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好人展播」夏津大朱莊朱忠濤:一串糖葫蘆甜了眾鄉鄰

“天王”劉德華曾在一檔訪談欄目中表述了一段關於電影角色的定位, 他說, “好人”之所以是好人, “壞人”之所以是壞人, 都是沒有緣由的, 並非因經歷了某些變故, 才由“好人”變成了“壞人”, 或由“壞人”變成了“好人”。

朱忠濤是一個好人, 這一點他身邊的人都深信不疑。 他自20歲開始做糖葫蘆, 迄今已有25年, 稍有積蓄便開始給孤寡老人送米送油, 給無力交付學費的孩子送錢, 為村裡人修建小廣場……

他為何是一個好人?之前有媒體說是因他兒時曾受過百家恩惠, 也有人說他是想修“來世福報”。 但對其多加瞭解後就會知道, 朱忠濤就是一個“好人”, 沒有過多的緣由。

賣糖葫蘆改變貧苦命運

10月9日, 整整一天都是陰雨連綿, 朱忠濤難得偷得半日閑,

和妻子陳紅香在家串山楂, 挖山楂核。 典型的農家小院裡, 四處都是紅彤彤的顏色, 院門後、屋門前的簸箕裡盛放的都是前幾天夫妻二人剛從自家樹上摘下的山楂, 個頭飽滿, 顏色鮮亮, 令見者止不住口流酸水。

朱忠濤手腳麻利地用特製工具挖核, 他熬糖的技術更是一流, 整個小院裡都彌漫著甜甜的味道。 他所在的村子叫大朱莊, 隸屬德州市夏津縣南城鎮。 他自小生于斯長於斯, 對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都滿懷感情。

不滿一歲時, 朱忠濤的母親去世, 父親再娶, 他跟隨當時已年近花甲的奶奶生活。 為了喂飽繈褓中的孫兒, 奶奶四處找人餵奶, 他才得以活下來。

若非要為他後來無償供養孤寡村民找尋一個理由,

也許這“百家母乳”的溯源可以暫且算作一個。 然而, 發小也是村支書鄒會來的一段描述卻讓人覺得這原因有些牽強。

朱忠濤自小便比同齡人矮小許多, 加之家境貧苦, 衣著襤褸, 小學時一直是村中孩子欺負的對象, 似乎人人都能打得過他。 “放學後他都不敢走大路, 都是繞小道, 怕別的孩子半路截住, 只有我順路帶著他時才敢‘光明正大’地回家。 ”鄒會來回憶說, 儘管如此, 卻絲毫未影響朱忠濤的善良。

18歲時, 四處收酒瓶為生的朱忠濤聽人說賣糖葫蘆可以掙錢, 而且成本很小, 遂買了10斤山楂和一袋糖, 開始在家自己摸索製作糖葫蘆。 但因技術差, 他壓根不敢到集市上去售買, 只能騎著自行車四處走鄉串戶。 稍有積蓄才四處學藝,

漸漸有了自己的“朱家味道”。 2006年, 朱忠濤的“朱矬子糖葫蘆”註冊為商標, 開始走批發路徑。

此時, 朱忠濤已是一家四口, 卻依舊住在父親留下的土坯房中, 光線陰暗, 幾經修繕, 方堵住了外面的雨滴。 直至2007年, 家中有了余錢, 他才翻蓋新房, 趕上了村中的“平均水準”。

為孤寡老人送年貨奉獻愛心

也是從“家有餘糧”開始, 2007年, 朱忠濤走上了“行善路”。 起因是隔牆傳來的陣陣哭聲。

當年農曆臘月三十, 大朱莊家家戶戶肉香濃郁, 一片歡笑, 朱忠濤家入住新房不久, 自是心情舒暢。 此時, 隔壁鄰居院內卻傳來陣陣哭聲。 “大晚上的, 她哭了很久。 一年內, 兒子、丈夫相繼因車禍去世, 此刻怎能忍住眼淚?”朱忠濤所說是東鄰朱成印的遺孀, 平日打交道並不多, 但第二天他便提著一桶油和一袋米去了隔壁,此後每年都是如此。

之後兩年,朱忠濤但凡聽說村中誰無依無靠,肯定會去送些生活必需品。逐漸地,縣裡的公益組織邀他加入愛心隊伍,他所“供養”的孤寡老人也越來越多。

如今的情況已經可用“大朱莊習俗”來形容:每年臘月廿二,趕在“小年”之前,二十多位老人、獨居者或殘障人士,來到朱忠濤的小院裡,一一領取過年用的油和米。不僅如此,有時還會有糕點、糖果之類,都是他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主動捐贈的。“我有一位好友是批發雪糕的,過年時會送油過來;還有他的一個朋友,是開飯店的,年前也會買東西送到我這裡分給大家。”朱忠濤性格偏內向,話不多,唯獨會對好友們所做善事多聊幾句,一臉欣慰神色。

除此之外,朱忠濤對家境貧苦的孩子也是多加關注。他提到曾救助過一個女孩,稱呼她為“小夢瑤”,還有一個男孩在收到善款後給他發來了笑著的照片。

建小廣場供村民休閒健身

朱忠濤還做過一件至今都人人稱道的事情,大朱莊的村民每每提到都會豎起大拇指。

2014年,城市、農村都開始跳起了廣場舞,他四處趕集賣糖葫蘆時,看到各村都有一個小廣場,村民們晚飯後便集結到此,放著音響跳起舞來。

於是,朱忠濤開始四處找合適的地方,發現村中一處空閒宅基地堆積了木柴、廢棄房梁木等雜物,便找到主人與其商量,借用這塊地建一個小廣場,供大家跳廣場舞。

事情達成後,朱忠濤沒有告訴任何人,便自己幹起活來。先用電動三輪車把雜物運走,每天要送上幾十趟,再找平地面,鋪設磚頭。慢慢地,有人加入了他的勞動,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建成了小廣場。一直以來,這個小廣場都是晚飯後村中最熱鬧的地方。

曾有一位雙腿殘疾的年輕母親想要從他這批發糖葫蘆,他卻非要免費教給人家怎樣製作。朱忠濤覺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那些受助者認為,“善良應該被傳遞。”

但第二天他便提著一桶油和一袋米去了隔壁,此後每年都是如此。

之後兩年,朱忠濤但凡聽說村中誰無依無靠,肯定會去送些生活必需品。逐漸地,縣裡的公益組織邀他加入愛心隊伍,他所“供養”的孤寡老人也越來越多。

如今的情況已經可用“大朱莊習俗”來形容:每年臘月廿二,趕在“小年”之前,二十多位老人、獨居者或殘障人士,來到朱忠濤的小院裡,一一領取過年用的油和米。不僅如此,有時還會有糕點、糖果之類,都是他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主動捐贈的。“我有一位好友是批發雪糕的,過年時會送油過來;還有他的一個朋友,是開飯店的,年前也會買東西送到我這裡分給大家。”朱忠濤性格偏內向,話不多,唯獨會對好友們所做善事多聊幾句,一臉欣慰神色。

除此之外,朱忠濤對家境貧苦的孩子也是多加關注。他提到曾救助過一個女孩,稱呼她為“小夢瑤”,還有一個男孩在收到善款後給他發來了笑著的照片。

建小廣場供村民休閒健身

朱忠濤還做過一件至今都人人稱道的事情,大朱莊的村民每每提到都會豎起大拇指。

2014年,城市、農村都開始跳起了廣場舞,他四處趕集賣糖葫蘆時,看到各村都有一個小廣場,村民們晚飯後便集結到此,放著音響跳起舞來。

於是,朱忠濤開始四處找合適的地方,發現村中一處空閒宅基地堆積了木柴、廢棄房梁木等雜物,便找到主人與其商量,借用這塊地建一個小廣場,供大家跳廣場舞。

事情達成後,朱忠濤沒有告訴任何人,便自己幹起活來。先用電動三輪車把雜物運走,每天要送上幾十趟,再找平地面,鋪設磚頭。慢慢地,有人加入了他的勞動,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建成了小廣場。一直以來,這個小廣場都是晚飯後村中最熱鬧的地方。

曾有一位雙腿殘疾的年輕母親想要從他這批發糖葫蘆,他卻非要免費教給人家怎樣製作。朱忠濤覺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那些受助者認為,“善良應該被傳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