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昔日瀋陽第一高樓:盛京十景之一,樓內古碑藏千古之謎!

站在沈城的大街上放眼望去, 盡是高樓林立。 如果問瀋陽哪個建築是最高的, 一時半會還真是答不上來。

不過在那個樓還沒有建得越來越高的年代, 瀋陽城內就有了一座最高的建築, 就是瀋陽故宮內的第一樓——鳳凰樓。

“遠眺恰似鳳羽”, 或許是鳳凰樓得名的原因之一。 自上而下逐漸由北而南翹起的簷角, 形成既往北飛、又回首南望的美姿, 給人以靈動的感覺。

獨特、飄逸、高大, 身置瀋陽故宮, 鳳凰樓自然成了一道不可忽視的風景。

曾經的沈城第一樓

眾所周知, 中國自古多名樓, 名樓之中當推江南三大名樓為首的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

而瀋陽的鳳凰樓, 雖然在名氣和歷史上不能與這三樓同日而語, 但其對於瀋陽的意義, 那也是無價的寶貝。

鳳凰樓又叫翔鳳樓, 建于後金天聰年間。 坐落在崇政殿后面, 是後宮院落的門樓。 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 樓身一共有三層, 三滴水歇山式圍廊, 頂鋪黃琉璃瓦, 鑲綠剪邊。 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樓。

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百鳥之王, 也是尊貴和吉祥的象徵。 皇太極用它來命名後妃寢宮的正門, 想必也是取其尊貴吉祥之意。 因為他希望能在這座高樓上, 永遠俯瞰每日裡熙熙攘攘、穿梭於街巷中的子民。

所以皇太極在位期間, 經常在這裡小憩、宴請或者讀書。 他後宮的那些寵妃們也會登上樓來, 將萬般景物盡收眼底。 可飽覽盛京全景, 也可觀賞日出。

試想一下, 那些深居宮闈的皇帝和後妃們, 只有登上此樓才有可能眺望到看不見的風景,

在遠山近河之間寄託遐想, 在旭日晨暉中體味人生。 所以鳳凰樓曾經既是“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 也有“盛京十景”中的“鳳樓觀塔”。

悠悠數百年, 這裡先是皇太極和後妃們的休憩所, 清遷都北京之後, 這裡又成為了歷代帝王畫像、玉牒、玉冊和實錄的存放地。

在金色晨曦中登上鳳凰樓, 會看到很美的景色。 曾有詩雲:“時清爭識故宮春, 曉色皇居禦柳新。 妝闍久淹妃子笑, 幾株紅杏點芳辰。 ”以此來形容當時後妃登樓後的喜悅。

鳳凰樓的千古之謎

是古建築, 在它的身上就一定有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身為皇家宮室的鳳凰樓, 自然也少不了千古傳說。

帶字古碑藏封妃之謎

據傳崇德年間, 在組織翻新舊行宮和修建鳳凰樓的時候,

挖出一塊二尺長一尺寬的石板, 上面刻著八個令人怵目的大字:“滅大清者葉赫那拉”。 之後皇上下令將鳳凰樓上的一切鎖進深閣, 只有在老百姓的口中, 傳說著這個古碑之謎。

這個古碑的傳說, 並非空穴來風, 與愛新覺羅家族和葉赫那拉家族結仇有關。

努爾哈赤的家族建州女真興起的時候, 就一直伴隨著與葉赫家族的仇殺, 以及家族利益之間的爭鬥。 葉赫部被吞併後, 老汗王怕葉赫族結怨鬧事, 就把葉赫族從黑龍江一帶遷到盛京編為鑲黃旗。

傳說皇太極曾下令清廷不得以葉赫家族之女為妃,更不可封為皇后。不過後來的慈禧太后,就是出自葉赫那拉家族。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最後成為大清的江山的葬送者。這之中是否真的存在某種關聯,後人也不得而知了。

皇太極樓上夢亡侄

據傳,皇太極曾在鳳凰樓上夢到過亡侄薩哈廉。

崇德元年六月,有天皇太極在鳳凰樓上睡著了,夢見他帶著國君福晉往東走。路上遇到一座衙門,皇太極夢中看見哥哥已故的兒子穎親王薩哈廉坐在衙門裡。皇太極認為這是已故的人,不該在此久留,就回到了盛京城。

半路上,他遇到了迎接的儀仗隊,有一個人從後面追上來請示說:“穎親王懇請大汗賜給他一頭牛。 ”夢中皇太極答覆:“既然這樣,那就賜他牛。 ”皇太極沒走多遠,阿哥碩托又追上來請求:“穎親王命令我來請求大汗賜牛。”夢中皇太極就又賜了一回牛。

等到醒來,原來是一場夢。當時皇太極極為納悶,找來了大學士希福、剛林、詹霸以及胡球,他們說:“這是大汗太想這個侄兒了。 ”皇太極說:“我沒有那麼想他啊,可這夢裡怎麼那麼真切呢? ”

於是大學士們查看了典籍,裡面記載:“親王薨,初祭時,奉汗諭旨,賜一牛致祭。”大學士們都很驚奇,在一起議論:當初不知道有這規定,祭祀穎親王時確實沒用牛,大汗居然夢見了。

他們趕緊報告給皇太極,皇太極也很驚訝,就在當年六月十一日派官員用黑牛去祭祀了穎親王。

保存完好的秘密

這個藏著千古之謎的樓閣,作為曾經最高的建築,雖然至今已過了幾百年,但無論是寒暑的潮濕,還是風沙的洗禮,甚至經歷過多次地震,卻仍保存完好。

這與鳳凰樓獨特的結構秘密是分不開的。

鳳凰樓,是關外第一內廷門樓,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前為皇帝上朝的前殿,進入鳳凰樓的大門,樓後面是皇帝、皇后和妃子們生活的寢宮。

與北京故宮中的“殿高宮低”建築形式不同,瀋陽故宮中的宮殿,是典型的“宮高殿低”。不過這種風格並不是佈局上的誤差,而是滿族的民族習慣。

滿族是著名的遊獵民族,長期的遊獵生活加上要抵禦外族人侵略,所以他們都把生活區的“宮室”建在山地之上或半山坡上,這樣就可以在高處瞭望敵情,達到防禦外敵的功能。這種民族習慣,也被帶到了宮殿的建造上,鳳凰樓的興建,更突顯了這種習慣。

▲鳳凰樓的老照片,更能明顯看出宮高殿低的特點

按理來說,構架高的樓,反而不易抵抗自然災害,但是這座閣樓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歲月洗禮還依然完好,雖然中間有過幾次修繕,但是整體並未遭到大規模損壞。

據說1765年的時候瀋陽故宮附近曾發生過一次五級以上的地震,卻並未給鳳凰樓留下什麼難以彌補的痕跡。鳳凰樓的建築構造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奇特的斗拱

斗拱在古代建築抗震方面,就相當於一個橡皮墊子,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被各種水準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拱群形成一個整體性很強的“剛盤”,將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以保護建築的安全。

抬梁式結構

“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最突出的形象特徵之一,對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也有相當大的貢獻。而鳳凰樓的歇山頂,就是通過複雜結構和大量構件,大大增加了屋頂乃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

榫卯相連

榫卯技術就是在相連接的兩構件上採用一種凹凸處理的接合方式,不用釘子就能將構件連接起來,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

這種技術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也能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減小結構的地震回應。

柱子與柱礎的連接方式

柱子與柱礎的結合,也是鳳凰樓減震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柱子的底部會有長於柱子的一段,剛好插入柱礎的凹陷槽內。這樣的連接使柱子有了彈性,減少柱底與柱礎頂面之間的摩擦,產生隔震作用。

清朝遷都北京後,在歷代皇帝回來祭祖時,也會來此朝拜。在鳳凰樓門楣之上,掛著一塊由乾隆皇帝親筆題字的“紫氣東來”九龍金匾。

紫氣東來一說,來源於道家創始人老子過函谷關的神話故事:相傳,老子出函谷關之前,守關的長官發現天上有一條紫色的雲氣自東向西飄然而來,關令大喜,認為一定有聖人要過關。果然,不多時,只見老子騎青牛而來。

後人便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乾隆皇帝用這四個字來為宮門金匾題字,想必也是借此寓意大清國力強盛是從東方的盛景而來,表達了對祖先創業之地的頂禮膜拜。

現在的鳳凰樓,已經不讓遊人登樓觀賞了。不過這樣似乎也好,因為在高樓林立的現在,也體會不到當初登樓眺望,滿眼盡是風景的感覺了。

看到一句話,覺得深有感觸:對歷史,我們可以俯視,但對鳳凰樓,我們只能仰視。

傳說皇太極曾下令清廷不得以葉赫家族之女為妃,更不可封為皇后。不過後來的慈禧太后,就是出自葉赫那拉家族。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最後成為大清的江山的葬送者。這之中是否真的存在某種關聯,後人也不得而知了。

皇太極樓上夢亡侄

據傳,皇太極曾在鳳凰樓上夢到過亡侄薩哈廉。

崇德元年六月,有天皇太極在鳳凰樓上睡著了,夢見他帶著國君福晉往東走。路上遇到一座衙門,皇太極夢中看見哥哥已故的兒子穎親王薩哈廉坐在衙門裡。皇太極認為這是已故的人,不該在此久留,就回到了盛京城。

半路上,他遇到了迎接的儀仗隊,有一個人從後面追上來請示說:“穎親王懇請大汗賜給他一頭牛。 ”夢中皇太極答覆:“既然這樣,那就賜他牛。 ”皇太極沒走多遠,阿哥碩托又追上來請求:“穎親王命令我來請求大汗賜牛。”夢中皇太極就又賜了一回牛。

等到醒來,原來是一場夢。當時皇太極極為納悶,找來了大學士希福、剛林、詹霸以及胡球,他們說:“這是大汗太想這個侄兒了。 ”皇太極說:“我沒有那麼想他啊,可這夢裡怎麼那麼真切呢? ”

於是大學士們查看了典籍,裡面記載:“親王薨,初祭時,奉汗諭旨,賜一牛致祭。”大學士們都很驚奇,在一起議論:當初不知道有這規定,祭祀穎親王時確實沒用牛,大汗居然夢見了。

他們趕緊報告給皇太極,皇太極也很驚訝,就在當年六月十一日派官員用黑牛去祭祀了穎親王。

保存完好的秘密

這個藏著千古之謎的樓閣,作為曾經最高的建築,雖然至今已過了幾百年,但無論是寒暑的潮濕,還是風沙的洗禮,甚至經歷過多次地震,卻仍保存完好。

這與鳳凰樓獨特的結構秘密是分不開的。

鳳凰樓,是關外第一內廷門樓,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前為皇帝上朝的前殿,進入鳳凰樓的大門,樓後面是皇帝、皇后和妃子們生活的寢宮。

與北京故宮中的“殿高宮低”建築形式不同,瀋陽故宮中的宮殿,是典型的“宮高殿低”。不過這種風格並不是佈局上的誤差,而是滿族的民族習慣。

滿族是著名的遊獵民族,長期的遊獵生活加上要抵禦外族人侵略,所以他們都把生活區的“宮室”建在山地之上或半山坡上,這樣就可以在高處瞭望敵情,達到防禦外敵的功能。這種民族習慣,也被帶到了宮殿的建造上,鳳凰樓的興建,更突顯了這種習慣。

▲鳳凰樓的老照片,更能明顯看出宮高殿低的特點

按理來說,構架高的樓,反而不易抵抗自然災害,但是這座閣樓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歲月洗禮還依然完好,雖然中間有過幾次修繕,但是整體並未遭到大規模損壞。

據說1765年的時候瀋陽故宮附近曾發生過一次五級以上的地震,卻並未給鳳凰樓留下什麼難以彌補的痕跡。鳳凰樓的建築構造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奇特的斗拱

斗拱在古代建築抗震方面,就相當於一個橡皮墊子,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被各種水準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拱群形成一個整體性很強的“剛盤”,將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以保護建築的安全。

抬梁式結構

“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最突出的形象特徵之一,對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也有相當大的貢獻。而鳳凰樓的歇山頂,就是通過複雜結構和大量構件,大大增加了屋頂乃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

榫卯相連

榫卯技術就是在相連接的兩構件上採用一種凹凸處理的接合方式,不用釘子就能將構件連接起來,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

這種技術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也能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減小結構的地震回應。

柱子與柱礎的連接方式

柱子與柱礎的結合,也是鳳凰樓減震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柱子的底部會有長於柱子的一段,剛好插入柱礎的凹陷槽內。這樣的連接使柱子有了彈性,減少柱底與柱礎頂面之間的摩擦,產生隔震作用。

清朝遷都北京後,在歷代皇帝回來祭祖時,也會來此朝拜。在鳳凰樓門楣之上,掛著一塊由乾隆皇帝親筆題字的“紫氣東來”九龍金匾。

紫氣東來一說,來源於道家創始人老子過函谷關的神話故事:相傳,老子出函谷關之前,守關的長官發現天上有一條紫色的雲氣自東向西飄然而來,關令大喜,認為一定有聖人要過關。果然,不多時,只見老子騎青牛而來。

後人便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乾隆皇帝用這四個字來為宮門金匾題字,想必也是借此寓意大清國力強盛是從東方的盛景而來,表達了對祖先創業之地的頂禮膜拜。

現在的鳳凰樓,已經不讓遊人登樓觀賞了。不過這樣似乎也好,因為在高樓林立的現在,也體會不到當初登樓眺望,滿眼盡是風景的感覺了。

看到一句話,覺得深有感觸:對歷史,我們可以俯視,但對鳳凰樓,我們只能仰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