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學者為什麼難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摘要:更深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儲備, 有利於指導更高水準的杠杆遊戲

本文系杠杆遊戲創作,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

請獲取授權。 另, 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 謝謝!

撰文|張銀銀

看到《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的舊文, 引發那麼多網友的關注, 杠杆遊戲忍不住想說幾句。

一來湊個熱鬧, 本來也準備談談2017年的諾爾貝經濟學獎;二來, 一直對林老師有些話想談。

先從林老師自己認為, 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的原因說起吧。 林老師在2016年9月25日的第72期北大博雅講壇上, 是這麼回應的“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 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 ”

也就是說, 林毅夫教授對自己的學術能力、經濟理論成就是有信心的。 問題出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規則上, 或者說更簡單點, 林老師年紀還不夠大(下文會解釋)。 是這樣嗎?

1、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規則, 對所有人是公平的, 林毅夫教授及所有中國教授吃虧, 虧在我國改革開放歷程還不夠長

所謂規則, 林老師說, 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 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 邀請1500個人推薦。

而這1500人, 按照林老師所言, 包含幾種人, 第一, 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 第二, 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 第三, 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林老師說, 他瞭解到這1500人當中, 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 基本就是750票了, 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 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 不到二十票, 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 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 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

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 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 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 但只有一兩票, 是不能進入的, 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 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 也就是說, 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他還認為, 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 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 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 你可能發表很多, 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

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 但是, 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因為無論按照什麼規則, 重要的是規則一致。 如果中國經濟學者足夠優秀, 能寫出足夠好的論文、著作, 同樣會被認為優秀。

而我們寫不出足夠好的論文, 規則或許是個因素, 更可能是其他原因。

比如, 問題或許出在我們改革開放、恢復正常高等教育和學術的時間還不夠長, 還沒給林老師們教出很多優秀弟子足夠多的時間。

即便他們足夠優秀, 但都還太年輕,

躋身世界前列的經濟學者還不夠多。

所以, 杠杆遊戲認為, 如果林老師所言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規則確實如此, 他的學術水準也很高, 但得不到足夠多提名, 進而獲獎——原因是, 還需要一點時間, 其年紀還不夠老(剛獲獎那位72歲, 可參照), 還沒有培養出那麼多全球頂尖的經濟學家。

但, 除了時間之外, 最重要的依舊是學術水準。

2、經濟學和所有自然科學一樣, 不能盯著最後一個饅頭搞學術

林教授認為, 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主流經濟學), 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 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 老是給你挑刺, 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杠杆遊戲要說, 經濟學流派是很多的, 比如剛剛獲獎的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查德·H·塞勒(Richard H. Thaler), 也有的譯作泰勒——本身也是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經濟學家,甚至被認為是一個“亂來的傢伙”。

其被很多人批評,就像不少人批評林老師一樣。

對了,財X傳媒主編王爍對此評論說,2013年,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和尤金·法瑪(Eugene Fama)等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法瑪(Fama)和塞勒(Thaler)是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兼學術門派對手。更有趣的是,希勒(Shiller)還是在塞勒(Thaler)慫恿下轉向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塞勒(Thaler)卻一直沒份獲獎,直到今天。

異類塞勒(Thaler)難道不優秀?好在其有72歲,時間證明了他學術的價值。

所以,林老師及他的學生也好,以及所有中國經濟學者,好好搞學術才是最重要的。什麼套路,什麼主流不主流都不重要。不至於獲諾獎的經濟學家,當初都是沖著規範、規則,靠投機拿獎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專心研究諾獎規則,一直進行經濟學投機研究幾十年,最終獲獎了,這也是勞動回報吧。

這是笑話了,盯著最後一個饅頭搞學術很扯。

日本前些年曾明確提出諾獎戰略,力爭“在50年內產生30名左右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自該計畫出臺至2013的13年裡,日本湧現了6位獲獎者,而在該計畫提出之前的幾十年裡,日本總共只有5位獲獎者。

當然,靠錢,靠引導和資源調配,砸出諾獎是可能的。但一定是已經努力了很多年,而不是只看最後的輝煌一刻。因為多年的基礎性研究,日本才有今天。

自然科學如此,之於經濟學也是一樣。

3、中國經濟學家能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是其學術理論,是否具備全人類價值

林教授不時說,很多批評他的人不認真看他的文章,不閱讀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

作為一名認真看過他不少文字的晚輩,杠杆遊戲要說,確實很多對他的批評,是有失偏頗的。這可能和他的部分表述、傾向、媒體解讀、社會情緒也有關聯。

其實這都沒什麼,哪個名人沒有些風雨,不被曲解呢?但在是否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上,學術價值始終是決定性因素。

實際上,如果我們淺薄地總結改革開放數十年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至少從資料上,林老師的學術研究和其理論頗有一些道理。

但一個可以解釋我國特色市場經濟的理論成果,並不一定適應於全世界。

就像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進展,大部分發生在行為金融學領域,因為這個領域不僅最早,也有最多的經濟資料。

同樣,一個可以於當下,很好解釋中國經濟發展和成果的經濟理論,也是有很大魅力的。因為中國經濟的成就足夠多,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支撐其理論。

只是,這些理論放在時間的長河裡,之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之於全人類的改革和開放,是否還有那麼大價值,最終需要時間來檢驗。

這是中國改革和開放,之於全人類的貢獻。也是中國經濟學界對此研究,之於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畢竟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對人類普遍經濟理論成果的獎勵。

今天的文章似乎和經濟杠杆關係不大,但杠杆遊戲想要說的是,更深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儲備,有利於指導更高水準的杠杆遊戲。這也算張銀銀對自己,不斷加強學習的提醒。

也有的譯作泰勒——本身也是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經濟學家,甚至被認為是一個“亂來的傢伙”。

其被很多人批評,就像不少人批評林老師一樣。

對了,財X傳媒主編王爍對此評論說,2013年,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和尤金·法瑪(Eugene Fama)等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法瑪(Fama)和塞勒(Thaler)是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兼學術門派對手。更有趣的是,希勒(Shiller)還是在塞勒(Thaler)慫恿下轉向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塞勒(Thaler)卻一直沒份獲獎,直到今天。

異類塞勒(Thaler)難道不優秀?好在其有72歲,時間證明了他學術的價值。

所以,林老師及他的學生也好,以及所有中國經濟學者,好好搞學術才是最重要的。什麼套路,什麼主流不主流都不重要。不至於獲諾獎的經濟學家,當初都是沖著規範、規則,靠投機拿獎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專心研究諾獎規則,一直進行經濟學投機研究幾十年,最終獲獎了,這也是勞動回報吧。

這是笑話了,盯著最後一個饅頭搞學術很扯。

日本前些年曾明確提出諾獎戰略,力爭“在50年內產生30名左右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自該計畫出臺至2013的13年裡,日本湧現了6位獲獎者,而在該計畫提出之前的幾十年裡,日本總共只有5位獲獎者。

當然,靠錢,靠引導和資源調配,砸出諾獎是可能的。但一定是已經努力了很多年,而不是只看最後的輝煌一刻。因為多年的基礎性研究,日本才有今天。

自然科學如此,之於經濟學也是一樣。

3、中國經濟學家能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是其學術理論,是否具備全人類價值

林教授不時說,很多批評他的人不認真看他的文章,不閱讀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

作為一名認真看過他不少文字的晚輩,杠杆遊戲要說,確實很多對他的批評,是有失偏頗的。這可能和他的部分表述、傾向、媒體解讀、社會情緒也有關聯。

其實這都沒什麼,哪個名人沒有些風雨,不被曲解呢?但在是否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上,學術價值始終是決定性因素。

實際上,如果我們淺薄地總結改革開放數十年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至少從資料上,林老師的學術研究和其理論頗有一些道理。

但一個可以解釋我國特色市場經濟的理論成果,並不一定適應於全世界。

就像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進展,大部分發生在行為金融學領域,因為這個領域不僅最早,也有最多的經濟資料。

同樣,一個可以於當下,很好解釋中國經濟發展和成果的經濟理論,也是有很大魅力的。因為中國經濟的成就足夠多,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支撐其理論。

只是,這些理論放在時間的長河裡,之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之於全人類的改革和開放,是否還有那麼大價值,最終需要時間來檢驗。

這是中國改革和開放,之於全人類的貢獻。也是中國經濟學界對此研究,之於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畢竟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對人類普遍經濟理論成果的獎勵。

今天的文章似乎和經濟杠杆關係不大,但杠杆遊戲想要說的是,更深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儲備,有利於指導更高水準的杠杆遊戲。這也算張銀銀對自己,不斷加強學習的提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