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藏東南尋訪中華非遺瑰寶

米納羌姆舞(林芝市巴宜區文廣局供圖)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民間歌舞種類繁多, 風格各異, 五光十色, 被稱為“歌舞的海洋”。 人們隨時隨地唱歌跳舞——在收穫的季節或喜慶的日子要唱要跳,

祈求風調雨順;平時的晚上, 在城市廣場, 也有載歌載舞的人群。 他們把歌舞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一點, 在藏東南尤其明顯。

近日, 由廣東省深圳市文化專家、學者、藝術家、媒體人共同組成的深圳采風團奔赴西藏林芝, 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高原文化之旅。 這是持續七年的深圳品牌文化活動“鄉土曲藝進深圳”的第十一次文化采風活動, 本次活動的重點在藏東南。

林芝工布江達縣、波密縣、魯朗國際旅遊小鎮、巴宜區、朗縣都屬於藏東南, 在這裡, 人們可以探尋音樂波密波央、朗縣文成公主系列歌謠、朗縣沖諧、工布紮年彈唱, 也可以觀看舞蹈波密波卓、工布江達錯高梗舞、波密多吉帕雄熱巴舞、林芝工布箭舞、林芝米納羌姆。

這裡還有波密易貢藏刀製作技藝、朗縣金東藏紙製造技藝、朗縣朋仁曲德寺藏香製作技藝和體驗林芝工布畢秀競賽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深厚文化底蘊。

工布紮年彈唱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所用樂器源於西藏本土, 是藏族自己創造的鄉土樂器之一。 曲目有牧歌、酒歌等, 複疊音比較多, 著名的曲調如《三朵花》起源于林芝魯朗一帶。 工布紮年現在已是林芝市縣級非遺項目。

據林芝波密縣文廣局的工作人員介紹, 熱巴舞是一種集體歌舞, 原意是祈求平安、六畜興旺和慶祝豐收。 這種舞蹈舞姿輕捷, 動作自由。 近年來, 波密縣開辦非遺大課堂、引進舞蹈作為課間操,

各個非遺項目傳承人擔任教練及老師,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

在林芝鎮泥池村, 采風團看到了國家級非遺項目米納羌姆。 神秘威武的米納羌姆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西藏的“羌姆”(俗人跳的神舞), 由西藏土風舞結合佛教內容, 開創了一種驅鬼逐邪的舞蹈, 演員均為男性, 邊敲鼓, 邊跳舞, 舞姿粗獷奔放, 雄壯有力。

翻過海拔4720米的色季拉山脈, 采風團來到波密縣。 這裡風光旖旎, 民風淳良。 波密最著名的是藏靴, 人們盛裝出行大型節慶的時候, 藏靴不可缺少, 多吉鄉跳舞的人們都穿著紅色藏靴。 采風團來到多吉鄉64歲的老手藝人益西旦秋的家裡參觀他的藏靴工作坊。 他是藏靴傳承人, 做了30多年的靴子,

因為精工細作, 一針一線全手工, 一個月才能製作兩雙。 他告訴大家, 波密藏靴最關鍵之處在靴尖的翹頭, 這個頭一定要做得像獅子鼻孔一樣傳神才行。

金東藏紙聞名遐邇, 因為古時是作為印鈔之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 藏紙漸漸不再常見, 不過藏傳佛教寺廟裡的佛經依然使用藏紙抄寫或印刷。 在金東, 采風團見識了從刮取瑞香樹皮開始的藏紙工藝的全部流程。 傳承人加里年齡不到四十歲, 她以一己之力將已經斷代的藏紙製造技藝重續起來。 她製作的用藏紙生產出來的筆記本、燈飾、賀卡、牆紙、日曆等十分精美, 堪稱上乘工藝品。

采風團的最後一站是觀摩朗縣朋仁曲德寺藏香製作。 這裡的藏香由朋仁曲德寺創建人桑傑溫勳研製並命名,

距今已有 800 多年歷史, 用樺木、黑香、白檀香、烏毒、藏紅花等四十多種純天然藥材香料精製而成, 十分精妙。

據悉, 此次西藏林芝尋訪非遺瑰寶的成果展將於11月在深圳亮相。 (綜合/米廣弘)

轉載該作品, 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 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