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訊|2017年第三季度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新書

今天是上班第一天, 小編帶來2017年第三季度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新書書目。

哲學·心理學·社會學

宗教的自然史(漢譯名著)

休謨

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修訂版)

李超傑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蘇珊·詹姆斯

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理查·H.托尼

論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伊拉斯謨

伴侶

埃裡克·斯馬加

從經驗立場出發的心理學(心理學名著譯叢)

布倫塔諾

溫尼科特新解

蘿拉·德底維爾

範疇篇 解釋篇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導論 (古希臘哲學經典研究著作譯叢)

大衛·羅斯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B.威廉斯

黑格爾全集 第6卷 耶拿體系草稿 (I)

黑格爾

現象學的觀念 (胡塞爾文集)

胡塞爾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胡塞爾文集)

胡塞爾

第一哲學(全兩卷) (胡塞爾文集)

胡塞爾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胡塞爾文集)

胡塞爾

西西弗神話 (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

加繆

反異教大全(全五冊)

阿奎那

災害與社會 1:災害社會學導論

大矢根淳 等

歷史·文學·傳記

世界帝國史:權力與差異政治

簡·伯班克 弗雷德里克·庫珀

德國人和他們的神話

赫爾弗裡德·明克勒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傅剛

名家人文通識課——閎約大講壇集萃

李安源 主編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第一卷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

費爾南·布羅代爾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第二卷 形形色色的交換)

費爾南·布羅代爾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第三卷 世界的時間)

費爾南·布羅代爾

中國中古禮律綜論

高明士

小說鑒史——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百年戰爭

莫娜·奧祖夫

賦學文獻論稿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專刊)

蹤凡

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修訂本)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唐力行

拜占庭帝國史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陳志強

唐詩流變論要(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葛曉音

探尋中國趣味——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郭英德

轉型時期英國社會重構與社會關係調整研究

薑德福

近現代中國史學史論略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文庫)

張越

上帝難以捉摸: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世界名人傳記)

亞伯拉罕·派斯

政治·法律

論正義(政治哲學名著譯叢)

赫伯特·斯賓塞

糾正公眾對於法國革命的評論

費希特

論犯罪與刑罰

切薩雷·貝卡裡亞

法律體系的概念

約瑟夫·拉茲

優秀仲裁裁決書賞析(中國仲裁文庫)

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 編

創制、運行及變異——民國時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民國時期審判機關研究)

侯欣一

犯罪社會學

恩裡科·菲利

歐洲勞動法 (第二冊) (威科法律譯叢)

羅傑·布蘭潘

環境損害的民事責任:歐洲和美國法律與政策比較 (威科法律譯叢)

馬克·韋爾德

孤寂的輝煌——外法史學人隨筆 (法律人生)

何勤華 主編

中國政治思想史(精裝本)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蕭公權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精裝本)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王亞南

商法史 (義大利當代法學譯叢)

F.卡爾卡諾

智慧財產權法哲學

彼得·德霍斯

法國智慧財產權法典

軟體與互聯網法 (下)(全兩冊) (威科法律譯叢)

馬克·A.萊姆利

股權轉讓案例精讀 (中國仲裁文庫)

北京仲裁委員會

地球正義宣言——荒野法

科馬克·卡利南

法律文明史 第12卷 近代亞非拉地區法 下卷 拉丁美洲法分冊

何勤華 夏秀淵 等5人

歷代刑法志 (中國注釋法學文庫)

邱漢平 編著

中國稅法:回顧與展望 (2016—2017)

王冬生

長歌行(精裝本) (法律人生)

武樹臣

經濟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漢譯名著)

亞瑟·路易斯

帝國主義(經濟學名著譯叢)

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

創意產業經濟學——藝術的商品性(文化經濟學譯叢)

理查·E.凱夫斯

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王俊豪

週期波動與結構變動

馬建堂

重點新書介紹

1.《賦學文獻論稿》

蹤凡 著

蹤凡教授多年從事古代賦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他注重對文獻版本的考辨,對出土文獻的研討,對古代“小學”著作的挖掘,以原始資料為依據得出結論。本書收錄其近年的最新成果,以時代為序,分為先唐、唐宋元、明清、當代賦學文獻四編。其中對《司馬相如集》《神烏賦》、東漢賦注、《文選·賦》《藝文類聚》《事類賦》《古賦辯體》《歷代賦匯》《賦海大觀》《歷代辭賦總匯》等歷代賦學文獻進行縝密細緻的分析和探討,或抉發其價值,或歸納其特點,或指擿其闕失,或臚列其版本,以點帶面,試圖展示出賦集編纂和流傳的學術歷程。

2.《中國中古禮律綜論》

高明士 著

高明士,1940年生,臺灣台中清水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著有: 《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 、《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2004)、《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2005)、《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2006)、《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2007)、《律令法與天下法》(2012)等書。

禮律為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功成治定,則治禮作樂,隋唐成果豐富。就法制而言,戰國秦漢期間,可說是禮刑合一時期,魏晉以後步入具體實踐儒學時期,到隋唐時期,法文化為之定型,並成為中華法系的一大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建立禮主刑輔、納禮入律令、違禮令則入律的立法原則,進而完成政治的法制化,以及法典的儒家化,並以“天下平”作為至高理想的境界,影響至明清的法制發展。

3.《唐詩流變論要》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葛曉音 著

本書對唐詩的整體藝術特徵及成因作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有《南朝五言詩體調的“古”“近”之變》、《陳子昂與初唐五言詩古、律體調的界分──兼論明清詩論中的“唐無五古”說》等7篇文章,從唐詩詩歌自身的格律、調式、審美風格等內在特徵著手討論形成原因及演變規律,論及五古、五律、絕句、七律、七言歌行等詩體。下編包括《東晉玄學自然觀向山水審美觀的轉化──兼論支遁注〈逍遙遊〉新義》等7篇文章,從政治環境、社會生活、文化思潮、歷史考證等外部因素研究唐代詩歌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取向的形成和變化。

4.《拜占庭帝國史》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陳志強 著

該書是國內第一部研究拜占庭帝國史的專著,全書採用通史與專題史想結合的方法,按王朝成立時間順序,分別介紹了君士坦丁時代、查士丁尼時代、伊拉克略時代、毀壞聖象時代、馬其頓王朝的統治、帝國衰落與十字軍運動、尼西亞流亡政府、拜占庭末代王朝與滅亡等,從而較為全面闡釋了該帝國的產生、發展及主要特色。全書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以時間為序,系統勾畫了各個時代的軍政大事及其影響;第九章則以拜占庭的社會生活為研究物件。

5.《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

傅剛 著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一書系統深入地論述了中古詩歌的發展過程,著力還原魏晉南北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詩歌發展的實貌,是中古文學研究的代表著作。全書共約40余萬字,分緒論和十一章,按歷史發展順序,逐一探討了建安詩歌、玄言詩、永明體、宮體詩等足以影響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階段,重點研究了陸機、鮑照、謝靈運、陶淵明、庾信等重要詩人的思想、作品風格、影響,全面考察這一時期詩歌發展的動態過程和內部規律。

傅剛,1956年生,江蘇睢寧人。1986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學位,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後留校任教。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代表作有《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昭明文選〉研究》、《文選版本研究》等。

6.《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

王俊豪 著

政府管制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本書分析了政府管制這種特殊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成本與收益;從總體上闡述了經濟性管制與社會性管制、政府管制過程、資訊不對稱下的政府管制理論和政府管制服務理論等政府管制的基本原理;深入地討論了自然壟斷理論、投資管制理論、價格水準與價格結構管制理論、進入管制理論和自然壟斷產業的競爭理論;並以電信、電力和自來水供應這三個自然壟斷產業為例,較為詳細地討論了上述管制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問題。本書還在探討外部性理論和資訊不對稱理論的基礎上,討論了政府對環境和產品品質的管制問題。最後,本書對中國放鬆經濟性管制與加強社會性管制這兩大發展趨勢作了預期,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思路。

7.《創制、運行及變異——民國時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

侯欣一 著

《創制、運行及變異——民國時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是一部運用法律史學的基本方法,以司法檔案為主要材料對民國時期(1912—1949)西安地方法院進行全景式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的主旨是通過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有機結合,從器物、制度、人、思想和觀念等多個角度揭示現代審判機關與近代中國的契合及游離,再現民國時期地方司法權運行的真實狀況,並闡釋這一過程背後的原因,深化人們對中國近代司法制度的認知與理解。為了完成這一主旨,本書設定了三個主題:第一,厘清中國傳統衙門和現代審判機關之間的真正差異;第二,討論現代審判機關運行需要的外部制度空間,並從功能的角度構建一套考察評價現代審判機關的理論框架;第三,揭示現代審判機關在近代中國變異的表像、原因,闡釋主政者解決變異問題的辦法和效果。

8.《優秀仲裁裁決書賞析》

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 編

本書精心甄選了形式、表述、內容均佳的,處理糾紛類型涉及建設工程、委託代理、股權轉讓、特許加盟、租賃、保險、承包經營等領域的30篇優秀仲裁裁決書。根據裁決書的寫作風格和最突出的閃光點,將全書分為四個部分:1.孜孜不懈——嚴謹構思,規範寫作;2.水無常形——靈活思辨,巧妙運籌;3.舉重若輕——深諳法理,善用法條;4.精益求精——遵循慣例,專業判斷。

這些精選的優秀仲裁裁決書,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既增加了可讀性,又能使讀者充分領略仲裁員的個人魅力;裁決書的用語簡潔、行文連貫,通篇讀來一氣呵成、自然流暢;在內容上,則滿足了有法有據、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的實體要求。此外,每篇優秀裁決書後都附有精彩評注,可謂是“點睛之筆”,以期通過“裁決+評注”模式的裁決書展示,讓讀者感受實務與理論相結合的魅力,同時引發讀者對如何完善裁決書製作的探討和思考。

9.《孤寂的輝煌——外法史學人隨筆》

何勤華 主編

完整保存、彌足珍貴,

外國法制史學界的集體記憶。

10.《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下卷 拉丁美洲法分冊》

(法律文明史 第12卷)

何勤華 主編

夏秀淵 等著

本書採用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拉丁美洲的法律採用總體性描述和代表性國家具體介紹相結合的方法。宏觀把握是對拉丁美洲法進行整體性研究,從而把握拉丁美洲法發展的概貌,勾畫出其產生、發展、演變的基本線索,闡明其特徵並考察一些重大問題。微觀分析是對拉丁美洲各國法制發展的狀況、拉丁美洲各國的憲法、刑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司法制度等部門法的內容、特色及其作用進行研究。

11.《第一哲學》(全兩卷)

(胡塞爾文集)

[德] 胡塞爾 著

王炳文 譯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重要著作。按照胡塞爾自己的評論,這是他的現象學哲學的具有“第一哲學沉思”形式的哲學體系構想,由此為開端,將從根本上開啟真正的哲學。胡塞爾在書中將他的超越論現象學的哲學稱作“第一哲學”,強調它是一種由最終根源奠立的普遍科學的開端和基礎,它研究的物件正是那些最初、自身包含著一切存在與真理之起源的東西。第一哲學將嚴格科學的哲學當作最高目的理念,這種嚴格科學的哲學是徹底有根據的哲學,它是以確定的絕對自明的基礎為根據的,按照最嚴格的方法自下而上建立起來的。本書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現象學還原的理論》兩卷組成。

12.《反異教大全》

[意] 湯瑪斯·阿奎那 著

段德智 譯

《反異教大全》寫於1259—1264年,與《神學大全》同為湯瑪斯·阿奎那的最富盛名的哲學—神學著作。由於其強調主要不依靠基督宗教的《聖經》而是依靠哲學理性來反對異教和異端的哲學和神學觀點,故而常被人稱作《哲學大全》,又由於其強調它所論證的是關於公教信仰的真理,故而也常被人稱作《真理大全》。

13.《西西弗神話》(修訂譯本)

[法] 阿爾貝·加繆 著

杜小真 譯

《西西弗神話》是法國著名作家加繆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論集,被人稱作是存在主義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詩的語言,提出了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一個個命題,即人生存在的荒謬感。加繆在書中一層一層地剝離人生虛幻的外衣,將其荒謬的本質赤裸裸地揭露出來。然而荒謬不是絕望,因為看穿幸福的同時也就看穿了痛苦。對於西西弗來說,地獄死神都算不了什麼,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類的激情和鬥志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回到幾千年前的奧林匹斯山巔,你會見到滾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著歌兒,不知憂煩,不問明天。因此,加繆曾在獲獎演說中說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個聖徒,仍然要跪在一個聖徒面前祈禱,這個聖徒就是加繆筆下的西西弗。

此次出版的中譯本為修訂過的全新譯本。

14.《商法史》

(義大利當代法學譯叢)

[意] F.卡爾卡諾 著

賈婉婷 譯

商法根植於羅馬法,在歐洲中世紀的城市法中逐漸確立了自己的獨立地位。其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中世紀商業城市、封建專制君主制、資產階級法典化和經濟全球化等幾個階段。本書通過對商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徵的介紹,向我們展示了原來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強技術性、實用性的商法也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商法的發展不僅體現了商業發展的邏輯,也同時體現了近代以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變遷的邏輯。

15.《知識財產法哲學》

[澳] 彼得·德霍斯 著

周林 譯

這本書主要的哲學分析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知識財產法的目的是在我所稱的“抽象物”上創設權利。這些抽象物是具有諸如科學知識、文字資訊或技術等一般社會定義形式的無形物。關於以諸如知識形式存在的抽象物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它們是不能由於使用而被耗盡的。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知識通過使用而獲得增長。例如,對一個證明予以驗證的數學家越多,越有可能找到其他更精妙的證明。閱讀和解釋一部作品的人越多,有關該作品的知識就越多。知識遵循的是所謂的不斷豐富的規律,而不是逐漸耗盡的規律。知識財產是一個潛在的危險的規範形式,因為它人為地製造知識稀缺現象,從而削弱知識不斷豐富這一規律。

16.《地球正義宣言——荒野法》

[美] 科馬克·卡利南 著

郭武 譯

本書分反思治理、我們所知的世界、地球治理、荒野之旅、前方地帶等五個部分。以蟻丘和非洲食蟻獸為開篇,揭示環境治理的狹隘,解構和批判固有法律的消極性。特別是在地球治理部分,討論偉大之法、銘記人類的責任、法律權利及其合法性,以及從法倫理出發建構地球治理新思維的意義;在荒野之旅部分,對人類回到荒野,其法律歷程是在尋求地球法理、生命旋律、大地之法的過程,在法律與治理改造中逐漸探索達成共同體利益的共用模式;結尾部分,將回歸大山作為解構傳統地球治理,建設與偉大之法相符的願景。

17.《範疇篇 解釋篇》

[古希臘] 亞里斯多德 著

聶敏裡 譯

亞里斯多德總結了泰利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其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範疇篇》和《解釋篇》是亞里斯多德邏輯學著作開始的兩篇,也是整個《亞里斯多德全集》開始的兩篇。《範疇篇》敘述了邏輯學理論,制定了範疇學說;《解釋篇》闡述了論證的一半原則,研討了三段論法的問題。

此聶敏裡譯注版本完全依據最權威的希臘文本譯出,避免了國內此前既有版本過分依賴英譯底本的問題。書後另附辨析《範疇篇》真偽的現代文獻,徹底確立了《範疇篇》的真作地位。譯注者聶敏裡亦為國內亞里斯多德研究之翹楚,他的譯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忠實之信本。

18.《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導論》

[英] 大衛·羅斯 著

徐開來 譯

“導論”分為五個部分。一是“《形而上學》的結構”。由於《形而上學》一書是後人編撰而成的,所以,作者在考證的基礎上,對該書的總體結構(包括時間先後和內在關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者”。作者以《形而上學》為背景,清理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三是“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學說”。作者分形而上學的方法、形而上學的主題、形而上學主題的進一步確立、範疇、實體——形而上學的主要主題、載體、本質、普遍、本質是實體、個體性原則、生成分析、潛能與現實等12個問題,對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概述,提出了不少重要見解。四是“亞里斯多德的神學”。作者結合《物理學》等著作,對《形而上學》第十二卷作了深入分析。五是“《形而上學》的文本”。從文本學的角度,對於他自己的希臘文本與其它文本的一些關係作了說明。

19.《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英] B.威廉斯 著

陳嘉映 譯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是伯納德·威廉斯最為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這本書提出,哲學研究的特徵在於其具有反思性的概括能力以及它所聲稱的具有理性說服力的論證風格。現代生活更是以“反思性”為其基本特徵。然而,在威廉斯看來,這種以“反思性”為特徵的現代哲學必定徹底地破壞了我們對於世界的客觀認識和我們對於倫理生活面貌的素樸把握。以這種反思性為特徵的現代倫理理論,以功利主義和康得哲學為代表,認為哲學可以通過闡釋道德的概念來提供對其的證明。然而這樣的一種證明是非常可疑的。理性辯護和道德說服必定不是倫理生活的全部,對於這些基本能力的過度使用只會破壞我們的倫理生活基本面貌。這本書以其強有力的批判性,成為了最近三十年來哲學與倫理學的必讀經典。可以說,這是一本寫給哲學家的理論專著,是一本教育哲學家的哲學名著。

20.《小說鑒史: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百年戰爭》

[法] 莫娜·奧祖夫 著

周立紅 焦靜姝 譯

在19世紀的法國,大革命遠沒有窮盡其動力,革命的激情和幻想縈繞在幾代人心中,而與此同時,舊制度復辟的危險時刻存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上演了一場百年戰爭。在《小說鑒史》中,作者奧祖夫通過分析法國19世紀9位作家的13篇小說,呈現了舊制度與大革命在19世紀的交鋒,考察了新舊原則走向和解的艱難歷程。 奧祖夫想通過重新閱讀在19世紀具有界標作用的小說再次呈現那個世界。她從斯塔爾夫人的小說讀起,以阿納托爾·法朗士的小說結束,中間經過巴爾扎克、司湯達、喬治·桑、雨果、巴爾貝·多爾維利 、福樓拜和左拉的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她辨認舊制度遺留給現代法國的遺產,她講述舊制度繼續滋養的希望和幻想,她闡釋民主工作孕育的活力、承諾和個人成功,但同時也講述其隱匿的平庸俗氣、千篇一律,有時是幻想破滅。本書考察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之間的漫長較量最終以妥協收尾,雖有德雷福斯事件的曲折,但人心所向,大勢已定。

21.《犯罪社會學》

[意] 恩裡科·菲利 著

郭建安 譯

本書對犯罪學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尤其是關於犯罪原因三元論以及陪審團制度的論述更具有鮮明的特色。這對於我們瞭解犯罪學,制定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菲利認為,導致犯罪的原因是三個要素的共同作用,即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的因素,而不是某一個單一的要素所決定。菲利的犯罪學多因論開創了犯罪學研究的新方法論。

22.《環境損害的民事責任:歐洲和美國法律與政策比較》

[英] 馬克·韋爾德 著

張一心 吳婧 譯

本書主要探討了侵權作為一種私法規制手段在環境保護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書特別關注了氣候變化的環境責任、海洋污染、核污染、轉基因生物污染,以及環境污染領域具有代表性、有跨國影響的案件,如深水地平線石油洩漏事件、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等,修正了關於侵權損害賠償範圍的觀點;採用比較法的視野,對美國及歐盟成員國關於環境侵權的實體法與普通法進行了比較分析;除了將侵權作為加強環境執法的規制手段外,更加注重侵權作為私法手段與公法監管之間的平衡。本書可作為研究世界範圍內環境法民事責任制度的重要參考書,既能為法學院教學提供豐富的案例材料,又能為環境侵權領域的律師提供環境訴訟方面的實戰指導。

23.《歐洲勞動法》(第二冊)

[比利時] 羅傑·布蘭潘 著

付欣 馬慶林 黃文軍 等譯

《歐洲勞動法》從20世紀90年代初版以來,在歐洲深受讀者歡迎,該書定期再版,其內容覆蓋面廣、資訊更新及時,具有權威性和實務指導性。全書分為總論、個人勞動法與集體勞動法三大部分。第二冊為原書的“個人勞動法”部分,包括了一整套涉及雇主與勞動者之間個別勞動關係的規定,具體包括勞動者的自由流動,服務自由,國際勞動私法,個人勞動合同,兒童照顧與工作場所的青年保護,男女平等對待,母性保護,工作時間、星期日休息、夜間工作及育嬰假,工作場所的衛生與安全,以及企業重組等內容。從歐洲共同體到歐盟,歐洲勞動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其在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平等就業、勞動安全與健康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式。本書所包含的法規、學者們的先進理念,以及歐洲法院的判例等對於我國勞動法領域的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均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24.《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英] 蘇珊·詹姆斯 著

管可穠 譯

早期現代哲學家很重視對人類心理及其作用的研究,笛卡爾、斯賓諾莎、洛克、霍布斯、帕斯卡等思想巨匠對此都有濃厚的興趣和專門的論述。《情感與行動》就是探索心理研究在早期現代哲學中佔據的地位。本書在綜覽大量古代和早期現代文獻的基礎上,闡明17世紀哲學是如何將人類心理和具體情感納為新命題的。本書還通過分析和解讀許多經典文本和不見經傳的著作,論證了心理和情感如何與人類的理性、意志、認知、欲望、能力和權力發生關係。本書的結論是,要想充分瞭解早期現代哲學家和認知早期現代哲學,就必須考慮他們對人類心理和情感生活的論述。在這個研究領域,本書被公認為開山之作,為當今英語國家哲學界方興未艾的心理和情感研究提供了一種歷史語境和理論基礎,自1997年出版以來,尤其是在近年,被極其頻繁地引用。

25.《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英] 理查·H.托尼 著

沈漢 譯

《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堪稱20世紀政治經濟領域內的重要經典著作,是研究資本主義史、新教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和西方經濟史的推薦閱讀書。作者憑藉廣博的知識和翔實的歷史資料、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至17世紀末葉經濟生活逐步擺脫神學理論控制的過程,並此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學理論本身發生的變化,尤其是英國清教的產生、發展和轉變,如何影響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作者從闡述中世紀的社會倫理理論入手,考察了宗教改革時代政治、經濟變化對傳統觀念的衝擊。它在許多方面修正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學派,可以看作對馬克斯·韋伯關於新教倫理促進資主義發展有名命題的回應、批評和補充。

他注重對文獻版本的考辨,對出土文獻的研討,對古代“小學”著作的挖掘,以原始資料為依據得出結論。本書收錄其近年的最新成果,以時代為序,分為先唐、唐宋元、明清、當代賦學文獻四編。其中對《司馬相如集》《神烏賦》、東漢賦注、《文選·賦》《藝文類聚》《事類賦》《古賦辯體》《歷代賦匯》《賦海大觀》《歷代辭賦總匯》等歷代賦學文獻進行縝密細緻的分析和探討,或抉發其價值,或歸納其特點,或指擿其闕失,或臚列其版本,以點帶面,試圖展示出賦集編纂和流傳的學術歷程。

2.《中國中古禮律綜論》

高明士 著

高明士,1940年生,臺灣台中清水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著有: 《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 、《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2004)、《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2005)、《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2006)、《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2007)、《律令法與天下法》(2012)等書。

禮律為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功成治定,則治禮作樂,隋唐成果豐富。就法制而言,戰國秦漢期間,可說是禮刑合一時期,魏晉以後步入具體實踐儒學時期,到隋唐時期,法文化為之定型,並成為中華法系的一大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建立禮主刑輔、納禮入律令、違禮令則入律的立法原則,進而完成政治的法制化,以及法典的儒家化,並以“天下平”作為至高理想的境界,影響至明清的法制發展。

3.《唐詩流變論要》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葛曉音 著

本書對唐詩的整體藝術特徵及成因作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有《南朝五言詩體調的“古”“近”之變》、《陳子昂與初唐五言詩古、律體調的界分──兼論明清詩論中的“唐無五古”說》等7篇文章,從唐詩詩歌自身的格律、調式、審美風格等內在特徵著手討論形成原因及演變規律,論及五古、五律、絕句、七律、七言歌行等詩體。下編包括《東晉玄學自然觀向山水審美觀的轉化──兼論支遁注〈逍遙遊〉新義》等7篇文章,從政治環境、社會生活、文化思潮、歷史考證等外部因素研究唐代詩歌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取向的形成和變化。

4.《拜占庭帝國史》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陳志強 著

該書是國內第一部研究拜占庭帝國史的專著,全書採用通史與專題史想結合的方法,按王朝成立時間順序,分別介紹了君士坦丁時代、查士丁尼時代、伊拉克略時代、毀壞聖象時代、馬其頓王朝的統治、帝國衰落與十字軍運動、尼西亞流亡政府、拜占庭末代王朝與滅亡等,從而較為全面闡釋了該帝國的產生、發展及主要特色。全書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以時間為序,系統勾畫了各個時代的軍政大事及其影響;第九章則以拜占庭的社會生活為研究物件。

5.《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

傅剛 著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一書系統深入地論述了中古詩歌的發展過程,著力還原魏晉南北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詩歌發展的實貌,是中古文學研究的代表著作。全書共約40余萬字,分緒論和十一章,按歷史發展順序,逐一探討了建安詩歌、玄言詩、永明體、宮體詩等足以影響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階段,重點研究了陸機、鮑照、謝靈運、陶淵明、庾信等重要詩人的思想、作品風格、影響,全面考察這一時期詩歌發展的動態過程和內部規律。

傅剛,1956年生,江蘇睢寧人。1986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學位,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後留校任教。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代表作有《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昭明文選〉研究》、《文選版本研究》等。

6.《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

王俊豪 著

政府管制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本書分析了政府管制這種特殊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成本與收益;從總體上闡述了經濟性管制與社會性管制、政府管制過程、資訊不對稱下的政府管制理論和政府管制服務理論等政府管制的基本原理;深入地討論了自然壟斷理論、投資管制理論、價格水準與價格結構管制理論、進入管制理論和自然壟斷產業的競爭理論;並以電信、電力和自來水供應這三個自然壟斷產業為例,較為詳細地討論了上述管制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問題。本書還在探討外部性理論和資訊不對稱理論的基礎上,討論了政府對環境和產品品質的管制問題。最後,本書對中國放鬆經濟性管制與加強社會性管制這兩大發展趨勢作了預期,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思路。

7.《創制、運行及變異——民國時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

侯欣一 著

《創制、運行及變異——民國時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是一部運用法律史學的基本方法,以司法檔案為主要材料對民國時期(1912—1949)西安地方法院進行全景式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的主旨是通過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有機結合,從器物、制度、人、思想和觀念等多個角度揭示現代審判機關與近代中國的契合及游離,再現民國時期地方司法權運行的真實狀況,並闡釋這一過程背後的原因,深化人們對中國近代司法制度的認知與理解。為了完成這一主旨,本書設定了三個主題:第一,厘清中國傳統衙門和現代審判機關之間的真正差異;第二,討論現代審判機關運行需要的外部制度空間,並從功能的角度構建一套考察評價現代審判機關的理論框架;第三,揭示現代審判機關在近代中國變異的表像、原因,闡釋主政者解決變異問題的辦法和效果。

8.《優秀仲裁裁決書賞析》

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 編

本書精心甄選了形式、表述、內容均佳的,處理糾紛類型涉及建設工程、委託代理、股權轉讓、特許加盟、租賃、保險、承包經營等領域的30篇優秀仲裁裁決書。根據裁決書的寫作風格和最突出的閃光點,將全書分為四個部分:1.孜孜不懈——嚴謹構思,規範寫作;2.水無常形——靈活思辨,巧妙運籌;3.舉重若輕——深諳法理,善用法條;4.精益求精——遵循慣例,專業判斷。

這些精選的優秀仲裁裁決書,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既增加了可讀性,又能使讀者充分領略仲裁員的個人魅力;裁決書的用語簡潔、行文連貫,通篇讀來一氣呵成、自然流暢;在內容上,則滿足了有法有據、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的實體要求。此外,每篇優秀裁決書後都附有精彩評注,可謂是“點睛之筆”,以期通過“裁決+評注”模式的裁決書展示,讓讀者感受實務與理論相結合的魅力,同時引發讀者對如何完善裁決書製作的探討和思考。

9.《孤寂的輝煌——外法史學人隨筆》

何勤華 主編

完整保存、彌足珍貴,

外國法制史學界的集體記憶。

10.《近代亞非拉地區法下卷 拉丁美洲法分冊》

(法律文明史 第12卷)

何勤華 主編

夏秀淵 等著

本書採用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拉丁美洲的法律採用總體性描述和代表性國家具體介紹相結合的方法。宏觀把握是對拉丁美洲法進行整體性研究,從而把握拉丁美洲法發展的概貌,勾畫出其產生、發展、演變的基本線索,闡明其特徵並考察一些重大問題。微觀分析是對拉丁美洲各國法制發展的狀況、拉丁美洲各國的憲法、刑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司法制度等部門法的內容、特色及其作用進行研究。

11.《第一哲學》(全兩卷)

(胡塞爾文集)

[德] 胡塞爾 著

王炳文 譯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重要著作。按照胡塞爾自己的評論,這是他的現象學哲學的具有“第一哲學沉思”形式的哲學體系構想,由此為開端,將從根本上開啟真正的哲學。胡塞爾在書中將他的超越論現象學的哲學稱作“第一哲學”,強調它是一種由最終根源奠立的普遍科學的開端和基礎,它研究的物件正是那些最初、自身包含著一切存在與真理之起源的東西。第一哲學將嚴格科學的哲學當作最高目的理念,這種嚴格科學的哲學是徹底有根據的哲學,它是以確定的絕對自明的基礎為根據的,按照最嚴格的方法自下而上建立起來的。本書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現象學還原的理論》兩卷組成。

12.《反異教大全》

[意] 湯瑪斯·阿奎那 著

段德智 譯

《反異教大全》寫於1259—1264年,與《神學大全》同為湯瑪斯·阿奎那的最富盛名的哲學—神學著作。由於其強調主要不依靠基督宗教的《聖經》而是依靠哲學理性來反對異教和異端的哲學和神學觀點,故而常被人稱作《哲學大全》,又由於其強調它所論證的是關於公教信仰的真理,故而也常被人稱作《真理大全》。

13.《西西弗神話》(修訂譯本)

[法] 阿爾貝·加繆 著

杜小真 譯

《西西弗神話》是法國著名作家加繆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論集,被人稱作是存在主義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詩的語言,提出了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一個個命題,即人生存在的荒謬感。加繆在書中一層一層地剝離人生虛幻的外衣,將其荒謬的本質赤裸裸地揭露出來。然而荒謬不是絕望,因為看穿幸福的同時也就看穿了痛苦。對於西西弗來說,地獄死神都算不了什麼,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類的激情和鬥志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回到幾千年前的奧林匹斯山巔,你會見到滾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著歌兒,不知憂煩,不問明天。因此,加繆曾在獲獎演說中說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個聖徒,仍然要跪在一個聖徒面前祈禱,這個聖徒就是加繆筆下的西西弗。

此次出版的中譯本為修訂過的全新譯本。

14.《商法史》

(義大利當代法學譯叢)

[意] F.卡爾卡諾 著

賈婉婷 譯

商法根植於羅馬法,在歐洲中世紀的城市法中逐漸確立了自己的獨立地位。其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中世紀商業城市、封建專制君主制、資產階級法典化和經濟全球化等幾個階段。本書通過對商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徵的介紹,向我們展示了原來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強技術性、實用性的商法也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商法的發展不僅體現了商業發展的邏輯,也同時體現了近代以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變遷的邏輯。

15.《知識財產法哲學》

[澳] 彼得·德霍斯 著

周林 譯

這本書主要的哲學分析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知識財產法的目的是在我所稱的“抽象物”上創設權利。這些抽象物是具有諸如科學知識、文字資訊或技術等一般社會定義形式的無形物。關於以諸如知識形式存在的抽象物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它們是不能由於使用而被耗盡的。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知識通過使用而獲得增長。例如,對一個證明予以驗證的數學家越多,越有可能找到其他更精妙的證明。閱讀和解釋一部作品的人越多,有關該作品的知識就越多。知識遵循的是所謂的不斷豐富的規律,而不是逐漸耗盡的規律。知識財產是一個潛在的危險的規範形式,因為它人為地製造知識稀缺現象,從而削弱知識不斷豐富這一規律。

16.《地球正義宣言——荒野法》

[美] 科馬克·卡利南 著

郭武 譯

本書分反思治理、我們所知的世界、地球治理、荒野之旅、前方地帶等五個部分。以蟻丘和非洲食蟻獸為開篇,揭示環境治理的狹隘,解構和批判固有法律的消極性。特別是在地球治理部分,討論偉大之法、銘記人類的責任、法律權利及其合法性,以及從法倫理出發建構地球治理新思維的意義;在荒野之旅部分,對人類回到荒野,其法律歷程是在尋求地球法理、生命旋律、大地之法的過程,在法律與治理改造中逐漸探索達成共同體利益的共用模式;結尾部分,將回歸大山作為解構傳統地球治理,建設與偉大之法相符的願景。

17.《範疇篇 解釋篇》

[古希臘] 亞里斯多德 著

聶敏裡 譯

亞里斯多德總結了泰利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其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範疇篇》和《解釋篇》是亞里斯多德邏輯學著作開始的兩篇,也是整個《亞里斯多德全集》開始的兩篇。《範疇篇》敘述了邏輯學理論,制定了範疇學說;《解釋篇》闡述了論證的一半原則,研討了三段論法的問題。

此聶敏裡譯注版本完全依據最權威的希臘文本譯出,避免了國內此前既有版本過分依賴英譯底本的問題。書後另附辨析《範疇篇》真偽的現代文獻,徹底確立了《範疇篇》的真作地位。譯注者聶敏裡亦為國內亞里斯多德研究之翹楚,他的譯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忠實之信本。

18.《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導論》

[英] 大衛·羅斯 著

徐開來 譯

“導論”分為五個部分。一是“《形而上學》的結構”。由於《形而上學》一書是後人編撰而成的,所以,作者在考證的基礎上,對該書的總體結構(包括時間先後和內在關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者”。作者以《形而上學》為背景,清理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三是“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學說”。作者分形而上學的方法、形而上學的主題、形而上學主題的進一步確立、範疇、實體——形而上學的主要主題、載體、本質、普遍、本質是實體、個體性原則、生成分析、潛能與現實等12個問題,對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概述,提出了不少重要見解。四是“亞里斯多德的神學”。作者結合《物理學》等著作,對《形而上學》第十二卷作了深入分析。五是“《形而上學》的文本”。從文本學的角度,對於他自己的希臘文本與其它文本的一些關係作了說明。

19.《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英] B.威廉斯 著

陳嘉映 譯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是伯納德·威廉斯最為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這本書提出,哲學研究的特徵在於其具有反思性的概括能力以及它所聲稱的具有理性說服力的論證風格。現代生活更是以“反思性”為其基本特徵。然而,在威廉斯看來,這種以“反思性”為特徵的現代哲學必定徹底地破壞了我們對於世界的客觀認識和我們對於倫理生活面貌的素樸把握。以這種反思性為特徵的現代倫理理論,以功利主義和康得哲學為代表,認為哲學可以通過闡釋道德的概念來提供對其的證明。然而這樣的一種證明是非常可疑的。理性辯護和道德說服必定不是倫理生活的全部,對於這些基本能力的過度使用只會破壞我們的倫理生活基本面貌。這本書以其強有力的批判性,成為了最近三十年來哲學與倫理學的必讀經典。可以說,這是一本寫給哲學家的理論專著,是一本教育哲學家的哲學名著。

20.《小說鑒史: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百年戰爭》

[法] 莫娜·奧祖夫 著

周立紅 焦靜姝 譯

在19世紀的法國,大革命遠沒有窮盡其動力,革命的激情和幻想縈繞在幾代人心中,而與此同時,舊制度復辟的危險時刻存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上演了一場百年戰爭。在《小說鑒史》中,作者奧祖夫通過分析法國19世紀9位作家的13篇小說,呈現了舊制度與大革命在19世紀的交鋒,考察了新舊原則走向和解的艱難歷程。 奧祖夫想通過重新閱讀在19世紀具有界標作用的小說再次呈現那個世界。她從斯塔爾夫人的小說讀起,以阿納托爾·法朗士的小說結束,中間經過巴爾扎克、司湯達、喬治·桑、雨果、巴爾貝·多爾維利 、福樓拜和左拉的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她辨認舊制度遺留給現代法國的遺產,她講述舊制度繼續滋養的希望和幻想,她闡釋民主工作孕育的活力、承諾和個人成功,但同時也講述其隱匿的平庸俗氣、千篇一律,有時是幻想破滅。本書考察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之間的漫長較量最終以妥協收尾,雖有德雷福斯事件的曲折,但人心所向,大勢已定。

21.《犯罪社會學》

[意] 恩裡科·菲利 著

郭建安 譯

本書對犯罪學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尤其是關於犯罪原因三元論以及陪審團制度的論述更具有鮮明的特色。這對於我們瞭解犯罪學,制定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菲利認為,導致犯罪的原因是三個要素的共同作用,即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的因素,而不是某一個單一的要素所決定。菲利的犯罪學多因論開創了犯罪學研究的新方法論。

22.《環境損害的民事責任:歐洲和美國法律與政策比較》

[英] 馬克·韋爾德 著

張一心 吳婧 譯

本書主要探討了侵權作為一種私法規制手段在環境保護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書特別關注了氣候變化的環境責任、海洋污染、核污染、轉基因生物污染,以及環境污染領域具有代表性、有跨國影響的案件,如深水地平線石油洩漏事件、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等,修正了關於侵權損害賠償範圍的觀點;採用比較法的視野,對美國及歐盟成員國關於環境侵權的實體法與普通法進行了比較分析;除了將侵權作為加強環境執法的規制手段外,更加注重侵權作為私法手段與公法監管之間的平衡。本書可作為研究世界範圍內環境法民事責任制度的重要參考書,既能為法學院教學提供豐富的案例材料,又能為環境侵權領域的律師提供環境訴訟方面的實戰指導。

23.《歐洲勞動法》(第二冊)

[比利時] 羅傑·布蘭潘 著

付欣 馬慶林 黃文軍 等譯

《歐洲勞動法》從20世紀90年代初版以來,在歐洲深受讀者歡迎,該書定期再版,其內容覆蓋面廣、資訊更新及時,具有權威性和實務指導性。全書分為總論、個人勞動法與集體勞動法三大部分。第二冊為原書的“個人勞動法”部分,包括了一整套涉及雇主與勞動者之間個別勞動關係的規定,具體包括勞動者的自由流動,服務自由,國際勞動私法,個人勞動合同,兒童照顧與工作場所的青年保護,男女平等對待,母性保護,工作時間、星期日休息、夜間工作及育嬰假,工作場所的衛生與安全,以及企業重組等內容。從歐洲共同體到歐盟,歐洲勞動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其在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平等就業、勞動安全與健康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式。本書所包含的法規、學者們的先進理念,以及歐洲法院的判例等對於我國勞動法領域的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均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24.《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英] 蘇珊·詹姆斯 著

管可穠 譯

早期現代哲學家很重視對人類心理及其作用的研究,笛卡爾、斯賓諾莎、洛克、霍布斯、帕斯卡等思想巨匠對此都有濃厚的興趣和專門的論述。《情感與行動》就是探索心理研究在早期現代哲學中佔據的地位。本書在綜覽大量古代和早期現代文獻的基礎上,闡明17世紀哲學是如何將人類心理和具體情感納為新命題的。本書還通過分析和解讀許多經典文本和不見經傳的著作,論證了心理和情感如何與人類的理性、意志、認知、欲望、能力和權力發生關係。本書的結論是,要想充分瞭解早期現代哲學家和認知早期現代哲學,就必須考慮他們對人類心理和情感生活的論述。在這個研究領域,本書被公認為開山之作,為當今英語國家哲學界方興未艾的心理和情感研究提供了一種歷史語境和理論基礎,自1997年出版以來,尤其是在近年,被極其頻繁地引用。

25.《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英] 理查·H.托尼 著

沈漢 譯

《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堪稱20世紀政治經濟領域內的重要經典著作,是研究資本主義史、新教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和西方經濟史的推薦閱讀書。作者憑藉廣博的知識和翔實的歷史資料、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至17世紀末葉經濟生活逐步擺脫神學理論控制的過程,並此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學理論本身發生的變化,尤其是英國清教的產生、發展和轉變,如何影響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作者從闡述中世紀的社會倫理理論入手,考察了宗教改革時代政治、經濟變化對傳統觀念的衝擊。它在許多方面修正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學派,可以看作對馬克斯·韋伯關於新教倫理促進資主義發展有名命題的回應、批評和補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