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用耳朵聽書:《人文茶席》之中國古代茶空間

《人文茶席》

王迎新 著

2017年2月出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我相信,

藏在茶中的我是一個自由的靈魂,

可以飛翔, 充滿靈性,

知曉自己的過去未來及當下。

——《人文茶席》王迎新

點擊聆聽

中國人的茶空間不是固定不變的, 是以精神形態為審美的至高標準, 以神游物外作為茶事的最終意義。 天地山水、瓦舍鬥屋都可以作為我們吃茶佳所, 清風竹影、流水梅韻都是一席茶間的映射。 第一章 茶席如何人文
第一節三 中國古代茶空間與茶席

茶席一詞是近代才出現的。

但這樣的吃茶形式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雛形。 在我們能搜尋到的文字記錄中, 關於茶葉的產地、風俗以及茶引發的幽思是最多的, 關於茶境、茶席的描述也隱藏在其間, 但“茶席”一詞與概念在古代是沒有的。

早在唐代, 呂溫的《三月三日茶宴序》裡有“三月三日, 上巳禊飲之日也。 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 乃撥花砌, 憩庭陰, 清風逐人, 日色留興。 臥指青靄, 坐攀香枝。 聞鶯近席而未飛, 紅蕊拂衣而不散。 乃命酌香沫, 浮素杯, 殷凝琥珀之色, 不令人醉。 微覺清思, 雖五雲仙漿, 無複加也。 座右才子南陽鄒子、高陽許侯, 與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 而曷不言詩矣。 ”這篇關於上巳飲事的記錄,

對茶境、茶盞、湯色有了直接的描寫。

南宋趙佶的《文會圖》是中國古代宮廷茶宴的一個範本圖卷, 場面開闊而風雅。 童子準備茶湯的區域非常專業, 從儲水器到爐、到水注子、杯盞, 可謂一應俱全。 不過, 圖中的席似乎以點心、水果為要點, 茶與飲茶的盞從陳列的位置來看, 還屬於輔助區域, 有茶席、茶會的雛形, 並不是純粹的清飲。 宋的開闊典麗在這場文會圖中可見一斑, 元以後對茶境的描繪中, 更傾向於幽致深邃風味的營造。

元代楊維楨的《煮茶夢記》中“鐵龍道人臥石林, 移二更, 月微明, 及紙帳梅影, 亦及半窗。 鶴孤立不鳴。 命小芸童汲白蓮泉, 燃槁湘竹, 授以淩霄芽, 為飲供。 道人乃游心太虛, 若鴻蒙, 若皇芒, 會天地之未生, 適陰陽之若亡。 恍兮不知入夢, 遂坐清真銀暉之堂, 堂上香雲簾拂地, 中著紫桂榻, 綠瓊幾, 看太初易一集, 集內悉星斗文煥煜爚熠, 金流玉錯, 莫別爻畫。 ”文間就可以看出元代人對吃茶空間的考究。 所謂“紙帳梅影”, 古人喜設紙帳, 帳內置梅花一盆, 待點起燭光,

將梅花枝幹、花朵都投射在紙帳上, 梅影還會隨燭光搖曳而微微有飄移之感, 營造出的意境可謂美輪美奐。 再用白蓮泉水瀹淩霄茶, 光影自成詩畫, 不飲自醉。

到了明代, 才子冒辟疆在影梅庵中卻是以白色團扇設菊帳, 讓大病初愈, “人比黃花瘦”的董小宛在其中搖曳掩映;姬扶病三月, 猶半梳洗, 見之甚愛, 遂留榻右, 每晚高燒翠蠟, 以白團回六曲, 圍三面, 設小座於花間, 位置菊影, 極其參橫妙麗。 始以身入, 人在菊中, 菊與人俱在影中。 回視屏上, 顧餘曰:“菊之意態足矣, 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 淡秀如畫。 梅帳與菊帳, 都是借光影造景的經典, 在茶空間裡, 我們不僅僅可以借燈光、燭光, 還可以借助自然中的日光、月光來為茶席添自然而富於韻味的變化。

明代的政治風氣的影響下,更多的文人把心力投入到茶事上來:“構一斗室,相傍山齋(或書齋),內設茶具,教一僮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茶寮”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文人茶空間的標配。

在蘇州博物館看沈周的《東莊圖》,茶寮一圖就描繪得非常細緻,不僅可以看到散茶的沖泡茶器,連唐代點茶的器物都在其間,《東莊圖》是沈周同時代的一位多金雅士的園子,主人亦多“尚古之心”。而仇英描繪北宋司馬光的《獨樂園圖》不僅細繪了司馬光“其中為堂,聚書出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還有“弄水軒”、“釣魚庵”、“種竹齋” “見山台”等等一如《獨樂園記》所述,唯圖中並未見茶寮蹤影,原來仇英繪的是宋時圖景,彼時茶寮確實還未獨立園中。

● 書中提出了 “茶人品格”。

● 提出了“至專至簡“的行茶手法理念,拋卻花巧繁複,追尋茶中的真意、本意。

● 提出了一席茶中的人文關懷理念,在茶事活動中關照自我和他人,讓我們懂得體察籍茶而起的人性之善。

● 提出了適宜中國茶的器物抉擇概念。

● 梳理了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對茶道美學的影響和默化。

● 幾百張原創圖片具有豐富的唯美視覺資訊,記錄了當代中國茶這一平臺上縱橫交錯的人文之美。

作者介紹

王迎新 副研究員, 一水間王迎新人文茶道傳習館館主。

出生于雲南普洱茶文化人世家,幼承家學,師從父親王樹文先生習茶。中國人文茶道首倡者、人文茶席創始人,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國家人社部茶藝實訓師教材編委、雲南科技出版社《雲南普洱茶》副主編,景德鎮茶葉協會名譽會長、中華煎茶道協會導師、中華花道傳承協會顧問、雲南紫陶研究會副會長。致力於人文茶道、茶道美學、人文茶席的教學與文化傳播。

出版著作

2006年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正解雲南普洱茶》。

2013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吃茶一水間》。

2015年臺灣龍圖騰出版社出版臺灣版《吃茶一水間》。

2017年山東畫報社出版社出版《人文茶席》。

2017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山水柏舟一席茶》。

圖文 王迎新著作《人文茶席》

領讀 敬賢

朗讀 敬賢

編輯 沛山、玉梅

設計 一水間視覺YISEE

後期 樂音石唱片

鳴謝 燕如初美學空間

明代的政治風氣的影響下,更多的文人把心力投入到茶事上來:“構一斗室,相傍山齋(或書齋),內設茶具,教一僮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茶寮”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文人茶空間的標配。

在蘇州博物館看沈周的《東莊圖》,茶寮一圖就描繪得非常細緻,不僅可以看到散茶的沖泡茶器,連唐代點茶的器物都在其間,《東莊圖》是沈周同時代的一位多金雅士的園子,主人亦多“尚古之心”。而仇英描繪北宋司馬光的《獨樂園圖》不僅細繪了司馬光“其中為堂,聚書出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還有“弄水軒”、“釣魚庵”、“種竹齋” “見山台”等等一如《獨樂園記》所述,唯圖中並未見茶寮蹤影,原來仇英繪的是宋時圖景,彼時茶寮確實還未獨立園中。

● 書中提出了 “茶人品格”。

● 提出了“至專至簡“的行茶手法理念,拋卻花巧繁複,追尋茶中的真意、本意。

● 提出了一席茶中的人文關懷理念,在茶事活動中關照自我和他人,讓我們懂得體察籍茶而起的人性之善。

● 提出了適宜中國茶的器物抉擇概念。

● 梳理了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對茶道美學的影響和默化。

● 幾百張原創圖片具有豐富的唯美視覺資訊,記錄了當代中國茶這一平臺上縱橫交錯的人文之美。

作者介紹

王迎新 副研究員, 一水間王迎新人文茶道傳習館館主。

出生于雲南普洱茶文化人世家,幼承家學,師從父親王樹文先生習茶。中國人文茶道首倡者、人文茶席創始人,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國家人社部茶藝實訓師教材編委、雲南科技出版社《雲南普洱茶》副主編,景德鎮茶葉協會名譽會長、中華煎茶道協會導師、中華花道傳承協會顧問、雲南紫陶研究會副會長。致力於人文茶道、茶道美學、人文茶席的教學與文化傳播。

出版著作

2006年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正解雲南普洱茶》。

2013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吃茶一水間》。

2015年臺灣龍圖騰出版社出版臺灣版《吃茶一水間》。

2017年山東畫報社出版社出版《人文茶席》。

2017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山水柏舟一席茶》。

圖文 王迎新著作《人文茶席》

領讀 敬賢

朗讀 敬賢

編輯 沛山、玉梅

設計 一水間視覺YISEE

後期 樂音石唱片

鳴謝 燕如初美學空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