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創業與投資:談談融資這個事兒

創業者如何獲得投資, 如何吸引投資, 一直以來是個挺多人關注的話題, 今天我說說我的觀點。

先說關於融資的 兩個非常常見的誤區

1、必須有投資才能創業。

其實, 這個世界上的創業行為, 如果不算親友的天使投資和借款, 絕大部分是沒有投資參與的。

一些年輕人經常看某些IT新聞和評論網站, 產生了一個誤區, 以為創業第一步必須是融資, 必須先有投資人才能創業, 這是非常不對的。

中國互聯網草根創業熱潮的那些年, 絕大部分草根創業者, 都是在沒有投資的情況下, 創業成功, 把事業做起來的,

當然, 後續逐漸有些人拿到了投資, 甚至做到了上市, 但是並不是說, 沒有投資就無法啟動創業的。

能夠在低成本, 甚至零成本的情況下, 把產品做出來, 把業務做起來, 其實在很多領域都是可行的。

我認識非常多類似這樣的創業者, 雖然現在一直說, 草根創業的黃金期過去了, 但是, 一些個體創業者, 通過自己的努力, 賺到一筆不菲的收入, 還是有很多很多實例在身邊。

順便我解釋一下, 草根創業的黃金期過去, 這個話題該怎麼看呢, 從市場格局來說是這樣的, 以前草根站長可以在國內網站排行裡排進非常靠前的位置, 以前草根流量可以決定巨頭的成敗, 比如淘寶大戰ebay, 就是倚重於草根流量決戰對手的門戶流量。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說,

現在草根創業者已經沒有這樣的行業地位和影響力了。

但話說回來, 互聯網市場的整體盤子漲了100倍不止。 雖然大部分增長被巨頭瓜分, 從淨值來說, 其實新一代的草根創業者的整體收入水準比起當年還是有顯著增加的。

十幾年前一個草根網站要是能賣掉一兩千萬人民幣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現在這都不是個事兒了。 悶聲發財的群體, 一直都存在。

2、賺錢的企業不需要融資。

和第一個誤區相比, 這是另一個極端, 也是很多草根創業者所謂格局不高的一個痛點。

有一種反精英的論調, 認為燒錢的都是壞生意, 好的生意不需要燒錢, 完全可以靠自己積累發展。

一些創業者確實水準不錯, 跨過了生死存亡的第一道關卡進入盈利,

然後拒絕利益分享, 也拒絕精英思路, 繼續走小富則安的道路, 我以前文章也提過類似的案例, 僅在廈門, 這樣的創業者我都認識好幾個。

但競爭格局是很殘酷的, 這個市場空間被你驗證了, 你小富則安, 別人砸錢來搶, 很快市場格局就會出現變化, 運氣好的話, 你還能小富則安的活下來, 坐看一個自己發現的巨大的市場被後入者瓜分。 運氣不好的話, 可能一輪血洗下來, 你想賺點小錢都難。

如果商業模式驗證可行, 市場增長空間可以預期, 通過融資快速規模化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坐失良機是非常可惜的, 很多很多很多很多這樣的教訓案例了。

以上兩個誤區, 代表兩種極端思想, 一種是離開融資寸步難行,

另一種是固步自封拒絕融資。 我希望創業者, 還是要能正確面對融資這個事情, 有一個平和和公允的心態。

下面說最常見的問題, 投資人是如何決定投資一個項目的?

當然, 投資人也分很多種, 不能一概而論, 我只說通常來說, 比較優秀的投資人, 他們投資的一些判斷標準。

第一是看人

這個人的背景, 能力, 認知水準, 資源和品德, 是投資人最優先看中的。

為什麼很多互聯網大公司的中層出來都能拿到非常高的融資金額, 一是大公司的從業經驗, 二是大公司人脈資源和資訊資源, 讓他們在競爭中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

以前海歸名校比較吃香, 現在不一定了, 就算是矽谷的從業者回國, 現在也未必能獲得投資人的認可。

評估標準其實一直在變化, 而且隨著競爭的加劇, 說實話, 優質創業人才的標準已經越來越高。

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馮爺出來創業, 只要喊一嗓子, 很多投資人追著給錢, 什麼商業模式, 什麼市場目標, 也許很好, 也許不是那麼好, 但做起來可以慢慢調整, 人是第一位的。

有人說, 是不是人脈決定論了?

這話分兩分看, 人脈分這麼幾種, 一種是你認識多少人, 你手裡攢齊了互聯網所有巨頭大佬的名片, 也召喚不出神龍和投資人。 一種是多少人認識你, 這個就有點用了, 但也不要高估, 也許人家以前看你是大公司背景的份上, 必須認識你, 奉承你, 但未必認可你。 再一種是, 多少人認可你, 願意給你背書, 願意給你幫忙(別太貪心,只是舉手之勞就很好了。)這個就價值超級巨大了。

所以,這也可以認為是創業者的資源,但話說回來,如果沒有能力和品德的基礎,這個資源也不會從天而降。

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紅杉是個巨牛逼的風險投資商,全球互聯網巨頭背後幾乎都有他們背影,通常只投C輪,或者B輪,很少見過紅杉投A輪的吧,但是你見過紅杉的天使輪麼?我知道的已經有兩家,都是背景極牛的創業者,什麼叫做背景極牛,技術圈子裡很早就被封神的人物。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索,我也不替他們做廣告,就不展開了。

第二是看現有成果

有些人,資歷不夠牛,背景也不夠,怎麼評估呢?看現在做的成果。

比如創業者,自己靠積蓄和個人努力,已經做出了一個不錯的APP產品或小程式,日活躍使用者好幾萬,而且還在持續上升,現在出來找投資,資料說話。

這個就很有說服力,至少證明這個人具有創業的能力和基本素質,知道如何開始一個項目,並且已經初步驗證了產品模式。

我也認識不少草根創業者是這樣拿到的融資,前期靠個人努力資料亮眼,甚至不用到處去找投資人,投資人自己就找過來了。

比如我舊文提過某個95後的創業項目,公眾號裡的社交平臺,用戶活躍度高,活動參與度高,資料持續上升,這個創業者還只是一個普通大學的大三學生,沒任何資歷背景,但這個項目就已經值得投了。

第三看商業計畫書

很多人會高估商業計畫書的作用,認為搞融資全靠商業計畫書;

但有些人也會低估商業計畫書,覺得只要自己厲害,商業計畫書其實沒那麼重要。

那麼,為什麼說第三看商業計畫書呢?

如果創業者背景不夠強,資歷不夠顯眼,而且項目還沒有進展,或者進展中但沒有足夠支撐的資料和成果,這時候,評估一個項目,可能就只能依賴商業計畫書。

但這時候,我特別提醒一下,看商業計畫書的核心,不是說你點子有多好,你想法多偉大,而是通過你商業計畫書的描述,來判斷你這個創業者,對市場的認知是否正確,對競爭力的認知是否正確,對創業中的風險,財務核算的細節,成本構成等等認知是否正確。

商業計畫書,此時最重要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說你描述的市場有多好,而是你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創業的準備,並具有這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一些創業者會盲目的認為,我描述了一個偉大的市場,投資人就應該會投錢,這有點一廂情願。

比如我今天說,我有個偉大的理想,我準備招募團隊完成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徹底攻克人類的能源問題,這個市場未來是萬億美元級別的,我的商業模式是形成技術壟斷,通過智慧財產權授權的方式,全球收取授權費用,保守預計每年收入在千億左右。現在我準備融資 50億人民幣用於科學家招募和實驗室搭建,以及相關政府關係,智慧財產權的準備工作。怎麼樣,市場空間很美好吧,商業計畫很靠譜吧。

你覺得投資人會怎麼想,拜託,你誰啊,醒醒吧。

這個案例稍微誇張一點,但我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關鍵不是你的目標有多偉大,而是你能否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實力把握你的目標。

一份優秀的商業計畫書,最核心的,是證明自己,有能力把握目標,完成計畫。所以,我前文也提過,商業計畫書你寫的時候,最關鍵的,不是如何取悅投資人,而是如何能正確回答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對創業的財務規劃,項目計畫有清醒和完整的認識,當你這一切都完備的時候,可能投資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看誰來背書

以前舉過這個例子,李彥宏在美國準備回國創業,談融資的時候,投資人藉故上廁所出去打個電話,打給李的上司,時任infoseek CTO 的william zhang,做背景調查,張先生說,李是這個世界上最懂搜尋引擎的三個人之一,大意如此。投資人旋即回來敲定了投資。

一個默默無聞的創業者,如果有業內知名人士肯來背書,其獲得融資的機會就會增加很多倍。

但你要知道,知名人士也是要顧慮自己的信用,雖然有薛蠻子,郎咸平,宋鴻兵這樣的不管好壞有錢賺就去背書的典範,但大部分還是多少會擔心未來影響自己聲譽。

不說投資圈大佬了,我自己就說過幾次,不替陌生創業者背書,送我股份也不,除非個別我特別覺得還不錯的。

有些投資人對自己的眼光和判斷力不是很信任,就選擇一個取巧的手段,所謂跟投,只要有知名投資人肯投,他們就跟,但絕不領投。潛臺詞是,你判斷過了,你肯定比我判斷准,你覺得行,我就跟。

所以,對於知名投資人來說,投資即背書,就算你說你只是投著玩的,但別人真的不是這麼看的。

第五看大浪淘沙

如果投資人看了以上,依然做不了決定,那麼,還有最後一招,就是把項目擱置起來,放著看。

你這個商業計畫呢,看不懂。你的背景呢,似乎也一般。你的成果呢,也看不到,那就放著。

三個月,六個月,回來找你聊聊,唉,專案還活著,資料咋樣,發展的還行,和計畫相比呢,好像稍差一點,這不是因為沒融到錢麼,不過這樣也不錯了,看來可以投了,再來聊聊吧。

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呢,投資人搶項目,你敢把這個項目擱置,三個月後沒你什麼事了。

但市場環境不那麼好的時候呢,其實很多投資人都覺得擱置一下挺好的,看看創業者有沒有自己活下去的能力和勇氣。其實東南亞的地方創投挺喜歡這樣打磨一下創業者的,但是中國,前幾年,你再看不上的專案也總有其他投資人搶。

但大浪淘沙也有個不好的地方,有些投資人喜歡先簽下來再看,然後簽完了就熬著創業者,看到確實不錯再投,看到發展不好找個藉口就爽約。但這個就不是今天的話題範疇了。

第六看投入的決心

如果一個創業者的財務條件還可以,那麼投資人還是希望說,創業者要自己出點錢,出些成本,不能說自己一點都不擔責任,風險全在投資人身上。

有的創業者,我以前說過,賣房子發工資,當然這事不是說值得提倡,但這樣的創業者投資人肯定喜歡。

有的創業專案,核心技術或者資源掌握在兼職的員工手裡,這就是投資很忌諱的事情,創業者說,拿到錢就離職,投資人心裡說,離職了再來談錢。

有的創業者,手裡一堆項目和公司,各種關聯公司,當然不是說投資人不肯投,但是就有很多顧慮,你到底重心是哪個,未來會不會各種關聯交易各種洗錢。

其實我知道有這樣的案例,某投資人看好並投了某創業者的A項目,A項目一度是明星項目,轟轟烈烈,但後來在市場競爭中落敗,失去市場地位,投資套現機會遙遙無期。而創業者自己搞的B專案,開始不顯山不露水,後來卻成功做大,並上市。但創業者呢,基於對投資人的愧疚也好,或者說感激也好,在B項目裡給投資人友情價留了一些股份,讓投資人總算是沒有虧本,還多少賺了一些。

但這種呢,就屬於要拼創業者人品了。所以回到第一,還是看創業者這個人,是不是靠譜,人品是不是靠的住,人品靠得住,他項目失敗了,未來也會有機會報答或者償還你;人品靠不住,他項目做成了,可能都有機會找個方法把你的利益輸送出去。

以上,是我個人總結的,投資人是如何看待一個項目,以及如何做出值得或不值得投資的決定。但必須說,投資人也分很多種,也有很多不同的判斷方式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我只是總結一些互聯網領域,比較常見的投資人思考模式,如果你遇到的是其他方式的,或者認為我說的不對的,也歡迎提出指正。

未完待續,今天先說到這裡。

願意給你幫忙(別太貪心,只是舉手之勞就很好了。)這個就價值超級巨大了。

所以,這也可以認為是創業者的資源,但話說回來,如果沒有能力和品德的基礎,這個資源也不會從天而降。

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紅杉是個巨牛逼的風險投資商,全球互聯網巨頭背後幾乎都有他們背影,通常只投C輪,或者B輪,很少見過紅杉投A輪的吧,但是你見過紅杉的天使輪麼?我知道的已經有兩家,都是背景極牛的創業者,什麼叫做背景極牛,技術圈子裡很早就被封神的人物。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索,我也不替他們做廣告,就不展開了。

第二是看現有成果

有些人,資歷不夠牛,背景也不夠,怎麼評估呢?看現在做的成果。

比如創業者,自己靠積蓄和個人努力,已經做出了一個不錯的APP產品或小程式,日活躍使用者好幾萬,而且還在持續上升,現在出來找投資,資料說話。

這個就很有說服力,至少證明這個人具有創業的能力和基本素質,知道如何開始一個項目,並且已經初步驗證了產品模式。

我也認識不少草根創業者是這樣拿到的融資,前期靠個人努力資料亮眼,甚至不用到處去找投資人,投資人自己就找過來了。

比如我舊文提過某個95後的創業項目,公眾號裡的社交平臺,用戶活躍度高,活動參與度高,資料持續上升,這個創業者還只是一個普通大學的大三學生,沒任何資歷背景,但這個項目就已經值得投了。

第三看商業計畫書

很多人會高估商業計畫書的作用,認為搞融資全靠商業計畫書;

但有些人也會低估商業計畫書,覺得只要自己厲害,商業計畫書其實沒那麼重要。

那麼,為什麼說第三看商業計畫書呢?

如果創業者背景不夠強,資歷不夠顯眼,而且項目還沒有進展,或者進展中但沒有足夠支撐的資料和成果,這時候,評估一個項目,可能就只能依賴商業計畫書。

但這時候,我特別提醒一下,看商業計畫書的核心,不是說你點子有多好,你想法多偉大,而是通過你商業計畫書的描述,來判斷你這個創業者,對市場的認知是否正確,對競爭力的認知是否正確,對創業中的風險,財務核算的細節,成本構成等等認知是否正確。

商業計畫書,此時最重要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說你描述的市場有多好,而是你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創業的準備,並具有這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一些創業者會盲目的認為,我描述了一個偉大的市場,投資人就應該會投錢,這有點一廂情願。

比如我今天說,我有個偉大的理想,我準備招募團隊完成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徹底攻克人類的能源問題,這個市場未來是萬億美元級別的,我的商業模式是形成技術壟斷,通過智慧財產權授權的方式,全球收取授權費用,保守預計每年收入在千億左右。現在我準備融資 50億人民幣用於科學家招募和實驗室搭建,以及相關政府關係,智慧財產權的準備工作。怎麼樣,市場空間很美好吧,商業計畫很靠譜吧。

你覺得投資人會怎麼想,拜託,你誰啊,醒醒吧。

這個案例稍微誇張一點,但我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關鍵不是你的目標有多偉大,而是你能否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實力把握你的目標。

一份優秀的商業計畫書,最核心的,是證明自己,有能力把握目標,完成計畫。所以,我前文也提過,商業計畫書你寫的時候,最關鍵的,不是如何取悅投資人,而是如何能正確回答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對創業的財務規劃,項目計畫有清醒和完整的認識,當你這一切都完備的時候,可能投資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看誰來背書

以前舉過這個例子,李彥宏在美國準備回國創業,談融資的時候,投資人藉故上廁所出去打個電話,打給李的上司,時任infoseek CTO 的william zhang,做背景調查,張先生說,李是這個世界上最懂搜尋引擎的三個人之一,大意如此。投資人旋即回來敲定了投資。

一個默默無聞的創業者,如果有業內知名人士肯來背書,其獲得融資的機會就會增加很多倍。

但你要知道,知名人士也是要顧慮自己的信用,雖然有薛蠻子,郎咸平,宋鴻兵這樣的不管好壞有錢賺就去背書的典範,但大部分還是多少會擔心未來影響自己聲譽。

不說投資圈大佬了,我自己就說過幾次,不替陌生創業者背書,送我股份也不,除非個別我特別覺得還不錯的。

有些投資人對自己的眼光和判斷力不是很信任,就選擇一個取巧的手段,所謂跟投,只要有知名投資人肯投,他們就跟,但絕不領投。潛臺詞是,你判斷過了,你肯定比我判斷准,你覺得行,我就跟。

所以,對於知名投資人來說,投資即背書,就算你說你只是投著玩的,但別人真的不是這麼看的。

第五看大浪淘沙

如果投資人看了以上,依然做不了決定,那麼,還有最後一招,就是把項目擱置起來,放著看。

你這個商業計畫呢,看不懂。你的背景呢,似乎也一般。你的成果呢,也看不到,那就放著。

三個月,六個月,回來找你聊聊,唉,專案還活著,資料咋樣,發展的還行,和計畫相比呢,好像稍差一點,這不是因為沒融到錢麼,不過這樣也不錯了,看來可以投了,再來聊聊吧。

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呢,投資人搶項目,你敢把這個項目擱置,三個月後沒你什麼事了。

但市場環境不那麼好的時候呢,其實很多投資人都覺得擱置一下挺好的,看看創業者有沒有自己活下去的能力和勇氣。其實東南亞的地方創投挺喜歡這樣打磨一下創業者的,但是中國,前幾年,你再看不上的專案也總有其他投資人搶。

但大浪淘沙也有個不好的地方,有些投資人喜歡先簽下來再看,然後簽完了就熬著創業者,看到確實不錯再投,看到發展不好找個藉口就爽約。但這個就不是今天的話題範疇了。

第六看投入的決心

如果一個創業者的財務條件還可以,那麼投資人還是希望說,創業者要自己出點錢,出些成本,不能說自己一點都不擔責任,風險全在投資人身上。

有的創業者,我以前說過,賣房子發工資,當然這事不是說值得提倡,但這樣的創業者投資人肯定喜歡。

有的創業專案,核心技術或者資源掌握在兼職的員工手裡,這就是投資很忌諱的事情,創業者說,拿到錢就離職,投資人心裡說,離職了再來談錢。

有的創業者,手裡一堆項目和公司,各種關聯公司,當然不是說投資人不肯投,但是就有很多顧慮,你到底重心是哪個,未來會不會各種關聯交易各種洗錢。

其實我知道有這樣的案例,某投資人看好並投了某創業者的A項目,A項目一度是明星項目,轟轟烈烈,但後來在市場競爭中落敗,失去市場地位,投資套現機會遙遙無期。而創業者自己搞的B專案,開始不顯山不露水,後來卻成功做大,並上市。但創業者呢,基於對投資人的愧疚也好,或者說感激也好,在B項目裡給投資人友情價留了一些股份,讓投資人總算是沒有虧本,還多少賺了一些。

但這種呢,就屬於要拼創業者人品了。所以回到第一,還是看創業者這個人,是不是靠譜,人品是不是靠的住,人品靠得住,他項目失敗了,未來也會有機會報答或者償還你;人品靠不住,他項目做成了,可能都有機會找個方法把你的利益輸送出去。

以上,是我個人總結的,投資人是如何看待一個項目,以及如何做出值得或不值得投資的決定。但必須說,投資人也分很多種,也有很多不同的判斷方式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我只是總結一些互聯網領域,比較常見的投資人思考模式,如果你遇到的是其他方式的,或者認為我說的不對的,也歡迎提出指正。

未完待續,今天先說到這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