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龍門教育黃森磊:多重政策利好下,教育行業的選擇與憂慮

多知網10月11日消息, 近日, 在“教育產業投資領袖峰會”上, 龍門教育董事、CEO黃森磊圍繞多重政策利好分析、龍門教育發展戰略解讀、未來教育七大看點等話題做專題分享。

以下是黃森磊分享的主要內容:

多重政策下教育機構的選擇與憂慮

我親身經歷這個行業, 過去20年時間都在行業裡, 我認為從2010-2020年, 這十年時間叫“黃金十年”, “黃金十年”的上半場從2010到2015年, 主要是消費類的單店模型, 開學習中心, 迅速全國擴張, 那個時代湧現出來的機構, 包括新東方、好未來、學大等這些, 大家做的就是一件事, 消費類的模型。 從2015年到2020年這段時間, 叫“黃金十年”的下半場, 我認為發生了變化, 需要思考怎樣把教育和互聯網這兩個因素結合到一起。

我以前的一個觀點, “黃金十年”下半場主要是兩條路徑, 一條路徑是產業升級之路, 原本做教育的機構, 思考與互聯網結合。 還有一條路是在教育行業沒有根基和基礎的,

從互聯網垂直到細分領域, 叫互聯網+教育, 這是一種顛覆性的創新型的一條路。

下半場的基本關健詞還是教育和互聯網。 兩年時間過去了, 2017年是一個什麼樣的節點呢?2017年是一個多重政策利好的一年。

在我看來, 《民辦教育促進法》是2017年很重要的事情, 但對於行業, 它不是最重要的事。 因為《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於國家是要發展、要全面依法治國。 教育這個萬億級的大行業, 如果連法律都沒有, 是不會長期存在的。 所以, 我說《民辦教育促進法》是一件大事但還不是最大的事。

過去一年, 大家會有體會, 去年11月立法通過, 今年1月18號國務院發若干意見, 教育部緊跟著發細則。 教育部的88號文, 因為龍門不是體制內機構,

我看完以後, 讀不懂弦外之音。 就從字面來講, 我覺得挺好, 這十幾年時間看教育部發了那麼多檔, 從我個人感受來講這是教育部最肯定、口氣最確定的一次。

另外一個更重大的好消息是中高考改革。

如果是投資的, 會更關注《民辦教育促進法》, 如果是做教育的, 會更關心中高考改革。 中高考改革至少是兩點要關注, 第一, 過去叫“一綱多本”, 各省獨立運行, 現在高考全國要統一, 我覺得是很大的變化;

第二, “3+6, 6選3”, 從供給端來說, 需求變得非常多樣化, 以前可能都是考那麼幾門課, 現在3+6, 6選3, 據說真正執行後, 6選3能有幾十種組合, 選擇博弈、學習方式、複習策略和志願選擇等組合問題, 一定給校外培訓補習留下了廣闊空間,

這是很重要的政策。

第三個政策是戶籍政策改革, 比如今年取消了農業戶口, 從教育培訓行業來講, 明顯感受到, 現在省會城市人口增長比較迅速, 比如很多的省會城市, 按照國家的教育資源配置, 一個省一定是要求均衡的, 但是在很多省會城市, 比如西安、武漢, 學位緊張非常明顯。 總體均衡, 但在一些大城市化過程中, 人口增長快的地方資源就是不均衡。

第四, 二胎政策帶來了人口紅利。

目前, 資本圈都歡欣鼓舞, 覺得有一個新的行業切入口。 從一個企業的案例來講, 教育界本身知道自己站到了一個風口上, 但是還有焦慮和隱憂, 從不同地位上來看, 焦慮和隱憂是不一樣的。

對於民辦高校, 我覺得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選擇”,

到底選擇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 因為民辦高校有房子有地, “拉家帶口”的資產比較多。 比如, 在西安, 民辦高校比較多, 有位院長曾講起, “現在要選擇營利性的我可能是當下立刻死亡, 如果是選擇非營利性, 可能是未來死亡”, 雖然這種說法有些負能量, 但這反映了這位院長的憂慮。 大的政策是向好的, 但各地比較關心怎麼做, 這位院長糾結以後還是給我了一個答案, 最終他還會選擇營利性學校, 因為他說“我就是從西交大出來辦學的, 出來就是為了有一定的辦學自由, 不想在公辦體系裡面庸碌, 現在假如變成非營利, 是不是又會從公私合營變成公辦。 ”在西安, 過渡期大概是3年時間, 他還有3年的決策期。

對於民辦中小學來講, 目前新民促法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民辦中小學裡面的營利性高中,對於義務端,怎樣把它剝離,剝離的做法是什麼?一個學校分成兩個牌照,要求獨立校園,這些具體的做法大家還是有一些擔心,但這種擔心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在法律法規上是合法的,只不過做法上來講多少會一些小的應對麻煩。

對於K12校外培訓,大家主要糾結“過程”,是“先照後證”還是“先證後照”,這決定了成本,辦事成本及各項合法合規的成本。

龍門的三個創新戰略與聚焦策略

從龍門教育來講,“黃金時代”下半場也是龍門二次創業的機會,2017年這個節點,回頭看龍門教育發展戰略。

首先,龍門教育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發展戰略,創新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商業模式創新。過去大家看的多是K12,龍門教育的商業模式希望有K12培訓、全封閉短期的非學歷培訓,還有軟體業務,通過組合服務的商業模式能夠創新一些新的東西。商業模式創新對於教育行業還不夠,教育行業有其特殊性,既有企業管理的一面,還有教育規律。

第二,用資料技術引導驅動教學模式創新。之前我們主要鎖定的技術是直播及與中高考相關的資料採擷。

第三,用共用引導組織形態的創新。對教育行業,現在流行知識付費,大家愛投的領域,但是知識是從人的腦子裡出來,人的腦子在什麼狀態下最有創造力?是在自由的開放的環境下,所謂學習型組織裡面才能催生這種創造力,所以我們希望將來如果能借助平臺+合夥人的方式,能把教育行業參與者的創造力發揮出來。

如何拆解執行戰略,這三個戰略——商業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創新、組織形態創新,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發展。第一步,先夯實商業模式創新,在2017年聚焦策略,第一,聚焦細分賽道,聚焦中高考;第二,聚焦細分區域,我們聚焦中西部;第三,聚焦細分人群,我們要做的是每年高考將近900萬人裡在高職線以上到二本線以下的400萬人的教育工作,針對中等生這個細分群體,研究其教學特點、教學規律。

以全封閉學校和學習中心為支點,撬起課程軟體互聯網服務

有了細分賽道、細分區域及聚焦細分市場,我們做這三個BU(BU:業務組合):BU1,全封閉非學歷短期培訓,短期是在三到十個月;BU2,K12培訓;BU3,課程,跟中高考相關的課程與軟體。

2015年以前,龍門教育主要是在陝西的區域龍頭品牌,從2015年開始準備,龍門教育新開了3個城市,西安、北京、武漢,K12培訓開到了中西部的12個城市,課程和軟體銷售賣到了大概30多各城市,完成了第一步從一個區域品牌到全國的佈局。2015年BU營收約1.3億元,2016年1.85億元,2017年預測2.4億元。

K12培訓業務,單店模型的設計的可行性能不能實現,我講三個核心的指標。

指標一,確認收入。按客銷,第一年,每個學期中心平均20萬,第二年30萬,第三年40萬,到2016年6月,從2016年半年報看,6月30個學習中心完成了21目標,達成率就是70%;

指標二,做到8個月累計現金流為正。40個目標裡有28個完成累計現金流,投下前8個月收回資金。

指標三,18個月累計利潤為正。輕資產也沒有那麼美好,因為投一個下去都是有虧損期的,能不能做到18個月累計利潤為正,目前來講我們所有的新開店還不夠18個月,我相信達成率也不會比這個差多少。

線下業務,包括全封閉學校和學習中心,是“支點”,有了這個支點,希望通過課程軟體互聯網服務這個“杠杆”撬動一個更大的市場。課程與軟體的收入,目前看上去還比較低,2015年2000多萬元,2016年3000多萬元,2017年預計5000多萬元,目前,課程跟軟體結合在研發探索階段,未來希望要超過線下的收入。

“黃金十年”下半場的誘惑與機會

“黃金十年”下半場,龍門選擇的路是傳統企業擁抱資料技術實現產業升級的路,在這個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各種各樣的機會,有幾個機會我們是要去抓住他的。

一、行業巨變。K12培訓行業是一萬億,新東方、好未來大概150億元,市場占比約1.5%,其他機構加在一起不到3%。現在是大機構在上面,底下是個體老師的形態,其實我是非常關注個體老師這種形態的,因為全國個體老師占整個一萬億裡面的70%以上,一個老師租一個民房非常分散。未來金字塔的模式會改變,兩種人會活的好,一種就是巨頭,還有一種就是螞蟻,個體老師能活的好,我們會為這件事做準備。

二、教育行業投資熱。線上教育投了兩三百億進去,沉默的非常多,目前能看到的是外教線上英語,別的都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技術上突破,我認為優先順序,首先是AR,因為AR比較簡單比較容易做,效果也還比較好;其次是VR,第三是人工智慧,目前教育行業人工智慧做資料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整理工作較多,為未來AI的時代做一些準備而已。

最後,引用努爾哈赤的一句話,“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其實誰都想去當英雄,但是當英雄的路其實也只有一條,選擇熟悉的領域,然後在你的基因裡面注入創新的靈魂,這時當英雄才有那麼一點點可行性。如果你是活在昨天的成功裡,未來你必將成為明天的屍骨,如果把創新當成基業長青的基因你才會續寫傳奇。謝謝大家。(多知網 黎珊)

目前新民促法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民辦中小學裡面的營利性高中,對於義務端,怎樣把它剝離,剝離的做法是什麼?一個學校分成兩個牌照,要求獨立校園,這些具體的做法大家還是有一些擔心,但這種擔心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在法律法規上是合法的,只不過做法上來講多少會一些小的應對麻煩。

對於K12校外培訓,大家主要糾結“過程”,是“先照後證”還是“先證後照”,這決定了成本,辦事成本及各項合法合規的成本。

龍門的三個創新戰略與聚焦策略

從龍門教育來講,“黃金時代”下半場也是龍門二次創業的機會,2017年這個節點,回頭看龍門教育發展戰略。

首先,龍門教育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發展戰略,創新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商業模式創新。過去大家看的多是K12,龍門教育的商業模式希望有K12培訓、全封閉短期的非學歷培訓,還有軟體業務,通過組合服務的商業模式能夠創新一些新的東西。商業模式創新對於教育行業還不夠,教育行業有其特殊性,既有企業管理的一面,還有教育規律。

第二,用資料技術引導驅動教學模式創新。之前我們主要鎖定的技術是直播及與中高考相關的資料採擷。

第三,用共用引導組織形態的創新。對教育行業,現在流行知識付費,大家愛投的領域,但是知識是從人的腦子裡出來,人的腦子在什麼狀態下最有創造力?是在自由的開放的環境下,所謂學習型組織裡面才能催生這種創造力,所以我們希望將來如果能借助平臺+合夥人的方式,能把教育行業參與者的創造力發揮出來。

如何拆解執行戰略,這三個戰略——商業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創新、組織形態創新,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發展。第一步,先夯實商業模式創新,在2017年聚焦策略,第一,聚焦細分賽道,聚焦中高考;第二,聚焦細分區域,我們聚焦中西部;第三,聚焦細分人群,我們要做的是每年高考將近900萬人裡在高職線以上到二本線以下的400萬人的教育工作,針對中等生這個細分群體,研究其教學特點、教學規律。

以全封閉學校和學習中心為支點,撬起課程軟體互聯網服務

有了細分賽道、細分區域及聚焦細分市場,我們做這三個BU(BU:業務組合):BU1,全封閉非學歷短期培訓,短期是在三到十個月;BU2,K12培訓;BU3,課程,跟中高考相關的課程與軟體。

2015年以前,龍門教育主要是在陝西的區域龍頭品牌,從2015年開始準備,龍門教育新開了3個城市,西安、北京、武漢,K12培訓開到了中西部的12個城市,課程和軟體銷售賣到了大概30多各城市,完成了第一步從一個區域品牌到全國的佈局。2015年BU營收約1.3億元,2016年1.85億元,2017年預測2.4億元。

K12培訓業務,單店模型的設計的可行性能不能實現,我講三個核心的指標。

指標一,確認收入。按客銷,第一年,每個學期中心平均20萬,第二年30萬,第三年40萬,到2016年6月,從2016年半年報看,6月30個學習中心完成了21目標,達成率就是70%;

指標二,做到8個月累計現金流為正。40個目標裡有28個完成累計現金流,投下前8個月收回資金。

指標三,18個月累計利潤為正。輕資產也沒有那麼美好,因為投一個下去都是有虧損期的,能不能做到18個月累計利潤為正,目前來講我們所有的新開店還不夠18個月,我相信達成率也不會比這個差多少。

線下業務,包括全封閉學校和學習中心,是“支點”,有了這個支點,希望通過課程軟體互聯網服務這個“杠杆”撬動一個更大的市場。課程與軟體的收入,目前看上去還比較低,2015年2000多萬元,2016年3000多萬元,2017年預計5000多萬元,目前,課程跟軟體結合在研發探索階段,未來希望要超過線下的收入。

“黃金十年”下半場的誘惑與機會

“黃金十年”下半場,龍門選擇的路是傳統企業擁抱資料技術實現產業升級的路,在這個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各種各樣的機會,有幾個機會我們是要去抓住他的。

一、行業巨變。K12培訓行業是一萬億,新東方、好未來大概150億元,市場占比約1.5%,其他機構加在一起不到3%。現在是大機構在上面,底下是個體老師的形態,其實我是非常關注個體老師這種形態的,因為全國個體老師占整個一萬億裡面的70%以上,一個老師租一個民房非常分散。未來金字塔的模式會改變,兩種人會活的好,一種就是巨頭,還有一種就是螞蟻,個體老師能活的好,我們會為這件事做準備。

二、教育行業投資熱。線上教育投了兩三百億進去,沉默的非常多,目前能看到的是外教線上英語,別的都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技術上突破,我認為優先順序,首先是AR,因為AR比較簡單比較容易做,效果也還比較好;其次是VR,第三是人工智慧,目前教育行業人工智慧做資料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整理工作較多,為未來AI的時代做一些準備而已。

最後,引用努爾哈赤的一句話,“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其實誰都想去當英雄,但是當英雄的路其實也只有一條,選擇熟悉的領域,然後在你的基因裡面注入創新的靈魂,這時當英雄才有那麼一點點可行性。如果你是活在昨天的成功裡,未來你必將成為明天的屍骨,如果把創新當成基業長青的基因你才會續寫傳奇。謝謝大家。(多知網 黎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