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好聲音”變“新歌聲”,當年有人氣現在很“氣人”

今年國慶假期, 好生熱鬧。 不僅大銀幕上演票房爭奪戰, 鹿晗和關曉彤的戀情也刷爆了流量, 傳統電視有《中國新歌聲》, 選出了今年音樂選秀類節目最後一個冠軍。

只是很明顯, 在《中國有嘻哈》結束近一個月後, 被淘汰的歐陽靖, 依然在《脫口秀大會》裡面人氣爆棚。 《中國新歌聲》的新晉冠軍紮西平措, 在“巔峰之夜”連熱搜都沒有登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除了《中國有嘻哈》, 《快樂男聲2017》、《明日之子》都在今年悄悄分走了《中國新歌聲》的流量。

陳奕迅在《中國新歌聲》中, 用“唱商”總結了為人所喜歡、需要歌手應具備的特質。 其實, 一個好的節目亦然, 除了節目本身策劃、製作要有保證外, 能不能打動、吸引觀眾, 則要看這個節目的整體運作能力了。 有網友總結到:《中國有嘻哈》贏在話題, 《快樂男聲》贏在敘事, 而《明日之子》贏在了“妖豔賤貨”。 那《中國新歌聲》在圍剿當中, 輸在了哪兒?

雖經典但不新鮮, 歌聲變“老”又是“綜N代”的鍋?

新一季《中國新歌聲》於7月14日在浙江衛視正式回歸, 同時導師團隊更換, 且加入了一位歌壇巨星——陳奕迅。 無論從導師團隊還是播出平臺來看, 這都是一檔堪稱黃金配置的節目, 但相比第一季, 市場反應卻有些差強人意。 首期節目的收視率為2.604, 而第一季同期為3.843。

在改名之前, 該節目已經成功運作了四季, 這一次也是改名後的第二季。 有著六季旺盛生命力的《中國新歌聲》, 絕不是說市場一變, 它就慫了。 畢竟無論哪一季, 都會有其他節目要與之抗衡。 歌聲變“老”了, 氣勢逐漸低迷, 又是“綜N代”的鍋嗎?

第一鍋:沒有套路。 自古情深留不住, 唯有套路得人心。 在節目一茬接一茬興起的綜藝界,

沒有套路就太抓不住大家眼球了。 細數一下今年各大音樂選秀節目的套路, 《快樂男聲》霸道“隨我”, 《明日之子》引領“廠牌”理念, 《中國有嘻哈》大玩“雙冠軍”、“嘻哈俠”、“Freestyle”。

而《中國新歌聲》的主要理念是“真聲音、真音樂”, 確實, 讓音樂持續發展, “真”是必要的。 但在一檔綜藝節目中, 觀眾除了聽, 更需要“看”。 這個“看”, 主要靠剪輯。 除了剪輯本身能讓內容有張力外,更重要的是, 剪輯中所催生的話題, 是節目之外看點的必要延伸。

雖然《快樂男聲》和《中國有嘻哈》的剪輯, 被網友詬病有抄襲嫌疑。 但在學習國外製作經驗的時候, 這兩檔節目確實通過剪輯, 發散了更多歌唱之外的東西。 《快樂男聲》在晉級賽一場時, 300人分別跟隨3位導師。 後期組交叉剪輯, 保證了每一隊的曝光度。 同時, 節目非常下得了“狠心”。 除了擔起敘事線索的主要人物, 大部分人的表演片段全被剪碎。 節奏之快, 頗有鬼畜視頻的趣味。 《中國有嘻哈》更是將敘事一貫到底, 據後期公司負責人透露, 《中國有嘻哈》後期製作是一個六十人左右的團隊,

還分為ABC三個小組。 在拿到節目素材之後, 首先會根據現場發生的所有事情、後期導演在現場看到的事情, 與編劇組等一起整理出一個整體的構架, “這一期我們究竟要什麼”, 然後進行所有素材的篩選、粗編。 因此, 那些battle和diss的過程才更加讓人血脈噴張。

《中國新歌聲》也嘗試著有套路,可是卻不夠有特色。雖然很突出導師之間對話、點評、搶人、玩笑等等細節,但沒有主線,也沒有伏筆,只能激起一時的笑點。唯一有點新意的套路,就是導師椅的新款設計了吧。

第二鍋:固守套路。《中國新歌聲》並沒有將更為年輕、更為互聯網化的套路玩好,另一方面,這個節目又太固守自己的套路。

或許節目的名字是這檔節目的緊箍咒。冠以“中國”二字,節目也不及其他三檔節目玩得開,這一點在歌手、歌曲的選擇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國新歌聲》的參賽選手多是圈內專業做音樂的。音樂專業基礎扎實,但是,綜藝感太欠。陳奕迅的“唱商”理念便是對這個現象的最好總結。而其他三檔節目,選手都個性十足,甚至千奇百怪。

《快樂男聲》、《明日之子》裡不乏很多“鮮肉”選手,用顏值秒殺了許多觀眾。但顏值之外,是選手本身的特質。《快樂男聲》出現了不靠顏值也不靠唱功,單靠通過大資料計算晉級概率的黃榕生;《中國有嘻哈》裡狂放不羈的GAI和PG One懟到不行;《明日之子》裡的各種美顏,也是亮瞎眼睛。這些有特色的選手,帶動了原創民謠、嘻哈等小眾風格歌曲的走紅。反觀《中國新歌聲》,多是《窮開心》、《無條件》、《淘汰》、《從前慢》、《美若黎明》等老歌,甚至是老情歌。唱功有餘,風格不足。

賽制也是《中國新歌聲》難以割捨的老套路。《快樂男聲》設計音樂召喚師,陪伴選手前行;《明日之子》由楊冪、華晨宇、薛之謙,從美顏、魔音、獨秀三個賽道養成偶像;《中國有嘻哈》則是吳亦凡、張震嶽&熱狗、潘瑋柏化身明星製作人。當其他節目都在去評委化、由選拔變為養成時,《中國新歌聲》仍舊保留“導師”稱謂,不夠親切和年輕。

“綜N代”只能說明節目本身是很有生命力的,但為何一手好牌卻打成這樣,實在需要自己反省。

要細分、有“網感”,抓住“95後”是王道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引爆了2012年盛夏季節的螢屏,以較高水準的素人選手演繹通俗歌曲,凸顯綜藝裡音樂的專業性。一首首流行歌曲在經過選手的重新詮釋之後,相繼被廣為傳播,而這些擁有新鮮面孔的選手也給大眾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隨著綜藝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同類型節目快速衍生,觀眾一方面發生了固有的週期審美疲勞,另一方面更具新意的節目加速了這一過程。這個時候以《蒙面歌王》、《我是歌手》為代表的第二代音樂綜藝應運而生。前者製造了一種懸念感,後者強調了一種競技性。對比第一代音樂類綜藝,明顯在可看性上上升了一個臺階。

而現如今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節目標誌著音樂綜藝已進入3.0時代。挖掘以往不被大眾所注意的細分領域,契合年輕人的表達方式和心靈訴求,這些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較之以往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中國有嘻哈》讓音樂又進一步細分到嘻哈領域的節目,這個節目一開始就被貼上了“小眾”的標籤,節目為此在招商上還碰了一些壁,因為過於小眾的節目都會讓不少資方望而卻步。但也正因為小眾,它繞開了充斥螢屏的無論歌手還是素人對於通俗音樂演繹的競爭紅海,專注于嘻哈音樂反而會給大眾帶來一種新鮮感。在第二期節目中,明星製作人吳亦凡在點評選手表現的時候,不僅改觀了之前被人質疑水準不夠的印象,也給大眾普及了關於嘻哈音樂的知識。

此外,可以看到,今年大熱的三檔音樂選秀節目都是網綜。不得不說,在網路的世界裡,這些節目的創意更為大膽,也更能借助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將節目時空進行延展。《快樂男聲》專門開闢雲唱區,通過直播的形式,讓粉絲擁有真正決定偶像去留的權利;《明日之子》獨創虛擬音樂人荷茲同台競技,並在嘗試打造偶像閉環產業鏈;《中國有嘻哈》則是深諳年輕人的心理,讓話題一直與節目並行。

與之相比,《中國新歌聲》仍在嘗試抓住廣譜觀眾群,但卻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觀眾層。如果說,先前不斷崛起的真摯又純粹的好聲音,讓浮躁的音樂圈突現一股清流。那麼,清流想要流得更遠,則需要在岔路口勇敢做出一個選擇。固守一方,只能成為一潭死水。

《快樂男聲》總導演陳剛在節目策劃之初,特意跟一批“95後”聊了聊她們心中的“idol”;而《明日之子》的導演馬昊也坦誠,選秀是年輕人最能重塑價值觀的選擇。將年齡層、喜好層區分開來,有的放矢地對不同圈層文化進行開拓,緊抓“95後”才是大勢所趨。畢竟,《超級女聲》過後的歷屆選秀結果已經在暗示:分眾時代再難造出全民偶像。

《中國新歌聲》也嘗試著有套路,可是卻不夠有特色。雖然很突出導師之間對話、點評、搶人、玩笑等等細節,但沒有主線,也沒有伏筆,只能激起一時的笑點。唯一有點新意的套路,就是導師椅的新款設計了吧。

第二鍋:固守套路。《中國新歌聲》並沒有將更為年輕、更為互聯網化的套路玩好,另一方面,這個節目又太固守自己的套路。

或許節目的名字是這檔節目的緊箍咒。冠以“中國”二字,節目也不及其他三檔節目玩得開,這一點在歌手、歌曲的選擇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國新歌聲》的參賽選手多是圈內專業做音樂的。音樂專業基礎扎實,但是,綜藝感太欠。陳奕迅的“唱商”理念便是對這個現象的最好總結。而其他三檔節目,選手都個性十足,甚至千奇百怪。

《快樂男聲》、《明日之子》裡不乏很多“鮮肉”選手,用顏值秒殺了許多觀眾。但顏值之外,是選手本身的特質。《快樂男聲》出現了不靠顏值也不靠唱功,單靠通過大資料計算晉級概率的黃榕生;《中國有嘻哈》裡狂放不羈的GAI和PG One懟到不行;《明日之子》裡的各種美顏,也是亮瞎眼睛。這些有特色的選手,帶動了原創民謠、嘻哈等小眾風格歌曲的走紅。反觀《中國新歌聲》,多是《窮開心》、《無條件》、《淘汰》、《從前慢》、《美若黎明》等老歌,甚至是老情歌。唱功有餘,風格不足。

賽制也是《中國新歌聲》難以割捨的老套路。《快樂男聲》設計音樂召喚師,陪伴選手前行;《明日之子》由楊冪、華晨宇、薛之謙,從美顏、魔音、獨秀三個賽道養成偶像;《中國有嘻哈》則是吳亦凡、張震嶽&熱狗、潘瑋柏化身明星製作人。當其他節目都在去評委化、由選拔變為養成時,《中國新歌聲》仍舊保留“導師”稱謂,不夠親切和年輕。

“綜N代”只能說明節目本身是很有生命力的,但為何一手好牌卻打成這樣,實在需要自己反省。

要細分、有“網感”,抓住“95後”是王道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引爆了2012年盛夏季節的螢屏,以較高水準的素人選手演繹通俗歌曲,凸顯綜藝裡音樂的專業性。一首首流行歌曲在經過選手的重新詮釋之後,相繼被廣為傳播,而這些擁有新鮮面孔的選手也給大眾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隨著綜藝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同類型節目快速衍生,觀眾一方面發生了固有的週期審美疲勞,另一方面更具新意的節目加速了這一過程。這個時候以《蒙面歌王》、《我是歌手》為代表的第二代音樂綜藝應運而生。前者製造了一種懸念感,後者強調了一種競技性。對比第一代音樂類綜藝,明顯在可看性上上升了一個臺階。

而現如今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節目標誌著音樂綜藝已進入3.0時代。挖掘以往不被大眾所注意的細分領域,契合年輕人的表達方式和心靈訴求,這些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較之以往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中國有嘻哈》讓音樂又進一步細分到嘻哈領域的節目,這個節目一開始就被貼上了“小眾”的標籤,節目為此在招商上還碰了一些壁,因為過於小眾的節目都會讓不少資方望而卻步。但也正因為小眾,它繞開了充斥螢屏的無論歌手還是素人對於通俗音樂演繹的競爭紅海,專注于嘻哈音樂反而會給大眾帶來一種新鮮感。在第二期節目中,明星製作人吳亦凡在點評選手表現的時候,不僅改觀了之前被人質疑水準不夠的印象,也給大眾普及了關於嘻哈音樂的知識。

此外,可以看到,今年大熱的三檔音樂選秀節目都是網綜。不得不說,在網路的世界裡,這些節目的創意更為大膽,也更能借助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將節目時空進行延展。《快樂男聲》專門開闢雲唱區,通過直播的形式,讓粉絲擁有真正決定偶像去留的權利;《明日之子》獨創虛擬音樂人荷茲同台競技,並在嘗試打造偶像閉環產業鏈;《中國有嘻哈》則是深諳年輕人的心理,讓話題一直與節目並行。

與之相比,《中國新歌聲》仍在嘗試抓住廣譜觀眾群,但卻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觀眾層。如果說,先前不斷崛起的真摯又純粹的好聲音,讓浮躁的音樂圈突現一股清流。那麼,清流想要流得更遠,則需要在岔路口勇敢做出一個選擇。固守一方,只能成為一潭死水。

《快樂男聲》總導演陳剛在節目策劃之初,特意跟一批“95後”聊了聊她們心中的“idol”;而《明日之子》的導演馬昊也坦誠,選秀是年輕人最能重塑價值觀的選擇。將年齡層、喜好層區分開來,有的放矢地對不同圈層文化進行開拓,緊抓“95後”才是大勢所趨。畢竟,《超級女聲》過後的歷屆選秀結果已經在暗示:分眾時代再難造出全民偶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