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7年綿陽工業怎麼幹?擼起袖子加油幹

圍繞建設西部先進製造強市目標, 為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城和幸福美麗綿陽提供堅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全市工業戰線已擼起袖子正加油幹

鎖 定 目 標

★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1%

★工業和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3%、力爭達到15%

★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00戶

★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簡稱“兩新”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分別達到54%、37%以上

★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標

重 點 攻 堅

項目建設

堅持以專案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 深入開展“項目年”行動, 力爭全年竣工專案120個、完成投資40億元, 其中“兩新”項目75個、完成投資30億元;推進在建專案140個、完成投資140億元, 其中“兩新”項目78個、完成投資120億元;新開工專案125個、完成投資130億元, 其中“兩新”項目67個、完成投資70億元;組建重點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 深入開展產業研究和精准招商, 引進儲備“兩新”產業重點項目100個以上。

軍民融合

探索建立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和動力機制, 打通“軍轉民”、“民參軍”互動通道。 大力培育軍民融合企業, 研究制定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支援政策, 建立軍民融合企業大資料庫, 全面完成軍民融合企業認定工作, 總結經驗, 爭取在全省推廣。

全年力爭8戶企業獲批軍工保密生產資質, 全市軍民融合企業產值增長11%。 厚植產業載體, 實施軍民融合產業園培育“梧桐計畫”, 推進光電產業園等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加快建設, 全年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力爭實現產值450億元。

產業發展

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

全力推進產業發展“一號工程”, 加速壯大“兩新”產業規模, 全面改造提升食品、化工等傳統產業。 大力推進產業集群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 重點推動10個具有較強示範意義的智慧車間(工廠)專案加快實施, 爭取進入國家“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行列, 力爭全年產業集中度達到82%, 新增培育省級服務型製造企業2-3家,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 全年八大重點產業實現產值2300億元以上, 增長12%, 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77%。

創新能力

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整合各類創新資源, 建立健全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用、風險共擔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 推動企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 著力抓好100個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重點專案實施。

支援企業建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年分別力爭新培育省級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5家, 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2家。

企業培育

堅持圍著企業轉、盯著項目幹, 深入實施大企業培育“領航計畫”, 全年力爭新增50億元企業1戶、10億元企業5戶、4億元以上企業10戶。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湧泉計畫”和升規企業培育計畫,力爭全年新增“專精特新”企業10戶、“小巨人”企業10戶、規模工業企業110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品質品牌建設,力爭全年新增國家馳名商標1個、四川省著名商標5個,推薦參與制訂四川省工業地方標準1個。

園區建設

圍繞科技城“一核三區多園”發展格局,深入實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產業規劃(2016-2020年),推動光電線纜擴能改造等重大產業專案加快建設。大力實施省“51025”重點園區培育計畫和市“園區千百億工程”,推進綿陽汽車產業園、中物院江油新材料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建設,促進園區加快邁向專業化、特色化、高端化。全年產業園區力爭完成工業投資300億元、產值增長12%。

“兩化”融合

全面推進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與智慧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寬頻中國”示範市試點,全市固定寬頻接入用戶數達到115萬戶,12Mbps及以上寬頻用戶滲透率達到98%。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公共服務事項70%可在網上辦理。完成智慧城市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並實質性運營,力爭3年內孵化科技公司20家、軟體公司30家、運營公司10家。全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觸網”率達到100%,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90%。

服務保障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實施“掛圖作戰”,完善目標考核體系,加大專案投資、工業招商的督查考核力度。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扎實開展“工作作風轉變年、工作方法創新年、素質能力鍛造年”三大主題活動。積極爭取省直購電、富餘電量消納等電力優惠政策。企業應急轉貸資金支持金額力爭突破5億元,支持企業突破70戶。推進應收賬款融資服務試點提速擴面,力爭全年融資規模達到40億元以上。深入抓好“園保貸”融資增信試點和國家產融合作試點,探索建立具有科技城特色的產融合作體制機制。編制“綿陽市工業產品目錄”,支援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和本地就近採購、協作配套,促進企業加快發展。

全年力爭新增50億元企業1戶、10億元企業5戶、4億元以上企業10戶。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湧泉計畫”和升規企業培育計畫,力爭全年新增“專精特新”企業10戶、“小巨人”企業10戶、規模工業企業110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品質品牌建設,力爭全年新增國家馳名商標1個、四川省著名商標5個,推薦參與制訂四川省工業地方標準1個。

園區建設

圍繞科技城“一核三區多園”發展格局,深入實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產業規劃(2016-2020年),推動光電線纜擴能改造等重大產業專案加快建設。大力實施省“51025”重點園區培育計畫和市“園區千百億工程”,推進綿陽汽車產業園、中物院江油新材料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建設,促進園區加快邁向專業化、特色化、高端化。全年產業園區力爭完成工業投資300億元、產值增長12%。

“兩化”融合

全面推進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與智慧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寬頻中國”示範市試點,全市固定寬頻接入用戶數達到115萬戶,12Mbps及以上寬頻用戶滲透率達到98%。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公共服務事項70%可在網上辦理。完成智慧城市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並實質性運營,力爭3年內孵化科技公司20家、軟體公司30家、運營公司10家。全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觸網”率達到100%,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90%。

服務保障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實施“掛圖作戰”,完善目標考核體系,加大專案投資、工業招商的督查考核力度。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扎實開展“工作作風轉變年、工作方法創新年、素質能力鍛造年”三大主題活動。積極爭取省直購電、富餘電量消納等電力優惠政策。企業應急轉貸資金支持金額力爭突破5億元,支持企業突破70戶。推進應收賬款融資服務試點提速擴面,力爭全年融資規模達到40億元以上。深入抓好“園保貸”融資增信試點和國家產融合作試點,探索建立具有科技城特色的產融合作體制機制。編制“綿陽市工業產品目錄”,支援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和本地就近採購、協作配套,促進企業加快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