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來長治參拜先祖封地和心中偶像才是初衷

原標題:孔子想去的地方是長治

“孔子回車”的故事在山西流傳了千百年, 方家大多認為他是想去侯馬一帶的晉國遊學或者做官。 其實, 孔子想去的地方是長治。 只是在晉城, 有個晉國小兒擋住了他的車。 那麼, 孔子想來長治幹什麼?如果說是一個晉國小兒攔住了他的車, 那麼這個晉國小兒是誰?

傳說中的“孔子回車”

相傳孔子周遊列國, 傳道講學, 在鄭國遊說結束後, 乘車直奔晉國。 當他同隨行弟子來到鄭、晉交界的天井關(今晉城市澤州縣天井關村)時, 有一群孩子在路中間玩遊戲, 用石子壘了一座城。

孔子想要過去, 一個晉國小兒不肯讓路, 並以“只有車繞城, 哪有城讓車”之說質難孔子。 孔子見晉國小兒雖小, 卻有過人之處, 於是躬拜為師。 孔子躬拜晉國小兒時, 又看見小松鼠嘴裡銜著核桃跑到他面前行禮鳴叫。 孔子見晉國小兒如此聰明, 連小動物亦懂禮節, 感慨萬分, 便回車南歸。

關於孔子在晉城天井關回車的真偽, 歷來有所爭議。 《孔子家語》載, 魯哀公二年, 晉國的趙簡子邀請孔子來山西講學。 孔子準備過黃河時, 聽到趙簡子殺了竇鳴犢和舜華的消息。 他認為竇鳴犢和舜華都是賢士, 趙簡子未得志的時候, 依仗他倆才得以從政。 到他得志以後, 卻把他們殺了, 這是剖腹取胎、竭澤而漁、覆巢破卵的行為, 便返了回來。 後人據此推斷孔子走到黃河邊就返了回來,

並沒有到達晉國。

那麼, 孔子到底來過山西沒有?

讓我們從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圖開始尋蹤。 從孔子年表可以看出, 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是離開魯國到達衛國, 其間晉國的佛肸曾經邀請孔子去晉國任職, 半途中聞聽晉國內亂, 孔子只好返回衛國, 在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舉薦下, 孔子獲得年薪為六萬粟的職務。 60歲那年, 孔子離開衛國到達曹國, 後又到了宋國。 宋國司馬桓魋欲加害孔子, 孔子便逃到陳國。 在陳國當了3年官, 吳國發兵攻陳, 孔子又到了蔡國, 此後又經陳國返回衛國。 魯哀公十一年, 即西元前484年, 孔子回到魯國, 四年而終。

從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來看, 孔子到晉國的機會只有一個,

就是晉國的佛肸邀請孔子赴晉的那一次, 其餘的曹、宋、陳、蔡諸國與晉國不搭界。 衛國與晉國有共同邊界, 孔子在衛國時, 曾經到過匡、蒲等地, 匡、蒲就在晉、衛邊界上, 孔子在晉、衛邊界周遊, 難保不一時興起就來到長治。

孔子來長治幹什麼

從邏輯上講, 孔子不可能因為晉城一個小孩的一個玩笑就放棄晉國之行。 著名學者姚劍認為, 現在流傳的孔子回車故事應當是山西的版本, 以此說明山西人文薈萃, 用不著孔子來指點迷津。 妙的是, 這個故事在誇讚晉國小兒的同時並沒有貶低孔子, 看似孔子無話可說, 惆悵而返, 其實更能體現孔子的寬宏大度與天真情懷。

當時的晉國, 六卿坐大, 國勢式微。 趙簡子虎視眈眈, 欲兼併範氏、中行氏;範氏佛肸戰戰兢兢,

依靠齊、鄭自保。 勢同水火的兩個人都邀請孔子赴晉, 對孔子來說不啻是一道難題。 在孔子的理念中, 君君臣臣才合乎周禮。 趙簡子和佛肸都有不臣之心, 孔子到晉國的目的原本是宣仁複禮, 恢復晉國原有的秩序。 現在看來難以實現, 孔子更不願意捲入晉國的內戰, 打馬回府便合情合理。

然而仔細探究, 疑點還是不少。 孔子既然不願意捲入晉國的內戰, 就沒有必要過黃河, 更沒有必要到了晉城再回車。

那麼, 只有一種可能:孔子打著去晉國遊學的幌子, 想來潞城參拜他的先祖封地, 想去沁縣參拜他的心中偶像。

《史記·孔子世家》載, 孔子的先祖是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因孔子頭前有突起, 故名“丘”, 又因懷孕於尼山, 在家男子中排行老二, 故字為“仲尼”。

弄清孔子和長治的淵源還得從微子說起。 大約在3100年前, 商朝的第29位國王帝乙有三個兒子, 長子名啟, 次子名衍, 三子名辛。 帝乙在經歷十七載後駕崩, 三子辛即帝位, 史稱商紂王。 因政見不同, 啟離開京師朝歌(今河南淇縣)來到自己的封地建立微子國(今潞城市微子鎮)。 啟因封國為微, 爵位為子, 故後來被稱為微子。 周滅商後, 微子稱臣于周, 周以微子統率殷族封于宋, 國都在今河南商丘, 因此微子成為春秋時宋國的始祖。 王位傳到微子後人宋殤公時, 宋國內亂, 正卿孔父嘉被殺, 其子木金父尚幼, 被家人抱著逃到魯國, 從此木金父及其後人成為魯國人。木金父到了魯國安家立業後,生子祈父睾夷。為了紀念生父,木金父便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祈父睾夷的兒子是孔防叔,孫子是伯夏,重孫子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孔子博學多聞,不會不知道潞城就是其先祖的封地。何況,在沁縣,還有孔子心儀已久的“銅鞮伯華”。

在2400多年前,唯一能進入孔子視野,並令孔子心儀的上黨人,也就是銅鞮伯華一個。銅鞮伯華,本名羊舌赤,因封於銅鞮,故世號銅鞮伯華。銅鞮是春秋戰國時沁縣的古稱,最早以“銅鞮水”而得名,又叫小漳水、西漳水,實際上為濁漳之南源。《史記?仲尼弟子》(卷67)載,孔子最崇拜的山西人就是銅鞮伯華。孔子甚至認為,假如銅鞮伯華不死,天下就會安定。銅鞮伯華何以有這樣大的能量,何以能贏得孔子的崇拜?孔子這樣評價他:銅鞮伯華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壯年剛勇,不為所屈;老年有道,禮賢下士。三種品格,集於一身。得此人,天下安定。可見,孔子對銅鞮伯華崇拜到什麼程度。

由此推斷,孔子來長治,參拜他的先祖封地和心中偶像,才是初衷。

晉國小兒是誰

那麼,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晉國小兒,擋住了孔子尋親訪賢的馬車?著名學者任凱認為,能夠折服孔子的晉國小兒,至少應該具備三方面的條件:一是年齡小;二是口齒伶俐,甚至頗通軍事;三是身份特殊,有促動孔子回車的影響力。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物存在呢?我們不妨按照這三個條件,與同一個時期在襄垣築城的趙襄子作個比對。

一是年齡很小。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卒於西元前479年。趙襄子生年不詳,西元前457年擔任正卿,卒於西元前425年。趙襄子卒年比孔子整整晚了54年。孔子在古代算是長壽之人,以趙襄子壽命與孔子相齊估算,趙襄子與孔子的年齡差距亦是54歲。孔子在衛國期間是西元前490年左右,年齡60多歲,則趙襄子的年齡,應在10歲以下,正是一個孩子。如趙襄子壽命再長一些,則會比10歲再大一點,但也還在少年的區間內。

二是口齒伶俐。相傳趙襄子雖然生得十分醜陋,但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識,多次經受其父趙簡子的考驗。一次,趙簡子製作了幾塊木簡,上面寫著“節用聽聰,敬賢勿慢,使能勿賤”,親手交給他的兒子們,命留心記誦。經年以後,大兒子伯魯早忘得一乾二淨,只有趙襄子能熟記在心。還有一次,趙簡子命諸子上常山尋寶符,大家皆空手而歸,唯獨趙襄子提出了可憑常山之險攻取代國的軍事謀略,表現出超人一籌的見識。善於相術的趙氏家臣姑布子卿稱讚小小的趙襄子為“真將軍矣”。

三是身份特殊。孔子周遊期間,為瞭解風土民情,常常主動與百姓交談,也曾飽受農夫、女子、小兒的嘲笑和詰難,但並不以為意,不會因此而改變行程。能通過一番言語,而使孔子回車而去的人,必定是代表了權威的聲音。趙襄子年齡雖小,但他的父親趙簡子是晉國的正卿,可以左右晉國的命運。所以,只有趙襄子才身份特殊,敢把孔子拒之晉國門外。更何況孔子私生子的出身,他還是十分顧忌的。如果讓趙襄子看破他去潞城參拜先祖封地的想法,趙襄子說不定會說出多難聽的話。

要知道,趙襄子曾經說過孔子很難聽的話。《說苑·善說》就記載有趙襄子與孔子的一次直接交鋒。趙襄子對孔子說:“您謙卑地去見各國的君主,卻在哪裡也不被重用,是沒有賢明的君主嗎?還是先生的主張本來就不通呢?”孔子對這個小輩的質問,默然不說話。趙襄子年齡雖小,但談吐強勢,顯露出鮮明的個性、不凡的自信。歷史果然如斯,“城車之辯”真是一個偉大的讖語,幾十年後,長大成人的趙襄子堅守晉陽城而最終在四卿之爭中戰勝智伯,結果何其類似,讓人驚歎不已。

從此木金父及其後人成為魯國人。木金父到了魯國安家立業後,生子祈父睾夷。為了紀念生父,木金父便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祈父睾夷的兒子是孔防叔,孫子是伯夏,重孫子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孔子博學多聞,不會不知道潞城就是其先祖的封地。何況,在沁縣,還有孔子心儀已久的“銅鞮伯華”。

在2400多年前,唯一能進入孔子視野,並令孔子心儀的上黨人,也就是銅鞮伯華一個。銅鞮伯華,本名羊舌赤,因封於銅鞮,故世號銅鞮伯華。銅鞮是春秋戰國時沁縣的古稱,最早以“銅鞮水”而得名,又叫小漳水、西漳水,實際上為濁漳之南源。《史記?仲尼弟子》(卷67)載,孔子最崇拜的山西人就是銅鞮伯華。孔子甚至認為,假如銅鞮伯華不死,天下就會安定。銅鞮伯華何以有這樣大的能量,何以能贏得孔子的崇拜?孔子這樣評價他:銅鞮伯華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壯年剛勇,不為所屈;老年有道,禮賢下士。三種品格,集於一身。得此人,天下安定。可見,孔子對銅鞮伯華崇拜到什麼程度。

由此推斷,孔子來長治,參拜他的先祖封地和心中偶像,才是初衷。

晉國小兒是誰

那麼,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晉國小兒,擋住了孔子尋親訪賢的馬車?著名學者任凱認為,能夠折服孔子的晉國小兒,至少應該具備三方面的條件:一是年齡小;二是口齒伶俐,甚至頗通軍事;三是身份特殊,有促動孔子回車的影響力。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物存在呢?我們不妨按照這三個條件,與同一個時期在襄垣築城的趙襄子作個比對。

一是年齡很小。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卒於西元前479年。趙襄子生年不詳,西元前457年擔任正卿,卒於西元前425年。趙襄子卒年比孔子整整晚了54年。孔子在古代算是長壽之人,以趙襄子壽命與孔子相齊估算,趙襄子與孔子的年齡差距亦是54歲。孔子在衛國期間是西元前490年左右,年齡60多歲,則趙襄子的年齡,應在10歲以下,正是一個孩子。如趙襄子壽命再長一些,則會比10歲再大一點,但也還在少年的區間內。

二是口齒伶俐。相傳趙襄子雖然生得十分醜陋,但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識,多次經受其父趙簡子的考驗。一次,趙簡子製作了幾塊木簡,上面寫著“節用聽聰,敬賢勿慢,使能勿賤”,親手交給他的兒子們,命留心記誦。經年以後,大兒子伯魯早忘得一乾二淨,只有趙襄子能熟記在心。還有一次,趙簡子命諸子上常山尋寶符,大家皆空手而歸,唯獨趙襄子提出了可憑常山之險攻取代國的軍事謀略,表現出超人一籌的見識。善於相術的趙氏家臣姑布子卿稱讚小小的趙襄子為“真將軍矣”。

三是身份特殊。孔子周遊期間,為瞭解風土民情,常常主動與百姓交談,也曾飽受農夫、女子、小兒的嘲笑和詰難,但並不以為意,不會因此而改變行程。能通過一番言語,而使孔子回車而去的人,必定是代表了權威的聲音。趙襄子年齡雖小,但他的父親趙簡子是晉國的正卿,可以左右晉國的命運。所以,只有趙襄子才身份特殊,敢把孔子拒之晉國門外。更何況孔子私生子的出身,他還是十分顧忌的。如果讓趙襄子看破他去潞城參拜先祖封地的想法,趙襄子說不定會說出多難聽的話。

要知道,趙襄子曾經說過孔子很難聽的話。《說苑·善說》就記載有趙襄子與孔子的一次直接交鋒。趙襄子對孔子說:“您謙卑地去見各國的君主,卻在哪裡也不被重用,是沒有賢明的君主嗎?還是先生的主張本來就不通呢?”孔子對這個小輩的質問,默然不說話。趙襄子年齡雖小,但談吐強勢,顯露出鮮明的個性、不凡的自信。歷史果然如斯,“城車之辯”真是一個偉大的讖語,幾十年後,長大成人的趙襄子堅守晉陽城而最終在四卿之爭中戰勝智伯,結果何其類似,讓人驚歎不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