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史心得,范仲淹真的有那麼高尚麼?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格言, 千百年來, 一直被中國的文人和官僚們奉為至高信條, 或者說在嘴上, 或者掛在牆上, 但究竟如何做法兒卻從未有人考察。 好在它是出自一千年前的范大人之口, 否則, 人們一定會罵他作秀吧?當然, 誰都承認范仲淹的確是為百姓做過一些好事情, 但那也不過是在他的管轄範圍, 且為職責所系, 怎麼就能證明他是在為天下的百姓而先憂後樂呢?

據宋人俞文豹的《清夜錄》所載:范仲淹任杭州刺史時, 將自己的老部下都安排了好職務, 而唯獨蘇璘因為不在身邊, 老範就把人家給忘了。 於是蘇璘便獻詩給他諷刺道:“近水樓臺先得月, 向陽花木易為春。 ”此詩當為一首七律, 可惜我們今天只能看了這一聯。 這一聯的確實是好:幽默含蓄, 哀而不傷。 可見蘇璘的才具絕非一般。

老範究竟有沒有安排的蘇璘, 我們不得而知, 但他看過了這聯之後, 一定應該感到羞愧吧?一個人既然連自己身邊的事情都沒擺佈明白, 先憂後樂的偉大思想, 也只能當做口頭禪了。

孔子不是聖人麼?但他老人家所遵循的也不過就是一個“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而已。 這雖然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 但卻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幫助別人做不到, 管住自己, 不損害別人還做不到麼?假如這個主張能夠成為一種絕大多數人的共識, 那麼, 我們這個社會肯定就會是個安定祥和、風清氣朗的社會。 也許正因如此吧?所以, 孔子此話才被國人奉為作人的標準,

並且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社會所一致承認的信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