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甯鄉嗩呐傳承人李科洪:調試百餘次只為追求完美音色

編者按:今年,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 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部署。

為此, 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資訊傳播局與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聯合組織開展“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路傳播活動。 9月26日起, 湖南省委網信辦、長沙市文廣新局聯合紅網文化頻道, 以圖文、視頻、H5等形式, 推出長沙非遺系列報導,

全面展示非遺之美、非遺傳承人和保護工作者的精氣神。

李科洪(右)和孫子李茂東在工作間。

李科洪對孫子現在的製作技藝感到滿意。

大小不一, 音調高低不一的“李氏嗩呐”。

紅網時刻記者 秦芳 實習生 劉夢婷 長沙報導

長杆大碗震天響。 清亮高亢的嗩呐聲在長沙寧鄉市東湖塘鎮靳江河邊響起, 正是遠近聞名的嗩呐製作藝人李科洪正在吹曲。

“嗩呐要自己吹得好, 才能做得好。 ”整個湖南製作嗩呐的有幾十家, 出名的卻就兩三家, 李科洪說, 這就是秘訣。

遠近聞名的“李氏嗩呐”

小小一個工作間、一間廠房, 李科洪和兒子李越強、孫子李茂東, 一家三代經營起他們的“李氏嗩呐”廠。 已經做了40年嗩呐的李科洪, 在這個小小的家族企業裡, 主要承擔技術指導、質檢和調試工作。 他的工作間裡, 擺滿了大大小小不同音調的嗩呐, 其間散落著一些銅片和木屑,

一個定音哨。

今年70歲的李科洪, 自小就對器樂非常愛好, 9歲起學吹嗩呐, 自此對嗩呐的熱忱一發不可收拾。 35歲, 他萌生了自己製作嗩呐的念頭, 不斷地揣摩、試驗, 終於製作出第一支嗩呐。 雖然外觀比較粗糙, 音色也不太理想, 但李科洪仍舊非常興奮。 之後, 他又不厭其煩地一次次調試, 製作出來的嗩呐外形越來越漂亮, 音色越來越圓潤、優美, 強而不躁, 弱而不虛, 成為遠近聞名的寶貝。

一支嗩呐調試幾十到百餘次

“嗩呐最大的特點, 在於音量、音高、音色出神入化的變化, 這不僅在於演奏者的口手技巧, 更依靠嗩呐的反應。 嗩呐製作, 就是賦予木頭、銅片以生命。 ”李科洪說。

他介紹, 嗩呐分天心、杆、筒套、喇叭口四個部分,

其中天心和杆整體呈錐形, 卻又不是直線形的錐形, 從上到下, 每一小段的錐度都不同, 外行用肉眼很難看出其中細微的區別。 而錐度的大小, 直接影響到嗩呐的音色、音量、音高。

因此, 一把嗩呐, 為追求音色上的正統和音準上的精確, 這兒錘一下, 那兒鑽一下, 那裡再磨一下, 大小調試, 少則幾十次, 多則上百次。 “要符合國際標準音, 調一回, 吹一回, 不行就再調, 全靠經驗把握。 ”

祖孫三代接力傳承

嗩呐作為我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的一種民間吹管樂器, 在娛樂消遣方式遠不如今天多樣化的年代, 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無論吹得好或不好, 很多人都會買一支嗩呐。 但如今, 嗩呐等傳統樂器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 會吹嗩呐的人越來越少。

儘管如此,做了一輩子嗩呐的李科洪,不忍讓這門老手藝失傳,將在鎮獸醫站上班的兒子李越強喊回家,專心隨他一起做嗩呐。對孫子李茂東,李科洪也是從小培養。李茂東9歲就能吹奏《打靶歸來》這樣的嗩呐名曲,現在18歲,已對嗩呐天心和喇叭口的製作技藝了然於心,這讓李科洪感到很滿意。如今,祖孫三代人,一年下來能製作1200支左右嗩呐,除掉各項成本,一年也能有十幾萬元的收入。

“吹不好嗩呐,是做不出好嗩呐的。”李科洪說。製作嗩呐之余,李科洪經常和三五個嗩呐演奏者圍坐一團,吹唱著一曲曲撩動人心的樂章,飽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儘管如此,做了一輩子嗩呐的李科洪,不忍讓這門老手藝失傳,將在鎮獸醫站上班的兒子李越強喊回家,專心隨他一起做嗩呐。對孫子李茂東,李科洪也是從小培養。李茂東9歲就能吹奏《打靶歸來》這樣的嗩呐名曲,現在18歲,已對嗩呐天心和喇叭口的製作技藝了然於心,這讓李科洪感到很滿意。如今,祖孫三代人,一年下來能製作1200支左右嗩呐,除掉各項成本,一年也能有十幾萬元的收入。

“吹不好嗩呐,是做不出好嗩呐的。”李科洪說。製作嗩呐之余,李科洪經常和三五個嗩呐演奏者圍坐一團,吹唱著一曲曲撩動人心的樂章,飽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