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P2P銀行存管加速階段,一些舊有認知可能需要轉變了

隨著3月份臨近尾聲, 2017年又這麼過去了四分之一, 時間對於P2P平臺來說, 好像警鐘一般, 時刻提醒著合規化的截點就在眼前, 這也讓整個行業不由得到處彌漫著越來越緊張氣氛。

這也使得自從2月23日下發《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以來, 各平臺對接銀行存管的熱度再次推上了一個高潮, 而之前大多數不緊不慢的銀行業這邊, 似乎也隨著這一道《指引》的出現, 紛紛湧出了接活的動力。

而在圍觀銀行存管提速的過程中, 筆者也發現了一些現象, 似乎和之前舊有的印象有些不同。

1. 對接銀行存管的時間成本比預期的還要大

從融360最新的存管報告資料來看, 整體平臺的存管進程讓處於緩慢的階段, 記得去年針對這一話題就寫過一篇內容, 當時資料顯示, 截止2016年9月30日, 上線了銀行存管的是有95家, 少的可憐吧。

可是現在截止到2017年3月20日, 也不過只有190餘家平臺正式對接完成,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近6個月裡, 新增完成對接的數量只是翻了去年一倍而已, 平均每月上線完成15家左右, 相對而言, 速度只略微上升了一點罷了。

而從現有資料可以發現, 近8成數量的平臺都掌握在5家銀行手中, 由最早的上線時間上可以發現, 這幾家銀行都是從16年初就開始接觸P2P存管的業務, 經過了一年才有如今的數量和經驗積累, 如果去除了這一部分, 然後再從發佈監管細則的8月份算起來, 那剩餘銀行對接平臺的效率之慢, 就可見一斑了。

2. 從平臺求銀行, 到如今銀行更主動的變化背後

之所以這麼慢, 一部分是由於銀行流程的緩慢以及對接系統開發的時間耗費較多, 而另一部分主要原因, 可能大多數商業銀行,

一直在觀察著P2P局勢, 而在正式下發《存管業務指引》後, 徹底劃清了銀行的責任界線, 消除了之前存在的顧慮, 各大銀行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甚至好多都特別主動。

巧合的是, 近段時間是上市銀行集中發步年報的時期, 而從資料來看, 銀行目前陷入了下滑期, 利潤增速放緩、不良貸款上升都讓其在業績上出現了壓力, 部分銀行甚至出現了利潤下跌的情況, 這也導致了銀行高管的薪資普遍滑坡, 以及不得不削減員工數量來控制成本。

兩者時間點的契合, 對於有著業績提升壓力的銀行來說, P2P的剛需無疑是一塊新的開源, 這也就使其有了更多的理由去主動跟進, 畢竟從對接存管業務涉及到的各項費用上(系統開發、年存管費用、支付交易的手續費等),

單個平臺差不多就需要支付百萬元左右, 而且這只是第一年的, 長遠來看, 這也將會成為持續性的穩定收入(只要平臺還活著)。

就在這兩天平安銀行一次性簽約30家平臺, 或許就是個最開始的信號。

3. 銀行對接的並非都是大平臺, 也有人性化的選擇

其實很多人概念裡會有一種本能的意識, 覺得對接上銀行的應該都是做的很大的平臺, 而現在融360報告裡的平臺來看, 顯然之前有些片面了。

個人也專門抽選幾個品牌比較生疏的平臺, 做了簡單的調查, 發現這些平臺雖然沒有大規模的交易體量, 也可能沒有很硬的“乾爹”背景, 從這些表面的資訊來看, 並沒有太多的閃光點可言。

但他們卻有著自己的特點, 比如運作的時間長、平臺高管在行業內的水準、以及平臺的整體資質不錯等等。

這也就能看出, 背景強、規模大的平臺並不是銀行唯一的選擇標準, 不少還帶著點人性化的銀行, 也會納入更多不同的維度去對中小平臺進行綜合考量, 這也為一些小而美的平臺提供了一些良性的激勵吧, 由此也可以猜測下, 專注小眾細分領域的P2P平臺或許將成為銀行更親賴親賴擇之一吧。

4. T+0的背後, 誰在為用戶體驗買單

在對接上銀行之後,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注意到, 平臺們都選擇了降息, 再加上國內經濟環境的整體不景氣, 年收益更是在不斷朝著跌出歷史新低的趨勢前進。 這也倒不奇怪, 畢竟存管成本的費用總是要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的。

只是其中還有一點,由於受到去年9月份央行2016(261號)的規定限制,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很難再提供T+0的到賬速度,基本現在都是T+1,然而和平臺長期給用戶培養的習慣卻有著比較大的差距,主要也是體驗上的。考慮到的這點,部分平臺就選擇了和銀行協商,以先墊付資金的方式來實現T+0,而付出的代價自然是要再支付出一定的成本,只是分攤到最後,可能還是得回到投資人自己身上,去為這份用戶體驗去買單。

個人更關心的是,墊付資金這樣的模式是否合理,在存在逾期和不良貸款的P2P行業,以及考慮到網路延時性的問題,墊付資金是否會出現斷檔的情況,以至於導致後續不必要問題的發生呢?這些都只能後續一步步來看了。

只是其中還有一點,由於受到去年9月份央行2016(261號)的規定限制,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很難再提供T+0的到賬速度,基本現在都是T+1,然而和平臺長期給用戶培養的習慣卻有著比較大的差距,主要也是體驗上的。考慮到的這點,部分平臺就選擇了和銀行協商,以先墊付資金的方式來實現T+0,而付出的代價自然是要再支付出一定的成本,只是分攤到最後,可能還是得回到投資人自己身上,去為這份用戶體驗去買單。

個人更關心的是,墊付資金這樣的模式是否合理,在存在逾期和不良貸款的P2P行業,以及考慮到網路延時性的問題,墊付資金是否會出現斷檔的情況,以至於導致後續不必要問題的發生呢?這些都只能後續一步步來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