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子曾有古長國

傳說商湯時有方國三千, 可能有些誇張, 但據相關資料記載商朝時封國最多達285個, 方國85個, 合計370多個, 其中就有長國的名錄。 長國又稱長子國, 其中心就在今長子縣城西北。 根據郭沫若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合集》初步統計, 有關“長”的卜辭達64條之多, 而在《山西省歷史地圖集》中的商朝諸國圖上則有明確的古長國標誌符號。

有專家根據甲骨文和金文等有關資料分析, 起初建立長國的古部落是長狄。 長狄亦作“長翟”, 始見於《左傳》文公十一年(前616), 又名“鄋瞞”, 有兄弟五人, 分別為僑如、焚如、榮如、簡如、緣如。 長狄是虞夏時防風氏、商代汪芒氏的後裔,

號長狄, 曾從屬於赤狄。

防風氏是古防風部落, 也是一個神秘的古國。 傳說當年大禹大會諸侯于會稽, 但相鄰的防風部落首領故意遲到了, 所以大禹殺了他。 據考證防風氏應是古東夷部落中方夷和風夷的兩支, 最早活動於今山東省西南部。

後防風氏逐漸衰落, 大約在商時, 防風氏南遷, 現浙江很多地區都流傳著防風氏的傳說, 山東反而鮮有防風氏的記載。 改稱汪芒氏, 即汪姓之祖。 南遷防風氏的其中一支曾落腳今長子縣一帶, 建立了古長國, 其歷史一直延續至西周。 明弘治八年版《長子縣誌》、明代《潞州志》曰:“《通志略》載, 在夏為防風氏, 在商為汪芒氏, 皆為長狄之國也。 赤狄潞氏, 出於防風氏。 ”

古長國是商王朝的重要盟邦, 它的首領被稱為長伯、長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肇清認為:當時, 商王朝與長國的關係比較密切。 商王經常到長國, 既命長伯辦事, 也十分關心長國的災、禍、吉、凶。 商王對長國關心, 長國也對商王忠心耿耿, 向商王反映敵對方國的活動情況,

並且曾在商武丁西征伐敵國時起了重要作用。 後來, 商王朝為鞏固東部、南部的邊疆和征服的需要, 除了對忠實于商王朝的長國保留原來的地盤外, 還將長國的一部分分別遷到今豫東的鹿邑和長江北岸的黃陂縣境內, 因此這兩地都有有關長國的銅器出土。 周武王伐商後, 長國歸順于周王朝, 為了鞏固彼此關係, 周朝廷還與長國的首領聯姻並安排其在王朝內任職。

“長”字是個破音字, 那麼古長國中的“長”讀什麼音呢?明代弘治八年版《長子縣誌》與明代《潞州志》均載:“舊《志》, 一雲其城帝堯長子丹朱所築, 故名, 長從上聲;一雲春秋潞之長狄酆舒所據, 長從平聲。 ”從這裡可以看出, 酆舒應該是長狄人, 長狄曾從屬於赤狄,

因此他作為赤狄潞子國的國相也是情理之中的。 明代弘治八年版《長子縣誌》又載:《傳》曰:“一子居晉。 ”《谷梁》《公羊傳》亦曰, “長狄兄弟三人, 一者之晉”, 是也。 故《前漢書》顏師古長子分注, 音長短之長, 非長幼之長, 長字當從平聲。 由此可見, 古長國中的“長”應是從長狄的“長”, 讀音為“chang”, 而不是“zhang”。 直到後來春秋時期的赤狄潞氏建立潞子國時, 這裡仍稱為“長(chang)”。

古長國的存在, 不僅有這些文字資料, 而且也有考古佐證。 1971年, 考古工作者在長子縣北高廟發現一座商墓, 在其遺址範圍內先後兩次發掘出商代青銅器鼎、爵、戈等19件。 這些青銅器基本上為禮器和兵器, 說明那時長子縣一帶已具備了商代的文明特徵。 又據《山西日報》2013年10月28日消息,

山西考古研究所在長子縣一建築工地發現大型西周墓地, 墓地位於長子縣西南呈村。 專家從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陶器、海貝等隨葬品與探明的4座大型墓葬、1座車馬坑判斷, 其規格較高, 墓主人級別堪比山西絳縣橫水及翼城大河口的西周墓主人, 有可能為西周一方國墓地。

1977年10月至1978年2月, 湖北省博物館在黃陂縣魯臺山發掘五座西周墓, 出土一批銅器。 其中一件上有“長子狗作, 父乙尊彝”的銘文字樣, 意思是這件銅器是一個叫長子狗的人為先父作的祭器。 專家認為, “長”為氏族或國名, “子”為身份, “狗”為私名。

1997年7月至1998年2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鹿邑太清宮遺址發掘一座周初大墓, 其中有“長子口”銘文字樣的銅器就有40件。 如同黃陂縣西周墓出土銅器銘文字樣的含義一般,“長”為氏族或國名,“子”為身份,“口”為私名。

長子縣韓坊藥王廟

古長國何時消失,據分析應在西周時期。據漢代學者劉向《別錄》曰:“辛甲,古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及武王定天下,封之于長子”。辛甲是何人也?辛甲道家出身,原是商朝吏官,事奉商王紂,曾向紂王進諫75次,均不被採納,遂離商至諸侯周國,投靠西伯侯姬昌。在周國辛甲受到歡迎和重用,被任命為太史。辛甲擔任周國太史後,就建議百官要勸戒國君的過失。他看到姬昌經常外出打獵,興致濃時,竟能一連打上好幾天,便作了一首勸諫的詩歌,題為“虞人之箴”。“虞人”是掌管田獵的官,“箴”是規勸告誡的意思。姬昌看了這首詩歌大加稱讚,決心改掉好打獵的毛病。在《封神演義》裡,辛甲被刻畫成一位武將,在前期周文王缺少將領時是僅次於南適宮的將領,後來黃飛虎、哪吒、楊戩等人到來,辛甲的戲份基本就沒有了。後來辛甲幫助姬昌發動了“西伯戡黎”等戰爭,為周滅商奠定了基礎。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大封諸侯,辛甲被封于長子(今山西長子縣)。既然辛甲在西周早期被封于長子,那麼古長國就應該是消失了,或是被取代了。

《別錄》是“長子”在歷史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那時候的長子稱呼還應該是“長(chang)子”。至於後來長子被稱為“長(zhang)子”應該是在秦朝,因為秦時始置長子縣,縣名取意于堯之長子封于此地。相傳,堯出生於上黨地區的丹陵之地,即今長子縣,亦稱丹淵。堯衰老後,他虛心聽取四方部落首領的建議,選擇舜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將大兒子朱封于故里丹淵。《漢書·地理志》曰:“堯處子於丹淵為諸侯”。宋·羅泌《路史》記載:“虞舜元載,封朱於丹,以奉先祀”。事實上,朱並不是堯的長子。據史料記載,堯有一後兩妃,其次妃首先生下兒子監明,按照順序排行,這個監明無疑應該是堯的“長子”了,然監明生下來就體弱多病,早早就“夭折”了。《尚書中侯》載:“堯之長子監明早逝,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于劉。朱又不肖而弗獲嗣”。《墨子》曰:“堯之子長監明早死,不得立。其嗣封于劉。朱不肖而弗獲嗣”。《淮南子》曰:“堯次子丹朱,虞封房侯”。丹朱雖是堯的次子,但因為監明早亡的緣故吧,漸漸被人忘記,堯家過早地沒有了長子,在人們的印象中次子朱便好像成了堯的長子。況且朱是堯後散宜氏所生,也就是說朱雖不是長子,但卻是嫡長子,因此在堯家十子中的地位最高,又因為堯的長子朱封于丹地,所以人們為了紀念朱就稱丹地為長子。

作者:郭安廷

如同黃陂縣西周墓出土銅器銘文字樣的含義一般,“長”為氏族或國名,“子”為身份,“口”為私名。

長子縣韓坊藥王廟

古長國何時消失,據分析應在西周時期。據漢代學者劉向《別錄》曰:“辛甲,古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及武王定天下,封之于長子”。辛甲是何人也?辛甲道家出身,原是商朝吏官,事奉商王紂,曾向紂王進諫75次,均不被採納,遂離商至諸侯周國,投靠西伯侯姬昌。在周國辛甲受到歡迎和重用,被任命為太史。辛甲擔任周國太史後,就建議百官要勸戒國君的過失。他看到姬昌經常外出打獵,興致濃時,竟能一連打上好幾天,便作了一首勸諫的詩歌,題為“虞人之箴”。“虞人”是掌管田獵的官,“箴”是規勸告誡的意思。姬昌看了這首詩歌大加稱讚,決心改掉好打獵的毛病。在《封神演義》裡,辛甲被刻畫成一位武將,在前期周文王缺少將領時是僅次於南適宮的將領,後來黃飛虎、哪吒、楊戩等人到來,辛甲的戲份基本就沒有了。後來辛甲幫助姬昌發動了“西伯戡黎”等戰爭,為周滅商奠定了基礎。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大封諸侯,辛甲被封于長子(今山西長子縣)。既然辛甲在西周早期被封于長子,那麼古長國就應該是消失了,或是被取代了。

《別錄》是“長子”在歷史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那時候的長子稱呼還應該是“長(chang)子”。至於後來長子被稱為“長(zhang)子”應該是在秦朝,因為秦時始置長子縣,縣名取意于堯之長子封于此地。相傳,堯出生於上黨地區的丹陵之地,即今長子縣,亦稱丹淵。堯衰老後,他虛心聽取四方部落首領的建議,選擇舜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將大兒子朱封于故里丹淵。《漢書·地理志》曰:“堯處子於丹淵為諸侯”。宋·羅泌《路史》記載:“虞舜元載,封朱於丹,以奉先祀”。事實上,朱並不是堯的長子。據史料記載,堯有一後兩妃,其次妃首先生下兒子監明,按照順序排行,這個監明無疑應該是堯的“長子”了,然監明生下來就體弱多病,早早就“夭折”了。《尚書中侯》載:“堯之長子監明早逝,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于劉。朱又不肖而弗獲嗣”。《墨子》曰:“堯之子長監明早死,不得立。其嗣封于劉。朱不肖而弗獲嗣”。《淮南子》曰:“堯次子丹朱,虞封房侯”。丹朱雖是堯的次子,但因為監明早亡的緣故吧,漸漸被人忘記,堯家過早地沒有了長子,在人們的印象中次子朱便好像成了堯的長子。況且朱是堯後散宜氏所生,也就是說朱雖不是長子,但卻是嫡長子,因此在堯家十子中的地位最高,又因為堯的長子朱封于丹地,所以人們為了紀念朱就稱丹地為長子。

作者:郭安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