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們的傳統節日」跟古人學過清明節

跟古人學過清明節

放假三天。 放假是皆大歡喜的事, 幹什麼去卻成了難題。 如今連春節都年味稀薄, 清明還能遺存幾分舊俗?按理是該掃墓, 但現代社會流動性大, 客居他鄉的多, 祖墳往往在千里之外, 舉目四望, 無墓可掃。

於是就看看古人怎麼過清明。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專記南宋以前歲時風俗, 其中關於清明的資料蔚為大觀, 叫人一讀之下不由感慨, 原來清明有這麼多事可以做。

過去清明節最重要的是改火, 古人是鑽木取火, 不同季節得用不同木材來鑽, 《周書·月令》指示說, “春取榆柳之火, 夏取棗杏之火, 季夏取桑柘之火, 秋取柞楢之火, 冬取槐檀之火。 ”而清明正是要換榆柳之火的時候。 彼時清明節和寒食節是連在一塊的, 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火, 吃不上熱乎飯菜, 到清明就把新火給續上。 可想而知, 這裡面有種舊象更新的喜悅。 新氣象還不止這一端, 據《歲時廣記》記載, 某些地方還有清明淘井的風俗, 因此飲用水是新的;而此時又到了收茶的時令, 因此茶也是新的。 新火, 新水, 新茶, 正是蘇東坡所謂“且將新火試新茶”, 這清明節過得可風雅得很。

古時候的清明節當然也上墳, 但從文字讀來, 似乎沒什麼悲戚悼懷的意思。

《歲時廣記》居然是在“遊郊外”這個條目下寫到民間祭掃的事, 據它記載:清明這天, 城裡人全都跑到郊外去了, 在開滿繁花的樹下, 在萌出新芽的草地, 擺開盤子啊碗啊就開始喝酒;城裡那些有償的文藝工作者當然也都跟著跑出來獻藝, 大家唱歌跳舞胡吃海喝, 直到晚上才回家。 大家對清明節的郊遊野餐顯然十分重視, 不但鴨蛋啊小雞仔啊之類下酒菜一應俱全, 還用楊柳、繁花細緻裝點自己的轎子, 有如今天人們把自己的愛車貼上畫鑲上鑽。 儘管清明插柳是舊俗, 但發展到這個地步, 還是頗為可愛。 在描述了種種郊遊盛況之後, 陳元靚說“自此三日, 皆出城上墳”, 就讓人啞然失笑——這還有上墳的心情嗎?實際上翻翻舊書,
寫清明的文字裡提到掃墓的並不多, 像這樣渲染踏青之歡樂的倒還真不少。 連杜甫都有詩句說, “著處繁花矜是日, 長沙千人萬人出。 渡頭翠柳豔明眉, 爭道朱蹄驕齧膝。 ”(《清明》)這全民宴樂的日子, 連即將出征的軍人們也跑來撒歡兒, 讓杜夫子悲憤不已, 但清明郊遊的盛況, 更可見一斑。 周密《武林舊事》倒寫到清明時“婦人淚妝素衣, 提攜兒女”去祭掃, 似乎有點莊重的意思;但筆鋒一轉, “若玉津、富景禦園, 包家山之桃, 關東、青門之菜市, 東西馬塍, 尼庵道院, 尋芳討勝, 極意縱遊, 隨處各有買賣趕趁等人。 野果山花, 別有幽趣。 蓋輦下驕民, 無日不在春風鼓舞中”, 又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了。

其實也不奇怪:辭舊從來都是為了迎新,

悼祭亡者其實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放下包袱, 正和斷舊火、取新火是同一個意思。 何況這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 其實從清明節的緣起看, 似乎本來就不是用來掃墓, 那是寒食節該做的事。 只是這兩個節距離太近, 而寒食節又慢慢消亡, 節俗就並到了清明裡。 清明從一個普通的節氣變成節日, 大致在唐代, 遠在寒食節之後, 最初就是踏青之節。 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在寒食掃墓, 發現春色可喜, 所以才有了清明節專供遊玩吧。 而最早之所以用“清明”來指稱這個節氣, 據《國語》“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來看, 正是因為春風掃舊冬, 清爽明淨。

所以清明不必一定掃墓, 也可以出去數數玉蘭又開了幾朵, 柳樹又綠了幾枝。 再過幾天,估計又到處都擠滿了遊人吧?那也不要緊,人頭攢動地過清明,是唐代起就司空見慣的景象,宋代成都的長官們為了保證遊人安全,還要專門派人巡邏呢。這或許才是過清明的氣氛。

最是山花爛漫時

2017年第39期-總第332期

製作|侯璐璐

來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再過幾天,估計又到處都擠滿了遊人吧?那也不要緊,人頭攢動地過清明,是唐代起就司空見慣的景象,宋代成都的長官們為了保證遊人安全,還要專門派人巡邏呢。這或許才是過清明的氣氛。

最是山花爛漫時

2017年第39期-總第332期

製作|侯璐璐

來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