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功業未建報夕陽,蟄居山林有妄想——陸遊《鷓鴣天》讀後

美不美, 鄉中水。 親不親, 故鄉人。 陸遊這首詞寫自己的故鄉山陰, 那裡山水秀麗, 景色宜人, 在這樣的美不勝收的地方過著和平生活, 對許多文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 但對陸游這樣一個立志“到處青山埋忠骨”的人, 隱居在山水形勝之地, 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先讀詞:“家住蒼煙落照間, 絲毫塵事不相關。 斟殘玉瀣行穿竹, 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 任衰殘。 不妨隨處一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 老卻英雄似等閒。 ”這首詞在結構上有其特點, 它不同於其他詞的上下兩個半闕的界限, 從開頭到“不妨隨處一開顏”為一部分,

最後兩句是另一部分。

詞情畫意

第一部分寫詞人悠閒散淡的隱居生活。 前兩句點明居住的環境和隔絕世事的生活。 “家住蒼煙落照間”, 詩人住在鏡湖邊上, 但他不寫山水, 而是選取那蒼茫如煙的雲氣和夕陽晚照, 來代表那裡的山水之美。

作者首先把自己的家鄉和生活的環境描寫得很美,

“絲毫塵事不相關”, 寫他隱居生活中恬淡的心境, 不是一般的不關心塵事, 而是“絲毫”都不關心。 看來詩人是把他的家鄉作為避世的桃源, 在這裡是不食人間煙火了。 這一句“絲毫塵事不相關”是這第一部分的核心內容, 以下的五句都是對這一句進行渲染。

陸遊詞

從“斟殘玉瀣行穿竹, 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 任衰殘。 不妨隨處一開顏。 ”五句, 具體描繪詩人的隱居生活和淡泊世事的生活態度。 作者先用兩個工整的對句, 描寫他具體的生活景象, “斟殘玉瀣行穿竹, 卷罷黃庭臥看山。 ”這裡有動有靜, 有行有止:讀書、飲酒、竹林漫步、臥榻看山。

漫步而在竹林, 大有深意。 竹, 高潔有節, 常常作為高人逸士的象徵, “行穿竹”, 詩人是以“絲毫塵事不相關”的高人逸士自居了。 《黃庭經》是道家講養生修煉道理的書, 詩人讀書而讀“黃庭”, 也是表現心情的淡泊。

陸遊詞意境:家住蒼煙落照間

更妙的是, “看山”而著一個“臥”字, 看山本已表現了寄情山水, 可連看山也不起身, 一種灑脫不拘的情態, 置身事外的心理便躍然紙上了。 而與詩人相關的無非就是書與酒、山與竹, 真可以說是萬事無動於心。

接下來三句“貪嘯傲, 任衰殘。 不妨隨處一開顏。 ”又進一步表明詩人的生活態度:蔑視世俗, 任情任意, 毫無拘束, 是隱士高人的風度。

好像這裡的湖山到處都可以是他開顏解頤, 使他心滿意足了, 使他樂以忘憂了。 果真如此嗎?

第二部分兩句:“元知造物心腸別, 老卻英雄似等閒”, 一下子寫出了詩人隱居生活中的滿腔忿激:本來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種心腸, 不把英雄年華的消逝當作一回事!這才是詩人的心聲, 是詩人從肺腑深處噴發出來的語言。 這樣, 這最後兩句就否定了前面七句。 其實, 詩人不願意過這種江湖隱退的生活, 是不得已而為之。

陸遊塑像

讀到這裡可以發現,原來詩人在前一部分說“絲毫塵事不相關”的生活與處境的充分渲染,只是正話反說,是一種極端憤慨心理的表現。這種閒散的生活,同詩人的憤慨心理形成鮮明對比,通過這種對比,不僅給作品造成了大的波瀾轉折,具有變化跌宕起伏之妙,也從對比中更充分地揭示出詩人堅定的報國信念。

每次讀陸遊都會被他的愛國激情所感動,也不免有一些沉重之感。讀這首詞本以為可以“輕鬆悠閒”一點,不料讀了前七句都是悠哉悠哉,但最後兩句一下子反轉,到頭來還是激情和沉重,看來人真是本性難移啊!

陸遊詩詞出版物

【宋代·陸遊《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閒!】

陸遊塑像

讀到這裡可以發現,原來詩人在前一部分說“絲毫塵事不相關”的生活與處境的充分渲染,只是正話反說,是一種極端憤慨心理的表現。這種閒散的生活,同詩人的憤慨心理形成鮮明對比,通過這種對比,不僅給作品造成了大的波瀾轉折,具有變化跌宕起伏之妙,也從對比中更充分地揭示出詩人堅定的報國信念。

每次讀陸遊都會被他的愛國激情所感動,也不免有一些沉重之感。讀這首詞本以為可以“輕鬆悠閒”一點,不料讀了前七句都是悠哉悠哉,但最後兩句一下子反轉,到頭來還是激情和沉重,看來人真是本性難移啊!

陸遊詩詞出版物

【宋代·陸遊《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