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建國大業

亞塞拜然在12世紀出過一位傑出詩人, 內紮米, 他用優雅的波斯文寫了五部長詩, 是為《五卷詩》, 這是波斯文和伊斯蘭文學中里程碑式的正典, 其中代表作是《蕾莉與馬傑農》。 蕾莉與馬傑農的故事於伊斯蘭世界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于歐美、梁山伯與祝英台於中國。 它講的是一對分屬不同部族的青年男女為愛情而殉死的悲劇, 不知道電影《阿裡與尼諾》有沒有向《蕾莉與馬傑農》致敬的涵義?也許吧。

《阿裡與尼諾》

內紮米這樣描寫愛之艱辛:“若不是胸中燃燒著愛你的情火, 為你而流的淚水早已把我淹沒;若不是眼中飽含為你而流的淚, 悲傷之火熊熊早已把我焚燒成灰。 ”水火相激水火相濟, 普天下不被祝福的愛情大抵如此。

兩個漂亮的上流社會青年, 阿裡屬於亞塞拜然, 尼諾屬於格魯吉亞, 阿裡是穆斯林, 尼諾是東正教徒, 他們相遇在1914年的巴庫, 正當妙齡的兩個妙人四目相對就愛上啦。

當鏡頭對準巴庫街景的時候, 我著實被1914年的巴庫驚著了:想不到竟然那麼“洋氣”!事實上, 一百年前, 這裡就是一個世俗化程度很高的地方, 亞塞拜然是第一個有戲院和現代大學的穆斯林社區。 電影中兩次出現了歌劇院的場景, 舞臺上正在上演的是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的《葉甫根尼·奧涅金》, 奧涅金射向連斯基的子彈與電影的故事情節也形成了互文, 阿裡的損友居然乘人之危劫走尼諾, 策馬而來的阿裡拔刀刺向情敵的胸膛, 並將他扼斃在裡海邊上的泥坑——那不是一般的泥坑, 那是溢出地面的原油, 相打相殺的背景是林立的油井, 見證著人間的背叛與劫掠、激情與復仇。

亞塞拜然,

東瀕裡海, 南接伊朗和土耳其, 北與俄羅斯相鄰, 西傍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 高加索山脈自西向東穿越全境, 餘脈最終沒入裡海。 它的首都巴庫從10世紀起就開始挖井汲油, 1901年的時候, 這裡的石油產量幾乎占世界的一半。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這樣的地緣這樣的物產, 它的命運幾乎已經註定。

所以, 你以為《阿裡與尼諾》是要講一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 後來才發現, 它要講的是建國大業。

全片幸福值最高的時刻是兩青年在達吉斯坦避難, 所謂歲月靜好莫過於此, 父權、種族、宗教差異這些障礙被兩個相愛的人一一跨越, 終成眷屬的他們比肩而坐, 面對蒼莽美麗的雪山, 真美——整部電影, 景色都大美。 高加索山脈、裡海之濱,

大地寥廓, 山河壯麗。

可惜, 天地之大不足以安放兒女情長, 擺放著罎罎罐罐花花朵朵的桌子必然傾覆必然狼藉。 何止“日子”過不成, 連“月子”也不得安穩。 尼諾就在抱著繈褓中嬰孩的時候崩潰了, 為了給偉大事業讓路, 她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 她被安頓在一個陰森恐怖的波斯後宮, 陪伴她的, 是一個怪異肥胖的太監——我必須承認, 這一段鏡頭語言充分滿足了我的獵奇心:空曠的走廊, 立著些陰惻惻的蘇丹的女人們, 她們的妝容和服飾以及眼角眉梢模糊的風情, 都仿佛是活了的伊朗細密畫和老照片, 簡直有一種另類古墓麗影的趣味。 這裡也是彼時歐亞大陸上諸多行將崩潰的舊帝國舊秩序之一, 來日無多, 仍搖曳著不合時宜的中世紀的燭影流光。

正如歷史所昭示的, 阿裡的大事業和尼諾的小日子都成了祭壇上的犧牲。 與阿裡們對峙對射的是戴著布瓊尼帽的蘇聯紅軍。 電影此時滾出字幕條:此時離亞塞拜然獨立尚有71年。

71年後的1991年, 亞塞拜然格魯吉亞都獨立了。 阿裡將含笑九泉吧?尼諾的後代們會額手相慶吧?然而, 似乎也未必。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她的《二手時間》裡, 海量採訪了上世紀90年代蘇聯崩潰的親歷者。 一個從亞美尼亞逃到巴庫的人告訴她, “這個城市擠滿了難民, 他們是從亞美尼亞逃出來的亞塞拜然人。 雙手空空跑出來, 身無分文, 就像亞美尼亞人從巴庫逃往亞美尼亞一樣……霍賈裡發生了對亞塞拜然人的大屠殺, 亞美尼亞人殺害亞塞拜然人,把女人從窗戶扔出去,砍掉腦袋,往死人身上撒尿。我現在看任何恐怖片都不害怕了……”

還有一些高加索人離開動盪不安的家鄉,到“故都”莫斯科討生活,他們幹著最低端的工作,還要時刻提防周遭的惡意:“我們就像沙漠裡的沙子一樣。塔吉克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格魯吉亞人、車臣人……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全都逃到了莫斯科。那曾是蘇聯的首都,可是現在已經是另一個國家的首都了。而我們的祖國,在地圖上已經找不到了。”

《阿裡與尼諾》是英國出品,這樣一個故事為什麼要由英國來講?答案或許在此:雖是英國出品,但其中一位執行製片人Leyla Aliyeva是亞塞拜然總統的女兒。所以,這部以愛之名的電影顯然其志不在小也。

電影本身其實挺一般,至少不足以承載講述者想要以小見大的宏大敘事。但這樣幾個關鍵字已經足矣——地點:亞塞拜然、格魯吉亞、波斯、達吉斯坦;時間跨度:1914至1920。愛情故事雖有些俗套,但放置在這樣一個崩潰和重組的亂世,就構成了特別的魅力。看電影其實也是另類的旅行,去到我們難以涉足的時間與空間,窺探不一樣的風物不一樣的人生。何況,“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乃普遍涼薄之人性,災難發生在倫敦巴黎紐約東京,還是邊鄙之地,效果完全不同。所以,不被描述的災難消失於虛無,世界沒有聽到你的痛哭,你的痛苦就等於沒有發生。所以,即使《阿裡與尼諾》是平庸的,其講述國族悲情的急切,也是值得尊敬的。

“俄國的軍隊在我國的領土上幹什麼?要求國防部和政府給我一個解釋!線上等!挺急的!”

——這是一個真實的笑話:2008年,俄國軍隊干涉格魯吉亞事務,軍隊又開進了這個南高加索國家。因為格魯吉亞和美國佐治亞州的英文拼法長得太像,一些地理知識嚴重匱乏的美國公民竟然以為俄國人入侵了以亞特蘭大為首府的佐治亞州,渾然不知已經鬧了國際笑話的人們發出怒吼:“俄羅斯人滾出美國去!”

這是強大者的無知,也是弱小者的悲哀。

眼下的我們確乎也在勢不可當的崛起中,在熱血青年們動輒囂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當下,以文藝之名觀照一下那些小國寡民,對別人“兩大之間難為小”生幾分體恤和理解,對人道主義以及理性精神的養成,或許也是大有裨益吧。

文|得得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亞美尼亞人殺害亞塞拜然人,把女人從窗戶扔出去,砍掉腦袋,往死人身上撒尿。我現在看任何恐怖片都不害怕了……”

還有一些高加索人離開動盪不安的家鄉,到“故都”莫斯科討生活,他們幹著最低端的工作,還要時刻提防周遭的惡意:“我們就像沙漠裡的沙子一樣。塔吉克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格魯吉亞人、車臣人……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全都逃到了莫斯科。那曾是蘇聯的首都,可是現在已經是另一個國家的首都了。而我們的祖國,在地圖上已經找不到了。”

《阿裡與尼諾》是英國出品,這樣一個故事為什麼要由英國來講?答案或許在此:雖是英國出品,但其中一位執行製片人Leyla Aliyeva是亞塞拜然總統的女兒。所以,這部以愛之名的電影顯然其志不在小也。

電影本身其實挺一般,至少不足以承載講述者想要以小見大的宏大敘事。但這樣幾個關鍵字已經足矣——地點:亞塞拜然、格魯吉亞、波斯、達吉斯坦;時間跨度:1914至1920。愛情故事雖有些俗套,但放置在這樣一個崩潰和重組的亂世,就構成了特別的魅力。看電影其實也是另類的旅行,去到我們難以涉足的時間與空間,窺探不一樣的風物不一樣的人生。何況,“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乃普遍涼薄之人性,災難發生在倫敦巴黎紐約東京,還是邊鄙之地,效果完全不同。所以,不被描述的災難消失於虛無,世界沒有聽到你的痛哭,你的痛苦就等於沒有發生。所以,即使《阿裡與尼諾》是平庸的,其講述國族悲情的急切,也是值得尊敬的。

“俄國的軍隊在我國的領土上幹什麼?要求國防部和政府給我一個解釋!線上等!挺急的!”

——這是一個真實的笑話:2008年,俄國軍隊干涉格魯吉亞事務,軍隊又開進了這個南高加索國家。因為格魯吉亞和美國佐治亞州的英文拼法長得太像,一些地理知識嚴重匱乏的美國公民竟然以為俄國人入侵了以亞特蘭大為首府的佐治亞州,渾然不知已經鬧了國際笑話的人們發出怒吼:“俄羅斯人滾出美國去!”

這是強大者的無知,也是弱小者的悲哀。

眼下的我們確乎也在勢不可當的崛起中,在熱血青年們動輒囂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當下,以文藝之名觀照一下那些小國寡民,對別人“兩大之間難為小”生幾分體恤和理解,對人道主義以及理性精神的養成,或許也是大有裨益吧。

文|得得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