斯卡,卻獲得過兩次威尼斯金獅獎、兩次柏林金熊獎、一次坎城金棕櫚獎、一次美國金球獎,此外還有歐洲三大影展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導演獎、演員獎若干。

片子普遍過得去關,也都是真的撿著品質高的電影送出國。

讓外國電影圈在欣賞到電影的同時,感受到了背後真實又有特色的中國文化,就算沒獲獎也真真兒是華語電影黃金年代的開端。

2、千禧年開始:嘗到甜頭後的武俠片複製粘貼。

這時轉捩點來了,那就是2001年《臥虎藏龍》的一枝獨秀。

它一口氣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最佳原創音樂獎 、最佳攝影獎 、最佳藝術指導獎四項大獎,外加六項提名風光無限,也讓李安立刻成為名震全球的知名大導演。

這下可好,努力了20年,唯一一個獲獎的作品還不是咱們的。受到刺激的大陸國產片便開始了模仿著《臥虎藏龍》的沖奧之旅,開啟了一波中國武俠大片轟炸奧斯卡的時代。

2002年,我們就立刻拋棄了文藝風格,選送了與《臥虎藏龍》同類題材的《英雄》來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果然不負眾望:雖然沒獲獎,卻繼《菊豆》之後11年裡再一次提名。

《英雄》的成功讓導演張藝謀就此轉向了商業片,也讓送選部門看到了希望:原來「中國元素」才是拿獎訣竅。

這還不好說?畢竟那些年,我們精彩打鬥+宏大場面的武俠大片還是很多的,既能讓中國電影揚名,又能忽悠忽悠歪果仁,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2003年的《天地英雄》和2004年的《十面埋伏》仿佛像複製粘貼一半出現在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名單裡,全都是統一風格的武俠電影、打鬥差不多、色調差不多、連出現的演員面孔都差不多(算上《英雄》和《臥虎藏龍》,80%都是章子怡主演)。

可問題是,一方面此前兩部作品的獲獎和提名,都又相對不錯的品質支撐,不全是靠文化獵奇;

再不濟,就算是圖新鮮,評審們吃個一次兩次也就夠了。普通人連吃五天青椒炒肉還想換換豆角呢,武俠電影的連續轟炸很難再讓奧斯卡提的起興趣。

然而兩部電影的接連失敗,並沒有讓國人意識到奧斯卡已經吃膩了所謂的中國元素,依然延續著之前的套路,之後兩年分別選送了《無極》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兩部之後被群嘲了多年的片子沖奧。

就算沒有大家調侃的那麼無可救藥,可要說兩部平均不到5分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電影的巔峰,任誰也不會同意。

3、2008年之後:繼續失敗,破罐子破摔愛誰誰

2008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連續四年的武俠片沖奧失敗,讓內地電影看不到希望;可在另一個「奧」字打頭的盛宴上,我們卻成功舉辦了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 。

這讓送選部門靈機一動:嘗試了那麼多路子都行不通,武俠神藥又失效了,倒不如「出奇制勝」一波。這便誕生了奧運年的那部報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築夢2008》。

這是一部從各方面展示國力的紀錄片,雖然在國內砍下了金雞華表兩項大獎,可送選奧斯卡卻不出意外的落了空。

這其中不僅有著「送選什麼你都不給獎,老子不伺候了」的傲嬌,也有著可供選擇的作品本就有局限的無奈。

就看這些年內地製作的華語電影,一直努力將電影的大方向朝著商業大片上靠攏,要從這些商業氣息濃重的電影中選取符合奧斯卡評選標準,且能獲得行業代表認同,似乎就只剩下了這些知名導演的大作——

2009年《梅蘭芳》;2010年《唐山大地震》;2011年《金陵十三釵》;2012年《搜索》。

而這些作品連提名圈都沒有進的原因,從馮小剛導演對自己作品的清晰認識就可見一斑:「《唐山大地震》不是奧斯卡那個范兒的電影,它就是拍給中國老百姓看的。一個電影獎、數億的票房,只能要一個,我肯定選票房。」

而脫離了商業大圈,掙扎求存的文藝電影又被擁有決定權的行業代表所限制。

比如2005年的文藝佳作《青紅》,看上去就更有最佳外語片的氣質,可依然被《滿城盡帶黃金甲》戰勝;2015年《滾蛋吧!腫瘤君》甚至匪夷所思地淘汰了《山河故人》和《狼圖騰》,報名了奧斯卡。

商業電影行不通,文藝電影不能去,於是從去年開始,我們又走回了08年的老路:

得不得獎愛誰誰。反正也很難選上,倒不如照著自己開心來,萬一評委的腦子哪根筋搭錯了呢!

照著這個標準,去年的報名片《大唐玄奘》雖然又爛又奇葩,玄奘黃教主經常露出韋小寶般的蜜汁圍笑。但也不失為既表現了文化底蘊又彰顯政治立場的大作,簡直太適合送往奧斯卡了。

相比之下,《戰狼2》不僅品質好很多,嚇你一個大跟頭的票房成績也擺在那兒。就算沖奧失利,也不會失了臉面,對外作為國際形象宣傳的一部分,對內則是告訴國內電影界,什麼樣的電影才是被鼓勵支持的。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沖奧之旅很大可能又會鎩羽而歸了,可將近30年的失敗之路,卻更應該讓中國電影長個記性。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在研究奧斯卡的評判標準,可正是輸在特別想進這個名單的心裡上。對別人的遊戲太重視,又抓不透別人遊戲的規則,在盲目重複的死胡同裡一條路走到黑。

而到了不得不改變之時,卻又不是因為更重視電影品質,而是研究不透規則,就隨心所欲地放飛自我。

整個過程中,沒有人記得20年前中國電影的那個黃金年代,是靠著品質和創新騰飛;也沒有人記得打鐵還需自身硬,先把電影整體水準提升,給真正優秀的作品機會。

說到底,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重點,不是獵奇的外語,還是「最佳」二字。

與其去猜奧斯卡喜歡什麼,不如想想什麼才是好電影;與其一味追求文化輸出,倒不如先讓導演尊重自己的藝術追求、片方尊重觀眾的審美、藝術家尊重我們所處的現實。

真到了電影工業體系成熟、對電影品質真正自信的時候,得不得獎也就無所謂了。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拼命想得獎卻又得不到,渴望又失望的矛盾心理讓中國電影沖奧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百花齊放的高品質黃金年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網路和新聞都還不發達,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奧斯卡的認知和期待都不像如今這般強烈。

相比之下,那20年內地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品質卻絲毫不遜色。

不僅題材多樣——

既有《人生》(1984年)和《開國大典》(1989年)這樣的主旋律作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998年)這樣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鳳凰琴》(1993年)、《漂亮媽媽》(2000年)等經典文藝片,甚至還有《紅櫻桃》(1995年)這種給小編留下恐怖童年回憶的爭議作品。

很多佳片的品質也十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比如《紅高粱》(1987年,豆瓣8.2分)、《芙蓉鎮》(1986年,豆瓣9.0分)、《城南舊事》(1980年,豆瓣8.8分)、《過年》(1991年,豆瓣8.5分)等,即便不需要太多獎項的加持也一樣有他們自身的價值。

更何況那20年的中國內地電影,雖然沒能斬下奧斯卡,卻獲得過兩次威尼斯金獅獎、兩次柏林金熊獎、一次坎城金棕櫚獎、一次美國金球獎,此外還有歐洲三大影展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導演獎、演員獎若干。

片子普遍過得去關,也都是真的撿著品質高的電影送出國。

讓外國電影圈在欣賞到電影的同時,感受到了背後真實又有特色的中國文化,就算沒獲獎也真真兒是華語電影黃金年代的開端。

2、千禧年開始:嘗到甜頭後的武俠片複製粘貼。

這時轉捩點來了,那就是2001年《臥虎藏龍》的一枝獨秀。

它一口氣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最佳原創音樂獎 、最佳攝影獎 、最佳藝術指導獎四項大獎,外加六項提名風光無限,也讓李安立刻成為名震全球的知名大導演。

這下可好,努力了20年,唯一一個獲獎的作品還不是咱們的。受到刺激的大陸國產片便開始了模仿著《臥虎藏龍》的沖奧之旅,開啟了一波中國武俠大片轟炸奧斯卡的時代。

2002年,我們就立刻拋棄了文藝風格,選送了與《臥虎藏龍》同類題材的《英雄》來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果然不負眾望:雖然沒獲獎,卻繼《菊豆》之後11年裡再一次提名。

《英雄》的成功讓導演張藝謀就此轉向了商業片,也讓送選部門看到了希望:原來「中國元素」才是拿獎訣竅。

這還不好說?畢竟那些年,我們精彩打鬥+宏大場面的武俠大片還是很多的,既能讓中國電影揚名,又能忽悠忽悠歪果仁,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2003年的《天地英雄》和2004年的《十面埋伏》仿佛像複製粘貼一半出現在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名單裡,全都是統一風格的武俠電影、打鬥差不多、色調差不多、連出現的演員面孔都差不多(算上《英雄》和《臥虎藏龍》,80%都是章子怡主演)。

可問題是,一方面此前兩部作品的獲獎和提名,都又相對不錯的品質支撐,不全是靠文化獵奇;

再不濟,就算是圖新鮮,評審們吃個一次兩次也就夠了。普通人連吃五天青椒炒肉還想換換豆角呢,武俠電影的連續轟炸很難再讓奧斯卡提的起興趣。

然而兩部電影的接連失敗,並沒有讓國人意識到奧斯卡已經吃膩了所謂的中國元素,依然延續著之前的套路,之後兩年分別選送了《無極》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兩部之後被群嘲了多年的片子沖奧。

就算沒有大家調侃的那麼無可救藥,可要說兩部平均不到5分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電影的巔峰,任誰也不會同意。

3、2008年之後:繼續失敗,破罐子破摔愛誰誰

2008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連續四年的武俠片沖奧失敗,讓內地電影看不到希望;可在另一個「奧」字打頭的盛宴上,我們卻成功舉辦了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 。

這讓送選部門靈機一動:嘗試了那麼多路子都行不通,武俠神藥又失效了,倒不如「出奇制勝」一波。這便誕生了奧運年的那部報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築夢2008》。

這是一部從各方面展示國力的紀錄片,雖然在國內砍下了金雞華表兩項大獎,可送選奧斯卡卻不出意外的落了空。

這其中不僅有著「送選什麼你都不給獎,老子不伺候了」的傲嬌,也有著可供選擇的作品本就有局限的無奈。

就看這些年內地製作的華語電影,一直努力將電影的大方向朝著商業大片上靠攏,要從這些商業氣息濃重的電影中選取符合奧斯卡評選標準,且能獲得行業代表認同,似乎就只剩下了這些知名導演的大作——

2009年《梅蘭芳》;2010年《唐山大地震》;2011年《金陵十三釵》;2012年《搜索》。

而這些作品連提名圈都沒有進的原因,從馮小剛導演對自己作品的清晰認識就可見一斑:「《唐山大地震》不是奧斯卡那個范兒的電影,它就是拍給中國老百姓看的。一個電影獎、數億的票房,只能要一個,我肯定選票房。」

而脫離了商業大圈,掙扎求存的文藝電影又被擁有決定權的行業代表所限制。

比如2005年的文藝佳作《青紅》,看上去就更有最佳外語片的氣質,可依然被《滿城盡帶黃金甲》戰勝;2015年《滾蛋吧!腫瘤君》甚至匪夷所思地淘汰了《山河故人》和《狼圖騰》,報名了奧斯卡。

商業電影行不通,文藝電影不能去,於是從去年開始,我們又走回了08年的老路:

得不得獎愛誰誰。反正也很難選上,倒不如照著自己開心來,萬一評委的腦子哪根筋搭錯了呢!

照著這個標準,去年的報名片《大唐玄奘》雖然又爛又奇葩,玄奘黃教主經常露出韋小寶般的蜜汁圍笑。但也不失為既表現了文化底蘊又彰顯政治立場的大作,簡直太適合送往奧斯卡了。

相比之下,《戰狼2》不僅品質好很多,嚇你一個大跟頭的票房成績也擺在那兒。就算沖奧失利,也不會失了臉面,對外作為國際形象宣傳的一部分,對內則是告訴國內電影界,什麼樣的電影才是被鼓勵支持的。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沖奧之旅很大可能又會鎩羽而歸了,可將近30年的失敗之路,卻更應該讓中國電影長個記性。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在研究奧斯卡的評判標準,可正是輸在特別想進這個名單的心裡上。對別人的遊戲太重視,又抓不透別人遊戲的規則,在盲目重複的死胡同裡一條路走到黑。

而到了不得不改變之時,卻又不是因為更重視電影品質,而是研究不透規則,就隨心所欲地放飛自我。

整個過程中,沒有人記得20年前中國電影的那個黃金年代,是靠著品質和創新騰飛;也沒有人記得打鐵還需自身硬,先把電影整體水準提升,給真正優秀的作品機會。

說到底,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重點,不是獵奇的外語,還是「最佳」二字。

與其去猜奧斯卡喜歡什麼,不如想想什麼才是好電影;與其一味追求文化輸出,倒不如先讓導演尊重自己的藝術追求、片方尊重觀眾的審美、藝術家尊重我們所處的現實。

真到了電影工業體系成熟、對電影品質真正自信的時候,得不得獎也就無所謂了。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