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光大銀行資訊科技部總經理李璠:讓貸後管理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

當技術與金融交融時, 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移動支付、人工智慧理財、新消費金融, 無論Fintech, 還是Techfin, 其本質都在於利用科技等手段, 降低資訊不對稱,

提升金融效率, 本質還是金融。 互聯網金融發展至今, 國內機構已開始注重“金融創新”。

對商業銀行來說, 資產品質是條生命線, 尤其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經濟下行的環境下, 如何利用技術打好資產品質保衛戰成為傳統銀行探索金融科技的首要命題。

與更多的中小銀行引入外部資源、加強貸前管理模式不同, 近日, 中國光大銀行大資料實驗室基於風險管理領域的預警分析研究, 成功孵化出資料產品——“濾鏡”。

從2016年下半年試運行結果看, “濾鏡”為該行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信貸風險情報, 36%的企業在6個月內出現關注類貸款。 也就是說“濾鏡”給出的100家預警企業中, 有36家企業在日後的經營過程中出現了違約風險。

智慧“濾鏡”助力貸後風險預警

眾所周知, 商業銀行主要客戶是大中型企業, 這些大中型企業大多是所在行業中的領軍者, 對於這些客戶群體, 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獲取較為穩定的利差收入, 由於這類客戶群體單筆信貸金額較大, 出現風險後所造成的損失難以彌補, 其資產品質可以說對其所在分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據瞭解, “濾鏡”產品針對的是銀行已經授信的大中型企業, 突破了傳統衡量企業狀況的方式, 利用大資料分析技術從企業的關係切入。

李璠以一家從生產經營、現場檢查以及財務資料上看一切正常的企業為例, 但“濾鏡”卻給其標上了風險的標籤。 源於“濾鏡”檢查到這家企業頻繁的資金往來並非是產業上下游的供應商或客戶,

而是擔保公司、小貸公司一類的資金帳戶, 這意味著企業可能正在經營與主業無關的領域, 包括炒股、炒房地產等等, 或者企業可能在進行額外的融資或投資活動, 類似民間借貸、高利貸。

由此所在分支行、信貸負責人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 針對企業風險重新調查, 然後進行風險處置, 包括增加抵押物、提前收回貸款、貸款重新定價等等。

據李璠介紹, “濾鏡”資料產品運用社交網路、路徑演算法、文本分析等大資料分析挖掘技術, 線上運行特殊交易對手、風險共同體、複雜迴圈擔保圈三類大資料模型信號。 其中, “複雜迴圈擔保圈”模型用於發現擔保網路中的隱蔽性風險模式, 有效防範群體性違約風險,

在三類信號中表現最佳。

“在一個擔保圈中, 一家企業的跑路, 其他企業的風險肯定上升。 在面臨連帶償債責任時, 關聯企業就會受到連累。 ”據李璠介紹, 在複雜的迴圈擔保圈中, “濾鏡”的風險隱患的命中率更是超過50%。

而針對外界較為關注的資訊安全, 劉錦淼表示, 銀行所使用的客戶所有資訊都經過脫敏化處理, 確保不會洩露, 而在銀行內部, 轄內的客戶資訊只有當地的分行行長級別才可以看到, 其他外部省份是沒有許可權查看的, 以此確保客戶資訊安全。

高管可在手機APP上“光速觀察”

據李璠介紹, “濾鏡”依託首個移動資料應用平臺——“光速觀察”, 而“光速觀察”是以手機APP作為載體, 面向總、分、支三級高管層的應用,

提升決策者的洞察力與經營決策效率。

簡單理解為, 在“貸後管理”上, 分支行高管每月查看一次“光速觀察”手機APP即可查看所轄內的企業信貸投放的“健康指數”, 對被“濾鏡”風險標記的企業第一時間進行風險排查處置。 現階段“濾鏡”的風險標記還暫時只針對銀行貸款的大中型企業。 李璠表示, 這種方式運用一旦嘗試成功後, 覆蓋到銀行貸前調查, 實現信貸全流程, 並應用到小微企業貸款、個人貸款。

光大銀行資訊科技部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助力業務發展、普惠金融, 推出雲繳費, 2016年雲繳費交易金額突破400億元, 同比增幅85%, 交易筆數突破2億筆, 同比增幅77%。 據測算, 單項繳費業務從系統接入到上線運營, 開發成本、分行推動費用、專線成本、行銷成本、設備分攤成本等平均不少於40萬元, 總計可節省社會公共資源數百億元。

其技術開發也正是出自資訊科技部團隊下設的科技創新實驗室,該實驗室設在研發中心,同時由業務骨幹參加科技創新工作小組,該小組實施矩陣式管理,目前由資訊科技部主管開發總經理牽頭。

科技創新實驗室的職能是跟蹤目前最新的技術,成功運營了近6年時間,形成了一套從創意之初到閉環運作再到成果孵制的完整創新機制。其孵化的產品有瑤瑤繳費、區塊鏈慈善、二手房資金監管託管、電子管道跨境支付、ETC卡以及“濾鏡”產品。

“以廣為關注的人臉識別為例,科技創新實驗室建立了生物識別平臺,人臉識別已經應用到VTM,直銷銀行陽光銀行輔助開戶等應用。”據李璠介紹,目前櫃面開戶識別已在準備試點之中,計畫在兩家分行試點應用。

總計可節省社會公共資源數百億元。

其技術開發也正是出自資訊科技部團隊下設的科技創新實驗室,該實驗室設在研發中心,同時由業務骨幹參加科技創新工作小組,該小組實施矩陣式管理,目前由資訊科技部主管開發總經理牽頭。

科技創新實驗室的職能是跟蹤目前最新的技術,成功運營了近6年時間,形成了一套從創意之初到閉環運作再到成果孵制的完整創新機制。其孵化的產品有瑤瑤繳費、區塊鏈慈善、二手房資金監管託管、電子管道跨境支付、ETC卡以及“濾鏡”產品。

“以廣為關注的人臉識別為例,科技創新實驗室建立了生物識別平臺,人臉識別已經應用到VTM,直銷銀行陽光銀行輔助開戶等應用。”據李璠介紹,目前櫃面開戶識別已在準備試點之中,計畫在兩家分行試點應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