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石藥集團:市值5年翻了14倍,“創新”與“國際化”是關鍵字

1997年8月, 河北省內四家醫藥龍頭企業強強聯合成立了石家莊製藥集團有限公司, 石藥集團是中國醫藥行業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

前身簡稱“中國製藥”。 因“港股通標的”、“維生素概念股”光環, 被沙子掩埋多年的石藥集團終於撥開迷霧, 不僅市值在5年時間內增長近14.2倍, 飆升至690億, 股價也是水漲船高。

縱觀目前的藥企發展狀況主要存在著兩種模式:第一是, 走市場品牌銷售普藥為主的, 較少涉及藥品技術研發;第二是, 走創新研究提高研發水平, 但市場銷售手段相對欠佳的。 而石藥集團很大程度都處於後者的情況。

十五年轉型

1997年聯合重組成立的石藥集團, 由於組成企業有良好的原料藥基礎, 即以維生素C和β-內醯胺類抗生素為其兩大戰略性產品。 當時, 全球原料藥業務開始逐漸向中國轉移, 這成為石藥集團發展的大好機會。 以當初的產能計, 石藥集團位列國內原料藥“四大家族”。

當時的中國原料藥產量占世界的40%;石家莊原料藥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55%;石藥集團也成為國內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

石藥集團決策層意識到僅靠原料藥物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 開始著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在提高現有產品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的同時, 加強科研項目的開發, 特別是對新藥製劑產品的引進。 而對於原料藥板塊, 石藥集團是“做一、做二、不做三”的處置原則, 也就是說, 如果原料藥做不到在世界上成本最低、技術最領先、排名前兩位, 堅決“關、停、賣”。

石藥集團曾用5000萬人民幣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手裡取得了國家一類新藥恩必普的專利(國內第一個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全新化學藥物、我國第三個一類新藥)。

其研發耗時6年, 2005年正式上市。 但上市後, 卻未取得理想的銷售, 當年就虧損了3000萬, 這樣虧損的情況持續了近5年, 直到2010年, 才達到盈虧平衡。 但很快, 持續的投入和市場摸索有了市場的回饋, 2010年, 恩必普開始發力, 到了2013年, 恩必普的銷售額達到10億元人民幣, 比上市之初的2005年增長了200倍, 利潤則達到4億多元。

而2013年原料藥行業面臨的背景是業內產能過剩, 且原料藥市場價格大幅下滑, 加上自2012年8月以後, 隨著被視為史上最嚴“限抗令”的衛生部第84號部長令正式發佈並執行, 整個原料藥特別是抗生素原料藥市場生存環境日益惡劣, 石藥集團的原料藥板塊受到行業大環境以及價格下跌, 影響虧損額也達到1個億。

但是, 得益於恩必普的重要貢獻, 當年石藥集團(含上市公司)實現不含稅銷售收入182.82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11.5 %;利稅16億元, 同比增長38%;利潤9億元。 2014年, 恩必普單品銷售收入已經突破15億元人民幣, 到了2016年, 恩必普光利潤就已經超過10億元人民幣, 管理層預計2017年恩必普銷售將過40億, 利潤可達15億元。

據品途《四百味》瞭解, 國內腦血栓藥物銷售從2011年的14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90億元, 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7.5%, 預計未來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據IMS預計到2020年, 國內腦卒中藥物市場將達到690億元的市場規模, 恩必普的未來仍大有可為。 隨著恩必普注射劑順利進入2017年國家新醫保目標(過去是七省市地方醫保目錄), 預計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擴大。

樣本醫院資料顯示,

目前恩必普是神經科第九大品種, 其份額已經由 2010 年的1.4%上升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4.5%。 恩必普的許多競爭品種是輔助用藥, 輔助用藥在臨床使用中將繼續受到限制, 從而給恩必普放量騰挪出空間。 樂觀估計恩必普的營收在接下來的三年仍能保持30%以上的複合增長, 三年後年銷售突破60億港幣可期。

隨著石藥集團慢慢形成一批以恩必普、歐來甯、玄寧、多美素等核心產品為主的創新藥集群, 石藥的主營業務從原來的原料藥, 漸漸向創新藥和品牌藥全線過渡。

經過業務精簡, 目前, 石藥集團保留的原料業務主要是:維生素C年產能4萬噸, 7-ACA生產規模1600噸/年, 咖啡因年產能1萬噸, 均居世界首位。

歷經15年, 石藥集團原料藥與製劑藥的銷售比重由原來的7:3變為2:8, 真正實現了從原料藥到創新藥的轉型。

創新藥物機制是業績增長的內在邏輯

堅持創新藥物機制是石藥集團轉型成長的另一個引擎,除了恩必普,石藥集團近年已經形成以歐來寧(奧拉西坦)、玄甯(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多美素(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津優力(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數)等創新製劑藥物為核心產品的創新藥物集群,作為以高毛利、高成長為代表的創新藥物板塊,2016年實現營收47.7億元,同比增加26.4%,已名列公司收入第一大板塊,收入占比近39%。

創新藥物機制離不開智慧財產權保護,石藥集團為恩必普量身打造的專利池。由數十項專利構成,從化學合成路徑到製劑工藝甚至外觀設計專利無所不包,即便新藥證書到期,仿製廠家也難於逾越專利池的屏障,不僅國內,在全球,恩必普已在全球86個國家受到專利保護。

石藥集團的藥物創新機制不僅體現在對新品種的科研投入上,還體現在對現有產品的二次開發上。2005年恩必普軟膠囊劑上市,但石藥集團的科研隊伍並未停止對其適應症以及療效的探索研究,2010年石藥集團推出恩必普注射液劑型,在臨床使用中推薦的治療方案由口服變為先使用注射液14天,然後繼續使用軟膠囊76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這個序貫治療方案擴大了產品市場份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CFDA發佈了新一批35個臨床資料自查和第15批優先審評名單。石藥歐意藥業的鹽酸二甲雙胍片,其上市申請3月2日獲得CDE承辦受理,一個多月後便同時出現在臨床自查和擬優先審評名單裡,真是神一樣的速度,而CDE給出的優先審評理由是——“同一生產線生產,已在美國上市,申請國內上市的仿製藥”,這是CDE首次以這個理由擬將一個品種納入優先審評。

2016年5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有關事項的公告(2016年第106號),其中提到:“在中國境內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上市並在歐盟、美國或日本獲准上市的藥品,由受理和舉報中心負責申報資料受理;一致性評價辦公室通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品審評中心(以下簡稱藥審中心)對原境內、外上市申報資料進行審核,通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品藥品審核查驗中心(以下簡稱核查中心)對生產現場進行檢查。經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審核批准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而自第一家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後,審評中心三年後不再受理其他藥品生產企業相同品種的一致性評價申請。市場操作中,對於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政府不僅允許企業在說明書中標示,還在醫保支付、招標採購方面給予重大支持。同時,如果3家以上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不再集中採購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

石藥集團二甲雙胍片成功獲得CDE的優先審評綠色通道這一事件影響深遠,標誌著有技術、有實力的製藥企業完全可以在仿製藥領域的紅海競爭中脫穎而出,將來的仿製藥品市場將會是一個行業集中度大大提高的市場,而擁有技術創新的藥企將搶得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市場競爭格局也將從價格競爭轉變為技術競爭。

2017年4月18日,根據FDA橙皮書資料顯示,石藥集團歐意藥業另一個ANDA產品孟魯司特鈉咀嚼片獲得FDA批准上市,其出現在CDE的優先審評名單裡將是極大概率事件。

技術創新,也不光體現在製劑產品裡,公司的各個業務板塊都在快馬加鞭。

石藥集團是國內最先試行酶法工藝生產7-ACA的企業,並很快將這種工藝用於阿莫西林的生產中。相比於原有的化學裂解法,酶法工藝縮短了生產工序,使單位成本降低30%以上,生產環境也更加清潔環保。石藥集團也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成功改良抗生素生產工藝,在物耗勞動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使抗生素產出率提高114%。

以國際化“取巧”

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獲得FDA批准上市,和恩必普在美國開展II期臨床,是石藥集團近兩年在國際化上大舉“燒錢”的活動。

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曾表示,“創新”與“國際化”是石藥集團兩大核心戰略,而國際化是創新能力的國際化,也就是說石藥創新能力必須達到國際水準,從而才能在國際製藥強企中謀一席之地。

的確,石藥集團創新藥更大的價值是在國際市場。首先,國外占90%的市場,如果藥品走不出去,就不能與國際標準並軌、交流,會失去更大的市場蛋糕。其次,在中國一個被市場認可的好藥品,用藥的領域裡會受到諸多限制。比如恩必普在一些三甲醫院限藥,由於醫保等問題就被禁用。而石藥集團是想將恩必普做到十億美元,但現在只有一半的水準,未來做到十億美元大藥,就必須走出去。同時國外相對來說開發難度更大,像恩必普在美國已經做了二期臨床,藥只有走出去才能夠佔領更多市場,同時規避國內競爭的風險。

實際上為了國際化的目標,石藥集團早在2009年已經在美國設點,當年聘用的人員就包括跨國藥企的核心部門的管理層。2010年,石藥集團維生素C、維生素C鈉和口服固體製劑打響了進軍FDA認證的第一槍。之後幾年,石藥集團已有22個品種通過了FDA認證。通過這兩種方式,石藥集團走到發達國家、走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去。

蔡東晨說,要從兩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國際化:一是國內競爭的國際化,要看整個行業在國際上的發展水準。二是國際競爭國內化。“跨國公司的嗅覺非常敏銳,一旦中國有一個市場空隙,他們馬上就會進入,以相對合理的價格、成熟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去解決民眾的需求,如我們的日化行業現在就非常被動。”

不可否認,醫藥企業的競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最終都是創新能力的競爭。真正的國際化是在創新能力上敢與跨國巨頭叫板。

真正實現了從原料藥到創新藥的轉型。

創新藥物機制是業績增長的內在邏輯

堅持創新藥物機制是石藥集團轉型成長的另一個引擎,除了恩必普,石藥集團近年已經形成以歐來寧(奧拉西坦)、玄甯(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多美素(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津優力(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數)等創新製劑藥物為核心產品的創新藥物集群,作為以高毛利、高成長為代表的創新藥物板塊,2016年實現營收47.7億元,同比增加26.4%,已名列公司收入第一大板塊,收入占比近39%。

創新藥物機制離不開智慧財產權保護,石藥集團為恩必普量身打造的專利池。由數十項專利構成,從化學合成路徑到製劑工藝甚至外觀設計專利無所不包,即便新藥證書到期,仿製廠家也難於逾越專利池的屏障,不僅國內,在全球,恩必普已在全球86個國家受到專利保護。

石藥集團的藥物創新機制不僅體現在對新品種的科研投入上,還體現在對現有產品的二次開發上。2005年恩必普軟膠囊劑上市,但石藥集團的科研隊伍並未停止對其適應症以及療效的探索研究,2010年石藥集團推出恩必普注射液劑型,在臨床使用中推薦的治療方案由口服變為先使用注射液14天,然後繼續使用軟膠囊76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這個序貫治療方案擴大了產品市場份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CFDA發佈了新一批35個臨床資料自查和第15批優先審評名單。石藥歐意藥業的鹽酸二甲雙胍片,其上市申請3月2日獲得CDE承辦受理,一個多月後便同時出現在臨床自查和擬優先審評名單裡,真是神一樣的速度,而CDE給出的優先審評理由是——“同一生產線生產,已在美國上市,申請國內上市的仿製藥”,這是CDE首次以這個理由擬將一個品種納入優先審評。

2016年5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有關事項的公告(2016年第106號),其中提到:“在中國境內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上市並在歐盟、美國或日本獲准上市的藥品,由受理和舉報中心負責申報資料受理;一致性評價辦公室通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品審評中心(以下簡稱藥審中心)對原境內、外上市申報資料進行審核,通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品藥品審核查驗中心(以下簡稱核查中心)對生產現場進行檢查。經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審核批准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而自第一家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後,審評中心三年後不再受理其他藥品生產企業相同品種的一致性評價申請。市場操作中,對於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政府不僅允許企業在說明書中標示,還在醫保支付、招標採購方面給予重大支持。同時,如果3家以上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不再集中採購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

石藥集團二甲雙胍片成功獲得CDE的優先審評綠色通道這一事件影響深遠,標誌著有技術、有實力的製藥企業完全可以在仿製藥領域的紅海競爭中脫穎而出,將來的仿製藥品市場將會是一個行業集中度大大提高的市場,而擁有技術創新的藥企將搶得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市場競爭格局也將從價格競爭轉變為技術競爭。

2017年4月18日,根據FDA橙皮書資料顯示,石藥集團歐意藥業另一個ANDA產品孟魯司特鈉咀嚼片獲得FDA批准上市,其出現在CDE的優先審評名單裡將是極大概率事件。

技術創新,也不光體現在製劑產品裡,公司的各個業務板塊都在快馬加鞭。

石藥集團是國內最先試行酶法工藝生產7-ACA的企業,並很快將這種工藝用於阿莫西林的生產中。相比於原有的化學裂解法,酶法工藝縮短了生產工序,使單位成本降低30%以上,生產環境也更加清潔環保。石藥集團也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成功改良抗生素生產工藝,在物耗勞動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使抗生素產出率提高114%。

以國際化“取巧”

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獲得FDA批准上市,和恩必普在美國開展II期臨床,是石藥集團近兩年在國際化上大舉“燒錢”的活動。

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曾表示,“創新”與“國際化”是石藥集團兩大核心戰略,而國際化是創新能力的國際化,也就是說石藥創新能力必須達到國際水準,從而才能在國際製藥強企中謀一席之地。

的確,石藥集團創新藥更大的價值是在國際市場。首先,國外占90%的市場,如果藥品走不出去,就不能與國際標準並軌、交流,會失去更大的市場蛋糕。其次,在中國一個被市場認可的好藥品,用藥的領域裡會受到諸多限制。比如恩必普在一些三甲醫院限藥,由於醫保等問題就被禁用。而石藥集團是想將恩必普做到十億美元,但現在只有一半的水準,未來做到十億美元大藥,就必須走出去。同時國外相對來說開發難度更大,像恩必普在美國已經做了二期臨床,藥只有走出去才能夠佔領更多市場,同時規避國內競爭的風險。

實際上為了國際化的目標,石藥集團早在2009年已經在美國設點,當年聘用的人員就包括跨國藥企的核心部門的管理層。2010年,石藥集團維生素C、維生素C鈉和口服固體製劑打響了進軍FDA認證的第一槍。之後幾年,石藥集團已有22個品種通過了FDA認證。通過這兩種方式,石藥集團走到發達國家、走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去。

蔡東晨說,要從兩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國際化:一是國內競爭的國際化,要看整個行業在國際上的發展水準。二是國際競爭國內化。“跨國公司的嗅覺非常敏銳,一旦中國有一個市場空隙,他們馬上就會進入,以相對合理的價格、成熟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去解決民眾的需求,如我們的日化行業現在就非常被動。”

不可否認,醫藥企業的競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最終都是創新能力的競爭。真正的國際化是在創新能力上敢與跨國巨頭叫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