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關羽的成神之路,慈禧太后看戲時見到他出場為什麼要起立

真假三國縱橫談56:關羽的成神之路

清朝末年, 慈禧太后對京劇很是癡迷, 尤其是對三國戲情有獨鍾。 據民國年間的齊如山所著的《京劇之變遷》記載, 皇宮內演關公戲, 每逢關公一上場, 皇帝與西太后都要離座起身, 走上幾步再坐下。 而且像《走麥城》這樣的反映關羽敗亡的戲是絕對不允許演的, 後來由上海起頭, 才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演了起來。

京劇的關羽臉譜

為什麼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和太后為什麼對關羽如此尊敬呢?原來他們見到的不是歷史上的那個真實的關羽, 而是一千多年來不斷被神化的關聖大帝, 他們是表達對關聖人的敬意。

那麼, 歷史上的真實的關羽又是怎樣在死後一千多年, 會獲得上至朝廷下至草民百姓的一致尊崇呢?這其實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

據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所載的史料來看,

在唐代以前, 關羽就同張飛一道以驍勇過人為世人所崇拜, 很多勇將自比關張。 如晉朝的劉遐, 在戰場上衝鋒陷陣, 所向披靡, 被人比作關張;再如當時北方苻秦派往東晉的使臣, 在誇耀本國將領的時候, 說有王飛、鄧羌是關張之流的人物。 此外, 像晉時的梁崧、趙昌、李庠, 南朝宋時的薛彤、高進之, 齊時的垣厲生, 陳時的蕭摩訶, 以及北魏名將楊大眼、崔延伯, 都被時人比作關張。 劉宋時的猛將薛安都, 在討伐魯爽叛亂的時候, 單騎直入敵陣, 大呼直刺魯爽于馬下, 這一壯舉被人稱比作關羽斬顏良。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 在唐代以前, 作為一員猛將, 關羽已經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關羽萬軍中斬顏良

而到了唐代以後, 關羽就慢慢地有了某種神化的傾向。 據唐人董挺《貞元重建廟記》載, 當時就已流傳關羽在陳朝年間顯聖助僧人建成玉泉寺的傳說, 寺西北有關公遺廟, 當時人不論僧俗, 進入此廟都像嚴官在旁, 肅然起敬、不敢褻瀆。

到了宋代, 關羽又往神化的道路上大大地邁進了一步,

官方也來湊熱鬧, 給他升官晉爵。 宋徽宗時封他為忠惠公和崇寧真君, 後又加封為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 由歷史上的侯升為公又升為王;高宗時, 他又被封為壯繆義勇王, 孝宗時改封為英濟王。 這是由官方出面給關羽所加的封號。

有了官方的推崇, 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 宋人張耒在《時道雜誌》中載, 當時京城有一富家子弟, 很喜歡看皮影戲, 每次看到關羽被斬就會流淚, 讓弄皮影戲的人緩一緩。 時間久了, 弄皮影戲的人發現這小子有點呆, 就騙他說, 關羽是古時猛將, 被斬後成為鬼神能作祟, 應該祭祀他。 富家子信以為真, 帶來幾十件銀器, 大陳酒肉, 在影戲演過斬關羽後設祭, 眾無賴聞風而至, 大吃一通,

還請富家子分散銀器, 作為敬神的表示, 富家子不敢違逆, 幾十件銀器就這樣被分光了。 這個富家子文化程度不高, 但對關羽卻是如此的崇敬, 由此可知當時民間對關羽的神化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

到了元代, 蒙古統治者為了拉攏漢族高層, 對關羽也是格外推崇。 關羽在元文宗時被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所享祭祀的規格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據元人郝經《重建廟記》記載, 最初一些寺廟, 關羽與劉備、張飛同在一廟受禮, 而且關羽像侍立于劉備像的旁邊。 後來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於是另建劉備廟, 同時也有了獨立的關羽廟, 關羽在廟中居南面之位。 再後來, 關王廟就遍佈全國。

到了明代, 關羽的位置進一步提升。 在明神宗萬曆十八年, 封協天護國忠義帝。關羽竟然成了帝。到萬曆四十二年,又被進一步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崇禎年間,關羽又有了“關夫子”的叫法,已經和孔夫子平起平坐了。

由於關羽在明代已經成聖成帝,清人已經無法再對他進行加封了,只好在他的頭銜上做文章。

清世祖時,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高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仁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

清宣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到了這一步,關羽的聲望也達到了頂點。他死後的殊榮,古往今來,任何別的名將都無法望其項背。關羽本是一普通武將,在他死後千年,居然成了王、成了帝、成了聖、成了神,原因很複雜。從統治階層這一方來講,他們需要樹立一個關羽這樣的忠義楷模,讓人們去效仿,無疑是有利於他們的統治的。從一般民眾來說,一方面,民眾心中固有的英雄崇拜,很容易使他們尊崇關羽這樣的勇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三國演義》中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那種至死不渝的義氣所感染,契合了下層民眾患難相助的道德觀念。

遍佈全國的關王廟

關公崇拜的形成,是歷史長期各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然《三國演義》的問世流傳,對底層民眾的關公崇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封協天護國忠義帝。關羽竟然成了帝。到萬曆四十二年,又被進一步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崇禎年間,關羽又有了“關夫子”的叫法,已經和孔夫子平起平坐了。

由於關羽在明代已經成聖成帝,清人已經無法再對他進行加封了,只好在他的頭銜上做文章。

清世祖時,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高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仁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

清宣宗時,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到了這一步,關羽的聲望也達到了頂點。他死後的殊榮,古往今來,任何別的名將都無法望其項背。關羽本是一普通武將,在他死後千年,居然成了王、成了帝、成了聖、成了神,原因很複雜。從統治階層這一方來講,他們需要樹立一個關羽這樣的忠義楷模,讓人們去效仿,無疑是有利於他們的統治的。從一般民眾來說,一方面,民眾心中固有的英雄崇拜,很容易使他們尊崇關羽這樣的勇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三國演義》中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那種至死不渝的義氣所感染,契合了下層民眾患難相助的道德觀念。

遍佈全國的關王廟

關公崇拜的形成,是歷史長期各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然《三國演義》的問世流傳,對底層民眾的關公崇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