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邵志慶:一曲花燈傳唱貴州精神

舞臺上, 飾演李紅梅的演員身段優雅, 嗓音甜美, 洋溢著青春氣息;舞臺下, 難得不用登臺的邵志慶靜靜欣賞, 嘴角掛著滿意的微笑。

這是貴州省花燈劇院最新原創作品《雲上紅梅》的演出, 所有演員都是花燈劇院的青年人才, 邵志慶的兩個得意門生:蔡妙禧和胡慧華, 分別在劇中擔任第一女主角和女配角。 這部戲無論是對貴州省花燈劇院還是對邵志慶來說, 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十多年來的人才培養已初見成效, 多部精品力作的打造所沉澱的豐富經驗也已得到集中呈現, 作為貴州文化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貴州省花燈劇院院長, 一級演員邵志慶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了積累多年的成果。

精雕細琢打造精品

在貴陽蟠桃宮十字路口上一棟大廈裡, 沿扶梯走到第三層, 一塊寫有“距《雲上紅梅》正式演出還有3天!”的白板躍入眼簾, 這是貴州省花燈劇院為即將首演的原創作品做的倒計時。

“實在太忙了, 馬上新戲要首演, 接著又要去武漢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 還有2017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專案, 十九大也即將召開, 要準備不少材料……”還未落座, 邵志慶先將近期的工作計畫和盤托出。

即將上演的《雲上紅梅》是以貴州最美鄉村醫生李金梅為原型創作現代題材花燈戲, 編劇、導演、舞美、燈光和演員等主創人員, 平均年齡才30多歲, 均是來自貴州省花燈劇院及貴州本土的戲曲人才, 標誌著貴州省花燈劇院已經具備自主創排的實力。

在邵志慶看來,

這是多年來對自身作品不斷鑽研和打磨所積累的成果。

經典劇碼《月照楓林渡》, 去年入選中國劇協梅花獎數位電影工程, 被拍成貴州省首部花燈數字電影, 預計今年年底首映;大型原創劇碼《鹽道》今年改出第三版, 參加了中國戲劇節展演, 並獲得貴州省“五個一”工程獎。

邵志慶憑藉對戲曲多年的研究, 認定精品必然是在優秀作品的基礎上, 經過不斷打磨和修改而來的。 每一次演出前, 劇組都會提前很久集中排練, 摳每一個細節, 調整每個人的狀態。

除了精品的打造, 貴州省花燈劇院與各大院校以及電視臺等機構也有長期的緊密互動, 戲曲進校園活動讓高校學生與戲曲親密接觸,與電視臺合作的四路花燈鬧元宵為全省人民的春節增添喜慶。

對於劇碼的演出,邵志慶從不掉以輕心。面對目前花燈劇院沒有自己劇場的問題,她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所有大型劇碼都排出4到5個版本,完整版包含樂隊、合唱、舞美、吊杆、音響、燈光,其他版本則根據劇場條件,逐一減少內容,但唯一不變的,是劇情內容和演員的表演水準。

建設院團培育人才

1978年開始學習花燈戲的邵志慶,經歷了貴州戲曲廣受歡迎的鼎盛時期,也經歷過受現代娛樂業衝擊的沒落期,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擾在她心中的一大問題。

2011年轉企改制開始實施,貴州省花燈劇團轉變為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公司,邵志慶擔任公司黨支部書記和董事長,一肩雙挑的壓力讓她深感責任重大。

雖然精品迭出,但院團一直缺乏自主創作能力。一直請外援支持也不是辦法,培養人才,迫在眉睫。

為了支持院團成員提高業務水準,多年來,邵志慶一直與省外高校和優秀院團保持聯繫,不斷將院團成員送到各地學習深造。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全國能數得出來的知名高校,都曾留下過貴州花燈劇院成員們的足跡。最短半個月,最長三年,由院團全額支付學費、路費和生活費,學習期間工資照常發放,解決了院團成員們的後顧之憂。

“雖然過去招收了大量演員,但都是從舞蹈專業、音樂專業、表演專業等畢業的學生,對於極具貴州地方特色的花燈戲,他們一時還是很難找到感覺,只能從頭學起。”為了讓新進演員們快速進入角色,邵志慶只能用“填鴨式”的“笨辦法”不斷教授他們花燈知識,“一次課上6個小時是常態!”邵志慶回憶,她給學生上課常常廢寢忘食,叫上四五個學生到她家,最短2小時,最長持續一整天,從形體到唱腔,從舞蹈到音樂,借助視頻、文獻等各種資料,手把手教授著花燈技藝,總算是培養出一批能獨當一面的人才。其中,非科班出身的蔡妙禧和胡慧華作為她的徒弟,還進入了文化部首批名家收徒目錄。

然而,這些方式在邵志慶看來還是治標不治本。

2013年,邵志慶與雲南職業藝術學院達成合作,開辦了花燈班,經過選拔招收了30名學員進行為期4年的專業訓練,今年,學員們學成歸來,在嚴格的篩選之下,留下21名在省花燈劇院,其餘則分配到各市州,支援各市州花燈戲傳承發展工作。

初嘗甜頭的邵志慶,今年又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達成共識,計畫在11月開始面向全省招生,依舊是30個名額,其中不僅有演員,也收打擊樂學生。

不僅培養人才,邵志慶還留住了一批人才。

潘偉行,廣州話劇團一級演員,與邵志慶多次合作,《月照楓林渡》《鹽道》等經典作品都是他擔任導演。邵志慶說:“人人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花燈劇院有一個‘家多寶’。”她口中的“家多寶”,不僅包括潘偉行,還有鐘聲、張啟賢、楊小幸、鄧承群、羅新民、姚萍等一批富有經驗的藝術家,在這群藝術家的幫助和支持之下,貴州省花燈劇院才得以快速發展,至今談起這些老藝術家們,邵志慶都流露出濃濃謝意。

在《雲上紅梅》即將首演之時,看著舞臺上已經成熟的徒弟們,看著具備自主創作能力的團隊呈現出新的原創作品,邵志慶向記者感慨,這部戲意義重大,貴州花燈後繼有人了。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戲曲進校園活動讓高校學生與戲曲親密接觸,與電視臺合作的四路花燈鬧元宵為全省人民的春節增添喜慶。

對於劇碼的演出,邵志慶從不掉以輕心。面對目前花燈劇院沒有自己劇場的問題,她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所有大型劇碼都排出4到5個版本,完整版包含樂隊、合唱、舞美、吊杆、音響、燈光,其他版本則根據劇場條件,逐一減少內容,但唯一不變的,是劇情內容和演員的表演水準。

建設院團培育人才

1978年開始學習花燈戲的邵志慶,經歷了貴州戲曲廣受歡迎的鼎盛時期,也經歷過受現代娛樂業衝擊的沒落期,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擾在她心中的一大問題。

2011年轉企改制開始實施,貴州省花燈劇團轉變為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公司,邵志慶擔任公司黨支部書記和董事長,一肩雙挑的壓力讓她深感責任重大。

雖然精品迭出,但院團一直缺乏自主創作能力。一直請外援支持也不是辦法,培養人才,迫在眉睫。

為了支持院團成員提高業務水準,多年來,邵志慶一直與省外高校和優秀院團保持聯繫,不斷將院團成員送到各地學習深造。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全國能數得出來的知名高校,都曾留下過貴州花燈劇院成員們的足跡。最短半個月,最長三年,由院團全額支付學費、路費和生活費,學習期間工資照常發放,解決了院團成員們的後顧之憂。

“雖然過去招收了大量演員,但都是從舞蹈專業、音樂專業、表演專業等畢業的學生,對於極具貴州地方特色的花燈戲,他們一時還是很難找到感覺,只能從頭學起。”為了讓新進演員們快速進入角色,邵志慶只能用“填鴨式”的“笨辦法”不斷教授他們花燈知識,“一次課上6個小時是常態!”邵志慶回憶,她給學生上課常常廢寢忘食,叫上四五個學生到她家,最短2小時,最長持續一整天,從形體到唱腔,從舞蹈到音樂,借助視頻、文獻等各種資料,手把手教授著花燈技藝,總算是培養出一批能獨當一面的人才。其中,非科班出身的蔡妙禧和胡慧華作為她的徒弟,還進入了文化部首批名家收徒目錄。

然而,這些方式在邵志慶看來還是治標不治本。

2013年,邵志慶與雲南職業藝術學院達成合作,開辦了花燈班,經過選拔招收了30名學員進行為期4年的專業訓練,今年,學員們學成歸來,在嚴格的篩選之下,留下21名在省花燈劇院,其餘則分配到各市州,支援各市州花燈戲傳承發展工作。

初嘗甜頭的邵志慶,今年又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達成共識,計畫在11月開始面向全省招生,依舊是30個名額,其中不僅有演員,也收打擊樂學生。

不僅培養人才,邵志慶還留住了一批人才。

潘偉行,廣州話劇團一級演員,與邵志慶多次合作,《月照楓林渡》《鹽道》等經典作品都是他擔任導演。邵志慶說:“人人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花燈劇院有一個‘家多寶’。”她口中的“家多寶”,不僅包括潘偉行,還有鐘聲、張啟賢、楊小幸、鄧承群、羅新民、姚萍等一批富有經驗的藝術家,在這群藝術家的幫助和支持之下,貴州省花燈劇院才得以快速發展,至今談起這些老藝術家們,邵志慶都流露出濃濃謝意。

在《雲上紅梅》即將首演之時,看著舞臺上已經成熟的徒弟們,看著具備自主創作能力的團隊呈現出新的原創作品,邵志慶向記者感慨,這部戲意義重大,貴州花燈後繼有人了。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