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石黑一雄寫過八部小說,你都知道嗎?

201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10月5日揭曉, 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獲此殊榮。

授獎理由:“他在作品中傳遞了強大的情感力量, 並挖掘出人類與世界虛幻聯繫之下的黑洞。 "

石黑一雄現年62歲, 出生於日本長崎, 5歲時隨父移居英國, 作品均以英文創作。 他的八部小說大多是長篇小說, 並在文壇上斬獲諸多獎項, 經典著作被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 影響力強, 收穫頗多。

對於這位用英語寫作的亞洲面孔, 很多人也許未必熟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號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的石黑一雄有哪些佳作?

1.《遠山淡影》

《遠山淡影》是石黑一雄技驚文壇的處女作, 一部問世30年仍在不斷重印的名作。 小說通過一個移居英國的日本寡婦對故土、故人的回憶, 講述了戰後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渴望安定與新生, 卻始終走不出戰亂帶來的陰影與心魔, 最終以母女成功移民,

而女兒自盡作為悲情結局。 作品構思奇特, 敘述者通篇的回憶是模糊而可疑的, 直至全書終, 敘述者才忘記了偽裝, 讀者也證實了猜想:敘述者是利用回憶做掩護, 編織了一個他人的故事, 企圖通過他人的面具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以減輕罪惡感。

2.《浮世畫家》

《浮世畫家》曾獲“惠特布萊德文學獎”, 是石黒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 戰後日本百廢待興, 人們積極投身于重建未來中, 畫家小野看似閑雲野鶴的晚年生活卻潛伏著一股心靈暗流。 為了給小女順利出嫁營造良好的社會關係, 他開始重訪故友, 重溫往事, 讓記憶回到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那段時期。 他頻頻遭遇與青年一代在思想、世界觀上的矛盾和衝突, 對曾經篤信和引以為豪的信念與業績產生了困惑和猶疑,

在正視與反思、肯定與否認間備受煎熬。 作品以浮世繪般的手法將人物與情節一一串聯起來, 不見硝煙地把戰爭、軍國主義思潮對普通人、對藝術家人性的摧殘委婉展現出來。

3.《長日留痕》

《長日留痕》講述史蒂文斯畢生信奉“尊嚴”與“偉大”,

以管家身份在堂皇、古老的達林頓府工作, 為達林頓勳爵服務達三十五年之久。 暮年時分, 他駕車前往英格蘭西海岸旅行, 拜訪當年曾在府邸工作過的女管家肯頓。 一路上, 史蒂文斯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面對無法倒轉的人生時鐘, 他才意識到自己多年來虛妄的驕傲和隱忍的愛情……

4.《無可慰藉》

《無可慰藉》為“石黒一雄作品系列”第四部, 秉承石黒一雄的一貫風格, 外表清淡, 內心強大。 小說描寫一位鋼琴演奏家在一座謎樣的城市裡所經歷的謎樣的幾天。 他忽而是旁觀者, 忽而又被捲入其中, 所見之人無不一往情深卻又執迷不悟;所遇之事無不怪異荒誕, 充滿變數。 在這座人心為怪誕的藝術價值觀所左右的城市裡, 在努力尋找夢境出口, 為這一切尋求解釋的過程中, 他漸漸意識到自己正面臨人生甚為嚴酷的一場演奏。

5.《我輩孤雛》(《上海孤兒》)

《上海孤兒》這個譯名有點糟糕,根本不能體現這本小說的意味。小說的英文原名為“When We Were Orphans”,(台譯為《我輩孤雛》),更有超越地域性的泛指意義。而且在小說中,20世紀初的上海也只是作為回憶背景而呈現,主要人物是英國偵探班克斯·克裡斯托夫,童年時和父母生活在中國上海的租界,鄰居還有一個日本孩子。結果在10歲的時候,父母突然失蹤,班克斯自此成為孤兒。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破解父母失蹤之謎。

6.《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涉及的主題是提供器官的克隆人……這部作品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充斥整片的悲愴的宿命基調,無一不把日本作家的那種極致的自我,和近乎偏執的細膩含蓄、幾近變態的壓抑之感盡顯。故事的時間設定雖然是在過去,但科技和事件卻在展望未來,而且有意規避了以往影視題材中克隆人的自省和獨立意識,大部分畫面在三個人的感情糾結中轉換,通過對三人因愛生妒然後分離的細節描述,把克隆人的情感、嫉妒、迷茫的一面放大,呈現出的是他們與正常人無異的感情經歷,原來他們同樣有著深刻的感觸和獨立的靈魂。

7.《小夜曲》

《小夜曲》是石黑一雄的第一部短篇集,全書以音樂為線索,由五個看似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故事組成。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同音樂情牽相關:鬱鬱不得志的餐廳樂手,風光不再的過氣歌星,孤芳自賞的大提琴手,為求成功被迫整容的薩克斯手等等,多是對音樂一往情深,對生活卻滿腹牢騷。情節或荒誕不經,或令人唏噓,借音樂人生這個主題,表現了作者一貫的對現代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命運的嘲弄,才華的折磨,以及龐大社會機器控制下被壓抑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小夜曲》中大量出現的音樂家、歌手、歌名,絕大部分都是真實的,令人仿若置身於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當紅歌手和經典曲目之中;而音樂,恰是作者年輕時曾經涉足,並浸淫於其中,乃至立志從事的。

8.《被掩埋的巨人》

《被掩埋的巨人》講述西元六世紀的英格蘭,本土不列顛人與撒克遜入侵者之間的戰爭似乎已走到了終點——和平降臨了這片土地,兩個族群比鄰而居,相安無事地共同生活了數十年。但與此同時,一片奇怪的“遺忘之霧”充盈著英格蘭的山谷,吞噬著村民們的記憶,使他們的生活好似一場毫無意義的白日夢。一對年邁的不列顛夫婦想要趕在記憶完全喪失前,找到此刻依稀停留在腦海中的兒子,於是匆匆踏上了一段艱辛的旅程。他們渴望讓迷霧散去,渴望重拾兩人相伴一生的恩愛回憶——但這片靜謐的霧靄掩蓋的卻是一個黑暗血腥的過去,那是一個在數十年前被不列顛人的亞瑟王用違背理想的手段掩埋的巨人。一個神秘的撒克遜武士肩負使命來到這片看似平和的山谷,他那謙遜的外表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秘而不宣的動機?他的使命帶給這個國度將是寬恕的橄欖枝還是復仇的劍與火?而亞瑟王最後的騎士高文則決心用生命守護國王的遺產,因為守護它就就意味著守護最後的和平。記憶與寬恕,復仇與和平,四人的命運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了一處,而結局只有一個。

《上海孤兒》這個譯名有點糟糕,根本不能體現這本小說的意味。小說的英文原名為“When We Were Orphans”,(台譯為《我輩孤雛》),更有超越地域性的泛指意義。而且在小說中,20世紀初的上海也只是作為回憶背景而呈現,主要人物是英國偵探班克斯·克裡斯托夫,童年時和父母生活在中國上海的租界,鄰居還有一個日本孩子。結果在10歲的時候,父母突然失蹤,班克斯自此成為孤兒。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破解父母失蹤之謎。

6.《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涉及的主題是提供器官的克隆人……這部作品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充斥整片的悲愴的宿命基調,無一不把日本作家的那種極致的自我,和近乎偏執的細膩含蓄、幾近變態的壓抑之感盡顯。故事的時間設定雖然是在過去,但科技和事件卻在展望未來,而且有意規避了以往影視題材中克隆人的自省和獨立意識,大部分畫面在三個人的感情糾結中轉換,通過對三人因愛生妒然後分離的細節描述,把克隆人的情感、嫉妒、迷茫的一面放大,呈現出的是他們與正常人無異的感情經歷,原來他們同樣有著深刻的感觸和獨立的靈魂。

7.《小夜曲》

《小夜曲》是石黑一雄的第一部短篇集,全書以音樂為線索,由五個看似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故事組成。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同音樂情牽相關:鬱鬱不得志的餐廳樂手,風光不再的過氣歌星,孤芳自賞的大提琴手,為求成功被迫整容的薩克斯手等等,多是對音樂一往情深,對生活卻滿腹牢騷。情節或荒誕不經,或令人唏噓,借音樂人生這個主題,表現了作者一貫的對現代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命運的嘲弄,才華的折磨,以及龐大社會機器控制下被壓抑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小夜曲》中大量出現的音樂家、歌手、歌名,絕大部分都是真實的,令人仿若置身於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當紅歌手和經典曲目之中;而音樂,恰是作者年輕時曾經涉足,並浸淫於其中,乃至立志從事的。

8.《被掩埋的巨人》

《被掩埋的巨人》講述西元六世紀的英格蘭,本土不列顛人與撒克遜入侵者之間的戰爭似乎已走到了終點——和平降臨了這片土地,兩個族群比鄰而居,相安無事地共同生活了數十年。但與此同時,一片奇怪的“遺忘之霧”充盈著英格蘭的山谷,吞噬著村民們的記憶,使他們的生活好似一場毫無意義的白日夢。一對年邁的不列顛夫婦想要趕在記憶完全喪失前,找到此刻依稀停留在腦海中的兒子,於是匆匆踏上了一段艱辛的旅程。他們渴望讓迷霧散去,渴望重拾兩人相伴一生的恩愛回憶——但這片靜謐的霧靄掩蓋的卻是一個黑暗血腥的過去,那是一個在數十年前被不列顛人的亞瑟王用違背理想的手段掩埋的巨人。一個神秘的撒克遜武士肩負使命來到這片看似平和的山谷,他那謙遜的外表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秘而不宣的動機?他的使命帶給這個國度將是寬恕的橄欖枝還是復仇的劍與火?而亞瑟王最後的騎士高文則決心用生命守護國王的遺產,因為守護它就就意味著守護最後的和平。記憶與寬恕,復仇與和平,四人的命運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了一處,而結局只有一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