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書推薦|《紙別裁》:讀書,是自己唯一能做得了主的事兒

《紙別裁》

李瑾 著

1

袁珂 《中國神話史》

讀《中國神話史》, 最切實的感受是, 從《山海經》開始, 我們就有一種將專制權力人物塑造成救世主或英雄神的傳統,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 身處被奴役的境地還為有這樣的故事性枷鎖而沾沾自喜。 這是中國第一部神話史, 資料齊全, 規模恢巨集, 可惜語言不知節制, 四十萬字節略一半即可。

本書可大體分為兩部分:神話史與神話研究史。

先說神話史。 袁珂推崇《山海經》, 他對這本書的分析, 有幾個觀點值得玩味。 一、構成原始宗教信仰的, 除自然崇拜外還有圖騰崇拜, 根據文獻, 苗族屬於古代尚未遷徙到南方, 住在黃河上游、中原西部的龍圖騰的團族之一。 而在我們的印象中, 苗族是南方的少數民族, 善於用蠱。 2002—2003 年, 我工作過一年的湘西自治州, 便是苗族聚居地, 這裡的某些民俗照目下看來, 依舊算是“蠻荒”—“蠻荒”也是一種“先進”文化。

二、原始社會的主宰神是女性, 而不是男性, 這個女性便是女媧, 據《大荒西經》:“有神十人, 名曰女媧之腸, 化為神, 處栗廣之野。 ”女媧最大的貢獻是造人和補天, 這是第一造物神。 此說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盤古是一個女性。 袁珂說, 女媧補天的目的是治水。 如此說成立, 女媧和大禹極有可能是一人二身。 三、袁珂認為, 天帝的出現與酋長世襲制有關。 只是傳述的天帝非止一人, 在《山海經》裡, 黃帝、女媧、少昊、顓頊等並為“眾帝”“群帝”, 這和當時混居中原的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非止一個的實際情況是大體相符的。 按這個說法, 三皇五帝不具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 而是並列共存的。

在袁珂看來, 大部分神話人物不都是虛構的, 而是閃爍著歷史的真實影子。 比如西王母, 可能就是遠古時代一個偏遠地區的部落酋長幻想折射的寫像。 除此之外, 一些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因為受到人民的擁護, 而在口頭文學中被賦予了不少神話的因素。 高爾基就說, 古代著名的人物, 乃是製造神的原料。

《三國演義》中, 諸葛和關公都成了神。 關公尤甚, 不僅一躍成為戰神, 而且差點“趕走”趙公明成為財神。

再說神話研究史。 魯迅曾說, 《山海經》是古之巫書。 袁珂通過對《山海經》的分析, 提出, 夏禹、伯益是最早的神話整理者。 他的理由是, 舊說夏禹、伯益為《山海經》的作者。 恐怕這一觀點站不住腳。 袁珂在研究《山海經》成書年代時, 已大體將諸篇分別界定在戰國初年至漢代初期, 一部經多人編纂曆諸代而成的書, 怎麼可能將整理者推導到遠古的神話人物身上?

◎書架程憬:《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張公:《上古神話傳說》;施瓦布:《古希臘神話與傳說》;漢斯·布魯門伯格:《神話研究》;葉舒憲:《比較神話學在中國》《結構主義神話學》《神話:原型批評》;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

另推薦神話學文庫。

2

汪暉 《阿Q生命中的六個瞬間》

汪暉的作品一向拗口, 這次, 他解讀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小說和最著名的人物。

自《阿Q 正傳》誕生之日起, 其文本就被眾多評論家賦予了革命與啟蒙衝突的現代性詮釋, 國民性、精神勝利法則成為固定的標籤。 這是魯迅的本意嗎?汪暉通過對這篇承襲說書人敘事方式、暗含史傳體價值體系的小說的分析, 回答了評論家聚訟紛紜的三大問題:作品的敘述方式是否發生了斷裂?主人公及其精神勝利法是國民性的代表還是農民階級的思想特徵?主人公真的會革命嗎?在汪暉看來, 阿Q 身上表現出的作為秩序維護者和本能的抵抗者的共在, 是魯迅對革命的探索的結果,這個探索的核心就是誰是革命主體的問題。汪暉認為,阿Q 身上“未經整理過的”革命的本能被“意識”不斷壓抑和轉換,是已經被自然化的社會體制的規訓過程的產物。

汪暉指出,魯迅對阿Q生命中六個瞬間的描寫,是精神勝利法失效的可能性的挖掘:失敗感、無所適從、無聊、恐懼和自我的片刻消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主人公是否會成為革命黨這一問題。由此,與其說魯迅創造了一個精神勝利法的典型,不如說是提示了突破精神勝利法的契機。汪暉認為,阿Q 的歷史是秩序的歷史,他身上有兩個革命,一是歷史內部的革命,一是隱而未發的革命。革命不可能停留在直覺和本能的範疇裡,不是向上超越,即擺脫本能和直覺,進入歷史的譜系,而是向下超越,進入鬼的世界,深化和穿越本能和直覺,獲得對於被歷史譜系所壓抑的譜系的把握,展現世界的總體性。因此,汪暉的結論是,這篇小說對辛亥革命的開端探索是中國革命開端時代的寓言。

◎書架 汪暉:《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聲之善惡:魯迅〈破惡聲論〉〈呐喊·自序〉講稿》《文化與政治的變奏:一戰和中國的“思想戰”》《死火重溫》《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汪暉自選集》;林賢治:《魯迅的最後十年》《曠代的憂傷》《平民的信使》《胡風集團案:20 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劄記》《自製的海圖》《時代與文學的肖像》《午夜的幽光》。

3

殷海光 《中國文化的展望》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的代表作。本書的精神源頭是自由主義的,論證方式是邏輯主義的,其雖然對思想的專制或框架持批判態度,但提供的卻是另外一種強迫性框架:即試圖通過規律性研究或邏輯性體系,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反應,進而匯出中國社會文化今後可走的路徑。在這個意義上,其批判傳統的鋒芒被構建現代的“野心”覆蓋。

作者首先以剖析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為開端,推演傳統中國文化的種種弊病,繼而,通過解釋什麼是文化,揭示家是一切的根本,以人為中心的中國社會是通體社會。殷海光指出,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核心儒家體系崩潰後,種種本土運動應運而生。其以大幅篇章討論西化和現代化諸問題,目的在於引介自由和民主。他的思想貌似在排斥傳統文化,其實是在儒、耶、佛的中間區域開出民主與科學的藥方,即科學的人本主義,其專案為自由、平等、幸福、友善、正義、合作、增進人群利樂,以及尊重個人的生命與尊嚴,而“愛”為最基本的出發點。而在新道德的重建過程中,作為時代的眼睛的知識份子則是開創者與批評者。這本書洋溢著作者氣勢磅礴的批判和愛的精神,其通過對傳統文化深切的揭露和鞭撻,再現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份子慈悲的情懷和視野。

不過,坦白說,因時過境遷,而今讀這部書顯然沒有了其初版時的衝擊力。況且,他採用了行為科學者所重視的科際整合的方法,堆砌了大量的概念和詞彙,導致著作過於冗長和駁雜,難免讓一般讀者望而生畏。

◎書架殷海光、林毓生:《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張灝:《幽暗意識與時代探索》《危機中的中國知識份子》。

4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 《舌尖上的中國·第2 季》

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些美食刺激著精神的味蕾。它們似乎提醒人們,在身體擱淺的時代,以一日三餐為代表的人生百味更能拯救日常的疲憊。我們必須承認,美食病比懷鄉病更濃郁、更直接,也更加體現中國式人生和中國式倫理,它以和自然相互滿足和搜取的方式,記錄人類的遷徙和環境的變遷,並將舌尖打造成為聚散離合的記事本。

2012 年,在一個被懷疑為世界即將崩塌的年份,《舌尖上的中國》出來和在世俗生活中高度緊張的芸芸眾生做一個頑皮的和解:原來,這些匆匆忙忙的腳步總是和溫暖的棲息或者溫飽之欲擦肩而過,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時間和眼睛,而是缺少發現和體驗安逸的心境。這部由非美食家製造出來的視覺盛宴開啟了美食啟蒙的時代,人們抱著速食麵通過各種視頻追逐口腹之外的感覺。舔屏,這兩個字生動地宣示了生活的乏味和深深的不滿。美食,再也不是一盆大燴菜或者一場農家樂,原來,它隱藏在對現實的暫時性放棄和臆想性的遠足中。

當然,這場美食的解放運動也昭示了通俗性美食家時代的到來,我們可以以記憶、鄉愁、小資等標籤替代美食的專業性評判。美食既是大眾的,也是小眾的;既是私屬的,也是公共的。也許,舌尖的解放更意味著我們生活在重重的束縛中。

◎書架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舌尖上的中國·第1 季》;傑佛瑞·M.皮爾徹 :《世界歷史上的食物》;路易絲·福克斯克羅夫特:《卡路里與束身衣》。

(以上圖文摘自《紙別裁》)

39 元

2017年8月出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官方網站

hbcbs.com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山東畫報出版社官方淘寶店

你想要的,這裡都有

點擊有驚喜!

是魯迅對革命的探索的結果,這個探索的核心就是誰是革命主體的問題。汪暉認為,阿Q 身上“未經整理過的”革命的本能被“意識”不斷壓抑和轉換,是已經被自然化的社會體制的規訓過程的產物。

汪暉指出,魯迅對阿Q生命中六個瞬間的描寫,是精神勝利法失效的可能性的挖掘:失敗感、無所適從、無聊、恐懼和自我的片刻消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主人公是否會成為革命黨這一問題。由此,與其說魯迅創造了一個精神勝利法的典型,不如說是提示了突破精神勝利法的契機。汪暉認為,阿Q 的歷史是秩序的歷史,他身上有兩個革命,一是歷史內部的革命,一是隱而未發的革命。革命不可能停留在直覺和本能的範疇裡,不是向上超越,即擺脫本能和直覺,進入歷史的譜系,而是向下超越,進入鬼的世界,深化和穿越本能和直覺,獲得對於被歷史譜系所壓抑的譜系的把握,展現世界的總體性。因此,汪暉的結論是,這篇小說對辛亥革命的開端探索是中國革命開端時代的寓言。

◎書架 汪暉:《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聲之善惡:魯迅〈破惡聲論〉〈呐喊·自序〉講稿》《文化與政治的變奏:一戰和中國的“思想戰”》《死火重溫》《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汪暉自選集》;林賢治:《魯迅的最後十年》《曠代的憂傷》《平民的信使》《胡風集團案:20 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劄記》《自製的海圖》《時代與文學的肖像》《午夜的幽光》。

3

殷海光 《中國文化的展望》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的代表作。本書的精神源頭是自由主義的,論證方式是邏輯主義的,其雖然對思想的專制或框架持批判態度,但提供的卻是另外一種強迫性框架:即試圖通過規律性研究或邏輯性體系,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反應,進而匯出中國社會文化今後可走的路徑。在這個意義上,其批判傳統的鋒芒被構建現代的“野心”覆蓋。

作者首先以剖析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為開端,推演傳統中國文化的種種弊病,繼而,通過解釋什麼是文化,揭示家是一切的根本,以人為中心的中國社會是通體社會。殷海光指出,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核心儒家體系崩潰後,種種本土運動應運而生。其以大幅篇章討論西化和現代化諸問題,目的在於引介自由和民主。他的思想貌似在排斥傳統文化,其實是在儒、耶、佛的中間區域開出民主與科學的藥方,即科學的人本主義,其專案為自由、平等、幸福、友善、正義、合作、增進人群利樂,以及尊重個人的生命與尊嚴,而“愛”為最基本的出發點。而在新道德的重建過程中,作為時代的眼睛的知識份子則是開創者與批評者。這本書洋溢著作者氣勢磅礴的批判和愛的精神,其通過對傳統文化深切的揭露和鞭撻,再現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份子慈悲的情懷和視野。

不過,坦白說,因時過境遷,而今讀這部書顯然沒有了其初版時的衝擊力。況且,他採用了行為科學者所重視的科際整合的方法,堆砌了大量的概念和詞彙,導致著作過於冗長和駁雜,難免讓一般讀者望而生畏。

◎書架殷海光、林毓生:《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張灝:《幽暗意識與時代探索》《危機中的中國知識份子》。

4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 《舌尖上的中國·第2 季》

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些美食刺激著精神的味蕾。它們似乎提醒人們,在身體擱淺的時代,以一日三餐為代表的人生百味更能拯救日常的疲憊。我們必須承認,美食病比懷鄉病更濃郁、更直接,也更加體現中國式人生和中國式倫理,它以和自然相互滿足和搜取的方式,記錄人類的遷徙和環境的變遷,並將舌尖打造成為聚散離合的記事本。

2012 年,在一個被懷疑為世界即將崩塌的年份,《舌尖上的中國》出來和在世俗生活中高度緊張的芸芸眾生做一個頑皮的和解:原來,這些匆匆忙忙的腳步總是和溫暖的棲息或者溫飽之欲擦肩而過,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時間和眼睛,而是缺少發現和體驗安逸的心境。這部由非美食家製造出來的視覺盛宴開啟了美食啟蒙的時代,人們抱著速食麵通過各種視頻追逐口腹之外的感覺。舔屏,這兩個字生動地宣示了生活的乏味和深深的不滿。美食,再也不是一盆大燴菜或者一場農家樂,原來,它隱藏在對現實的暫時性放棄和臆想性的遠足中。

當然,這場美食的解放運動也昭示了通俗性美食家時代的到來,我們可以以記憶、鄉愁、小資等標籤替代美食的專業性評判。美食既是大眾的,也是小眾的;既是私屬的,也是公共的。也許,舌尖的解放更意味著我們生活在重重的束縛中。

◎書架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舌尖上的中國·第1 季》;傑佛瑞·M.皮爾徹 :《世界歷史上的食物》;路易絲·福克斯克羅夫特:《卡路里與束身衣》。

(以上圖文摘自《紙別裁》)

39 元

2017年8月出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官方網站

hbcbs.com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山東畫報出版社官方淘寶店

你想要的,這裡都有

點擊有驚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