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次民心向背的大檢驗!揭秘70年前重慶談判細節

一次民心向背的大檢驗

——70年前抗戰勝利後重慶談判的歷史細節

1945年8月28日, 毛澤東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從延安飛抵重慶。 圖為民主人士張瀾等與毛澤東在機場合影

西安《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社評:“好像在陰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來一道光明, 不禁使人手舞足蹈, 為國家的前途祝福!自日本投降後, 這真是最令世人興奮的消息!

《大公報》:“誰也能說出昨天九龍坡飛機場迎接毛澤東是一種新的體驗, 沒有口號, 沒有鮮花, 沒有儀仗隊, 幾百個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卻都知道這是維繫中國目前及未來歷史和人民幸福的一個喜訊。 ”

成都《華西晚報》:“毛澤東到了重慶, 並且開始了國共兩黨領袖的直接談判。 對於中國人民, 這是一個比之日本突然宣佈無條件投降更使人欣喜的消息”。 “毛澤東重慶之行, 將可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

《大公報》:“蔣毛兩先生于昨晚重新握手,

他們兩位一定有無限的感慨。 他們兩位的會面, 關係目前與今後的國運極其遠大, 自今日起, 一定有一串的商談。 ”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佈投降, 抗戰終於結束, 這一時間點是中國歷史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當時中國人民在精神和心態上是非常複雜的。 抗戰勝利固然帶來喜悅, 重慶等地也都有盛大的慶祝活動。 但喜悅過後, 立即面臨國家重建的艱巨任務, 尤其是因聯合抗日而合作的國共兩黨和軍隊還能否繼續合作?在經歷八年艱苦戰亂後, 人民能否享有和平的社會生活?這些都與中國的不同政治勢力和每一個國民有切身利害關係。 這就使公眾對國共談判具有強烈的期待, 也具有廣泛的關注和參與的熱情。

從心理角度考量, 抗戰時期支持國家和國民精神的支柱和目標——“抗日救亡”大業, 在帶有一定突然性的勝利到來之後, 如釋重負的同時, 顯然會有一種失重的瞬間和一個調整過渡期。 也就是說要找到一個支持國家和凝聚大眾的新的目標來替代抗戰勝利留下的目標真空和心理失重。 在當時, 國共談判與和平建國, 就是這一新的目標和希望所在。

毛澤東對蔣介石第三次邀請赴重慶談判的複電原稿

毛澤東是否赴重慶, 和談能否進行, 成為國家之重大懸念

1945年8月14日, 蔣介石就給毛澤東發了一份邀請電函, 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電文略顯誇張地使用了“萬急”字樣, 並表示“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的急迫心情。 實際上, 蔣介石主要目的並非真心希望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而是擺出姿態, 掌握政治話語權。

重慶談判是由蔣介石首先發起的, 一開始主動權確實在國民黨政權一邊。 蔣介石給毛澤東的第一份電報“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 毛澤東回以“朱總司令本日午有一電給你,

陳述敝方意見, 待你表示意見後, 我將考慮和你會見的問題”。 朱總司令電文提出的是受降程式未明問題。 蔣介石立即抓住機會, 對中共實施攻擊, 以受降辦法系盟軍總部規定, “自未便以朱總司令之一電破壞我對盟軍共同之信守”, 進而指責“朱總司令對於執行命令, 往往未能貫徹, 然事關對內妨礙尤小, 今於盟軍所已規定者亦倡異議, 則對我國家與軍人之人格將置於何地”。 並再次要求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 中共回以“先派周恩來同志前來進謁”, 但蔣介石仍堅持“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 均待與先生面商, 時機迫切, 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 則重要問題, 方得迅速解決, 國家前途實利賴之”。

在中共還未作出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決定之前,確實處被動地位,只能在國共雙方層面交涉,而蔣介石是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立意,聲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並慷慨陳詞,稱“抗戰八年,全國同胞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旦解放,必須有以安輯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誤。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於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惠,豈僅個人而已哉!”

面對蔣介石咄咄逼人的攻勢,中共複蔣介石第二電也只是“茲為團結大計,特先派周恩來同志前來進謁,希予接洽,為懇”。當時國際國內輿論對中共也不利。對蔣介石的第二封電報,《大公報》社論的評價是“藹然誠坦,溢於言表。蔣主席這幾句話,言簡意誠,不須我們多作解釋。我們相信全國同胞的心情,都與蔣主席相同,殷切盼望毛先生不吝此一行,以定國家之大計。”《紐約時報》社論《中國共產黨》一文,也稱中國共產黨不願參加合作。國民政府發言人張群甚至直指中國共產黨為“國民之公敵”。

面對國民黨的輿論壓力,《新華日報》8月24日發表署名“莫一塵”的文章《解決問題的關鍵》,文中說民主改革等問題不解決,“一切談判都將是空的,毛先生出來也沒有用。因為政府當局是否肯實行民主,不決定于毛先生,如果政府當局肯真正實行民主,上午,美大使赫爾利造訪毛澤東未遇;中午民盟中央常委歡宴毛澤東等;下午會見鄒海濱等各方來訪友好。晚蔣介石宴請毛澤東等,介紹與國民黨黨政人士及參政員會面;當夜兩人單獨會談。

9月3日,外交部長王世傑往訪毛澤東;毛澤東往訪于右任等國民黨要員;下午會晤韓國臨時政府官員;下午六時接見郭沫若;晚赴蘇聯大使宴會。

9月4日,白崇禧往訪毛澤東;赫爾利與毛澤東等共進午餐;下午出席蔣介石邀請的軍委會勝利茶會,蔣介石與毛澤東再度單獨會談;晚赴英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魏亞特招待會。

9月5日,午時赴鄒海濱宴會;下午接見中國婦女聯誼會成員和各方友好;午後對重慶《大公報》記者發表談話;晚應前次赴延安六位參政員的宴會,隨後參加蔣介石夫婦招待蘇聯大使茶會,並應蔣介石邀請看戲。

9月6日,赴于右任午宴;隨後訪柳亞子等;晚應宋慶齡宴會;宴畢訪問蘇聯大使。9月7日,訪問陳立夫未遇;訪問英法大使;赴加拿大大使茶會。晚赴馮玉祥約宴。9月8日與周恩來招待各國援華團體;晚赴孫科宴會。

9月12日,蔣介石在官邸約毛澤東、周恩來午餐,餐後會談。9月13日赫爾利歡宴毛澤東等;毛澤東等招待在渝外國記者,對合眾社記者談話;赴戴季陶晚宴。9月14日接見日本反戰作家及各方友好;晚赴白崇禧邀宴。9月15日宴請中國青年黨在渝中央委員。9月17日蔣介石邀宴毛澤東和赫爾利午餐,三人合影;毛澤東招待產業界人士劉鴻生等茶會。9月18日在國民參政會茶會上發表演說。9月20日赴大公報社負責人宴請。

10月8日,國民黨中央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在軍委大禮堂為毛澤東舉行了盛大的餞行宴會。受邀的國民黨黨政軍和重慶文化界人士有五六百人。張治中和毛澤東都做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張治中甚至還樂觀地對大家說:“談判的成功已經有了百分之七十的希望,而且這剩餘的百分之三十的距離,我們相信也會有方法使它逐漸接近,終於得到圓滿的解決。”全場來賓報以熱烈鼓掌。酒會一直洋溢著喜慶的氣氛。會後張治中還專門找來重慶有名的厲家班演了一出京劇《群英會》。

10月9日,蔣介石夫婦邀毛澤東午餐。10月10日,蔣介石赴毛澤東下榻處造訪;同赴慶祝招待外賓之雞尾酒會;當晚雙方長談。10月11日,毛澤東乘車來到重慶九龍坡機場,在張治中的陪同下啟程返回延安。邵力子、陳誠、張瀾等重慶各界人士和十八集團軍駐渝辦事處的同志紛紛來到機場送行。

從上述不完全統計看,毛澤東和中共代表團抵達重慶後,受到各方熱情接待,與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這些活動大多是公開的。包括宴會、慶典儀式、毛蔣會晤、友好故舊互訪、與媒體的見面和接受訪談、接見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會見國民政府官員以及參加外事活動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一大熱點就是國共兩黨領袖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歷史性握手,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會面,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1945年8月24日《大公報》的報導這樣寫道:蔣毛兩先生于昨晚重新握手,他們兩位一定有無限的感慨。他們兩位的會面,關係目前與今後的國運極其遠大,自今日起,一定有一串的商談,我們可先不作內容的推測。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

而媒體對毛蔣會面寄予厚望:“現在毛澤東先生來到重慶,他與蔣主席有十九年的闊別,經長期內戰,八年抗戰,多少離合悲歡,今于國家大勝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團圓!認真地演這幕大團圓的喜劇吧,要知道這是中國人民所最嗜好的!”

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與蔣介石見面,在政治意義上是國共1927年分手後的再度握手。所以媒體用了“對立達二十年之久的國共兩黨,今已因其領袖之公忠體國而共聚一堂”這一說法。毛蔣在重慶共有9次會面和會談。兩人的會面大多是禮節性的,而會談則是最高層級的,既有象徵意義,又有實質意義。不管蔣介石是否真心歡迎毛澤東親臨重慶談判,雙方頻繁宴請會談的舉動還是營造了國共談判的氣氛,也帶動國民黨軍政高層對毛澤東和中共代表團表現出歡迎的姿態。

據王炳南回憶,在與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見面時,毛澤東坦言當年國民黨背信棄義,殘酷屠殺共產黨人的往事。毛澤東說:“我們上山打遊擊,是國民黨‘剿共’逼出來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封他為弼馬溫,孫悟空不服氣,自己鑒定是齊天大聖。可是,你們卻連弼馬溫也不給我們做,我們只好扛槍上山了。”毛澤東談笑間蘊藏機鋒,讓陳立夫異常尷尬,連聲表示要對這次國共和談“盡心效力”。

毛澤東在重慶與各界人士的交往,留下了很多佳話,其中影響最大的還要數《沁園春·雪》的發表。到達重慶的第四天,毛澤東就會見了老朋友柳亞子。詩人相會不免要相互唱和。毛澤東將自己的一首舊作《沁園春·雪》贈予柳亞子,柳亞子隨後發表《和毛潤之先生詠雪詞》,一時引發重慶文化界的廣泛關注,毛澤東的這首詞也不脛而走,廣為傳抄。柳亞子這樣的社會賢達不僅驚歎毛澤東的詩詞造詣之高,更對有魄力有擔當的中國共產黨人寄予希望。

毛澤東在回到延安後所作的《關於重慶談判》的報告中,談到在重慶與各方交流的感受:“我這次在重慶,就深深地感到廣大人民熱烈地支持我們。他們不滿意國民黨政府,把希望寄託在我們方面。我又看到許多外國人,其中也有美國人,對我們很熱情。”“我們在全國、全世界有很多朋友,我們不是孤立的。”

利用蔣介石提供的講壇,面對新聞傳媒和公眾,詳細闡述中共的政治主張

1945年,經過八年抗戰走上重慶談判桌的中國共產黨已經今非昔比,成為決定中國命運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據《新華日報》上刊登的毛澤東回答路透社記者提問的報導,“中共現有一百二十萬黨員,在它領導下獲得民主生活的人民現已遠超過一萬萬。這些人民,按照自願的原則,組織了現在人數達一百二十萬人以上的軍隊和二百二十萬人以上的民兵,他們除分佈于華北各省與西北的陝甘寧邊區外,還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各省。中共的黨員,則分佈於全國各省。”這一強大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在抗戰時期發展起來的,具有合法性。正是這一實力讓各方對中共高度重視,也擔心國共之間發生衝突。

當時在國共之間還有第三勢力即民主黨派為主的中間勢力,他們熱切盼望國共之間團結合作。早在1945年6月2日,以褚輔成為首的7名參政員就致電毛澤東、周恩來,希望國共繼續商談,從速完成團結。中共中央十分體諒褚輔成等的良苦用心,於16日復函,懇切表示出和平的意願,“倘因人民渴望團結,諸公熱心呼籲,促使當局醒悟,放棄一黨專政,召開黨派會議,並立即實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則敝黨無不樂於商談。”電報還邀請他們前往延安參訪。

抗戰勝利前夕,中共七大從4月23日至6月11日召開,毛澤東在七大上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提出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廢止國民黨一党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爭取人民的自由,實行農村改革,發展民族工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團結知識份子,爭取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解放和發展,建立和平、獨立、民主的外交等,提出“民主的聯合政府”這一政治主張。這與民主黨派的政治主張具有一致性。

應邀訪問延安的黃炎培回到重慶後,與胡厥文、章乃器、施複亮、李燭塵等共同籌備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宣稱:願“以純潔平民的協力,不右傾,不左袒,替中國建立起來一個政治上和平奮鬥的典型”。主張對美蘇採取平衡政策,對國共取調和態度,要求政治民主、經濟和思想自由。

第三党負責人章伯鈞向記者發表談話,要求國民黨“立即結束黨治,實行民主,給人民以民主權利,並承認現有一切抗日民主黨派合法地位”。

1945年8月5日,中國民主同盟發表《在抗戰勝利聲中的緊急呼籲》,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民盟政治報告認為,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建立民主國家千載一時的機會”,民盟的任務,“就是研討怎樣把握住這個千載一時的機會,實現中國的民主,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的民主國家”。

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這一行動本身給民主黨派和中間人士以巨大鼓舞。而毛澤東所到之處,除了禮節性和儀式性應酬,也必然將中共“和平、民主、團結”的主張廣為宣講。除此之外,毛澤東還利用蔣介石提供的講壇,面對新聞傳媒和公眾,詳細闡述中共的政治主張。毛澤東直接面對媒體和公眾的講話就有:8月28日到重慶在飛機場的談話;9月5日對《大公報》記者的談話;9月13日對合眾社記者的談話;9月18日在參政會茶會上的演說;9月27日答路透社記者問;10月8日在軍事委員會大禮堂晚會上的演說。

毛澤東手書贈柳亞子的《沁園春·雪》

中共與媒體、在野其他黨派和廣大民眾形成“統一戰線”,形成戰後政治勢力的權勢轉移和力量重組

在談判陷入僵局之後,周恩來頻頻活動,向文化、婦女、產業、新聞各界和各黨派、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介紹談判情況,“指出導致談判陷入僵局的責任在於國民黨”。

從重慶談判期間各方發表言論的內容看,包括社論、宣言和個人的建言獻策,都是對國共談判和時局政治直接發表看法,表明自己的主張。主要訴求就是防止內戰和實行民主。他們的主張和意見與中共基本一致,所以大多直接發表在《新華日報》或由《新華日報》報導。

公共輿論的“人民主權觀”與中共“聯合政府”的理念匯通,導致輿論轉變,中共與媒體、在野其他黨派和廣大民眾形成“統一戰線”,由此形成戰後政治勢力的權勢轉移和力量重組。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並公開發表。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雙方協議“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雙方還確定召開各黨派代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這是重慶談判最重要的兩項成果。此外,談判還達成迅速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現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合法、釋放政治犯等協議。這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奠定了基礎。(作者為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在中共還未作出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決定之前,確實處被動地位,只能在國共雙方層面交涉,而蔣介石是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立意,聲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並慷慨陳詞,稱“抗戰八年,全國同胞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旦解放,必須有以安輯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誤。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於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惠,豈僅個人而已哉!”

面對蔣介石咄咄逼人的攻勢,中共複蔣介石第二電也只是“茲為團結大計,特先派周恩來同志前來進謁,希予接洽,為懇”。當時國際國內輿論對中共也不利。對蔣介石的第二封電報,《大公報》社論的評價是“藹然誠坦,溢於言表。蔣主席這幾句話,言簡意誠,不須我們多作解釋。我們相信全國同胞的心情,都與蔣主席相同,殷切盼望毛先生不吝此一行,以定國家之大計。”《紐約時報》社論《中國共產黨》一文,也稱中國共產黨不願參加合作。國民政府發言人張群甚至直指中國共產黨為“國民之公敵”。

面對國民黨的輿論壓力,《新華日報》8月24日發表署名“莫一塵”的文章《解決問題的關鍵》,文中說民主改革等問題不解決,“一切談判都將是空的,毛先生出來也沒有用。因為政府當局是否肯實行民主,不決定于毛先生,如果政府當局肯真正實行民主,上午,美大使赫爾利造訪毛澤東未遇;中午民盟中央常委歡宴毛澤東等;下午會見鄒海濱等各方來訪友好。晚蔣介石宴請毛澤東等,介紹與國民黨黨政人士及參政員會面;當夜兩人單獨會談。

9月3日,外交部長王世傑往訪毛澤東;毛澤東往訪于右任等國民黨要員;下午會晤韓國臨時政府官員;下午六時接見郭沫若;晚赴蘇聯大使宴會。

9月4日,白崇禧往訪毛澤東;赫爾利與毛澤東等共進午餐;下午出席蔣介石邀請的軍委會勝利茶會,蔣介石與毛澤東再度單獨會談;晚赴英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魏亞特招待會。

9月5日,午時赴鄒海濱宴會;下午接見中國婦女聯誼會成員和各方友好;午後對重慶《大公報》記者發表談話;晚應前次赴延安六位參政員的宴會,隨後參加蔣介石夫婦招待蘇聯大使茶會,並應蔣介石邀請看戲。

9月6日,赴于右任午宴;隨後訪柳亞子等;晚應宋慶齡宴會;宴畢訪問蘇聯大使。9月7日,訪問陳立夫未遇;訪問英法大使;赴加拿大大使茶會。晚赴馮玉祥約宴。9月8日與周恩來招待各國援華團體;晚赴孫科宴會。

9月12日,蔣介石在官邸約毛澤東、周恩來午餐,餐後會談。9月13日赫爾利歡宴毛澤東等;毛澤東等招待在渝外國記者,對合眾社記者談話;赴戴季陶晚宴。9月14日接見日本反戰作家及各方友好;晚赴白崇禧邀宴。9月15日宴請中國青年黨在渝中央委員。9月17日蔣介石邀宴毛澤東和赫爾利午餐,三人合影;毛澤東招待產業界人士劉鴻生等茶會。9月18日在國民參政會茶會上發表演說。9月20日赴大公報社負責人宴請。

10月8日,國民黨中央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在軍委大禮堂為毛澤東舉行了盛大的餞行宴會。受邀的國民黨黨政軍和重慶文化界人士有五六百人。張治中和毛澤東都做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張治中甚至還樂觀地對大家說:“談判的成功已經有了百分之七十的希望,而且這剩餘的百分之三十的距離,我們相信也會有方法使它逐漸接近,終於得到圓滿的解決。”全場來賓報以熱烈鼓掌。酒會一直洋溢著喜慶的氣氛。會後張治中還專門找來重慶有名的厲家班演了一出京劇《群英會》。

10月9日,蔣介石夫婦邀毛澤東午餐。10月10日,蔣介石赴毛澤東下榻處造訪;同赴慶祝招待外賓之雞尾酒會;當晚雙方長談。10月11日,毛澤東乘車來到重慶九龍坡機場,在張治中的陪同下啟程返回延安。邵力子、陳誠、張瀾等重慶各界人士和十八集團軍駐渝辦事處的同志紛紛來到機場送行。

從上述不完全統計看,毛澤東和中共代表團抵達重慶後,受到各方熱情接待,與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這些活動大多是公開的。包括宴會、慶典儀式、毛蔣會晤、友好故舊互訪、與媒體的見面和接受訪談、接見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會見國民政府官員以及參加外事活動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一大熱點就是國共兩黨領袖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歷史性握手,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會面,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1945年8月24日《大公報》的報導這樣寫道:蔣毛兩先生于昨晚重新握手,他們兩位一定有無限的感慨。他們兩位的會面,關係目前與今後的國運極其遠大,自今日起,一定有一串的商談,我們可先不作內容的推測。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

而媒體對毛蔣會面寄予厚望:“現在毛澤東先生來到重慶,他與蔣主席有十九年的闊別,經長期內戰,八年抗戰,多少離合悲歡,今于國家大勝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團圓!認真地演這幕大團圓的喜劇吧,要知道這是中國人民所最嗜好的!”

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與蔣介石見面,在政治意義上是國共1927年分手後的再度握手。所以媒體用了“對立達二十年之久的國共兩黨,今已因其領袖之公忠體國而共聚一堂”這一說法。毛蔣在重慶共有9次會面和會談。兩人的會面大多是禮節性的,而會談則是最高層級的,既有象徵意義,又有實質意義。不管蔣介石是否真心歡迎毛澤東親臨重慶談判,雙方頻繁宴請會談的舉動還是營造了國共談判的氣氛,也帶動國民黨軍政高層對毛澤東和中共代表團表現出歡迎的姿態。

據王炳南回憶,在與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見面時,毛澤東坦言當年國民黨背信棄義,殘酷屠殺共產黨人的往事。毛澤東說:“我們上山打遊擊,是國民黨‘剿共’逼出來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封他為弼馬溫,孫悟空不服氣,自己鑒定是齊天大聖。可是,你們卻連弼馬溫也不給我們做,我們只好扛槍上山了。”毛澤東談笑間蘊藏機鋒,讓陳立夫異常尷尬,連聲表示要對這次國共和談“盡心效力”。

毛澤東在重慶與各界人士的交往,留下了很多佳話,其中影響最大的還要數《沁園春·雪》的發表。到達重慶的第四天,毛澤東就會見了老朋友柳亞子。詩人相會不免要相互唱和。毛澤東將自己的一首舊作《沁園春·雪》贈予柳亞子,柳亞子隨後發表《和毛潤之先生詠雪詞》,一時引發重慶文化界的廣泛關注,毛澤東的這首詞也不脛而走,廣為傳抄。柳亞子這樣的社會賢達不僅驚歎毛澤東的詩詞造詣之高,更對有魄力有擔當的中國共產黨人寄予希望。

毛澤東在回到延安後所作的《關於重慶談判》的報告中,談到在重慶與各方交流的感受:“我這次在重慶,就深深地感到廣大人民熱烈地支持我們。他們不滿意國民黨政府,把希望寄託在我們方面。我又看到許多外國人,其中也有美國人,對我們很熱情。”“我們在全國、全世界有很多朋友,我們不是孤立的。”

利用蔣介石提供的講壇,面對新聞傳媒和公眾,詳細闡述中共的政治主張

1945年,經過八年抗戰走上重慶談判桌的中國共產黨已經今非昔比,成為決定中國命運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據《新華日報》上刊登的毛澤東回答路透社記者提問的報導,“中共現有一百二十萬黨員,在它領導下獲得民主生活的人民現已遠超過一萬萬。這些人民,按照自願的原則,組織了現在人數達一百二十萬人以上的軍隊和二百二十萬人以上的民兵,他們除分佈于華北各省與西北的陝甘寧邊區外,還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各省。中共的黨員,則分佈於全國各省。”這一強大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在抗戰時期發展起來的,具有合法性。正是這一實力讓各方對中共高度重視,也擔心國共之間發生衝突。

當時在國共之間還有第三勢力即民主黨派為主的中間勢力,他們熱切盼望國共之間團結合作。早在1945年6月2日,以褚輔成為首的7名參政員就致電毛澤東、周恩來,希望國共繼續商談,從速完成團結。中共中央十分體諒褚輔成等的良苦用心,於16日復函,懇切表示出和平的意願,“倘因人民渴望團結,諸公熱心呼籲,促使當局醒悟,放棄一黨專政,召開黨派會議,並立即實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則敝黨無不樂於商談。”電報還邀請他們前往延安參訪。

抗戰勝利前夕,中共七大從4月23日至6月11日召開,毛澤東在七大上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提出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廢止國民黨一党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爭取人民的自由,實行農村改革,發展民族工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團結知識份子,爭取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解放和發展,建立和平、獨立、民主的外交等,提出“民主的聯合政府”這一政治主張。這與民主黨派的政治主張具有一致性。

應邀訪問延安的黃炎培回到重慶後,與胡厥文、章乃器、施複亮、李燭塵等共同籌備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宣稱:願“以純潔平民的協力,不右傾,不左袒,替中國建立起來一個政治上和平奮鬥的典型”。主張對美蘇採取平衡政策,對國共取調和態度,要求政治民主、經濟和思想自由。

第三党負責人章伯鈞向記者發表談話,要求國民黨“立即結束黨治,實行民主,給人民以民主權利,並承認現有一切抗日民主黨派合法地位”。

1945年8月5日,中國民主同盟發表《在抗戰勝利聲中的緊急呼籲》,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民盟政治報告認為,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建立民主國家千載一時的機會”,民盟的任務,“就是研討怎樣把握住這個千載一時的機會,實現中國的民主,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的民主國家”。

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這一行動本身給民主黨派和中間人士以巨大鼓舞。而毛澤東所到之處,除了禮節性和儀式性應酬,也必然將中共“和平、民主、團結”的主張廣為宣講。除此之外,毛澤東還利用蔣介石提供的講壇,面對新聞傳媒和公眾,詳細闡述中共的政治主張。毛澤東直接面對媒體和公眾的講話就有:8月28日到重慶在飛機場的談話;9月5日對《大公報》記者的談話;9月13日對合眾社記者的談話;9月18日在參政會茶會上的演說;9月27日答路透社記者問;10月8日在軍事委員會大禮堂晚會上的演說。

毛澤東手書贈柳亞子的《沁園春·雪》

中共與媒體、在野其他黨派和廣大民眾形成“統一戰線”,形成戰後政治勢力的權勢轉移和力量重組

在談判陷入僵局之後,周恩來頻頻活動,向文化、婦女、產業、新聞各界和各黨派、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介紹談判情況,“指出導致談判陷入僵局的責任在於國民黨”。

從重慶談判期間各方發表言論的內容看,包括社論、宣言和個人的建言獻策,都是對國共談判和時局政治直接發表看法,表明自己的主張。主要訴求就是防止內戰和實行民主。他們的主張和意見與中共基本一致,所以大多直接發表在《新華日報》或由《新華日報》報導。

公共輿論的“人民主權觀”與中共“聯合政府”的理念匯通,導致輿論轉變,中共與媒體、在野其他黨派和廣大民眾形成“統一戰線”,由此形成戰後政治勢力的權勢轉移和力量重組。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並公開發表。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雙方協議“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雙方還確定召開各黨派代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這是重慶談判最重要的兩項成果。此外,談判還達成迅速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現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合法、釋放政治犯等協議。這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奠定了基礎。(作者為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