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明辨丨茶的“工夫”與“功夫”,“叢”與“樅”

“工夫茶”即是指茶葉, “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名樅乃錯誤的稱呼, 因此武夷名叢和其他單叢的“叢”不可用“樅”。

工夫、功夫之辨

工夫茶:是指茶葉,

在清代時是武夷岩茶的一種品名, 後指紅茶。

1. 清僧釋超全, 俗名阮旻錫, 字疇生。 布衣士人。

明亡後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如武夷山為僧, 與武夷茶結緣。 其《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 大抵焙得候香氣。 鼎中籠上爐火溫, 心閑手敏工夫細”。

說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 是靠“工夫細”制出來的。 這裡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 後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雍正在崇安縣為令三年的劉埥, 他在《片刻餘閒集》中寫到:

“武夷茶高下共分為兩種:……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叢小種, 次則小種, 次則小種工夫, 次則工夫, 次則工夫花茶, 次則花香……”說明在27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 且為較珍貴之茶。

3.當代著名茶葉專家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誌茶葉資料選輯》載:

“武夷岩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 ”民國之後, 岩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 “工夫”則全指紅茶。 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 將紅茶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三大類, 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 等等。 而福建“閩紅工夫”又含坦洋、白琳、政和三大工夫。

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興於閩、粵、台, 近些年逐漸向北面傳播, 為飲者津津樂道。 功夫茶這種泡飲技藝, 經文人雅客、有閑之士發展、完善, 其程式雖然繁複, 卻富寓文化, 因而為飲者所效仿、沿用。

如今的武夷茶藝、閩式功夫茶、臺灣功夫茶茶藝等都是在此基礎上挖掘、深化而來的,

已成了閩、粵、台飲茶之藝術。 近幾年來, 功夫茶藝已向中國北方傳播, 為北國飲者賞識。

1.清人俞蛟所著《潮嘉風月記·工夫茶》開篇明確寫到“工夫茶, 烹製之法”,

講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 後半篇則是泡法技巧。 這說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 而不是指茶葉。 是後人誤將“功”寫為“工”, 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 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別的。

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 “工”念音為“剛”, “功”念音為“攻”。 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近。 “工”、“功”二字, 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 “功”為武藝、本領、焙茶的火功等。

這就說明:在茶葉範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 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

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 只要到閩、粵訪談, 並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 不但能明瞭其區別, 且能搞清其由來, 因為歷史上和當今這些地區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筆者曾請教與著名茶葉專家張天福, 他也明確說:“工夫茶為茶名, 功夫茶為泡法。 ”

名叢、名樅之辨

• “叢”與“樅”的區別

“叢(cóng)”解釋為:“聚集, 如:叢生”;“叢”字的繁體字為“叢”, 釋之為:“叢生的草木”;“叢”字的異體為“欉”, 據查“欉”用於武夷“名叢”, 最早見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鉛印本)。 後來有人將此字自行簡化拼合成“樅”字。

“樅(cōng)”, 其義為:①樹木名:柳杉、松;②姓:如漢代有樅公;③縣名, 樅陽:在安徽省南部。 其繁體為“樅”音(zōng)。

據以上的詮釋, “叢”、“樅”含義根本不同, 因此武夷名叢和其他單叢的“叢”不可用“樅”。 陳宗懋《中國茶經》、王鎮恒《中國名茶志》上也均用“叢”字。

• 武夷名叢:在武夷山, 甚至在外地經銷武夷岩茶的店(館)中, 及有的茶書茶文中, 甚至有的大部分茶葉全書, 都把茶的“名叢”誤寫為“名樅”。 這在產茶地區和茶界人士中, 尚知其意,而業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釋,則感莫名其妙。

名叢是從武夷菜茶中挑選出來的優異茶葉。在歷史上,由於大都採用有幸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產生變異。武夷山茶農及茶家,則根據這些茶樹的不同特徵和品質,遴選出各種茶叢,冠以雅名,單獨製作。

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雞冠”,清代及民國初年,名稱越來越多,竟達千餘種。其大體是根據生產環境、茶樹形態、葉片形狀、葉子顏色、發芽遲早、茶品香型、傳說故事、種植年代等來命名的。至今尚見記載的還有280個。

這些茶名頗具文采、富有內涵,且品質優異,深得認同,為武夷岩茶一大特色。2002年國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條例中,將“名叢”統歸作為武夷山一大類商品茶,並訂有感官標準。

• 廣東單叢:前些年在茶友中曾打了幾個“筆墨官司”,單叢的“叢”字便是其中一宗: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市面上茶葉店紛紛將鳳凰單叢給寫成了“鳳凰單樅”,而且茶客也非這種單樅不要,勢頭可旺了,真要把“樅”來代替“叢”。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首先這兩個字之音異,叢念cong二聲,潮音讀“層”,而樅念cong平聲,潮音為“聰”;其次義也異,叢為生長在一起的草或木之意如叢林、叢生等,而樅是木名即冷杉。兩者相去甚遠矣。

2004年8月,潮州市政府下文通知:所有單叢茶包裝、宣傳、行銷一律採用“叢”字,其它以“單樅”字為錯別字,不能使用和銷售。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honghong999888777)原創,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懂茶妹交流哦~

尚知其意,而業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釋,則感莫名其妙。

名叢是從武夷菜茶中挑選出來的優異茶葉。在歷史上,由於大都採用有幸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產生變異。武夷山茶農及茶家,則根據這些茶樹的不同特徵和品質,遴選出各種茶叢,冠以雅名,單獨製作。

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雞冠”,清代及民國初年,名稱越來越多,竟達千餘種。其大體是根據生產環境、茶樹形態、葉片形狀、葉子顏色、發芽遲早、茶品香型、傳說故事、種植年代等來命名的。至今尚見記載的還有280個。

這些茶名頗具文采、富有內涵,且品質優異,深得認同,為武夷岩茶一大特色。2002年國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條例中,將“名叢”統歸作為武夷山一大類商品茶,並訂有感官標準。

• 廣東單叢:前些年在茶友中曾打了幾個“筆墨官司”,單叢的“叢”字便是其中一宗: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市面上茶葉店紛紛將鳳凰單叢給寫成了“鳳凰單樅”,而且茶客也非這種單樅不要,勢頭可旺了,真要把“樅”來代替“叢”。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首先這兩個字之音異,叢念cong二聲,潮音讀“層”,而樅念cong平聲,潮音為“聰”;其次義也異,叢為生長在一起的草或木之意如叢林、叢生等,而樅是木名即冷杉。兩者相去甚遠矣。

2004年8月,潮州市政府下文通知:所有單叢茶包裝、宣傳、行銷一律採用“叢”字,其它以“單樅”字為錯別字,不能使用和銷售。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honghong999888777)原創,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懂茶妹交流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