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海邊的曼徹斯特》拒絕救贖的人生

我常常說, 看電影是一個治癒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你仿佛跟著故事重新經歷了一次人生。 其實寫評論更是這樣。 雖然說文字是給讀者看的, 但是首先是給作者自己看的。 在這個過程中, 是作者選擇了他想寫什麼、省略了什麼, 他以此獲得某種心靈上的回饋。

生活的選擇也是如此。 你看到的, 總是他人願意讓你看到的那些;而他埋在心底的, 也總是他願意留下的那個部分。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色調是一種被稀釋了的、淡淡的藍色。 這種藍並不灰暗, 反而襯托得畫面中的暖色調格外的明亮——那是一種鮮豔、卻並不過於飽合的顏色,

讓人覺得很安靜。

一片安靜之中, 悲傷浮出水面。

當觀眾進入故事時, Lee是個感情冷漠的中年男人。 他在波士頓做清潔工, 拒所有人於千里之外。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他的故鄉, 但是他回到那裡後卻絲毫沒有親近感。 他甚至沒有因為兄長的死亡而落淚,

並且試圖拒絕撫養未成年侄子派翠克。

但是隨著情節的推進, 故事的全貌慢慢展現。 Lee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 有個與他相愛甚深的老婆和三個可愛的孩子, 但是因為他的疏忽, 一場大火卻將一切毀於一旦。

很難想像, 這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是一種怎樣的折磨。

事實上, 出事之後的Lee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 這甚至像一些災難後的應激反應:他堅硬、漠然、脾氣暴燥。 倖存的妻子與他離婚, 他帶著孩子們的像框逃離了海邊的曼徹斯特, 在波士頓住在陰冷的地下室, 自我放逐一樣度過餘生。

但是兄長的意外死亡讓他不得不重回故鄉, 重新面對一切。 在與青春期叛逆的侄子的相處中, 在與家鄉人再一次打交道的過程中, 他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凱西·阿弗萊克在這部電影中奉獻了絕佳的表演。 與他的哥哥本·阿弗萊克一樣, 他的臉龐有一種令人親近的木訥感, 但是這卻不是真的木訥, 而是表面的平靜和不動聲色。 這張臉和這雙眼睛,

用來詮釋隱忍、疼痛、絕望到麻木的Lee, 讓人真切地感到了那個冬天凜冽的海風和刺骨的寒冷。

最打動我的一段情節是Lee在街角與前妻相遇時。 當時前妻已經再婚並且又生了個孩子, 最開始他們還能寒暄幾句, 但是當她望著Lee流淚, 反復自責當初不該責怪Lee, 也讓他不要消沉下去時, Lee努力維持的平靜被打破了。

Lee顫抖著, 無法說出一句完整的話。 他只是流淚和閃躲著, 他說:你不明白, 我的心是空的了。

他們依然愛護彼此、關心彼此, 只是他們的心碎了。

我們都看過很多電影中的悲劇, 主角歷經磨難, 飽嘗傷痛。 但是故事的最後, 他們通常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境遇, 走出了泥潭, 開始了新生活。 但是Lee沒有。 《海邊的曼徹斯特》用冷靜到近乎殘酷的白描, 再現了真實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們的另一種可能性:沒有什麼救贖, 日子只能一天一天繼續過下去, 直到某一天終結。

人類的血肉之軀, 如何能對抗那些苦難, 如何與能命運抗衡呢。 甚至有時候, 人們會因為過於痛苦而拒絕救贖, 否則他們無法抵禦內疚的折磨。 這是他們的權利,他們選擇不從過去的陰影中釋懷,選擇記住那些痛苦。

Lee終究難以承受留在家鄉的生活,決定重回波士頓。但是他計畫租有兩個房間的公寓,為的是有一天侄子上大學時可以週末過去住;他也有一些其它的計畫,這些計畫中都有將來,有侄子長大時的畫面。再徹骨的冬天也存有一絲溫情,這也許是這個故事中我們唯一覺得安慰的地方。

《海邊的曼徹斯特》很容易讓人想到2017年夏天發生中國的另一場災難——杭州的林先生在因人為縱火的原因一夜失去了妻子和三個孩子。他的故事從全民關注到熱度漸退,在最受關注的時候,人們也總是在為了他向綠城維權的合法性而爭論不休,甚至惡言相向。作為新聞事件,這件事總會有漸漸消失在公眾視線之時,但是這傷痛,卻是無人能為林先生承擔的。他需要自己慢慢消化這起人間慘劇,去獨自面對失去至親的撕裂感。

如Lee一樣,林先生最終能走出陰霾嗎。

一切真的“都會好起來”嗎?

對於他人的苦難,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很難真正感同身受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像雞湯一樣甩給觀眾“新生活總會開始的”幻覺,這是一部電影更有力量的善意。在真實的世界,作為個人,我們能表達的最大善意莫過於,關懷但不打擾那些處在不幸中的人,尊重他們對未來生活方式的選擇。

這是他們的權利,他們選擇不從過去的陰影中釋懷,選擇記住那些痛苦。

Lee終究難以承受留在家鄉的生活,決定重回波士頓。但是他計畫租有兩個房間的公寓,為的是有一天侄子上大學時可以週末過去住;他也有一些其它的計畫,這些計畫中都有將來,有侄子長大時的畫面。再徹骨的冬天也存有一絲溫情,這也許是這個故事中我們唯一覺得安慰的地方。

《海邊的曼徹斯特》很容易讓人想到2017年夏天發生中國的另一場災難——杭州的林先生在因人為縱火的原因一夜失去了妻子和三個孩子。他的故事從全民關注到熱度漸退,在最受關注的時候,人們也總是在為了他向綠城維權的合法性而爭論不休,甚至惡言相向。作為新聞事件,這件事總會有漸漸消失在公眾視線之時,但是這傷痛,卻是無人能為林先生承擔的。他需要自己慢慢消化這起人間慘劇,去獨自面對失去至親的撕裂感。

如Lee一樣,林先生最終能走出陰霾嗎。

一切真的“都會好起來”嗎?

對於他人的苦難,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很難真正感同身受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像雞湯一樣甩給觀眾“新生活總會開始的”幻覺,這是一部電影更有力量的善意。在真實的世界,作為個人,我們能表達的最大善意莫過於,關懷但不打擾那些處在不幸中的人,尊重他們對未來生活方式的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