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胡同“封”上之後,一個中國人、一個荷蘭人、一個法國人和一個馬來西亞人想做點什麼

如果不仔細看, 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延壽街 47 號是個臨時展廳。 它緊挨大柵欄街道老年活動中心, 正對著一個賣煎餃和煮玉米的小視窗,

半個門臉藏在常春藤後面, 看上去和普通人家沒什麼不同。 洩露機密的只有門口的一張白色紙牌:“Lava & 鄰里。 ”

這是荷蘭平面設計公司 Lava 在北京設計周期間的一個小型展覽。 50 平米左右的空間, 空出了一大半前廳;後部兩個單獨的小房間裡掛滿了海報、照片和小冊子, 展示 Lava 過去 4 年發起過的、與胡同相關的公共項目, 但入口都被紅磚砌上, 只能透過牆上的視窗朝裡張望。

經常逛胡同的人對此不會感到陌生。 它原封不動地還原了北京各區街道整治“開牆打洞”後留下的鄰里景象。 在策展手冊中, 2015 年加入 Lava 的北京女孩韓暢寫道:“自 2017 年初始, 北京胡同裡面的小店鋪陸續關閉。 一些倖存下來的商家的門店也都被磚塊封堵, 剩下的只是一個小窗戶。 胡同是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地方, 看到面貌整改的胡同, 我們想念曾經的人來人往與熱鬧。 ”

2013 年從阿姆斯特丹開到北京的 Lava 共有 4 名員工,

除了韓暢, 還有荷蘭人 Céline、法國人 Joséphine 和馬來西亞人 Kekfeng。 客戶以國外文化機構居多, 包括瑞士、荷蘭和法國大使館, 另外還有一些商業品牌, 比如二手車網站優信、寵物食品品牌句句獸。

4 個人都住在北新橋附近的胡同裡, 工作室則位於相隔不過數百米的方家胡同 46 號院。 這裡原本是中國機床廠, 2008 年被改造為文化創意園區, 聚集著數十家大大小的設計創意公司、餐吧或酒店。

今年 3 月, 東城區安定門街道對方家胡同內的 90 處“開牆打洞”開始了集中整治。 Lava 所在的 46 號院倖免於難, 但其它店鋪則不同。 沒有人做過詳盡統計——糯言酒館的主理人夏涼去年 9 月在自己的公眾號推送過一篇名為《方家胡同 10 家小而美的店》的帖子,

除了位於 46 號院中的 3 家店, 其它 7 家在大眾點評上均已顯示“暫停營業”。

“Window Shopping” (櫥窗購物)因此成為 Lava 今年做的第一個公共項目。 和來訪的阿姆斯特丹團隊一道, 他們十幾人分成幾個小組, 花 2 天時間騎著自行車在胡同裡穿梭, 看到被封得“只剩下一個小窗戶”的商戶就停下來, 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免費的商店標識設計服務。

有些人擺擺手表示拒絕,有些則覺得好玩、無傷大雅。在官網記錄中,至少有 9 家商戶接受了服務。整個過程快速而簡潔——詢問、設計、張貼,再拍照記錄。商標的設計雖然簡單直白,但也有趣。賣啤酒、可樂、礦泉水和北冰洋的窗戶口下,直白地掛著 4 個對應的彩色瓶子;“理髮 15 號院”,是用剪刀形狀的標識“剪”出一扇門;賣煙酒的,給貼上 24 個用玉溪和二鍋頭包裝紙拼成的“煙酒”字樣;“高記麻辣燙”則被演繹成一幅對聯,上面裝飾著藕片、金針菇、西藍花和香腸的剪影。

這些標識掛了沒幾天,就因風吹雨淋或者其它原因沒了蹤影。從 10 月 2 日採訪當天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店鋪也都已不見蹤跡。統一被塗上灰色水泥的牆面上,只留下白色 A4 紙列印的 12 個字,“百街千巷工程,腳手架堆放點。”

Céline 原本對標識能否被長期使用這件事也沒抱期待。“我們並沒想改變世界”,她盯著我的眼睛說,“重要的是你行動了。”

這不是 Lava 第一次做和胡同有關的設計活動。進入中國 4 年,他們一共參加過 4 次北京設計周,每次的活動內容都在上一次的基礎上有所延伸。

2015 年,Lava 給白塔寺設計了整個片區的 VI 系統。為了先瞭解情況,他們在社區裡轉悠,同時搜集“從地理形式到歷史背景,從烹飪到文學”的、“對未來的居住者有用”的資料。

這些資料最後借助胡同中拍攝的圖片以視覺形式展現,比如,用 24 個優酪乳罐中空出的 16 個,展示“71%的白塔寺居民為本地居民”,或者用菜肴加上數位的形式,描述社區中賣鹵煮和義大利面的餐廳分別有多少家。

韓暢印象更深的是 2016 年。Lava 給白塔寺做了 30 期名為《事兒多》的獨立雜誌,每期只有十幾頁,印在手掌大小的彩頁上。主題都是團隊成員和志願者一起想的,有的是採訪當地居民整理出的《白塔寺指南》,有的則更輕巧。

在《白塔寺美髮店接龍》這一期中,為了瞭解在白塔寺什麼是時尚,設計師們在菜市場附近花一天時間走訪了 6 個理髮師,詢問他們”當下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髮型是什麼“,並且讓他們在男模特頭上實驗、拍照。在另一期《時尚線》中,幾個成員直接找到社區裡隨處可見的晾衣繩,與晾曬的衣服拍錯視合影。

“事兒多”這個名字是韓暢起的,“特別北京,特別接地氣,也有兩重含義:期數多,討論的話題多。”外文名 Lawaai 則來自 Céline——這個詞在荷蘭語中表示“噪音”,發音卻很像普通話中的“老外”。唯一有點遺憾的是,雖然來看展覽的人不少,售價 10 元一本、300 元一套的雜誌只賣出了不到 10 套。

“但我最喜歡在這兒工作的一點,就是每年團隊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做做公共項目。如果一直埋在商業項目裡——雖然我們的很多項目商業性都不算強——人會覺得很疲倦。”韓暢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

馬來西亞人 Kekfeng 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他說自己之所以在馬來西亞和香港的多份設計工作後選擇加入 Lava,是因為“不喜歡商業氣息太強烈的機構”。“我有想追求的……”他摸著腦袋尋找那個最合適的詞。“理想”,Céline 在旁邊笑著幫他結了尾。

Céline 印象最深刻的則是 2013 年設計周期間的“移動設計公司”。這項計畫幫北京大柵欄片區的 18 個商戶免費重新設計了商店標識。由於頗受歡迎,它還先後去了成都和廈門。

和後來加入的法國人 Joséphine 和馬來西亞人 Kekfeng 不同,Céline 原本對中國並沒有什麼嚮往。被老闆安排到中國設立分辦公室後,她才開始對這裡“混亂而不確定的一切”發生興趣,覺得比規劃得井井有條的荷蘭生活有趣得多。

2013 年,Céline 在北京的一個二手市場買了輛電動三輪車,在車身上貼了個“移動設計公司”的雙語大 Logo,車裡則塞進幾台筆記本和接線板。騎上它,在大柵欄片區的胡同裡四處晃悠,“尋找那些願意接受新鮮生意的在地商家”,這個臨時的設計公司就算開張了。

由於還不太會說中文,Céline 和當時的成員準備了一遝寫滿關鍵字的意願卡。胡同裡的商家們可以勾選店鋪想要給人的印象,比如”現代/傳統“、“便宜/昂貴”、“手工藝/機器制”、“大/小”、“服務”、“有機“,以及新標誌中希望包含的元素,比如”多彩/黑白“、”活潑/嚴肅“、”簡單/複雜“。

戴蓉對這個外國人印象深刻。戴蓉是鐵樹斜街 44 號二手書店“內觀堂”的店主,從質檢工作退休後,在自己的房子裡開了七八年書店。見面時,她穿著一身花衣裳,眼鏡推到額頂,手上一直忙著針線活。不到 50 平方米的書店裡,大大小小的畫冊、譯本和遊記堆放在一起,不分門類,還混有老唱片和瓷器擺件。門口的筆記本上,一位到訪者在 2 年前的 12 月 31 日留言,形容這家書店“有點像記憶中充滿文化底蘊的宣武區,可惜後來宣武和西城合併了。”

內觀堂這個名字是戴蓉弟弟取的,意思是“時時關照內心”,店頭匾額上的字體來自網路,篆刻則出自丈夫之手。店裡最顯眼的擺設,是一張書店內景的黑白照片,注有“二等獎,路遙”的字樣,這是來自拍攝者的禮物。但 Lava 設計的商品標識並沒有掛出來。

“當時一整條街都是設計周的展覽,我只記得她。”戴蓉指著我帶來的圖冊說道,“對,就是她。黑衣服,中等身高,有點胖。頭髮總是亂糟糟地豎起來,金色的。她經常回書店逛,每次髮型都不一樣。”

戴蓉之所以對 Céline 印象深刻,除了這個外國人表現出的誠意——即使不會中文,也把鐵樹斜街的商戶挨家挨戶拜訪了一遍——還因為她主動提出“免費做設計”。戴蓉曾經想過自己換塊牌子,四處打聽後發現至少要花 3000 元。當然,也有中國的設計公司主動找來提供幫助,不過收取的費用也不算低。2013 年和 Céline 的那次溝通,戴蓉唯一擔心的是人情負擔,“設計好的牌子是不是一定得掛上”,而前者則幫她打消了這一顧慮,“可隨意處置”。

Lava 最後按照戴蓉勾選出的 5 個關鍵字,“傳統”“手工藝”“服務”“黑白”“簡單”,設計出一塊黑白相間的 Logo,豎放的書本中夾著“內觀堂書店” 5 個繁體字。戴蓉不算喜歡,覺得還是有點現代。但她反復強調,“這不重要。現在哪裡還有多少人願意不收錢辦事的?最重要的是她有這個心,主動來做這件事。活一輩子,咱們不就是求街坊鄰居一句話?‘這人還不錯,我記得。’”

在眾多商戶中,Céline 自己記得最清楚的是一家東北飯館的王老闆。王老闆身高一米八,留光寸。Céline 說引起她注意的就是這個人的魅力,“他的魅力讓整個餐廳都很有生氣。”最後設計的 Logo 用了店裡掛著的洋蔥頭的橫截面。留影紀念時,Céline 讓王老闆儘量表現自己的張力,他就狠狠抓著 Logo,擺出咬牙切齒怒氣衝天的表情,胳膊上爆出的肌肉讓紋身格外顯眼。

王老闆也記得 Céline,甚至記得她喜歡坐進門直走的第二張桌子。不過,當時設計的 Logo 早就丟了。我們聊天時,他更關心的是自己生意的現狀。

這家東北飯館所在的胡同從 2010 年起列入了西城區大柵欄的重要試點項目,開始引入家居、咖啡、日料等“小眾生活方式品牌”,形成商住混合、新舊混合的業態。在官方口徑中,這被稱為“微更新”,而餐飲成了被限制最嚴的一種業態。從已經入駐的商家看來,官方希望吸引的是年輕的城市中產和文藝青年們,以控制整條街的調性,而東北飯館這樣的大眾餐飲正是他們希望淘汰的一批人。

和王老闆毗鄰的 3 家速食店都已撤走。王老闆的生意也越做越慘澹,我們 10 月 2 日晚上 7 點見面時, 150 平米左右的飯館裡只有一桌客人。

”2013 年那會兒,光是我們廚師端出去的菜一年就能賣到100 萬,現在連一半都不到。改造以後,胡同入口有城管把著,胡同裡的商店都不讓設側燈箱,路燈不知道什麼原因都敲掉了,晚上 7 點以後黑燈瞎火什麼也看不見,哪還有人來?來的都是看看、拍個照的,也不買東西。”

王老闆覺得最不合理的一件事也是客流沒了。他不明白為什麼“門口 40 米長的這段商戶外牆要花 40 萬改造”,認為餐飲生意的核心不是“設計”、“美學”或者“生活方式”,而應該是實惠和誠實。“我做這個生意十幾年,一盤燉排骨從沒減過分量、從沒漲過價,一瓶青島瓶酒一直是 10 塊錢,也不亂花錢搞裝修,那是因為要對得起老客人。實在不行,就在新菜上漲漲價。你說設計,那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問題。”

王老闆這些年賺得不算少,在五環還買了一套房,但沒有戶口,孩子以後可能得回老家讀書。改造後,他有點擔心自己未來的生意該怎麼辦,“也不是沒想過換一個地,但是現在房租這麼貴,哪裡去找一個新地方?還怕老客人不來了。”

離王老闆所在胡同數百米的鐵樹斜街上,和戴蓉同時接受 Lava 設計服務的另兩個商戶已經關門回了老家。一個是在 42 號開青島啤酒銷售站的蔣建峰,另一個是 56 號開功夫培訓和按摩店“文武堂”的李正瑞。關於他們在北京這座城市生活過的痕跡,只有 Lava 溝通記錄上很短的幾行字。

蔣建峰是:“對我們很直接的標識設計感到滿意,於是她請我們喝了幾瓶清爽的啤酒。”李正瑞是:“比較特別,不管早晨還是晚上路過他的店,你都很可能看到他在街上做功夫表演,要麼拿著一把刀,要麼就自己在那裡空翻……他還有個第二愛好:書法”。李正瑞還在“更多資訊”欄裡留下了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希望有一個功夫動作在上面”。

Lava 的 4 位設計師在自己的胡同項目之外不願做過多評論:“我們想做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也想低調”。延壽街 23 號的策展導語上,他們想表達的態度可能更清晰——“證明如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城市中,不隨波逐流。”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戴蓉為化名)

圖片來自 Lava 官網及 Lava 公眾號“Lava 熔岩觀”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有些人擺擺手表示拒絕,有些則覺得好玩、無傷大雅。在官網記錄中,至少有 9 家商戶接受了服務。整個過程快速而簡潔——詢問、設計、張貼,再拍照記錄。商標的設計雖然簡單直白,但也有趣。賣啤酒、可樂、礦泉水和北冰洋的窗戶口下,直白地掛著 4 個對應的彩色瓶子;“理髮 15 號院”,是用剪刀形狀的標識“剪”出一扇門;賣煙酒的,給貼上 24 個用玉溪和二鍋頭包裝紙拼成的“煙酒”字樣;“高記麻辣燙”則被演繹成一幅對聯,上面裝飾著藕片、金針菇、西藍花和香腸的剪影。

這些標識掛了沒幾天,就因風吹雨淋或者其它原因沒了蹤影。從 10 月 2 日採訪當天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店鋪也都已不見蹤跡。統一被塗上灰色水泥的牆面上,只留下白色 A4 紙列印的 12 個字,“百街千巷工程,腳手架堆放點。”

Céline 原本對標識能否被長期使用這件事也沒抱期待。“我們並沒想改變世界”,她盯著我的眼睛說,“重要的是你行動了。”

這不是 Lava 第一次做和胡同有關的設計活動。進入中國 4 年,他們一共參加過 4 次北京設計周,每次的活動內容都在上一次的基礎上有所延伸。

2015 年,Lava 給白塔寺設計了整個片區的 VI 系統。為了先瞭解情況,他們在社區裡轉悠,同時搜集“從地理形式到歷史背景,從烹飪到文學”的、“對未來的居住者有用”的資料。

這些資料最後借助胡同中拍攝的圖片以視覺形式展現,比如,用 24 個優酪乳罐中空出的 16 個,展示“71%的白塔寺居民為本地居民”,或者用菜肴加上數位的形式,描述社區中賣鹵煮和義大利面的餐廳分別有多少家。

韓暢印象更深的是 2016 年。Lava 給白塔寺做了 30 期名為《事兒多》的獨立雜誌,每期只有十幾頁,印在手掌大小的彩頁上。主題都是團隊成員和志願者一起想的,有的是採訪當地居民整理出的《白塔寺指南》,有的則更輕巧。

在《白塔寺美髮店接龍》這一期中,為了瞭解在白塔寺什麼是時尚,設計師們在菜市場附近花一天時間走訪了 6 個理髮師,詢問他們”當下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髮型是什麼“,並且讓他們在男模特頭上實驗、拍照。在另一期《時尚線》中,幾個成員直接找到社區裡隨處可見的晾衣繩,與晾曬的衣服拍錯視合影。

“事兒多”這個名字是韓暢起的,“特別北京,特別接地氣,也有兩重含義:期數多,討論的話題多。”外文名 Lawaai 則來自 Céline——這個詞在荷蘭語中表示“噪音”,發音卻很像普通話中的“老外”。唯一有點遺憾的是,雖然來看展覽的人不少,售價 10 元一本、300 元一套的雜誌只賣出了不到 10 套。

“但我最喜歡在這兒工作的一點,就是每年團隊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做做公共項目。如果一直埋在商業項目裡——雖然我們的很多項目商業性都不算強——人會覺得很疲倦。”韓暢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

馬來西亞人 Kekfeng 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他說自己之所以在馬來西亞和香港的多份設計工作後選擇加入 Lava,是因為“不喜歡商業氣息太強烈的機構”。“我有想追求的……”他摸著腦袋尋找那個最合適的詞。“理想”,Céline 在旁邊笑著幫他結了尾。

Céline 印象最深刻的則是 2013 年設計周期間的“移動設計公司”。這項計畫幫北京大柵欄片區的 18 個商戶免費重新設計了商店標識。由於頗受歡迎,它還先後去了成都和廈門。

和後來加入的法國人 Joséphine 和馬來西亞人 Kekfeng 不同,Céline 原本對中國並沒有什麼嚮往。被老闆安排到中國設立分辦公室後,她才開始對這裡“混亂而不確定的一切”發生興趣,覺得比規劃得井井有條的荷蘭生活有趣得多。

2013 年,Céline 在北京的一個二手市場買了輛電動三輪車,在車身上貼了個“移動設計公司”的雙語大 Logo,車裡則塞進幾台筆記本和接線板。騎上它,在大柵欄片區的胡同裡四處晃悠,“尋找那些願意接受新鮮生意的在地商家”,這個臨時的設計公司就算開張了。

由於還不太會說中文,Céline 和當時的成員準備了一遝寫滿關鍵字的意願卡。胡同裡的商家們可以勾選店鋪想要給人的印象,比如”現代/傳統“、“便宜/昂貴”、“手工藝/機器制”、“大/小”、“服務”、“有機“,以及新標誌中希望包含的元素,比如”多彩/黑白“、”活潑/嚴肅“、”簡單/複雜“。

戴蓉對這個外國人印象深刻。戴蓉是鐵樹斜街 44 號二手書店“內觀堂”的店主,從質檢工作退休後,在自己的房子裡開了七八年書店。見面時,她穿著一身花衣裳,眼鏡推到額頂,手上一直忙著針線活。不到 50 平方米的書店裡,大大小小的畫冊、譯本和遊記堆放在一起,不分門類,還混有老唱片和瓷器擺件。門口的筆記本上,一位到訪者在 2 年前的 12 月 31 日留言,形容這家書店“有點像記憶中充滿文化底蘊的宣武區,可惜後來宣武和西城合併了。”

內觀堂這個名字是戴蓉弟弟取的,意思是“時時關照內心”,店頭匾額上的字體來自網路,篆刻則出自丈夫之手。店裡最顯眼的擺設,是一張書店內景的黑白照片,注有“二等獎,路遙”的字樣,這是來自拍攝者的禮物。但 Lava 設計的商品標識並沒有掛出來。

“當時一整條街都是設計周的展覽,我只記得她。”戴蓉指著我帶來的圖冊說道,“對,就是她。黑衣服,中等身高,有點胖。頭髮總是亂糟糟地豎起來,金色的。她經常回書店逛,每次髮型都不一樣。”

戴蓉之所以對 Céline 印象深刻,除了這個外國人表現出的誠意——即使不會中文,也把鐵樹斜街的商戶挨家挨戶拜訪了一遍——還因為她主動提出“免費做設計”。戴蓉曾經想過自己換塊牌子,四處打聽後發現至少要花 3000 元。當然,也有中國的設計公司主動找來提供幫助,不過收取的費用也不算低。2013 年和 Céline 的那次溝通,戴蓉唯一擔心的是人情負擔,“設計好的牌子是不是一定得掛上”,而前者則幫她打消了這一顧慮,“可隨意處置”。

Lava 最後按照戴蓉勾選出的 5 個關鍵字,“傳統”“手工藝”“服務”“黑白”“簡單”,設計出一塊黑白相間的 Logo,豎放的書本中夾著“內觀堂書店” 5 個繁體字。戴蓉不算喜歡,覺得還是有點現代。但她反復強調,“這不重要。現在哪裡還有多少人願意不收錢辦事的?最重要的是她有這個心,主動來做這件事。活一輩子,咱們不就是求街坊鄰居一句話?‘這人還不錯,我記得。’”

在眾多商戶中,Céline 自己記得最清楚的是一家東北飯館的王老闆。王老闆身高一米八,留光寸。Céline 說引起她注意的就是這個人的魅力,“他的魅力讓整個餐廳都很有生氣。”最後設計的 Logo 用了店裡掛著的洋蔥頭的橫截面。留影紀念時,Céline 讓王老闆儘量表現自己的張力,他就狠狠抓著 Logo,擺出咬牙切齒怒氣衝天的表情,胳膊上爆出的肌肉讓紋身格外顯眼。

王老闆也記得 Céline,甚至記得她喜歡坐進門直走的第二張桌子。不過,當時設計的 Logo 早就丟了。我們聊天時,他更關心的是自己生意的現狀。

這家東北飯館所在的胡同從 2010 年起列入了西城區大柵欄的重要試點項目,開始引入家居、咖啡、日料等“小眾生活方式品牌”,形成商住混合、新舊混合的業態。在官方口徑中,這被稱為“微更新”,而餐飲成了被限制最嚴的一種業態。從已經入駐的商家看來,官方希望吸引的是年輕的城市中產和文藝青年們,以控制整條街的調性,而東北飯館這樣的大眾餐飲正是他們希望淘汰的一批人。

和王老闆毗鄰的 3 家速食店都已撤走。王老闆的生意也越做越慘澹,我們 10 月 2 日晚上 7 點見面時, 150 平米左右的飯館裡只有一桌客人。

”2013 年那會兒,光是我們廚師端出去的菜一年就能賣到100 萬,現在連一半都不到。改造以後,胡同入口有城管把著,胡同裡的商店都不讓設側燈箱,路燈不知道什麼原因都敲掉了,晚上 7 點以後黑燈瞎火什麼也看不見,哪還有人來?來的都是看看、拍個照的,也不買東西。”

王老闆覺得最不合理的一件事也是客流沒了。他不明白為什麼“門口 40 米長的這段商戶外牆要花 40 萬改造”,認為餐飲生意的核心不是“設計”、“美學”或者“生活方式”,而應該是實惠和誠實。“我做這個生意十幾年,一盤燉排骨從沒減過分量、從沒漲過價,一瓶青島瓶酒一直是 10 塊錢,也不亂花錢搞裝修,那是因為要對得起老客人。實在不行,就在新菜上漲漲價。你說設計,那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問題。”

王老闆這些年賺得不算少,在五環還買了一套房,但沒有戶口,孩子以後可能得回老家讀書。改造後,他有點擔心自己未來的生意該怎麼辦,“也不是沒想過換一個地,但是現在房租這麼貴,哪裡去找一個新地方?還怕老客人不來了。”

離王老闆所在胡同數百米的鐵樹斜街上,和戴蓉同時接受 Lava 設計服務的另兩個商戶已經關門回了老家。一個是在 42 號開青島啤酒銷售站的蔣建峰,另一個是 56 號開功夫培訓和按摩店“文武堂”的李正瑞。關於他們在北京這座城市生活過的痕跡,只有 Lava 溝通記錄上很短的幾行字。

蔣建峰是:“對我們很直接的標識設計感到滿意,於是她請我們喝了幾瓶清爽的啤酒。”李正瑞是:“比較特別,不管早晨還是晚上路過他的店,你都很可能看到他在街上做功夫表演,要麼拿著一把刀,要麼就自己在那裡空翻……他還有個第二愛好:書法”。李正瑞還在“更多資訊”欄裡留下了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希望有一個功夫動作在上面”。

Lava 的 4 位設計師在自己的胡同項目之外不願做過多評論:“我們想做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也想低調”。延壽街 23 號的策展導語上,他們想表達的態度可能更清晰——“證明如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城市中,不隨波逐流。”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戴蓉為化名)

圖片來自 Lava 官網及 Lava 公眾號“Lava 熔岩觀”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