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國家能源局李創軍:將擇機啟動第二批光熱發電示範專案

“從2016年8月21日到今年8月20日, 中控德令哈10MW光熱電站運行穩定, 累計發電251天, 共發電866萬kWh, 達到年設計發電量的92.1%。 今年4-8月間, 發電量達成率攀升至95.7%。 ”9月22日, 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工程師金建祥在“2017第二屆中國·德令哈光熱大會”上披露了德令哈10MW電站的運行資料。

作為國內首座實現商業化運營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 中控德令哈10MW光熱電站的穩定性已然顯現。 但對於業界最為關注的經濟性問題, 首吃螃蟹的金建祥也坦言, “目前, 10MW規模的電站沒有任何經濟性可言, 度電成本實際虧損仍達到約0.47元。 ”

9月23日,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了中控德令哈10MW光熱電站。

技術風險成關鍵因素

從德令哈主城區驅車約1小時, 在本該光照強烈的下午15時, 記者到達了電站現場。 受多雲天氣的影響, 集熱塔上的吸熱器並未發出刺眼的白光。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目前電站的無日照儲能時長是2小時,

短暫的雲彩遮光不會影響發電, 這正是光熱發電的優勢所在。 “當然, 我們的實際發電量和設計值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

中控德令哈10MW光熱電站的設計年發電量940萬kWh。 金建祥介紹, 目前, 影響電站經濟性的最主要風險就來自於技術環節, 其中發電量達不到設計值的問題十分突出, 設備故障率高於預期, 可用率下降。 “實踐證明, 目前的設計值是偏高的。 吸熱器及熱電年均效率偏高, 同時由於考慮因素不全, 棄光率的設計值又是偏低的, 而且對於鏡面清潔度的考慮也過於樂觀。 ”加之設備故障多, 停運保養或檢修時間過長, 運維技術不足和極端天氣下特殊工況的影響, 實際發電量就會大打折扣。

同樣, 這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其他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上。 截至目前, 在全球範圍內, 已投運規模化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僅有3座。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官網資訊顯示, 其中, 美國的Crescent Dunes熔鹽電站在去年10月至今年7月間, 由於熔鹽儲罐洩漏, 長時間停機維修。 而位於西班牙的Gemasolar熔鹽電站, Solarreserve公司的統計資料表明, 電站原預期年發電量為110GWh, 從2011年10月正式投運至2014年7月, 近3年間, 電站累計發電僅200GWh, 發電量達成率68.2%。 在電站公佈的最新參數中, 預期發電量已經降至80GWh, 但實際發電量也難以達到這一數值。

規模效益可期

去年9月, 國家能源局發佈了第一批20個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項目, 中控在德令哈的二期工程——50MW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位列其中。 “我們建電站想要掙錢必須有規模,

10MW太小, 50MW是最起碼的, 最好是80MW, 100MW也不錯。 ”

通過對10MW電站的效率分析, 金建祥預估, 50MW電站的年發電量將達到約1.46億kWh, 如果採用進口汽輪機, 這一數值有望達到1.52億kWh。 “德令哈10MW電站一年多的持續穩定運行, 實現了技術和裝備的全面現場驗證, 在未來50MW甚至100MW的項目中, 相信發電量能夠確保達到設計目標。 ”

縱觀首批20個示範項目, 總裝機容量達到134.9萬千瓦, 單體規模均在50MW以上, 更有多個100MW及以上專案, 規模化的發展思路貫穿其中。

在本屆光熱大會上,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孫銳也指出, “我國的光照資源和擁有的荒漠、戈壁土地資源可支撐近10億千瓦的光熱發電裝機規模, 開發潛力巨大。 利用西部地區的荒漠和戈壁, 建設大規模太陽能熱發電基地,

可有效地提高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 有利於實現我國能源替代和碳減排的戰略目標。 ”

在規模得到提升的同時, 成本和政策風險也引發業界關注。 金建祥認為, 目前這兩者並不構成絕對影響, “很多人擔心鋼材大幅漲價會拉高成本, 但這部分漲幅占整個投資的比例不超過2%, 還沒有到不可承受的程度。 而且多個專案的招標結果也已經驗證, 成本風險與電價補貼等政策風險相比微乎其微, 實際成本和費用一般都會低於預期。 ”

搶抓機遇 前景廣闊

“太陽能熱發電具有可調節、啟動時間短的優勢, 可替代火電機組, 形成規模後有利於增強系統調峰能力, 有利於風電光伏的消納。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在搶抓這個重要發展機遇。 ”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國已在太陽能熱發電相關的規劃設計、系統集成、關鍵技術設備各環節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截至目前,全部示範專案已完成備案工作,部分專案已開工建設。

“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要推動第一批示範建設加快建設進度,力爭2018年底前建成投產,對不能按期投產的研究價格聯動機制。”李創軍同時指出,要進一步組織企業、科研院所加強技術攻關,提高關鍵器件與主體裝備的國產化水準。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爭取國家有關方面在土地、財稅及信貸方面給予光熱發電更多支持。“在認真總結第一批示範專案建設情況的基礎上,擇機啟動第二批示範項目建設。”

同樣,在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崇德看來,隨著技術進步、產業鏈貫通、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光熱發電的成本也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在國家能源局發佈的首批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工程中,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17個、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有6個。多能互補示範工程的實施,也將進一步展現光熱發電在儲能及調峰方面的優勢,從而推動光熱發電在‘十三五’及以後的加速發展。”

FR:中國能源報

”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國已在太陽能熱發電相關的規劃設計、系統集成、關鍵技術設備各環節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截至目前,全部示範專案已完成備案工作,部分專案已開工建設。

“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要推動第一批示範建設加快建設進度,力爭2018年底前建成投產,對不能按期投產的研究價格聯動機制。”李創軍同時指出,要進一步組織企業、科研院所加強技術攻關,提高關鍵器件與主體裝備的國產化水準。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爭取國家有關方面在土地、財稅及信貸方面給予光熱發電更多支持。“在認真總結第一批示範專案建設情況的基礎上,擇機啟動第二批示範項目建設。”

同樣,在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崇德看來,隨著技術進步、產業鏈貫通、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光熱發電的成本也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在國家能源局發佈的首批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工程中,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17個、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有6個。多能互補示範工程的實施,也將進一步展現光熱發電在儲能及調峰方面的優勢,從而推動光熱發電在‘十三五’及以後的加速發展。”

FR:中國能源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