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社交困難,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怎麼辦?

十一放假期間, 和幾個同為寶媽的朋友相約帶孩子出去玩, 一方面是想和許久未見的朋友們小聚, 另一方面是想給孩子找幾個玩伴。

本以為幾個年齡相仿的孩子會迅速融入到一起愉快地玩耍, 誰知情況卻不盡人意。

見面的第一個上午, 在媽媽們的引導下幾個小朋友相互認識了一下, 就各顧各地玩去了。 有兩個小朋友一直拽著媽媽的衣角, 走哪跟哪, 完完全全像個小跟屁蟲。 為了增進他們的感情, 我們計畫各種遊戲讓他們參與, 可每次遊戲結束後幾個孩子依舊各玩各的, 完全沒有要一起玩耍的意思。

其中一位朋友笑言:“我們小時候誰成天跟在家長後面啊, 都是和其他孩子們打打鬧鬧, 玩不到天黑不回家的, 哪像現在的孩子都是各玩各的, 一點也不合群。 ”這位朋友的回憶也讓我感同身受。

任何人想要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 都離不開社交。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 父母陪伴的時間也相對較多,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呵護, 束縛了孩子們對外交流的欲望和能力。

面對孩子的社交能力欠缺, 不能融入其他孩子們的情況, 怎樣做才能讓他們打開心扉地去交朋友呢?

理解孩子

現代中國普遍的獨生子女家庭、狹隘而封閉的生活空間都給孩子的社交能力帶來障礙。 過去普遍都有兄弟姐妹, 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學習和培養的, 而今獨生子女的玩伴成了很大的問題。

一位教育專家簡明扼要地概括了目前影響城市寶寶社交的四大因素:1、與同伴交往的時間太少;2、家長往往擔心孩子在玩樂中被欺負, 給予過多干預;3、孩子幾乎沒有固定的、熟悉的玩伴;4、不會分享, 導致孩子不能很好融入群體。

父母要以身作則

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言傳,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主動和其他小朋友們接觸, 爸爸媽媽可以親切地和鄰居問候, 主動和人打招呼, 做出表率給孩子看。

經常在社區碰到熟悉的家長帶著孩子,

家長就趕緊讓孩子說“阿姨好”等, 而家長自己卻不會先打招呼。 這樣孩子就不會明白為什麼大人都不互相打招呼, 而非要讓他去問好。 在送孩子上學的時候也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 家長一邊責怪孩子為什麼不跟老師問好, 一邊自己每次看見老師時不張嘴。

孩子玩時, 大人請走開

孩子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必然有“強勢”和“弱勢”之分, 各種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 孩子們在一分鐘前還在打架, 一分鐘後就可以擁抱歡笑, 這也是孩子與大人最大的不同之處。

有的家長總是小心翼翼保護著孩子, 生怕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受欺負而時時跟著孩子, 干涉孩子的社交, 替孩子處理矛盾和做決定。 這樣的孩子一定不會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更不會處理和其他孩子的矛盾, 慢慢的會變得粘人和自閉。

讓孩子學會分享

學習分享是孩子儘快融入群體並與之和諧相處的法寶。 孩子們可以通過交換零食或者小禮物而讓感情迅速增溫, 在收穫友誼的同時也能體驗分享的快樂。

在孩子比較集中的遊樂場所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抱著一堆遊樂場的玩具放在身邊,不允許任何人碰,這樣的孩子一般也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說明孩子有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的欲望,這對孩子來說是擁有良好交往能力的關鍵一步。

雖然這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娃的經歷並沒有期望中的美好,但孩子們之間已經建立了初步的認識,也瞭解了孩子不合群的原因。這對以後培養孩子良好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了更好的認識和感悟。

在收穫友誼的同時也能體驗分享的快樂。

在孩子比較集中的遊樂場所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抱著一堆遊樂場的玩具放在身邊,不允許任何人碰,這樣的孩子一般也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說明孩子有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的欲望,這對孩子來說是擁有良好交往能力的關鍵一步。

雖然這次和朋友們一起帶娃的經歷並沒有期望中的美好,但孩子們之間已經建立了初步的認識,也瞭解了孩子不合群的原因。這對以後培養孩子良好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了更好的認識和感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