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廣州好家風 追風萬里行

黃燦明擦拭為燈具供電的太陽能板。

陳兆年

家風類型:

誠立身務實幹

典型人物家庭:

陳兆年、黃燦明

大洋網訊 廣府人向來以務實、誠信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腳踏實地, 兢兢業業專注於自身, 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精神。 摒棄浮誇和浮躁, 誠信務實的家風最終沉澱下來, 成為推動一代又一代人不斷進步前進的精華。

多花一億也要守承諾

在2016年12月12日於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

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金龍社區的陳兆年家庭被授予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陳兆年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陳兆年現任珠江石油天然氣鋼管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番禺珠江鋼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廣州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多年來, 陳兆年家庭誠實守信、尊老愛幼、愛崗敬業、鄰里融洽、熱心公益。

長輩注重教育, 後輩耳濡目染, 父輩的言傳身教一直影響著陳兆年。 爺爺特意用毛筆字寫下了“禮、儀、忠、信”四個字送給她, 叮囑她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誠信務實。 她遵循教導, 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尊老撫幼;積極支持丈夫的事業, 並不斷開創自己事業的新天地。

陳兆年無論工作多忙,

每週都會抽出時間, 陪爺爺、父母、公婆喝早茶、聊聊天。 為了丈夫能夠安心工作, 陳兆年更多承擔起照顧孩子和老人的責任, 減少老人的牽掛。 好家風下的家庭生活, 陳兆年的家處處充滿溫馨, 一家人其樂融融。

陳兆年的丈夫陳曉軍是爆破工程方面的高級管理人才和專家, 主持的100多個爆破項目, 無一發生安全事故。 陳曉軍曾自豪地說:“穩定和諧的家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

先有國才有家, “辦好企業, 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陳兆年說, 從商幾十年來, “誠信立身”讓她收益良多。

“日本某公司之前一直提供原材料給我們, 但當時因一起競標一個項目, 他們得知我們中標後很不高興, 不按合同提供原材料給我們。 ”

對於日本公司的這種不守信的行為,

陳兆年非常憤怒, 但她想得更多的是, 必須想盡辦法, 如期供貨。 那些天, 她夜以繼日地尋找哪裡有符合條件的原材料, 頭髮都快急白了, 她先後輾轉比利時、韓國等國, 總算找到了符合條件的進口鋼材。

陳兆年還積極參與街區活動, 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在她的帶領下, 公司為公益事業累計貢獻超過2億元。 陳兆年說, 他們家祖輩幾代人都踐行“內要家和萬事興, 外要誠信走天下”家風。

百年燈塔四代守護者

在廣州南沙區珠江口岸虎門大橋航道的舢板洲孤島上, 有一座百年燈塔。 百年來, 黃燦明家族四代男丁守護在長長的水道旁, 守護著那盞指路明燈, 指引著黑暗中前行的船隻。

當黃燦明的兒子想要繼承父輩祖輩的工作,

繼續當一個守塔人時, 他像當年父親告訴他那樣告訴兒子, “幹這個很辛苦呢。 ”“我不怕。 ”兒子答道。 正如黃燦明當年回答自己的父親。

守塔的艱苦, 常人難忍。 受到燈塔島潮濕環境的影響, 黃燦明患上了多年的風濕病, 為了不太影響工作, 他選擇煲中藥治療。

二十多年來, 黃燦明每天習慣了上下燈塔十幾次, 關節老化也比常人嚴重。 今年53歲的黃燦明說, “每天面對著海風, 多少都會受到潮濕的影響。 ”

對於爺爺當年守護燈塔的情況, 黃燦明說自己並沒有詳細問過父親。 “是因為我爺爺生病了, 所以我爸爸就在很小的時候就頂上去了, 我都沒有見過我爺爺。 ”

曾經在島上的時光, 是孤獨的, 甚至有些殘酷。 整個海面上全部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沒有一點亮光。唯一能夠感到溫暖的,就是身邊亮著的塔燈和海面上忽明忽暗的浮標。

燈塔、浮標成了一種傳承。在黃燦明的父親還年輕的時候,就繼承了爺爺的工作,繼續守護著燈塔,看護著浮標。

年少的黃燦明曾經問過父親:“爸爸,一個浮標在那裡,就是一閃一閃。為什麼那些船就會認得航標,跟著走呢?”

“這個浮標就是給船進出港口的安全指引。”父親回答說。

“以後我長大了也幹這個,好不好?”黃燦明繼續問。

“你幹這個好辛苦的呢!”父親看著黃燦明說。在父親眼中,這個身體瘦弱的兒子,不知能不能受得了這個苦。

“我不怕。”黃燦明正了正身子說。

1988年,黃燦明繼承了家族的“守護”工作,成了一名守塔人,像爺爺和父親一樣守護著燈塔和浮標。

“幹這個好辛苦的!”黃燦明回答。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回答正是當年父親回答他的答案。

“你還是找一份好點的工作吧。”黃燦明繼續苦口婆心勸說著兒子。

“我想做!我也想鍛煉一下。”兒子黃登科並沒有領情,而是在繼續堅持。

當提起為什麼要繼承父親的職業時,黃登科不好意思地說,可能是源于曾經跟隨父親去島上幹活,不知不覺中,就喜歡上了這樣的工作,是父親讓他看到了對燈塔的“忠誠”。

文/廣報記者肖歡歡、張丹 圖/廣報記者王維宣、蘇俊傑

整個海面上全部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沒有一點亮光。唯一能夠感到溫暖的,就是身邊亮著的塔燈和海面上忽明忽暗的浮標。

燈塔、浮標成了一種傳承。在黃燦明的父親還年輕的時候,就繼承了爺爺的工作,繼續守護著燈塔,看護著浮標。

年少的黃燦明曾經問過父親:“爸爸,一個浮標在那裡,就是一閃一閃。為什麼那些船就會認得航標,跟著走呢?”

“這個浮標就是給船進出港口的安全指引。”父親回答說。

“以後我長大了也幹這個,好不好?”黃燦明繼續問。

“你幹這個好辛苦的呢!”父親看著黃燦明說。在父親眼中,這個身體瘦弱的兒子,不知能不能受得了這個苦。

“我不怕。”黃燦明正了正身子說。

1988年,黃燦明繼承了家族的“守護”工作,成了一名守塔人,像爺爺和父親一樣守護著燈塔和浮標。

“幹這個好辛苦的!”黃燦明回答。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回答正是當年父親回答他的答案。

“你還是找一份好點的工作吧。”黃燦明繼續苦口婆心勸說著兒子。

“我想做!我也想鍛煉一下。”兒子黃登科並沒有領情,而是在繼續堅持。

當提起為什麼要繼承父親的職業時,黃登科不好意思地說,可能是源于曾經跟隨父親去島上幹活,不知不覺中,就喜歡上了這樣的工作,是父親讓他看到了對燈塔的“忠誠”。

文/廣報記者肖歡歡、張丹 圖/廣報記者王維宣、蘇俊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