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關於遞延所得稅,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在這裡

一說到遞延所得稅, 大家就頭痛, 當然包括我自己, 考注會、中級最頭疼的非合併報表和所得稅會計莫屬。

實際工作中也是, 能做合併報表, 能做所得稅的會計那在企業裡都不是一般的會計, 絕逼是個重大培養對象嘛「注:這裡的重點培養不帶調侃, 是真心牛」。

說實話如果不深入瞭解一下其背後的意義, 這遞延所得稅給人的感覺就是神仙姐姐派來折磨人的。

明明直接都可以一股腦計入所得稅費用, 非要搞那麼複雜, 弄這麼多科目出來東擺西擺。 是不是很煩嘛!

當然為了記住它們, 老師們可是費盡心思。

記憶法寶:資產帳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 記住這個一個, 那麼其他三種按照相反的順序來記憶。

如果沒有永久性差異, 那麼所得稅費用就等於利潤總額乘以所得稅稅率等等。

……

你還別說, 對付考試, 生搬硬套的把分錄做出來, 這還真有效。 但是, 你真的搞懂了麼?是不是過幾天又忘記了, 看到報表上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 你是不是又蒙圈了。

很多總帳會計都是如此, 基本平時不做這個分錄, 等著審計來調整, 因為自己不會啊, 審計調整成什麼就是什麼, 反正也不影響公司報表利潤總額數位。

長此以往, 當審計不在的時候, 被問及遞延所得稅問題時候就更不知所措了。 比如老闆說貨幣資金是自己錢我知道,

應收賬款是別人欠我的錢這些我知道, 你說說遞延所得稅是什麼鬼?讓你解釋一下。 你怎麼辦?

其實解釋也簡單, 遞延所得稅資產也是資產, 資產是指由企業過去經營交易或各項事項形成的, 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 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遞延所得稅資產就是稅務局不同意你所計算出來的所得稅數額, 而是叫你多交了一部分, 就是稅務局欠你的錢, 未來你要減少稅金流出的資源。 但允許以後年度彌補回來的, 所以這一部分要記個賬, 記帳得有個科目, 這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由來;同理, 少交的部分, 就作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核算。

1

為了更好的理解, 我舉例來具體說明, 我自己也再複習一遍,

說實話, 久了不用我也要搞忘了。

假設A公司2017年實現利潤總額100萬「會計報表上的數字」, 企業所得稅稅率25%, 那麼問A公司2017年應該繳納多少企業所得稅。

其實這個問題本來相當簡單, 100萬*25%=25萬, A公司繳納25萬企業所得稅就對了, 演算法真是簡單爆了。 分錄也非常簡單。

借:所得稅費用 2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25萬

但是真的這麼簡單嗎?真是這麼簡單就好了, 算企業所得稅怎麼能直接用會計利潤總額來算呢?用的是應納稅所得稅額。

稅務說, 你說你利潤總額是100萬我就認啊, 那還要我企業所得稅法幹嘛, 不行, 你不能這麼算, 得調整。 得按照我的規定來調整。

讓我來看看你的的賬哈, 這裡, 你營業外支出裡面有個罰款支出1萬,

不行, 這個不能算, 這個和生產經營無關, 你要加回去。

100萬利潤總額+1萬=101萬, 這101萬就是應納稅所得額, 看到沒有, 稅法說了, 費用不是你想進想進就能進。 好吧, 我補。

1萬*25%=0.25萬

借:所得稅費用 0.2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0.25萬。

這1萬塊的調整, 以後稅務局也不會再給你調整回來了, 你交了稅就交定了, 毫無辦法!, 所以這個就叫永久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 就是因為稅法和會計準則兩者規定的核算口徑的不同, 比如一項費用你在賬上做了費用, 而稅法不認這個費用, 那麼稅法中的費用就少, 利潤就多, 繳稅就多, 而你卻無能為力。

它不涉及你和稅務局之間未來的欠和收, 當期計算了就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了, 結轉到未分配利潤中去了, 非常真實的反映了你企業當期的淨利潤情況。

2

好了, 稅務局又開始看賬了, 咦, 你帳面的固定資產原值是100萬, 你當期折舊了20萬, 分了5年折舊, 這個不行, 我稅法上你這種固定資產你的按照10年來折舊, 也就是說你當期只能進10萬, 你多折了10萬。

好吧, 稅官, 你說的有道理, 我調, 我扣了20萬折舊後我利潤總額是100萬, 現在你只允許我扣10萬, 那我利潤總額就應該多10萬出來, 就是110萬。

10萬*25%=2.5萬

借:所得稅費用 2.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2.5萬

別忙, 借方有點不對, 你這個差異是時間性差異。

時間性差異, 故名思議, 就是時間差, 未來經過一段時間, 這個差異就會消失。 比如固定資產折舊, 稅法要求必須用直線法折舊, 如果你做賬的時候用的雙倍餘額法, 那麼每期算出來的折舊,稅法個會計就會有差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當固定資產全部折舊完之後,兩種方法最後的總的折舊額其實是一致的。

對於這種差異,你這種借方做法是應付稅款法,所謂應付稅款法是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的會計處理方法。

應付稅款法出發點是將所得稅視為利潤分配而不是企業的一項費用。應付稅款法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長期以來被基層會計人員廣泛使用。

但由於其以稅法為出發點,強調財稅合一的方式,帶有較大的弊病。尤其在社會對會計資訊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應付稅款法不符合權責發生制、配比性、相關性等原則的弱點日漸突出,甚至因此導致財務報告當期淨利潤偏離實際,無法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狀況。

所以說,你這2.5萬本來不是我實打實的支出,只是暫時繳納的稅款,以後期間我還要抵回來,暫時存放在你稅務局,如果你全部確認當期所得稅費用,就導致我當期淨利潤不真實,後期淨利潤也會不真實。怎麼辦?

那就放棄應付稅款法,使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既然是稅務局欠我的,那就是我的一個資產。我給他命一個好聽的名字:遞延所得資產。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2.5萬

為了更好的展示這個過程,我們把該固定資產整個折舊期間都用表格展示出來。

你看,其實不管是直接計入所得稅費用還是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累計合計的結果都是0,也就是說這個因為折舊產生的差異影響分攤到各期間都是暫時的,最終都是沒有影響企業所得稅。這就和永久性差異本質上不同。

那為什麼引入遞延所得稅這個資產科目呢?其實就是更真實的反應企業的每個期間的損益情況,以前全部計入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其實投資人不能清晰的看到淨利潤真實情況,都要通過附注說明來看。

3

綜上案例調整兩個調整事項後,所得稅費用最終等於25+0.25=25.25萬。

如果沒有永久性差異0.25萬的影響,所得稅費用就等於利潤總額100萬*25%=25萬。

所以最終的利潤總額*稅率,一定等於最終的所得稅費用。如果不等,那就是永久性差異。

4

會計計算的費用,大於稅法計算的費用,那麼會計的利潤就小,稅法的利潤就大,因為繳稅是按稅法來交的,那麼久要多交稅,也就是把未來的稅也交上了,未來可以少繳稅,所以記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負債則相反。

這就是暫時性差異。不影響當期所得稅費用。只是通過遞延所得稅和應交稅費來列示和稅務局稅款之間的暫時差異。

比如應交稅費為100萬,稅務說需要多交2.5萬,無非是用遞延所得稅資產充當一個替身從應交稅費中增加2.5萬,反之,稅務說要少交2.5萬,無非是用遞延所得稅負債充當替身讓應交稅費減少2.5萬。不管多交少交,會計上的所得稅費用都是100萬。

易嘉財稅是業財稅一體化智慧服務平臺,專注為中小微企業解決財稅問題(www.rrtimes.com/?from=toutiao)

那麼每期算出來的折舊,稅法個會計就會有差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當固定資產全部折舊完之後,兩種方法最後的總的折舊額其實是一致的。

對於這種差異,你這種借方做法是應付稅款法,所謂應付稅款法是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的會計處理方法。

應付稅款法出發點是將所得稅視為利潤分配而不是企業的一項費用。應付稅款法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長期以來被基層會計人員廣泛使用。

但由於其以稅法為出發點,強調財稅合一的方式,帶有較大的弊病。尤其在社會對會計資訊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應付稅款法不符合權責發生制、配比性、相關性等原則的弱點日漸突出,甚至因此導致財務報告當期淨利潤偏離實際,無法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狀況。

所以說,你這2.5萬本來不是我實打實的支出,只是暫時繳納的稅款,以後期間我還要抵回來,暫時存放在你稅務局,如果你全部確認當期所得稅費用,就導致我當期淨利潤不真實,後期淨利潤也會不真實。怎麼辦?

那就放棄應付稅款法,使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既然是稅務局欠我的,那就是我的一個資產。我給他命一個好聽的名字:遞延所得資產。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2.5萬

為了更好的展示這個過程,我們把該固定資產整個折舊期間都用表格展示出來。

你看,其實不管是直接計入所得稅費用還是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累計合計的結果都是0,也就是說這個因為折舊產生的差異影響分攤到各期間都是暫時的,最終都是沒有影響企業所得稅。這就和永久性差異本質上不同。

那為什麼引入遞延所得稅這個資產科目呢?其實就是更真實的反應企業的每個期間的損益情況,以前全部計入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其實投資人不能清晰的看到淨利潤真實情況,都要通過附注說明來看。

3

綜上案例調整兩個調整事項後,所得稅費用最終等於25+0.25=25.25萬。

如果沒有永久性差異0.25萬的影響,所得稅費用就等於利潤總額100萬*25%=25萬。

所以最終的利潤總額*稅率,一定等於最終的所得稅費用。如果不等,那就是永久性差異。

4

會計計算的費用,大於稅法計算的費用,那麼會計的利潤就小,稅法的利潤就大,因為繳稅是按稅法來交的,那麼久要多交稅,也就是把未來的稅也交上了,未來可以少繳稅,所以記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負債則相反。

這就是暫時性差異。不影響當期所得稅費用。只是通過遞延所得稅和應交稅費來列示和稅務局稅款之間的暫時差異。

比如應交稅費為100萬,稅務說需要多交2.5萬,無非是用遞延所得稅資產充當一個替身從應交稅費中增加2.5萬,反之,稅務說要少交2.5萬,無非是用遞延所得稅負債充當替身讓應交稅費減少2.5萬。不管多交少交,會計上的所得稅費用都是100萬。

易嘉財稅是業財稅一體化智慧服務平臺,專注為中小微企業解決財稅問題(www.rrtimes.com/?from=toutia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