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淩峰「漢水悠悠」細雨紛紛說清明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明”兩字, 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 謂物生清淨明潔”。 清明時節, 春風和煦,

草長鶯飛, 桃紅柳綠, 萬物復蘇, 一改冬季天寒地凍蕭瑟枯黃景象, 大地一片清淨明潔, 欣欣向榮。 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到:“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這裡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 所以有“三月節”之稱。

清明節的起源,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 後來民間亦相仿效, 於此日祭祖掃墓, 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 到了唐朝, 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 約在清明前後, 因兩者日子相近, 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到了唐玄宗時, 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 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 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後來,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 漸漸的, 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直到今天, 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唐朝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 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

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 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 蕭蕭暮雨人歸去。 ”到了今天的社會, 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 放上供品, 於墳前上香禱祝, 燃燒紙錢, 或虔誠地獻上一束鮮花, 以寄託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

清明節按陽曆來說, 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 也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作者簡介: 淩峰, 男, 漢族, 出生於七十年代, 陝西勉縣老道寺人, 市級機關工作人員, 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 漢中市作協會員, 在中省市報刊雜誌發表作品200餘篇。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傳播三線文化 增強國際交流

【期刊440】

本期責編:田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