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遊記中豬八戒為何不能成佛?只因他說了句大實話!

豬悟能, 又名豬剛鬣、豬八戒。 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 因調戲嫦娥, 被罰下人間, 但錯投了豬胎, 長成了豬臉人身的形狀, 從此以豬為姓。 在高老莊搶佔民女, 後被孫悟空降伏。 在書中暗指木屬性。 後功德圓滿, 加升中職正果, 被賜封為淨壇使者菩薩, 菩薩界排名第一十三位。 豬八戒的兵器是上寶沁晶耙。 豬八戒會三十六種變化。

如來道:“豬悟能, 汝本天河水神, 天蓬元帥, 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 貶汝下界投胎, 身如畜類, 幸汝記愛人身, 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 喜歸大教, 入吾沙門, 保聖僧在路, 卻又有頑心, 色情未泯, 因汝挑擔有功, 加升汝職正果, 做淨壇使者。 ”八戒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 如何把我做個淨壇使者?”。

淨壇使者並不是佛了, 也就是說豬八戒並沒有成佛。 在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之後, 孫悟空成了鬥戰勝佛, 沙悟淨也成了金身羅漢, 而豬八戒卻成了淨壇使者。 金身羅漢雖然不是佛, 但是在地位上位於菩薩之後, 也是一個正統的職位。 只有豬八戒只是成了一個淨壇使者, 也難怪豬八戒會嘟囔別人都是佛怎麼只有自己是個淨壇使者了。

要論身份, 在下凡之前, 豬八戒的地位可是三徒弟中最高的。 但是因為豬八戒始終玩心不滅, 色心不泯, 再加上他的大肥腸, 如來佛祖就給他封了這麼一個不是佛的淨壇使者了, 在三徒弟中是被封的地位最低的。

到底佛是什麼?《佛法大意》中寫:“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 菩提心者, 即是利益眾生之心。 ”唯有對眾生有仁愛之心、並付諸行動的人,

才配得上成佛。

《佛法大意》中寫:“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 菩提心者, 即是利益眾生之心。 ”

大家還記得這一回嗎?他們師徒路過比丘國, 發現國王下令家家戶戶把小孩子裝在門前的鵝籠裡, 要吃這些小孩的心肝, 以求長生不老!

其實這事,

一般人看來是很殘忍, 但畢竟跟自己沒關係, 是吧!西天路這麼漫長, 已經經過那麼多艱險了, 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別給自己找事了!可是你看書中是怎麼寫的:

“……單用著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 煎湯服藥, 服後有千年不老之功。 ……” 唬得個長老骨軟筋麻, 止不住腮邊淚墮, 忽失聲叫道:“昏君, 昏君!為你貪歡愛美, 弄出病來, 怎麼屈傷這許多小兒性命!苦哉, 苦哉!痛殺我也!”

八戒近前道:“師父, 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裡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 與你何干!且來寬衣服睡覺, 莫替古人耽憂。 ”三藏滴淚道:“徒弟啊, 你是一個不慈憫的!我出家人, 積功累行, 第一要行方便。 怎麼這昏君一味胡行!從來也不見吃人心肝, 可以延壽。這都是無道之事,教我怎不傷悲!”

沙僧道:“師父且莫傷悲,等明早倒換關文,覿面與國王講過。如若不從,看他是怎麼模樣的一個國丈。或恐那國丈是個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設此法,未可知也。”

行者道:“悟淨說得有理。師父,你且睡覺,明日等老孫同你進朝,看國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門,不知正道,徒以采藥為真,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與這國王看看,教他寬欲養身,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三藏聞言,急躬身反對行者施禮道:“徒弟啊,此論極妙,極妙!……”

大家注意到四人對此事的不同反應嗎?唐僧是真心真意的難過,心痛;八戒是特別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別人家的事,跟我何干;沙僧是模棱兩可,邊走邊按;悟空則態度鮮明:“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

如果說,唐僧是有佛心卻無力,悟空就是有佛心且堅定有力,你看他馬上做出了下面的舉動:這大聖出得門外,打個呼哨,起在半空,撚了訣,念動真言,叫聲“絡淨法界”,拘得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並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與護教伽藍等眾,都到空中,對他施禮道:“大聖,夜喚吾等,有何急事?”行者道:“今因路過比丘國,那國王無道,聽信妖邪,要取小兒心肝做藥引子,指望長生。我師父十分不忍,欲要救生滅怪,故老孫特請列位,各使神通,與我把這城中各街坊人家鵝籠裡的小兒,連籠都攝出城外山凹中,或樹林深處,收藏一二日,與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餓損;再暗的護持,不得使他驚恐啼哭。待我除了邪,治了國,勸正君王,臨行時送來還我。”眾神聽令,即便各使神通,按下雲頭,滿城中陰風滾滾,慘霧漫漫……當夜有三更時分,眾神祗把鵝籠攝去各處安藏。你看悟空的吩咐,多麼細緻,”與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餓損;再暗地護持,不得使他驚恐啼哭”,若非真心實意地關心,怎麼會吩咐得這麼周到!

再看他回來之後:三藏道:“救兒之事,卻怎麼說?”行者道:“已一一救他出去,待我們起身時送還。”長老謝了又謝,方才就寢。(第七十八回)西天步步遭災,唐僧不知被悟空解救過多少回,何嘗見他為了自己脫難而對悟空“謝了又謝”?

這“謝了又謝”背後,是唐僧深知自己能力的有限,更是感念悟空用當機立斷的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信仰的佛教理想——利益眾生。

大家還記得那一回嗎?第九十三回,天竺國公主被月兔精狸貓換太子,唐僧他們是在城外寄宿的寺廟中聽一位老僧說起,老僧道:“舊年今日,弟子正明性月之時,忽聞一陣風響,就有悲怨之聲。弟子下榻,到祗園基上看處,乃是一個美貌端正之女。我問他:‘你是誰家女子?為甚到於此地?’那女子道:‘我是天竺國國王的公主。因為月下觀花,被風刮來的。’我將他鎖在一間敝空房裡,將那房砌作個監房模樣,門上止留一小孔,僅遞得碗過。當日與眾僧傳道,是個妖邪,被我捆了,但我僧家乃慈悲之人,不肯傷他性命。每日與他兩頓粗茶粗飯,吃著度命。那女子也聰明,即解吾意,恐為眾僧點汙,就裝風作怪,尿裡眠,屎裡臥。白日家說胡話,呆呆鄧鄧的;到夜靜處,卻思量父母啼哭。我幾番家進城乞化打探公主之事,全然無損。故此堅收緊鎖,更不放出。今幸老師來國,萬望到了國中,廣施法力,辨明辨明,一則救拔良善,二則昭顯神通也。”三藏與行者聽罷,切切在心。

這件事,不過是一個來歷不明的陌生女子的事,說白了也跟他們師徒無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但你看,作者這一筆:“三藏與行者聽罷,切切在心”。什麼叫“切切在心”?那就是跟自己遇上事一樣要緊啊。然後就有了下面悟空在天竺國降服月兔精,迎公主回朝的善舉。整本書中,悟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事,又豈止這兩件?不勝枚舉。

其實一開始,悟空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善念佛心,或者說,他一念未明,是唐僧對善近乎迂腐的堅持,啟迪了他,我們看下面這段對白很有意思:第八十回,老鼠精把自己變成一個女子捆在樹上向唐僧呼救,好妖精,不動繩索,把幾聲善言善語,用一陣順風,嚶嚶的吹在唐僧耳內。你道叫的什麼?他叫道:“師父啊,你放著活人的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唐僧道:“他叫得有理。說道:‘活人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

行者笑道:“師父要善將起來,就沒藥醫。你想你離了東土,一路西來,卻也過了幾重山場,遇著許多妖怪,常把你拿將進洞,老孫來救你,使鐵棒,常打死千千萬萬。今日一個妖精的性命,捨不得,要去救他?”唐僧道:“徒弟呀,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還去救他救罷。”行者道:“師父既然如此,只是這個擔兒,老孫卻擔不起。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勸你,勸一會,你又惱了。任你去救。”

這都第八十回了啊!西天都快走到了啊!正如悟空所說”一路西來,遇著許多妖怪,常把你拿將進洞”,現在,“一個妖怪的性命,捨不得,要去救他”?

而唐僧在知道這很可能又是個妖精的情況下,依然秉持著這個信念:“活人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你可以說他傻、說他迂腐,但是這不就是殺身飼虎的佛心嗎?即使被欺騙千千萬萬次,依然珍惜、關愛所有的人,依然以“利益眾生”為念,甚至覺得救了這個人(哪怕是妖怪)比取經還重要!

這樣的人不成佛,什麼樣的人成佛?

再看悟空,“任你去救”四個字,何等豪邁!這四個字中,有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管你什麼妖怪老孫不怕),更有對師傅佛心的認可、尊敬與護持。

我們想,假如這西天一路,只是被動地被妖怪抓、除妖怪,對眾生苦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固然少許多麻煩,然而真到西天,果然能成佛嗎?

如果說,唐僧最珍貴的是心懷無比堅定的佛心善念,那麼,孫悟空最珍貴的就是他漸漸發自內心地認同了這種佛心,並且以強有力的執行去將之付諸實踐。而八戒和沙僧,都還未能到這個境界。

可以延壽。這都是無道之事,教我怎不傷悲!”

沙僧道:“師父且莫傷悲,等明早倒換關文,覿面與國王講過。如若不從,看他是怎麼模樣的一個國丈。或恐那國丈是個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設此法,未可知也。”

行者道:“悟淨說得有理。師父,你且睡覺,明日等老孫同你進朝,看國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門,不知正道,徒以采藥為真,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與這國王看看,教他寬欲養身,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三藏聞言,急躬身反對行者施禮道:“徒弟啊,此論極妙,極妙!……”

大家注意到四人對此事的不同反應嗎?唐僧是真心真意的難過,心痛;八戒是特別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別人家的事,跟我何干;沙僧是模棱兩可,邊走邊按;悟空則態度鮮明:“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

如果說,唐僧是有佛心卻無力,悟空就是有佛心且堅定有力,你看他馬上做出了下面的舉動:這大聖出得門外,打個呼哨,起在半空,撚了訣,念動真言,叫聲“絡淨法界”,拘得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並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與護教伽藍等眾,都到空中,對他施禮道:“大聖,夜喚吾等,有何急事?”行者道:“今因路過比丘國,那國王無道,聽信妖邪,要取小兒心肝做藥引子,指望長生。我師父十分不忍,欲要救生滅怪,故老孫特請列位,各使神通,與我把這城中各街坊人家鵝籠裡的小兒,連籠都攝出城外山凹中,或樹林深處,收藏一二日,與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餓損;再暗的護持,不得使他驚恐啼哭。待我除了邪,治了國,勸正君王,臨行時送來還我。”眾神聽令,即便各使神通,按下雲頭,滿城中陰風滾滾,慘霧漫漫……當夜有三更時分,眾神祗把鵝籠攝去各處安藏。你看悟空的吩咐,多麼細緻,”與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餓損;再暗地護持,不得使他驚恐啼哭”,若非真心實意地關心,怎麼會吩咐得這麼周到!

再看他回來之後:三藏道:“救兒之事,卻怎麼說?”行者道:“已一一救他出去,待我們起身時送還。”長老謝了又謝,方才就寢。(第七十八回)西天步步遭災,唐僧不知被悟空解救過多少回,何嘗見他為了自己脫難而對悟空“謝了又謝”?

這“謝了又謝”背後,是唐僧深知自己能力的有限,更是感念悟空用當機立斷的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信仰的佛教理想——利益眾生。

大家還記得那一回嗎?第九十三回,天竺國公主被月兔精狸貓換太子,唐僧他們是在城外寄宿的寺廟中聽一位老僧說起,老僧道:“舊年今日,弟子正明性月之時,忽聞一陣風響,就有悲怨之聲。弟子下榻,到祗園基上看處,乃是一個美貌端正之女。我問他:‘你是誰家女子?為甚到於此地?’那女子道:‘我是天竺國國王的公主。因為月下觀花,被風刮來的。’我將他鎖在一間敝空房裡,將那房砌作個監房模樣,門上止留一小孔,僅遞得碗過。當日與眾僧傳道,是個妖邪,被我捆了,但我僧家乃慈悲之人,不肯傷他性命。每日與他兩頓粗茶粗飯,吃著度命。那女子也聰明,即解吾意,恐為眾僧點汙,就裝風作怪,尿裡眠,屎裡臥。白日家說胡話,呆呆鄧鄧的;到夜靜處,卻思量父母啼哭。我幾番家進城乞化打探公主之事,全然無損。故此堅收緊鎖,更不放出。今幸老師來國,萬望到了國中,廣施法力,辨明辨明,一則救拔良善,二則昭顯神通也。”三藏與行者聽罷,切切在心。

這件事,不過是一個來歷不明的陌生女子的事,說白了也跟他們師徒無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但你看,作者這一筆:“三藏與行者聽罷,切切在心”。什麼叫“切切在心”?那就是跟自己遇上事一樣要緊啊。然後就有了下面悟空在天竺國降服月兔精,迎公主回朝的善舉。整本書中,悟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事,又豈止這兩件?不勝枚舉。

其實一開始,悟空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善念佛心,或者說,他一念未明,是唐僧對善近乎迂腐的堅持,啟迪了他,我們看下面這段對白很有意思:第八十回,老鼠精把自己變成一個女子捆在樹上向唐僧呼救,好妖精,不動繩索,把幾聲善言善語,用一陣順風,嚶嚶的吹在唐僧耳內。你道叫的什麼?他叫道:“師父啊,你放著活人的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唐僧道:“他叫得有理。說道:‘活人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

行者笑道:“師父要善將起來,就沒藥醫。你想你離了東土,一路西來,卻也過了幾重山場,遇著許多妖怪,常把你拿將進洞,老孫來救你,使鐵棒,常打死千千萬萬。今日一個妖精的性命,捨不得,要去救他?”唐僧道:“徒弟呀,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還去救他救罷。”行者道:“師父既然如此,只是這個擔兒,老孫卻擔不起。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勸你,勸一會,你又惱了。任你去救。”

這都第八十回了啊!西天都快走到了啊!正如悟空所說”一路西來,遇著許多妖怪,常把你拿將進洞”,現在,“一個妖怪的性命,捨不得,要去救他”?

而唐僧在知道這很可能又是個妖精的情況下,依然秉持著這個信念:“活人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你可以說他傻、說他迂腐,但是這不就是殺身飼虎的佛心嗎?即使被欺騙千千萬萬次,依然珍惜、關愛所有的人,依然以“利益眾生”為念,甚至覺得救了這個人(哪怕是妖怪)比取經還重要!

這樣的人不成佛,什麼樣的人成佛?

再看悟空,“任你去救”四個字,何等豪邁!這四個字中,有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管你什麼妖怪老孫不怕),更有對師傅佛心的認可、尊敬與護持。

我們想,假如這西天一路,只是被動地被妖怪抓、除妖怪,對眾生苦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固然少許多麻煩,然而真到西天,果然能成佛嗎?

如果說,唐僧最珍貴的是心懷無比堅定的佛心善念,那麼,孫悟空最珍貴的就是他漸漸發自內心地認同了這種佛心,並且以強有力的執行去將之付諸實踐。而八戒和沙僧,都還未能到這個境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