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曾被古人認為抵萬金的家書如今卻銷聲匿跡,每封讀起來都催人淚下

(本文由物道原創, 點擊上方關注)

在以前, 離家在外的人習慣給家裡人寫信。 一封帶著平安與思念的書信, 會跨越千山萬水的距離,

送達親人的身旁。

即使是在戰亂的年代, 四散奔逃的人們依然渴望能夠收到家人寄來的書信, 以確定彼此是否安好, 杜甫還因此寫下了“家書抵萬金”。

➊ 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就算是不識字的鄉下莊稼人, 在送別子女遠行時也會千叮嚀萬囑咐──千萬記得給家裡寫信。

而當這封家書抵達時, 全家老小便激動地聚在一起, 懇請一位識字先生把家書念給他們聽。 聽的人得到了慰藉, 於是也托人寫了回信寄往遠方。 這裡面有問候與祝福, 也有一家人的叮嚀與殷切希望, 希望出門在外的人不忘家的根本,

早日團圓。

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書|連接家與遠方的臍帶|

冉雲飛說,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

我們懷揣理想出走半生, 遠離故土與家鄉親人, 對於他們的思念, 很多時候也只是一通電話、幾句微信聊天就消解殆盡, 事後心中卻依舊空空蕩蕩, 毫無寄託。

家書則不同,

它是摸得著看得見的真實存在, 白紙黑字, 字字鑽心。 梁啟超就曾一直堅持給自己的九個子女寫家書, 小到生活瑣事, 大到家國天下, 每一封家書都務必讓自己的每個孩子都看到。

▲ 梁啟超。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 對於你們的愛情,

十二分熱烈。 ”這些感情真摯的話語每每出現在家書當中, 梁家兒女便能深切感受到父親的疼愛與呵護, 無論他們身處何方, 心中都保留著家的方向。

▲ 梁啟超家書摘錄。

2003年, 莫言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的時候碰上了肆虐的非典疫情, 被封閉了三個月之久的他十分想念家人, 卻又沒辦法回家探望,於是寫了家書給遠在山東的父親:

“我知道麥子已經收割完畢,家中已經吃上了用新麥子麵粉蒸出的饅頭了吧。我們在這裡吃的饅頭,都是陳年麥子磨的,其中還添加增白劑什麼的,白得發青,不好吃,沒有饅頭味。北京的大蔥也不好吃,北京什麼都不好吃,北京的蒜也不夠辣。”

家鄉的味道吃不著,親人也一時半會兒見不到,莫言只好在家書裡央求父親給他做一把小錘寄到北京來,“這裡有核桃,我要用小錘砸核桃吃”。

▲ 莫言。

當時已經48歲的莫言,像還沒有離家的孩童一樣對父親說著撒嬌的話語,卻一點也不覺得生硬,這是自然流露的父子情深。

家書便也是這樣,如同臍帶一般連接起分隔兩地的人兒,無論我們走得有多遙遠,父母與我們之間的血脈聯繫總能跨過千山萬水,永遠密切。

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書 |抒發內心情感的橋樑|

中國人講究說話委婉含蓄,很多時候不好當面表達的話語,一封家書,反而成了溝通的最好橋樑。

被白血病折磨三年之久的華南農業大學在讀研究生李真,在逐漸看淡生死之後,寫了一封家書發到《見字如面》欄目組,希望幫助父母放下壓力,坦然面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種種結果。

▲ 李真。

在家書中,李真用平靜的語調寫下他對母親的期望:

“我能在這裡跟您做個約定嗎?無母不成家,為了這個家您得保重好自己。關於我,咱們努力就好”。“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種自然法則而已。願您能收住淚水,笑看過往。因為我只是換個方式,守在您身旁……”

坐在李真旁邊的母親,一直流著眼淚聽演員黃志忠念完了李真寫給她的信,她透過這些文字懂得了李真的想法,而李真也借此給了家人一個坦誠的交代。

2015年的時候,有個叫羅志明的父親,坐了26個小時的火車硬座,悄悄來到離家出走15年的兒子經營的火鍋店,他們已經15年沒有過任何聯繫了。

在火車上時,只有小學文化的羅志明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上的每一個字都是他最想對兒子說的話:

“15年前,你獨自一個人到重慶來闖,相信你不會忘記這個過程中你所遇到的所有事情。當初我對你的教育其實是失敗的,也沒有做一個父親該做的。”

“15年來,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沒有讓我們失望。作為你的父親,我還是想提醒你,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你的每一個人,要懂得感恩,我們也希望你在工作的同時注意身體。最後,也祝願你們的生意越做越好。”

羅志明托服務員把這封信轉交給火鍋店老闆,老闆見到信後情緒崩潰,淚流滿面,而他們父子之間15年的恩怨也瞬間消散。

一封家書,把最不忍述說的話語,最難以表達的情緒,都寄託在白紙黑字之間,不當面講,卻正好給了雙方消化這些想法的時間與空間,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相互理解。

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書|記錄家庭的點滴成長|

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似乎已經很少再有寫家書的習慣了。其實家書記錄的不僅僅是家人之間的叨叨絮語,很多時候也見證著一個家庭的成長與喜怒哀樂。

在最近熱播的《兒行千里》節目中,每一位邀請到的嘉賓最後都會留下一封家書,印象最深的是治沙人張立強。

他的父母親在年輕時便致力於家鄉的荒漠化治理,終其一生,把毛烏素沙漠變成了一片綠洲,張立強子承父業,同時也把父母親的這份執著與堅持寫進了給子孫後輩的家書當中:

“我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但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告訴了我們一個樸實的道理──認定了的事情,就不要怕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記住了,孩子們!”

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後何江,從小山村一路走來,進入世界數一數二的高級學府,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國內高校的研究生。

在何江離開家鄉即將前往美國深造的那天,母親送到車站時問他想不想吃菱角,然後便趟過車站旁的水渠,下水采了一捧菱角給何江在路上吃。

何江說他吃菱角的時候都不敢看自己母親的眼睛,那是一份關於“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深沉的愛。

所以何江在寫給自己以及弟弟未來的孩子的家書中說:“一個人需要走出原有的視野,在未知的世界闖蕩,才能發現和發掘自己的潛能。我慶倖,你們的爺爺奶奶,曾讓我通過教育,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他們寫下這些留給後輩子孫的家書,不僅記錄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故事,也將故事本身和將來的子女聯繫在了一起。

當有一天子女長大成人,看到父輩曾經寫下的家書,瞭解了家族成長與發展的故事,家,也就有了更豐厚的意義。

➊ 圖片來源於網路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一封家書,總能無限拉近我們與家人之間的距離,當我們懷著思念拆開書信的那一刻,激動、喜悅都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動。

它時刻提醒著我們,遠方還有家在,有親人在。

▲ 《兒行千里》海報。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物道: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在這裡,找回你想要的精緻生活。

卻又沒辦法回家探望,於是寫了家書給遠在山東的父親:

“我知道麥子已經收割完畢,家中已經吃上了用新麥子麵粉蒸出的饅頭了吧。我們在這裡吃的饅頭,都是陳年麥子磨的,其中還添加增白劑什麼的,白得發青,不好吃,沒有饅頭味。北京的大蔥也不好吃,北京什麼都不好吃,北京的蒜也不夠辣。”

家鄉的味道吃不著,親人也一時半會兒見不到,莫言只好在家書裡央求父親給他做一把小錘寄到北京來,“這裡有核桃,我要用小錘砸核桃吃”。

▲ 莫言。

當時已經48歲的莫言,像還沒有離家的孩童一樣對父親說著撒嬌的話語,卻一點也不覺得生硬,這是自然流露的父子情深。

家書便也是這樣,如同臍帶一般連接起分隔兩地的人兒,無論我們走得有多遙遠,父母與我們之間的血脈聯繫總能跨過千山萬水,永遠密切。

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書 |抒發內心情感的橋樑|

中國人講究說話委婉含蓄,很多時候不好當面表達的話語,一封家書,反而成了溝通的最好橋樑。

被白血病折磨三年之久的華南農業大學在讀研究生李真,在逐漸看淡生死之後,寫了一封家書發到《見字如面》欄目組,希望幫助父母放下壓力,坦然面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種種結果。

▲ 李真。

在家書中,李真用平靜的語調寫下他對母親的期望:

“我能在這裡跟您做個約定嗎?無母不成家,為了這個家您得保重好自己。關於我,咱們努力就好”。“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種自然法則而已。願您能收住淚水,笑看過往。因為我只是換個方式,守在您身旁……”

坐在李真旁邊的母親,一直流著眼淚聽演員黃志忠念完了李真寫給她的信,她透過這些文字懂得了李真的想法,而李真也借此給了家人一個坦誠的交代。

2015年的時候,有個叫羅志明的父親,坐了26個小時的火車硬座,悄悄來到離家出走15年的兒子經營的火鍋店,他們已經15年沒有過任何聯繫了。

在火車上時,只有小學文化的羅志明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上的每一個字都是他最想對兒子說的話:

“15年前,你獨自一個人到重慶來闖,相信你不會忘記這個過程中你所遇到的所有事情。當初我對你的教育其實是失敗的,也沒有做一個父親該做的。”

“15年來,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沒有讓我們失望。作為你的父親,我還是想提醒你,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你的每一個人,要懂得感恩,我們也希望你在工作的同時注意身體。最後,也祝願你們的生意越做越好。”

羅志明托服務員把這封信轉交給火鍋店老闆,老闆見到信後情緒崩潰,淚流滿面,而他們父子之間15年的恩怨也瞬間消散。

一封家書,把最不忍述說的話語,最難以表達的情緒,都寄託在白紙黑字之間,不當面講,卻正好給了雙方消化這些想法的時間與空間,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相互理解。

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書|記錄家庭的點滴成長|

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似乎已經很少再有寫家書的習慣了。其實家書記錄的不僅僅是家人之間的叨叨絮語,很多時候也見證著一個家庭的成長與喜怒哀樂。

在最近熱播的《兒行千里》節目中,每一位邀請到的嘉賓最後都會留下一封家書,印象最深的是治沙人張立強。

他的父母親在年輕時便致力於家鄉的荒漠化治理,終其一生,把毛烏素沙漠變成了一片綠洲,張立強子承父業,同時也把父母親的這份執著與堅持寫進了給子孫後輩的家書當中:

“我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但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告訴了我們一個樸實的道理──認定了的事情,就不要怕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記住了,孩子們!”

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後何江,從小山村一路走來,進入世界數一數二的高級學府,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國內高校的研究生。

在何江離開家鄉即將前往美國深造的那天,母親送到車站時問他想不想吃菱角,然後便趟過車站旁的水渠,下水采了一捧菱角給何江在路上吃。

何江說他吃菱角的時候都不敢看自己母親的眼睛,那是一份關於“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深沉的愛。

所以何江在寫給自己以及弟弟未來的孩子的家書中說:“一個人需要走出原有的視野,在未知的世界闖蕩,才能發現和發掘自己的潛能。我慶倖,你們的爺爺奶奶,曾讓我通過教育,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他們寫下這些留給後輩子孫的家書,不僅記錄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故事,也將故事本身和將來的子女聯繫在了一起。

當有一天子女長大成人,看到父輩曾經寫下的家書,瞭解了家族成長與發展的故事,家,也就有了更豐厚的意義。

➊ 圖片來源於網路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一封家書,總能無限拉近我們與家人之間的距離,當我們懷著思念拆開書信的那一刻,激動、喜悅都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動。

它時刻提醒著我們,遠方還有家在,有親人在。

▲ 《兒行千里》海報。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物道: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在這裡,找回你想要的精緻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