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習近平談“發財就不要當官”

西漢·戴勝在《禮記·大學》中有說到“仁者以財發身, 不仁者以身發財”。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發展、成就自身, 沒有仁德的人則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斂財富。 這也是“發財”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處。 東漢大儒鄭玄將這句話注解為:“仁人有了財富則務于施與他人, 以此來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則將身心投入到斂財中去, 以追求財富的積累。 ”如何處理仁德與財富的關係, 是治國之道的一個重要內容。 是“以財發身”, 還是“以身發財”, 是判斷“仁”與“不仁”的標準。 為官者應當以自身道德的圓滿為先,

將財力用於完成自己的事業, 而不應當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權力, 使自己淪為追逐財富的工具。 對於“當官”與“發財”, 2015年3月5日, 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是怎麼講的, 快隨“學習大軍”來看看!

“魚, 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是出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習近平在會議上說到:“我一直說,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當官就不要發財, 發財就不要當官, 這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 “金字塔頂上永遠是最稀少珍貴的”, “魚”和“熊掌”不是多選題, 該選哪個就應當機立斷, 勾出那個最佳答案。 習近平將“當官”和“發財”對比“魚”和“熊掌”,

選什麼一目了然。 俗話說, 有所得必有所失, 選擇“當官”, 就必然要失去“發財”, 否則就十分危險了!

三百多年前, 英國哲人培根說過:“有制度不落實, 比沒有制度的危害還要大。 ”這句話到今天仍然發人深省。 習近平在會議上指出:“對領導幹部配偶和子女等經商辦企業, 黨紀國法都有明確規定, 問題是沒有落實好。 ”任何時候, 落實都是決定制度是否成敗的根本。 構想再偉大, 制度再完美, 離開強大的執行力也會成為鏡中月、水中花。 領導幹部不僅要帶頭執行法規制度, 更要讓配偶、子女維護法規制度。 這樣才能讓制度運行, 不至於讓它變成“紙老虎”、“稻草人”!

子曰:“ 苟正其身矣, 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孔子認為“正身”是從政為官極其重要的方面。

習近平在會上強調:“ 對領導幹部, 要求就是要嚴一些, 正所謂‘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上位者本身言行正當, 即使不發號令, 百姓也會跟著行動。 就像俗話說:“打鐵還須自身硬, 繡花要得手綿巧。 ”所以黨員幹部要想做好一個領導者, 就必須做到以身作則, 時刻謹記“身正為範”!只有自己做好了, 在下屬之中才能形成“不令而行”。

先憂後樂,其樂無窮;欲壑難填,全盤皆輸。 “當官”和“發財”猶如兩個同極磁鐵, 永遠都不可能連在一起。 無論是待選擇從政道路的人, 還是已從政的黨員幹部, 都要清楚認識到其中的意味。 習近平也不止一次強調過, 當官就不能想著發財, 發財就不能想著當官。 既然選擇了從政,

就不能為自己謀利, 就不能把錢看得太重, 因為群眾的信賴與口碑比金子更可貴、更值得珍惜。 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當官”和“發財”的問題上, 我們要從內心深處認清兩者的排斥性、異道性, 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 時刻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溶於自己的血肉之中!(文/學習大軍, 2016年4月7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