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琴藝術傳承人周毅:傳國樂繼家學 為悅己為修身

編者按:今年,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 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部署。

為此, 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資訊傳播局與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聯合組織開展“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路傳播活動。 9月26日起, 湖南省委網信辦、長沙市文廣新局聯合紅網文化頻道, 以圖文、視頻、H5等形式, 推出長沙非遺系列報導,

全面展示非遺之美、非遺傳承人和保護工作者的精氣神。

周毅撫琴照。

周毅的祖父, 長沙古琴藝術代表性人物周吉蓀。

吉蓀古琴研習室學生正在習琴。

周毅為琴室六旬學員頒發單曲過關證書。

周毅王穎夫婦收藏的全套《琴曲集成》。

周毅王穎夫婦收藏的名家親斫古琴。

紅網時刻記者 秦芳 長沙報導

古琴, 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 有伏羲作琴之傳說。 自古“琴”為其特指, 直到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而改稱古琴。

新入選的古琴藝術長沙第三批市級非遺傳承人周毅, 其祖父是長沙古琴藝術代表性人物、1956年全國古琴普查中86位琴家之一周吉蓀, 是《湖南文聯六十年·音樂卷》中僅收錄的兩位琴家之一。

16歲時, 周毅傳承“家學”開始習琴, 後師從古琴名家顧澤長、丁紀園, 在近代川派原有風格基礎上, 逐步形成了清麗圓活、雋永細膩的個人風格。

在位於長沙雨花區上海城社區的吉蓀古琴研習室見到周毅時, 她正自彈自唱一曲《陋室銘》, 瑟瑟秋風掀起簾子, 帶來一陣涼意, 使室內彈琴人更顯清淡素雅,此情此景此樂,讓人的心緒在片刻之間靜下來。

“古琴屬於文人音樂,彈琴為悅己,為修身。”周毅介紹,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自古有“左琴右書”之說,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素養。伯牙、鐘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白居易、李白、歐陽修等人的大量詩詞文賦中,也有古琴的身影。

在所有彈撥樂器中,古琴的弦長為最長,音域寬廣。周毅介紹,相較於古箏,古琴共鳴箱更小,因而音色更為含蓄渾厚,中正平和,歷練而不張揚,餘韻悠遠。

古琴琴曲現存3000多首,琴歌約300首,題材主要涵蓋歌頌大美自然風光、抒發愛國情懷等。近三年來,周毅與其先生王穎潛心於湖湘古琴曲的挖掘、整理、打譜工作,他們搜集整理發現,有《湘妃怨》《岳陽三醉》《平沙落雁》《屈原問渡》《瀟湘水雲》等20多首琴歌與湖湘文化直接相關。

周毅介紹,整理古琴曲,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打譜”,即把古琴藝術獨有的“減字譜”,演繹為真正音樂的過程。由於減字譜對於節拍沒有具體的記錄,這給打譜者很大的發揮空間,也因此不同琴派的人打譜同一首樂曲時,會有不一樣的節奏和感情色彩。

2009年周毅王穎夫婦開始帶徒習琴,至今已有學生一百三十餘人,授課達三千人次以上。周毅介紹,學習古琴,必須要不間斷學習多年才能稍有所成,他們的一百多名學生中,只有四十多人堅持下來。如今,這些學生能彈奏《離騷》《瀟湘水雲》等古琴著名大麯,其中10多個學生具備了登臺演奏的能力。

目前,由周毅王穎夫婦整理的湖湘古琴曲集,作為充分展現湖湘音樂藝術厚重成就的成果,即將出版。此外,他們還完成了其中主要琴曲的打譜工作,從中精選的十首曲目,已於今年“非遺日”在雨花非遺館舉行的吉蓀古琴研習室優秀成果展演——“琴裛湖湘”湖湘古琴曲音樂會上搬上舞臺演繹。

此外,周毅和王穎還多次走訪湘籍古琴家顧哲卿、顧梅羹、何靜涵、彭祉卿、陳維斌、余韶、沈伯重等人的後代、個人墓地及舊居,收集老琴人遺存下來的琴物,呼籲保護老琴人墓地。他們還不定期自費舉辦各種古琴雅集活動,作為主辦方邀請全國古琴名家舉辦紀念南薰琴社成立一百周年音樂會、紀念古琴大師顧梅羹先生誕辰115周年音樂會、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受邀參加了古琴大師顧梅羹先生誕辰114周年紀念活動、古琴大師劉景韶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中國常熟古琴藝術節活動、四川成都中國古琴薈等一系列古琴活動,並多次受邀進行古琴藝術公益講座和演奏。

使室內彈琴人更顯清淡素雅,此情此景此樂,讓人的心緒在片刻之間靜下來。

“古琴屬於文人音樂,彈琴為悅己,為修身。”周毅介紹,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自古有“左琴右書”之說,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素養。伯牙、鐘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白居易、李白、歐陽修等人的大量詩詞文賦中,也有古琴的身影。

在所有彈撥樂器中,古琴的弦長為最長,音域寬廣。周毅介紹,相較於古箏,古琴共鳴箱更小,因而音色更為含蓄渾厚,中正平和,歷練而不張揚,餘韻悠遠。

古琴琴曲現存3000多首,琴歌約300首,題材主要涵蓋歌頌大美自然風光、抒發愛國情懷等。近三年來,周毅與其先生王穎潛心於湖湘古琴曲的挖掘、整理、打譜工作,他們搜集整理發現,有《湘妃怨》《岳陽三醉》《平沙落雁》《屈原問渡》《瀟湘水雲》等20多首琴歌與湖湘文化直接相關。

周毅介紹,整理古琴曲,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打譜”,即把古琴藝術獨有的“減字譜”,演繹為真正音樂的過程。由於減字譜對於節拍沒有具體的記錄,這給打譜者很大的發揮空間,也因此不同琴派的人打譜同一首樂曲時,會有不一樣的節奏和感情色彩。

2009年周毅王穎夫婦開始帶徒習琴,至今已有學生一百三十餘人,授課達三千人次以上。周毅介紹,學習古琴,必須要不間斷學習多年才能稍有所成,他們的一百多名學生中,只有四十多人堅持下來。如今,這些學生能彈奏《離騷》《瀟湘水雲》等古琴著名大麯,其中10多個學生具備了登臺演奏的能力。

目前,由周毅王穎夫婦整理的湖湘古琴曲集,作為充分展現湖湘音樂藝術厚重成就的成果,即將出版。此外,他們還完成了其中主要琴曲的打譜工作,從中精選的十首曲目,已於今年“非遺日”在雨花非遺館舉行的吉蓀古琴研習室優秀成果展演——“琴裛湖湘”湖湘古琴曲音樂會上搬上舞臺演繹。

此外,周毅和王穎還多次走訪湘籍古琴家顧哲卿、顧梅羹、何靜涵、彭祉卿、陳維斌、余韶、沈伯重等人的後代、個人墓地及舊居,收集老琴人遺存下來的琴物,呼籲保護老琴人墓地。他們還不定期自費舉辦各種古琴雅集活動,作為主辦方邀請全國古琴名家舉辦紀念南薰琴社成立一百周年音樂會、紀念古琴大師顧梅羹先生誕辰115周年音樂會、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受邀參加了古琴大師顧梅羹先生誕辰114周年紀念活動、古琴大師劉景韶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中國常熟古琴藝術節活動、四川成都中國古琴薈等一系列古琴活動,並多次受邀進行古琴藝術公益講座和演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