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喝了這麼久的茶,你知道“茶”字是怎麼來的嗎?

最古老的“茶”字是什麼時候, 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呢?

歷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變化多端, 有很多別稱, 如荼、檟、荈、蔎、茗、皋蘆、不夜侯等,

直到如今, 茗和茶還可以通用。

“荼”, 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 古時“荼”字是多音多義字, 不僅僅代表茶。

最早明確“荼”字包含有茶的意義的是《爾雅》, 晉代郭璞在注釋《爾雅·釋木》中“賈, 苦荼”時注明:“樹小如梔子, 冬生, 葉可煮作羹飲。 ”這段注釋說的就是茶樹的特徵。

在陸羽撰寫《茶經》中, 對茶的提法不下十餘種, 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檟(jiǎ), 是從木的古“茶”字, 指茶樹。

荈(chuǎn), 從草, 是專指晚采的茶葉。

蔎(shè), 是古時四川西部茶的俗語。

茗, 據說是雲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 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 現在與“茶”字通用, 為茶的雅稱。

由於茶事的發展, 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 就有了區別的必要, 於是從一字多義的“荼”字中, 衍生出“茶”字。 “茶”字, 首見於唐代《本草》。 茶字, 由“荼”字演化而來, 唐玄宗時期的《開元文字音義》一書將“荼”字減去一筆, 定為單一“茶”字。

陸羽在撰寫《茶經》時, 已一律用“茶”字。 從此, 在古今茶學書中, 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茶樹本為木本植物, 將原來表示茶的“荼”字, 減去一畫, 改“禾”為木, 使之更名副其實。 這一筆之改, 可謂改得恰到好處。 現代除統一用茶字之外, 間有用“茗”字言茶, 但與歷史上所謂“晚采為茗”的含義完全不同。 現代在用到“茗”字的場合, 有文雅別致之意。

“茶”字讀音的確立, 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

民族眾多, 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 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 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到了中唐時, 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 後來, 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 “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 直至今天。

在漢代以前, “荼”字由於用法不同, 應有兩種讀音:指苦菜的“荼”讀“塗”;指茶的“荼”讀“檟”。

西元四世紀到五世紀, 中國茶葉傳至高麗。 唐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為文成公主與藏王聯姻的陪嫁物中, 就帶去了大批茶葉。 由於當時茶為“檟”字, 所以藏語茶字的讀音仍為“檟”。

西元五世紀後, 阿拉伯人陸續從我國西北邊境以茶易貨, 所以波斯語稱茶為chǎ, 俄語為cha-i;日語中的茶字與漢語相同, 讀音也是chá。 此外, 印度語、巴基斯坦語、孟加拉語、斯里蘭卡語都是chá, 甚至連葡萄牙語也讀為ch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