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週期和歷史的力量

文/ 向小田 (微信公眾號:xiangxt1984)

國慶前寫了一篇小文《利潤和債務的乾坤大挪移, 歎為觀止》, 一位朋友閱讀後給我發來微信, 說頗有感觸。

文章沒想到引發了廣大中小企業主的共鳴, 也是意外。

想著對這個問題再進一步思考, 結果國慶假期在家重讀吳曉波老師的《激蕩三十年》, 正好在“2004 表面的勝利”(P304)一節讀到下面一段話: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 中國歷次宏觀調控都有相同的‘規律’, 那就是:經濟過熱造成能源的緊缺, 引發激烈的爭奪, 於是中央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不同所有制企業進行調控和再分配。 這種現象幾乎每隔三到五年酒會出現一次, 形成了30年來的經濟週期。 ”

看到這句話, 我不禁拍腦袋。 何曾相似!雖然背景不同, 但本次供給側改革的結果和事實, 確實已經“在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中進行了(利潤/債務)的再分配”, 不是嗎?

那麼, 到什麼情況下, 有利於資源品價格上漲的調控才會結束呢?

我們先說幾個基本判斷。 第一, 原材料價格不可能一直漲下去, 因為繼續漲, 而且是大漲, 對上游而言利潤增厚, 對中下游而言則普遍生意難做甚至虧損。 對整體經濟而言, 上中下游缺一不可, 缺一個就跛腿。 第二, 根據歷次宏觀調控的經驗, 開始的時候會宣佈開始, 但結束的時候絕對不會有官方宣佈結束。 目的達到, 自然就結束了。 第三, 價格上去了, 量上不去也是不行的, 但是沒有需求, 或者說高價壓制了需求, 如何起量呢?沒有量, 經濟的發動機也少了個火。

所以我們看到9月份以來, 大宗商品期貨的價格已經開始大幅回落。 PPI環比增速的高點已經出現了。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不管是經濟也好,

資本市場也好, 都遵循一個週期。 這個週期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來沒有佔據舞臺中央不走的。

而隨著這種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 肯定會有些人跑出來說, 經濟要“二次觸底”了。 這種擔憂甚至會壓制股票市場的表現。 但是我卻不這麼看。

應該說, 從個體而言, 雖然我很同情那些在本次調控中出局的企業, 但這些企業恰恰是缺乏談判議價能力的。 對於那些盈利能力較強, 有一定的定價權的企業而言, 他們反而會在寒冬中脫穎而出, 佔據市場主要份額。

截至9月30日, 證監會今年審核了405家公司的ipo申請, 328家通過, 過會率80.99%。 這些過會的企業, 大部分為民營大中等規模企業。 股市成為了供給側改革中為在產業鏈處於中下游的民營資本輸血融資的一個重要管道。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調控, 讓結構性改革的效果盡顯:上游國有資本全面復蘇的同時, 中下游優質有核心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也得以發展壯大, 而那些既無法面對原材料漲價及環保核查, 又無法從資本市場融資的民營企業則在這一輪宏觀調控中出局。

從整體而言, 調控非常成功, 結構調整非常精准, 有競爭力的企業和有資源稟賦的企業都活了, 又能增加資本開支了, 經濟還會觸底嗎?我相信不會。 對這個調控有一種不得不服的感覺。

當然, 在這裡, 第一要感謝中國的購房者, 沒有你們背負的貸款, 哪有別人降下的杠杆呢?第二, 要感謝中國的股民, 沒有你們, 掛牌上市企業的輸血就缺少了原料。

那麼回過頭來看, 未來半年甚至一年, 假如說, 資源品的價格不上漲, 或者持平, 即便是這樣, 上游企業盈利也是相當厲害的。 如果有小幅下跌, 中下企業盈利逐漸改善, 對股市上漲還是有促進作用的。

國慶日期間, 周邊國家和地區股市都漲了, 不管香港也好日本也好,美國也好,紛紛創新高。這種情緒難道不會傳染給A股嗎?人心思漲。但目前壓在面前的,一個是發行較快帶來的估值回檔,一個是大宗漲價對部分企業盈利的擔憂,所以我們只能看到藍籌股結構性的行情,看不到整體的行情。

現在我們能做的,還是相信週期,相信歷史,靜靜等待機會的來臨。估值和情緒的背離越大,未來的行情就會有多大。

不管香港也好日本也好,美國也好,紛紛創新高。這種情緒難道不會傳染給A股嗎?人心思漲。但目前壓在面前的,一個是發行較快帶來的估值回檔,一個是大宗漲價對部分企業盈利的擔憂,所以我們只能看到藍籌股結構性的行情,看不到整體的行情。

現在我們能做的,還是相信週期,相信歷史,靜靜等待機會的來臨。估值和情緒的背離越大,未來的行情就會有多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