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謝濤:把更多好戲傾情獻給觀眾

首屆山西藝術節開幕當天, 晉劇《于成龍》為省城人民送上了第一道廉政大餐, 好評如潮。 劇中飾演于成龍的, 正是十九大代表、“梅花獎”得主、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

唱腔、身段、服裝、化裝……謝濤事無巨細, 舞臺上凡事都要與人物水乳交融。 這就是謝濤, 一個愛戲如命、精益求精, 再苦再累也要把最精良的晉劇藝術奉獻給觀眾的藝術家。

從之前創作的《範進中舉》到《傅山進京》《爛柯山下》, 由謝濤塑造的晉劇“老生”形象深入人心。 此次扮演的“于成龍”, 謝濤也可謂駕輕就熟, 渾厚的唱腔, 舉手投足間既有文人的儒雅,

也有官員的氣度。 一個女人演清代男人戲, 本身就是一個難啃的骨頭。 首先, 舞臺扮相就是一個顧慮, 因為清朝男子發飾都是前額剃光, 腦後留著長辮。 而謝濤的一頭披肩秀髮已陪伴她多年, 但為了在舞臺上能夠更形象地塑造好于成龍這一人物, 謝濤幾經波折, 最終將一頭秀髮剃光。 她說:“一開始我心裡是拒絕的, 當晚剃頭的時候我是閉著眼睛的, 這事情也沒敢告訴媽媽。 ”

談到對於于成龍這一角色的認識, 謝濤說:“人們一提到于成龍, 就想到他的廉, 其實我想不僅僅是廉, 廉只是他的底色, 他的能力、擔當、責任更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

謝濤說, 她的成績離不開長年紮根農村的經歷。 30年如一日, 謝濤所在的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劇團每年下鄉演出300多場。

“劇團80多人, 每次扛起鋪蓋卷下鄉, 連夜倒臺口跑長途, 對劇團來說是家常便飯。 ”謝濤說, 最難熬的是大伏天和臘月天, 體力不支的演員夏天會熱得暈倒虛脫, 冬天凍得哆嗦。

多年的下鄉演出使得謝濤也落下一身毛病, 腰椎間盤突出、血壓高、心臟不好等。 有人勸她現在已經沒必要再下鄉演出, 吃苦受罪了。 但謝濤說“捨不得”。 她依然堅持台台不缺, 場場不誤。 謝濤說, 在農村有最樸實的情感, 戲迷們就愛聽你那個腔。 “看著十幾個農村老太太老大爺打著雨傘想聽你唱, 當時即使身體再不舒服也會上臺, 上臺就忘記疼了, 但是下來會感覺更疼。 ”謝濤笑著說。

晉劇給謝濤帶來了許多榮譽, 作為二度“梅花獎”“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以及“文華表演獎”的獲得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謝濤一直不忘初心, 堅守在傳播中國戲曲文化的工作崗位上。 回顧自己之前的舞臺生涯, 謝濤永遠都不忘自己是党的文藝工作者, “文藝工作者應當具備文化自信, 打造更多好戲, 培育更多人才。 ”

作為一名黨員, 謝濤時刻不忘身上的使命與擔當。 談到當選為十九大代表, 謝濤的激動之情久久不能平靜。 “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讓我們更增強了幹事創業的決心和信心。 我要紮根人民, 努力推出精品, 為人民和社會發展服務。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