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從無到有 雲棲小鎮放飛雲計算和大資料“飛天夢”

當世界經濟處於深度調整期、不確定性依然突出時, 最大的危險並非不確定性本身, 而是延續過去的邏輯。

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建設特色小鎮, 成為浙江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舉措。

位於杭州市西湖區西南的雲棲小鎮, 是浙江省首批創建的37個產業特色小鎮之一, 五年砥礪奮進, 雲棲小鎮成為全省特色小鎮建設的典範和標杆, 創造了新的發展邏輯:

“騰籠換鳥、築巢引鳳”, 這個脫胎于傳統產業園區的特色小鎮, 牢牢以“打造雲計算生態產業鏈”為主攻方向, 堅持特色化發展, 不斷推動人才、資本、產業等要素彙聚。

10月11日, 雲棲小鎮迎來“飛天·智慧2017雲棲大會”的啟幕。

如果說“互聯網+”是一場歷史變革, 浙江推動特色小鎮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 就是重塑城市產業經濟地理的歷史抉擇。 雲棲小鎮站在最前沿、搶佔制高點, 在這一場無軌跡可循的打破和重建中, 放飛了雲計算和大資料的“飛天之夢”。

產業為本

創造資訊產業雲棲模式

毋庸置疑, 我們正經歷一場資訊革命的深刻變革。 雲棲小鎮, 清晰地看到時代大旗上寫著兩個大字——創新。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 位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 只有把創新發展放在全域的核心位置, 把科技創新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才能適應和引領時代發展大勢。

雲棲小鎮的發展, 就是無中生有、從小到大的創新實踐。

百度搜索“雲棲小鎮”詞條, 可以檢索到相關資料1400000條次。 五年前, 這個資料是零。

雲棲小鎮範圍內的轉塘科技經濟園區, 2017年1~8月財政總收入49283.11萬元, 同比增長達104.71%。 2012年全年, 園區財政總收入只有11532.83萬元。

鮮明的對比背後, 是一條前無來者的雲棲之路, 是一場與時俱進的產業變革。 洞悉秋毫, 發展才能不偏移分毫。

“我給你成千上萬形狀不一的小石塊, 讓你填滿身上的背包。 請你告訴我, 你如何才能知道哪些石塊的組合才能讓背包裝得最滿?”

雲棲小鎮的雲計算和大資料產業, 崛起于阿裡雲的崛起。 阿裡雲飛天系統首席架構師唐洪曾用上面這個看似輕描淡寫的問題,

描述了雲計算的終極意義——

理論上來說, 窮舉所有石塊的組合, 就可以得到答案。 但是, 按照圖靈機的計算模型, 計算的複雜度和可供選擇的石頭數目成指數關係。 每增加一個石塊, 計算量就翻一倍。 僅僅為了這一個答案, 所需的計算能力就超出了人類所有電腦的總和。 雲計算, 就是為了那個“終極答案”而來。

馬雲曾斷言, 人類正在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 雲計算將成為傳統互聯網企業增長的新引擎。 事實就是, 阿裡、亞馬遜、穀歌等企業的財報都顯示, 雲計算增長速度驚人。 在這場巨變中, 雲棲小鎮率先搶跑。

五年來, 雲棲小鎮以雲計算大資料產業為重點發展方向, 做強通用雲計算平臺, 做精大資料的應用生態,

做優基於雲OS作業系統和晶片研發的雲端生態, 搶跑雲計算大資料、智慧硬體、移動互聯網等領域,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可追溯至2009年的雲棲大會, 是雲棲小鎮雲計算發展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先發優勢的最好例證。 當去年的雲棲大會線上觀看達到史無前例的736萬人次, 業內評價, 這已經不是一個會, 而是一個大平臺、大載體、大生態, 是世界規模最大的行業盛事之一。

創新固然重要, 絕非脫韁野馬。 在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的同時, 還須緊密結合經濟發展的特點, 以市場和需求為導向, 強化產品創新和推廣應用, 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雲棲小鎮走在前列, 一系列產業內首創成果, 既增強產業的承載能力, 也激發產業的聯動活力。

以在蕭山區部分路段初步試驗的杭州城市資料大腦為例, 通過智慧調節紅綠燈, 車輛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 城市資料大腦的目標, 是讓資料説明城市來做思考和決策, 將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夠自我調節、與人類良性互動的城市, 最終將進化成為能夠高效參與治理城市的超級人工智慧。

類似發源於雲棲小鎮的諸多科技創新, 將帶動浙江省5G通訊產業、汽車產業、北斗產業、資料產業率先突破, 杭州正形成一個以雲棲小鎮為代表的世界領先技術示範區。

特色小鎮, 著眼於特。 這是浙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中的重要一招, 只有定位符合浙江或杭州發展方向, 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因而, 要把特色小鎮做強做精做出彩, 必須聚焦一個特色產業,發力供給側改革。

2013年10月,西湖區與阿裡雲達成合作,在政府推出專項政策扶持雲產業發展的同時,阿裡雲同步推出了支援企業雲上創新創業的補貼政策,對在小鎮入駐的涉雲企業給予額外扶持。這種政府與企業“1+1”政策扶持機制是全國領先的合作開發模式。到2016年,雲棲小鎮實現涉雲相關產值超過8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1.1億元,財政總收入近4億元,同比增長80%。

當下,推動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改善供給結構成為主攻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雲棲小鎮以“政府主導、名企引領、創業者為主體”的發展模式,為產業注入了活力。

10月5日,醞釀已久的雲棲“科技博悟館”揭開了神秘面紗。

重塑形態

探索雲棲城鎮化新道路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簡單八字,內涵十足,這是發展議題框架下的熱詞,也是對改革本義的間接闡釋。

產業園區曾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近年來,隨著發展環境、發展要素、發展要求的變化,傳統產業園區和傳統產業一樣都存在發展空間制約、競爭能力減弱、發展潛力不足等問題,雲棲小鎮範圍內的轉塘科技經濟園區也不例外。

“騰籠換鳥”,意指要培育和引進新興產業,在騰挪空間中轉型升級。

雲棲小鎮集約化利用土地資源,通過制定總體空間利用規劃,確定哪些用地需要置換、哪些用地優化改造,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型,整合現狀較為零散的工業用地,緊湊化佈局。同時針對置換出來的用地,根據規劃發展需要,重新確定用途。傳統工業廠房“騰籠換鳥”計畫排定後,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業被淘汰。5年內,雲棲小鎮將騰空100萬平方米樓宇,用來滿足新一代資訊經濟發展的需求。

“騰籠換鳥”之後還要“鳳凰涅槃”,只有拿出浴火重生的勇氣,才能讓傳統產業順利實現轉型升級,搶佔新產業、新技術的制高點。

雲棲小鎮中可供發展的樓宇絕大部分歸屬製造業企業所有。如何實現低端產業空間的騰挪,實現高端產業的進駐,是園區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實踐。

企業主體作用在此時顯現:一些資金短缺的企業主動聯繫政府申請出售房產;經營能力較強的企業主,則自發將建築按照小鎮風格改造裝修,通過讓政府回租或讓政府推薦涉雲企業租用的形式,發展樓宇經濟;還有的企業主看到小鎮雲產業集聚的趨勢,主動清退建築內原有低端產業,將原有樓宇改造成辦公空間和生活配套功能,完成自主轉型。目前,採用政府統一返租的“輕資產”運作方式,雲棲小鎮首期整合20萬平方米的物業資源,實現優質企業拎包入駐。

促轉型、謀創新,“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雙翼齊飛,小鎮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獲得新生。

重生的不止產業,還有城區功能、城市形態,都得以重塑,雲棲小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腳步加快。

10月5日,雲棲小鎮揭幕三大“新地標”,包括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雲棲“科技博悟館”和雲棲客棧。

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二期,緊鄰兩年前建成的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一期。每年10月的雲棲大會,這裡都會上演一場“雲端技術狂歡”;與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隔路相望,有一座玻璃外牆的灰色建築,雲棲“科技博悟館”就位於這幢建築的一二兩層;雲棲客棧位於雲棲雲資料-六和雲園區內,樓下是雲棲小鎮的第一條商業街。它的建築原本是一幢寫字樓,經過改造後現有119個房間。

三大“新地標”只是縮影,是雲棲小鎮借由轉型升級促使城區形態轉變的最新成果。過去五年,雲棲小鎮注重優化規劃,實施小鎮概念方案設計控規編制,推進產業核心區的城市設計、街巷整治、現有樓宇立面改造等內容的方案設計。小鎮區域範圍內的山體、水系、對外道路等空間關係得到整體梳理,使形態上向旅遊小鎮的功能靠近。另一方面,小鎮配套設施加快落地,社區、水果店、健身房、洗衣房、班車等商業配套和交通配套均已到位。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對於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都有重大意義。而注重雲計算和大資料的雲棲小鎮,則以產業集聚為導向,探索出一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發展之路,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有益經驗。

2016杭州·雲棲大會現場,一對雙胞胎女孩在螞蟻金服展臺內試體驗“掃臉付”生物識別支付等技術。

 人才至上

雲棲創新生態圈加速跑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正成為更加深刻和廣泛的社會共識。雲棲小鎮崛起於雲棲大會,因人而興、因人而旺。

有資料和事實為證:

——2009年,是阿裡雲成立之年,雲棲大會前身“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200家地方網站的人才共聚一堂,推動共贏。

——2011年,作為雲棲小鎮的設計者,王堅博士在阿裡雲開發者大會上第一次被大家所熟知,博士擲地有聲的“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的預見,如今看來還很有意思。

——2015年,大會正式更名為“雲棲大會”,從最初的400人參加到吸引2.2萬參會用戶,雲計算助力下的創業激情和機遇噴發。

——2016年,雲棲大會線上觀看達到736萬人次,擁有了影響世界的能力,不論是傳統企業互聯網架構改革,還是前沿領域耕耘探索,雲棲大會都是展示夢想與成果的舞臺。

人才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人才環境的競爭。抓住了人才環境建設,就抓住了人才開發的關鍵點和制高點。

雲棲小鎮的規劃者更加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又一次創業潮,雲棲小鎮為各個領域的傳統產業、草根創業者和來自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構建了“創新牧場-產業黑土-科技藍天”的創新生態圈。在這裡,創業變得更加便利。

“創新牧場”致力於服務和説明互聯網創業創新的中小微企業和草根的創業者,整合的是全鏈條資源與服務。阿裡巴巴的雲服務能力以及淘寶、天貓互聯網行銷資源,向創業者開放。平臺上的“淘富成真”項目極具代表性,半年多時間已路演41場,幫助和支持了308個創業專案,其中,由6個人組成的創業團隊“美若”科技,研發的紅外美膚儀不僅得到產品技術上的改良,在2天內更獲得超過100萬的銷量。

“產業黑土”就是依託阿裡雲、數夢工廠等有雲計算大資料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實現傳統產業和互聯網創業力量的有機結合,讓互聯網成為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幫助傳統企業將商品、人和交易行為等遷移到互聯網上,形成隨時可挖掘分析的資料,助推傳統企業加快實現“互聯網+”的夢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科技藍天”就是借鑒矽谷加州理工大學模式,在雲棲小鎮建成一所國際一流的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儲備頂尖人才。目前,西湖大學前身浙江省西湖高等研究院已在加快改造,將下設施一公、饒毅、潘建偉、陳十一等4個科學家研究所。

創新生態圈的意義,在於雲棲小鎮彙聚的產業源動力,不再局限於企業,更重要的是彙集了大量創客群體,並為其提供孵化、競爭、成長的市場環境。人才在雲棲小鎮視野更加開闊,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捕捉到新的創意和商機。

不過,打造創新生態圈引進人才,“引進”不是目的,“使用”才是關鍵。人才培養“以用為本”,就是要立足實際,堅持才用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能力,為發展增加前進動力。

雲棲小鎮以用才為導向,制定了扶持政策。大至場地,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涉雲創業創新專案,按實際辦公人數可申請入駐雲棲小鎮孵化器或創新引導區;小到補貼,入駐企業基於阿裡雲平臺進行有助於雲計算生態圈的開發工作所產生的相關費用,都可以向阿裡雲申請。所有努力,只為讓人才獲得更廣闊的天地。

2016杭州·雲棲大會在雲棲小鎮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在數萬平方米創新展覽體驗區,國內外頂尖科技紛紛亮

集聚要素

鍛造雲棲國際化競爭力

2011年,那是一個金秋,阿裡巴巴雲計算業務發佈,阿裡雲產品首次集體亮相。

2017年,又是一個金秋,雲計算大資料產業在雲棲小鎮已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之勢。

這是一個可喜的信號。

經濟學上有集聚效應,生產要素的集中,會產生向心力,帶來更多資源、產生更高效益。這種集聚效應在現實中有生動演繹——

改革開放之初,一批電子企業紛紛向廣東深圳、東莞等地集聚,形成了世界性的電腦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互聯網時代,杭州成為實實在在的電商之都,聚集了全國1/3的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和專業網站。

顯然,經濟領域的競爭,已由單個技術產品的競爭轉化為配套能力的競爭。形不成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難以有競爭力。

雲棲小鎮的“聚”變,從產業拉開大幕。

圍繞新興產業佈局,雲棲小鎮在堅持新一代資訊經濟產業定位的基礎上,遵循主導產業的生產及發展規律,以雲計算為核心產業,打造雲生態,大力發展智慧硬體產業。如今已聚集了600多家高科技企業,其中涉雲企業近400家,而且多數要麼是名企,要麼是大企,要麼就是手握獨特高科技利器的特企。

產業主導的集聚,勢必聯動其他高端要素。回望來路,一句句真切寄語,昭示著雲棲小鎮的征程。

“大資料時代,城市與區域的勢能在轉換。全球步入‘連接大於擁有’時代,哪個城市與區域的連接能力強、獲得的資源多,發展機會就越大。”

“要緊緊圍繞‘大資料+雲計算’這一主導產業,明確目標、搶抓機遇,著力構建雲棲小鎮產業生態圈,進一步集聚項目、資本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不斷提升小鎮建設層次和管理水準。”

杭州雲棲小鎮數夢工廠員工工作現場。

事實最有說服力。

項目在向雲棲小鎮集聚。阿裡巴巴和上汽聯合發佈其首款互聯網汽車,拉開了汽車產業新變革的序幕;富士康參與建設的高性能晶片聯合實驗室落地運行,小鎮將成為高性能計算和晶片領域一流的研發設計高地。此外,斑馬互聯網汽車專案、北大數位視訊編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雲棲中心、藍鋒集團專案、西湖電子集團雲棲大資料產業園專案……每一個都是業界前沿。

資本在向雲棲小鎮集聚。目前,雲棲小鎮管理資本規模超過500億元,五年內,雲棲小鎮將集聚雲計算平臺上的大資料、遊戲、金融、APP開發和智慧硬體等各個領域的數千家企業,實現雲計算相關產值超過200億元,稅收10億元。

……

曾經,在向全國介紹雲棲小鎮時,雲棲小鎮的規劃者說,小鎮有“五個一”經驗,即一批創新創業代表人物、一個創新運作模式、一個高端新興產業、一個全新產業生態、一個世界級的雲棲大會,通過互聯網,傳遍全世界。

這是雲棲小鎮的“飛天之夢”。

雲棲小鎮有一座飛天雕塑。這尊雕塑比想像中要小,卻絲毫不能阻擋它向周圍散發著理想的質感。幾年前,王堅博士用大喇叭在雕塑旁說:“2008年10月24日,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在一間簡陋的辦公室,為一個共同的夢想寫下了‘飛天’第一行代碼,歷經1757個日夜的不懈努力,全球首個單集群規模達到5000台伺服器的通用計算平臺落地,成為中國雲計算產業的一塊基石。”

這尊雕塑的最後,還寫著一行大字:堅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堅持的。

如今,當初的夢想集聚,變成產業集聚、資本集聚、人才集聚,雲棲小鎮擁有了向世界呼喊的能力。

——翱翔吧,雲時代!

必須聚焦一個特色產業,發力供給側改革。

2013年10月,西湖區與阿裡雲達成合作,在政府推出專項政策扶持雲產業發展的同時,阿裡雲同步推出了支援企業雲上創新創業的補貼政策,對在小鎮入駐的涉雲企業給予額外扶持。這種政府與企業“1+1”政策扶持機制是全國領先的合作開發模式。到2016年,雲棲小鎮實現涉雲相關產值超過8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1.1億元,財政總收入近4億元,同比增長80%。

當下,推動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改善供給結構成為主攻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雲棲小鎮以“政府主導、名企引領、創業者為主體”的發展模式,為產業注入了活力。

10月5日,醞釀已久的雲棲“科技博悟館”揭開了神秘面紗。

重塑形態

探索雲棲城鎮化新道路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簡單八字,內涵十足,這是發展議題框架下的熱詞,也是對改革本義的間接闡釋。

產業園區曾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近年來,隨著發展環境、發展要素、發展要求的變化,傳統產業園區和傳統產業一樣都存在發展空間制約、競爭能力減弱、發展潛力不足等問題,雲棲小鎮範圍內的轉塘科技經濟園區也不例外。

“騰籠換鳥”,意指要培育和引進新興產業,在騰挪空間中轉型升級。

雲棲小鎮集約化利用土地資源,通過制定總體空間利用規劃,確定哪些用地需要置換、哪些用地優化改造,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型,整合現狀較為零散的工業用地,緊湊化佈局。同時針對置換出來的用地,根據規劃發展需要,重新確定用途。傳統工業廠房“騰籠換鳥”計畫排定後,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業被淘汰。5年內,雲棲小鎮將騰空100萬平方米樓宇,用來滿足新一代資訊經濟發展的需求。

“騰籠換鳥”之後還要“鳳凰涅槃”,只有拿出浴火重生的勇氣,才能讓傳統產業順利實現轉型升級,搶佔新產業、新技術的制高點。

雲棲小鎮中可供發展的樓宇絕大部分歸屬製造業企業所有。如何實現低端產業空間的騰挪,實現高端產業的進駐,是園區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實踐。

企業主體作用在此時顯現:一些資金短缺的企業主動聯繫政府申請出售房產;經營能力較強的企業主,則自發將建築按照小鎮風格改造裝修,通過讓政府回租或讓政府推薦涉雲企業租用的形式,發展樓宇經濟;還有的企業主看到小鎮雲產業集聚的趨勢,主動清退建築內原有低端產業,將原有樓宇改造成辦公空間和生活配套功能,完成自主轉型。目前,採用政府統一返租的“輕資產”運作方式,雲棲小鎮首期整合20萬平方米的物業資源,實現優質企業拎包入駐。

促轉型、謀創新,“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雙翼齊飛,小鎮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獲得新生。

重生的不止產業,還有城區功能、城市形態,都得以重塑,雲棲小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腳步加快。

10月5日,雲棲小鎮揭幕三大“新地標”,包括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雲棲“科技博悟館”和雲棲客棧。

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二期,緊鄰兩年前建成的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一期。每年10月的雲棲大會,這裡都會上演一場“雲端技術狂歡”;與雲棲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隔路相望,有一座玻璃外牆的灰色建築,雲棲“科技博悟館”就位於這幢建築的一二兩層;雲棲客棧位於雲棲雲資料-六和雲園區內,樓下是雲棲小鎮的第一條商業街。它的建築原本是一幢寫字樓,經過改造後現有119個房間。

三大“新地標”只是縮影,是雲棲小鎮借由轉型升級促使城區形態轉變的最新成果。過去五年,雲棲小鎮注重優化規劃,實施小鎮概念方案設計控規編制,推進產業核心區的城市設計、街巷整治、現有樓宇立面改造等內容的方案設計。小鎮區域範圍內的山體、水系、對外道路等空間關係得到整體梳理,使形態上向旅遊小鎮的功能靠近。另一方面,小鎮配套設施加快落地,社區、水果店、健身房、洗衣房、班車等商業配套和交通配套均已到位。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對於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都有重大意義。而注重雲計算和大資料的雲棲小鎮,則以產業集聚為導向,探索出一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發展之路,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有益經驗。

2016杭州·雲棲大會現場,一對雙胞胎女孩在螞蟻金服展臺內試體驗“掃臉付”生物識別支付等技術。

 人才至上

雲棲創新生態圈加速跑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正成為更加深刻和廣泛的社會共識。雲棲小鎮崛起於雲棲大會,因人而興、因人而旺。

有資料和事實為證:

——2009年,是阿裡雲成立之年,雲棲大會前身“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200家地方網站的人才共聚一堂,推動共贏。

——2011年,作為雲棲小鎮的設計者,王堅博士在阿裡雲開發者大會上第一次被大家所熟知,博士擲地有聲的“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的預見,如今看來還很有意思。

——2015年,大會正式更名為“雲棲大會”,從最初的400人參加到吸引2.2萬參會用戶,雲計算助力下的創業激情和機遇噴發。

——2016年,雲棲大會線上觀看達到736萬人次,擁有了影響世界的能力,不論是傳統企業互聯網架構改革,還是前沿領域耕耘探索,雲棲大會都是展示夢想與成果的舞臺。

人才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人才環境的競爭。抓住了人才環境建設,就抓住了人才開發的關鍵點和制高點。

雲棲小鎮的規劃者更加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又一次創業潮,雲棲小鎮為各個領域的傳統產業、草根創業者和來自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構建了“創新牧場-產業黑土-科技藍天”的創新生態圈。在這裡,創業變得更加便利。

“創新牧場”致力於服務和説明互聯網創業創新的中小微企業和草根的創業者,整合的是全鏈條資源與服務。阿裡巴巴的雲服務能力以及淘寶、天貓互聯網行銷資源,向創業者開放。平臺上的“淘富成真”項目極具代表性,半年多時間已路演41場,幫助和支持了308個創業專案,其中,由6個人組成的創業團隊“美若”科技,研發的紅外美膚儀不僅得到產品技術上的改良,在2天內更獲得超過100萬的銷量。

“產業黑土”就是依託阿裡雲、數夢工廠等有雲計算大資料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實現傳統產業和互聯網創業力量的有機結合,讓互聯網成為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幫助傳統企業將商品、人和交易行為等遷移到互聯網上,形成隨時可挖掘分析的資料,助推傳統企業加快實現“互聯網+”的夢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科技藍天”就是借鑒矽谷加州理工大學模式,在雲棲小鎮建成一所國際一流的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儲備頂尖人才。目前,西湖大學前身浙江省西湖高等研究院已在加快改造,將下設施一公、饒毅、潘建偉、陳十一等4個科學家研究所。

創新生態圈的意義,在於雲棲小鎮彙聚的產業源動力,不再局限於企業,更重要的是彙集了大量創客群體,並為其提供孵化、競爭、成長的市場環境。人才在雲棲小鎮視野更加開闊,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捕捉到新的創意和商機。

不過,打造創新生態圈引進人才,“引進”不是目的,“使用”才是關鍵。人才培養“以用為本”,就是要立足實際,堅持才用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能力,為發展增加前進動力。

雲棲小鎮以用才為導向,制定了扶持政策。大至場地,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涉雲創業創新專案,按實際辦公人數可申請入駐雲棲小鎮孵化器或創新引導區;小到補貼,入駐企業基於阿裡雲平臺進行有助於雲計算生態圈的開發工作所產生的相關費用,都可以向阿裡雲申請。所有努力,只為讓人才獲得更廣闊的天地。

2016杭州·雲棲大會在雲棲小鎮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在數萬平方米創新展覽體驗區,國內外頂尖科技紛紛亮

集聚要素

鍛造雲棲國際化競爭力

2011年,那是一個金秋,阿裡巴巴雲計算業務發佈,阿裡雲產品首次集體亮相。

2017年,又是一個金秋,雲計算大資料產業在雲棲小鎮已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之勢。

這是一個可喜的信號。

經濟學上有集聚效應,生產要素的集中,會產生向心力,帶來更多資源、產生更高效益。這種集聚效應在現實中有生動演繹——

改革開放之初,一批電子企業紛紛向廣東深圳、東莞等地集聚,形成了世界性的電腦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互聯網時代,杭州成為實實在在的電商之都,聚集了全國1/3的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和專業網站。

顯然,經濟領域的競爭,已由單個技術產品的競爭轉化為配套能力的競爭。形不成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難以有競爭力。

雲棲小鎮的“聚”變,從產業拉開大幕。

圍繞新興產業佈局,雲棲小鎮在堅持新一代資訊經濟產業定位的基礎上,遵循主導產業的生產及發展規律,以雲計算為核心產業,打造雲生態,大力發展智慧硬體產業。如今已聚集了600多家高科技企業,其中涉雲企業近400家,而且多數要麼是名企,要麼是大企,要麼就是手握獨特高科技利器的特企。

產業主導的集聚,勢必聯動其他高端要素。回望來路,一句句真切寄語,昭示著雲棲小鎮的征程。

“大資料時代,城市與區域的勢能在轉換。全球步入‘連接大於擁有’時代,哪個城市與區域的連接能力強、獲得的資源多,發展機會就越大。”

“要緊緊圍繞‘大資料+雲計算’這一主導產業,明確目標、搶抓機遇,著力構建雲棲小鎮產業生態圈,進一步集聚項目、資本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不斷提升小鎮建設層次和管理水準。”

杭州雲棲小鎮數夢工廠員工工作現場。

事實最有說服力。

項目在向雲棲小鎮集聚。阿裡巴巴和上汽聯合發佈其首款互聯網汽車,拉開了汽車產業新變革的序幕;富士康參與建設的高性能晶片聯合實驗室落地運行,小鎮將成為高性能計算和晶片領域一流的研發設計高地。此外,斑馬互聯網汽車專案、北大數位視訊編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雲棲中心、藍鋒集團專案、西湖電子集團雲棲大資料產業園專案……每一個都是業界前沿。

資本在向雲棲小鎮集聚。目前,雲棲小鎮管理資本規模超過500億元,五年內,雲棲小鎮將集聚雲計算平臺上的大資料、遊戲、金融、APP開發和智慧硬體等各個領域的數千家企業,實現雲計算相關產值超過200億元,稅收10億元。

……

曾經,在向全國介紹雲棲小鎮時,雲棲小鎮的規劃者說,小鎮有“五個一”經驗,即一批創新創業代表人物、一個創新運作模式、一個高端新興產業、一個全新產業生態、一個世界級的雲棲大會,通過互聯網,傳遍全世界。

這是雲棲小鎮的“飛天之夢”。

雲棲小鎮有一座飛天雕塑。這尊雕塑比想像中要小,卻絲毫不能阻擋它向周圍散發著理想的質感。幾年前,王堅博士用大喇叭在雕塑旁說:“2008年10月24日,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在一間簡陋的辦公室,為一個共同的夢想寫下了‘飛天’第一行代碼,歷經1757個日夜的不懈努力,全球首個單集群規模達到5000台伺服器的通用計算平臺落地,成為中國雲計算產業的一塊基石。”

這尊雕塑的最後,還寫著一行大字:堅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堅持的。

如今,當初的夢想集聚,變成產業集聚、資本集聚、人才集聚,雲棲小鎮擁有了向世界呼喊的能力。

——翱翔吧,雲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