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粟田梅:侗錦織就幸福路

粟田梅(左)在指導年輕織女編織侗錦。 湖南日報記者 郭立亮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檔案】

粟田梅, 女, 侗族, 1964年8月出生, 2006年7月入黨,

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黨支部書記。 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織錦工藝大師, 曾被評為湖南省勞動模範。

【故事】

9月9日, 文坡村中國侗錦傳承基地內, “吱呀吱呀”的機杼聲中, 30多名織女正在木制織布機上飛紗走線, 仿佛在演奏一首餘韻悠長的古琴曲。 粟田梅坐在中間, 一邊細心地展示織錦過程,一邊耐心地給學生們講解。

粟田梅12歲開始隨母研習侗錦, 15歲已能獨立完成整經、穿扣等系列編織技藝, 16歲掌握複雜的“八十八紗”紡織技術。 在粟田梅靈巧的手指間, 侗錦這種有著2000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技藝, 可以流淌出花、鳥、魚、蟲等惟妙惟肖的圖案。 憑藉精湛的侗錦紡織技藝, 2009年, 粟田梅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 粟田梅當選為人均純收入僅500餘元的貧困村楓香村(後和其它四個村合併為現在的文坡村)黨支部書記。 當時, 有老熟人悄悄勸她別接這個“爛攤子”, 一些村民議論紛紛, 認為女人當村支書幹不了什麼大事。 面對質疑和朋友奉勸, 粟田梅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

如何為文坡村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此時, 侗錦再次觸碰到粟田梅內心深處的那個夢想——將侗錦織造技藝轉化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文化產業, 從而輻射帶動生態文化旅遊、特色種養業。

消息一出, 村裡就炸開了鍋。 “粟田梅一直在做侗錦生意, 現在當了村支書, 利用職權讓大家來織錦, 是為了方便自己賺更多的錢。

”“織錦只是個人愛好, 現在拿來謀生, 能養得起這個家嗎?”

面對大家的不理解、不支持, 粟田梅沒有打退堂鼓。 一方面, 她積極向上級部門呼籲加大對侗錦、侗戲、侗族蘆笙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另一方面, 她召開村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 苦口婆心地說:“一來侗錦紡織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手藝, 不能丟了;二來它可以幫助和我一樣的姐妹們找到一條維持生計的路子。 ”

粟田梅的真誠打動了大家, 最終全村確定了以侗錦織造作為全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粟田梅拿出自己的積蓄, 開辦侗錦坊, 免費為侗錦愛好者培訓, 又積極籌措資金, 在扶貧單位芷江師範學校的資助下, 文坡村建起“中國侗錦傳承基地”,

一個集侗錦展示、織造、交易的中心, 織女們可像紡織廠的工人一樣, 每天按時到基地來上班, 統一交貨。

起初用侗錦編織的傳統服飾、背包, 侗鄉外的人並不買帳。 一個偶然機會, 粟田梅結識了湖南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的設計團隊。 傳統的侗錦和來自都市的年輕思維, 發生了奇妙的碰撞。

改良後的侗錦在首屆湖南文創設計大賽上獲得金獎, 如今侗錦走出侗鄉, 遠銷新加坡、美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 還合作成立了湖南侗脈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 眼下公司正搭建電商平臺, 未來侗錦將搭上“互聯網+”的發展快車走向世界。

目前, 文坡村一年的侗錦產值達400多萬元, 先後帶動文坡村及周邊侗鄉4000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平均年增收5000元,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踏上返鄉路。 “90後”村民龍利菊原來在廣東務工, 後來回到家門口織錦, 一個月能賺3000塊, 她說:“既能帶娃, 又能賺錢, 我很滿意。 ”

【心願】

粟田梅:“侗錦織造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藝, 不能丟了。 我們有責任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它, 把它發揚光大。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