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細讀《資治通鑒》:魏文候納賢與吳起休妻

《資治通鑒》是寫給管理者看的書, 他和下令編寫這本書的皇帝都希望後來的皇帝或者管理者以此書為“鑒”, 鑒的本義是鏡子, 當動詞用時也指照鏡子的動作, 引申為觀察、審查, 又再擴展至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 因此, 後世的管理者, 上到集團總裁, 下到小公司的各類CEO無不以這本書為管理學教材, 商學院的學生, 更是都拿來研究它, 把它當作進入中國社會各類管理層的必讀書目。

《資治通鑒》的優點在於, 除了司馬光時不時的說兩句題外話外, 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講故事為主的, 這跟《史記》的體例近似,

因此, 這本書讀來並不枯燥, 其實還是有相當的可讀性的,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 “三家分晉”中的一家——“魏”——國早期的一些名人故事。 可以說, 魏國之所以在某個階段那樣牛, 是跟這些名人緊密相關的。

(連環畫《魏文侯》的封面, 魏文侯就是魏斯)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 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 四方賢士多歸之。

魏國國君魏斯, 曾經敦請卜子夏、田子方作他的教師, 而且他每次經過段幹木的住宅, 都要在車上俯首行禮。 四方賢才德士很多前來歸附他。 這顯然跟周公的“一沐三捉發, 一飯三吐哺, 起以待士”(《史記》)是一樣的, 只是周公的更加形象化, 洗一次頭, 聽說有名士來投, 握起頭髮來迎接三次, 吃一次飯, 要三次把吃到嘴裡的飯吐出來迎接名士, 何待禮賢下士, 因此, 大部分成功的管理者都是渴望人才的。 相類似的典故還有《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王粲》裡記載的一段事:“王粲字仲宣, 山陽高平人也。 ……時邕才學顯著, 貴重朝廷, 常車騎填巷, 賓客盈坐。 聞粲在門,

倒屣迎之。 粲至, 年既幼弱, 容狀短小, 一坐盡驚。 邕曰:‘此王公孫也, 有異才, 吾不如也。 吾家書籍文章, 盡當與之。 ’”為了迎接一個比自己年輕的多的才子, 蔡邕倒穿著鞋子就跑出去迎接了, 也蠻形象, 相比之下, 魏斯只不過是在車上行禮罷了。

在路過名士家門口的時候, 在車上行禮這種做法如果不是出自誠心, 就一定是因為要做出禮賢下士的樣子, 魏斯要管理一個國家, 這樣的行為是有價值的。 但如果放在人際交往上, 似乎並不甚妥。

(魏文侯納賢)

文侯與群臣飲酒, 樂, 而天雨, 命駕將適野。 左右曰:“今日飲酒樂, 天又雨, 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 雖樂, 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 身自罷之。

魏斯在跟自己的高級官員正在飲酒作樂時, 天降大雨, 魏斯於是命人備馬說要出去到郊區去, 左右都上前勸, 這天氣出去幹啥, 魏斯回答, 我跟虞人(他的農業部部長)約好今天去打獵, 但現在顯然去不成了, 怎麼能不去見一面呢。 雙方約好的事情, 有變化了, 魏斯的做法是, 去當面通知對方, 改變計畫。

這其實是為了“誠信”做出的動作。

韓借師于魏以伐趙, 文侯曰:“寡人與趙, 兄弟也, 不敢聞命。 ”趙借師于魏以伐韓, 文侯應之亦然。 二國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 皆朝于魏。 魏於是始大於三晉, 諸侯莫能與之爭。

(魏國強大時的出擊方向示意圖)

韓國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 魏斯說,我跟趙國是兄弟,不能這樣做;趙國向魏國借兵攻韓國,魏斯的回答也一樣,結果是二個國家都惱怒著離開了,但後來聽說,魏斯對他們的感情時,都十分感動,於是都向魏國朝覲,自此,魏國成為三晉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其他封國就不能再跟它爭鋒了。這是不爭是爭的典型,所謂“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典型的“以德服人”。

其實對於管理者來說,《資治通鑒》裡的這一條,顯然很有意義:

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於音,臣恐其聾於官也。”文侯曰:“善。”

魏斯跟田子方一起喝酒,宮廷音樂在一邊伴奏,魏斯忽然說:“聲音有點不調和,似乎鐘聲有點偏高。”田子方笑而不語,魏斯就問他為啥笑,田子方回答他說:“我聽說作為一個君主,只要瞭解管理音樂的官員(樂官)就夠了,不必瞭解音樂。而現在你瞭解音樂,恐怕忽略去瞭解管理音樂的官員。”魏斯一聽恍然大悟,點頭稱“是”。作為一個管理者,應當關心什麼呢?

整整這一節,大部分講的都是魏斯及魏斯家族對於管理的名人軼事,對於後世的管理者的確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司馬光並沒有多話,就是平平淡淡的把這些名人軼事講完,實在是高明的敘事者。或者司馬光認為,這些是管理者最普通的管理原理,根本不需要多加解釋。

這一節還提到一個名人,就是吳起,我們知道吳起大多源于吳起變法,其實,他也是個能打仗的將領,他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吳起畫像)

吳起者,衛人,仕于魯。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或譖之魯侯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吳起,衛國人,在魯國任官。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任用吳起為將,但吳起娶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猜疑吳起。於是,吳起殺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將,大破齊國軍隊。有人在魯國國君面前攻擊他說:“吳起當初曾師事曾參,母親死了也不回去治喪,曾參與他斷絕關係。現在他又殺死妻子來求得您的大將職位。吳起,真是一個殘忍缺德的人!況且,以我們小小的魯國能有戰勝齊國的名氣,各個國家都要來算計魯國了。”吳起恐怕魯國治他的罪,又聽說魏文侯賢明,於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徵求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吳起為人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連齊國的名將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於是魏斯任命吳起為大將,攻擊秦國,攻佔五座城。魏斯用人之長,這是他的高明處。但吳起母喪不治,殺妻求官,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也是一個大節有虧的人,不過,他所處的時代,儒家思想還不是主流,各種文化並行,大家各自奉行不同的做事準則。魏斯知人善任,你能打仗,我就不管你其他方面的問題,我用你就是為了讓你來打仗的,於是就讓你當將領,結果吳起不負魏斯,攻秦,得五座城池。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吳起帶兵確有一套,恐怕他是最早的“官兵平等”實行者,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食物,睡覺時也睡在地上,不另外設床,行軍時也不騎馬,有個士兵患了毒瘡,吳起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卻痛哭。有人奇怪地問:“你的兒子是個士兵,而吳起將軍親自為他吸吮毒瘡,你為什麼哭?”士兵母親答道:“不是這樣啊!當年吳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父親作戰從不後退,就戰死在敵陣中了。吳將軍現在又為我兒子吸毒瘡,我不知道他該死在哪裡了,所以哭他。”

吳起其實還有一則比較有名的故事,就是他休妻的故事,傳說是這樣的:吳起把織好的絲帶拿給他妻子,讓她織條一模一樣的,等到絲帶織成後一經比較,新織的那條明顯特別好。吳起就說:“讓你織條絲帶,要求像那條一樣。這條織得特別好,是什麼原因?”他妻子說;“用的材料是一樣的,只是我多下了些工夫,所以織的更好。”吳起說:“這不合於我的要求啊”,於是讓妻子穿好衣服,把她休回了娘家。她的父親前去求情,吳起說:“我不說空話,說了話就算話。”休妻堅決。

(吳起縣的長征勝利紀念碑)

不過,這位吳起後來並沒有在魏國一直效忠下去,他最終還是投奔了楚國,成了著名的改革家,後面還會提及。吳起是位名人,歷史上紀念他的方法,較為有名的是現在的吳起縣,吳起縣清代設立,吳起縣之所有有名,是因為在1935年10月19日那天,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在此會師,結束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

(圖片來自網路)

魏斯說,我跟趙國是兄弟,不能這樣做;趙國向魏國借兵攻韓國,魏斯的回答也一樣,結果是二個國家都惱怒著離開了,但後來聽說,魏斯對他們的感情時,都十分感動,於是都向魏國朝覲,自此,魏國成為三晉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其他封國就不能再跟它爭鋒了。這是不爭是爭的典型,所謂“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典型的“以德服人”。

其實對於管理者來說,《資治通鑒》裡的這一條,顯然很有意義:

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於音,臣恐其聾於官也。”文侯曰:“善。”

魏斯跟田子方一起喝酒,宮廷音樂在一邊伴奏,魏斯忽然說:“聲音有點不調和,似乎鐘聲有點偏高。”田子方笑而不語,魏斯就問他為啥笑,田子方回答他說:“我聽說作為一個君主,只要瞭解管理音樂的官員(樂官)就夠了,不必瞭解音樂。而現在你瞭解音樂,恐怕忽略去瞭解管理音樂的官員。”魏斯一聽恍然大悟,點頭稱“是”。作為一個管理者,應當關心什麼呢?

整整這一節,大部分講的都是魏斯及魏斯家族對於管理的名人軼事,對於後世的管理者的確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司馬光並沒有多話,就是平平淡淡的把這些名人軼事講完,實在是高明的敘事者。或者司馬光認為,這些是管理者最普通的管理原理,根本不需要多加解釋。

這一節還提到一個名人,就是吳起,我們知道吳起大多源于吳起變法,其實,他也是個能打仗的將領,他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吳起畫像)

吳起者,衛人,仕于魯。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或譖之魯侯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吳起,衛國人,在魯國任官。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任用吳起為將,但吳起娶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猜疑吳起。於是,吳起殺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將,大破齊國軍隊。有人在魯國國君面前攻擊他說:“吳起當初曾師事曾參,母親死了也不回去治喪,曾參與他斷絕關係。現在他又殺死妻子來求得您的大將職位。吳起,真是一個殘忍缺德的人!況且,以我們小小的魯國能有戰勝齊國的名氣,各個國家都要來算計魯國了。”吳起恐怕魯國治他的罪,又聽說魏文侯賢明,於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徵求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吳起為人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連齊國的名將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於是魏斯任命吳起為大將,攻擊秦國,攻佔五座城。魏斯用人之長,這是他的高明處。但吳起母喪不治,殺妻求官,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也是一個大節有虧的人,不過,他所處的時代,儒家思想還不是主流,各種文化並行,大家各自奉行不同的做事準則。魏斯知人善任,你能打仗,我就不管你其他方面的問題,我用你就是為了讓你來打仗的,於是就讓你當將領,結果吳起不負魏斯,攻秦,得五座城池。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吳起帶兵確有一套,恐怕他是最早的“官兵平等”實行者,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食物,睡覺時也睡在地上,不另外設床,行軍時也不騎馬,有個士兵患了毒瘡,吳起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卻痛哭。有人奇怪地問:“你的兒子是個士兵,而吳起將軍親自為他吸吮毒瘡,你為什麼哭?”士兵母親答道:“不是這樣啊!當年吳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父親作戰從不後退,就戰死在敵陣中了。吳將軍現在又為我兒子吸毒瘡,我不知道他該死在哪裡了,所以哭他。”

吳起其實還有一則比較有名的故事,就是他休妻的故事,傳說是這樣的:吳起把織好的絲帶拿給他妻子,讓她織條一模一樣的,等到絲帶織成後一經比較,新織的那條明顯特別好。吳起就說:“讓你織條絲帶,要求像那條一樣。這條織得特別好,是什麼原因?”他妻子說;“用的材料是一樣的,只是我多下了些工夫,所以織的更好。”吳起說:“這不合於我的要求啊”,於是讓妻子穿好衣服,把她休回了娘家。她的父親前去求情,吳起說:“我不說空話,說了話就算話。”休妻堅決。

(吳起縣的長征勝利紀念碑)

不過,這位吳起後來並沒有在魏國一直效忠下去,他最終還是投奔了楚國,成了著名的改革家,後面還會提及。吳起是位名人,歷史上紀念他的方法,較為有名的是現在的吳起縣,吳起縣清代設立,吳起縣之所有有名,是因為在1935年10月19日那天,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在此會師,結束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