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富不過三代—閒談魏晉政治更替

老百姓常說:“富不過三代, 窮也不過三代”。 如果放眼望去, 中國傳統政治上的諸多更替正好為此做了充分的注腳, 例如魏晉。

陸機評價曹魏政權:“曹氏雖功濟諸華, 虐亦深矣, 其民怨矣。 ”曹操那麼大的本領佔據北方, 也只是傳了三代, 曹叡之後, 曹魏皇帝便已不能威福自專了。 曹芳之後的曹髦、曹奐說起來也只是曹操的孫子輩, 因此, 曹魏號稱傳了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五個皇帝, 說起來也就是三代而亡。

取代曹魏而起的西晉政權同樣覆轍難逃, 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 晉武帝死後, 晉惠帝始終成為各派勢力的傀儡。 如果從司馬炎算起, 到晉湣帝其實也只是三代(晉湣帝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孫子)。

司馬睿南渡, 建立東晉, 東晉雖然傳了103年, 差不多是西晉的兩倍年份, 可仍舊逃不脫三代的厄運。 晉元帝司馬睿傳到晉成帝剛好三代, 卻迎來蘇峻的變亂, 蘇峻之後庾亮兄弟先後執政,

司馬氏託名而已。 如果從晉明帝司馬紹算起到海西公也正好是三代(晉廢帝即海西公是司馬紹之孫), 其間桓溫專政, 司馬氏幾乎皮毛不存。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是元帝的兒子, 他傳了兩代, 東晉便滅亡了。 事實上, 簡文帝之後也只有晉孝武帝司馬曜和他弟弟司馬道子在部分時間內頗有些威權, 到了簡文帝的孫子司馬德宗和德文手中時, 東晉已然離嗝屁不遠了。

東吳末代丞相張悌有過一段名言:“曹操雖功蓋中夏, 威震四海, 崇詐權術, 征伐無已, 民畏其威, 而不懷其德也。 丕、叡承之, 系以慘虐, 內興宮室, 外懼雄豪, 東西馳驅, 無歲獲安, 彼之失民, 為日久矣。 司馬懿父子, 自握其柄, 累有大功, 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

為之謀主而救其疾, 民心歸之, 亦已久矣。 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 曹髦之死, 四方不動, 摧堅敵如折枯, 蕩異同如反掌, 任賢使能, 各盡其心, 非智勇兼人, 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 本根固矣, 群情服矣, 奸計立矣。 ”

曹操死日, 其賴以起家的“青州軍”已經人心騷然,

若非秘不發喪, 後果不堪逆料。 驚人相似的是晉武帝司馬炎身後遭遇到同樣的結果。 而最為諷刺的則是自曹魏以來奉行的“九品中正制度”本意是維護皇權不墮, 可結果偏偏相反, 皇室暗弱, 門閥崛起, 各爭雄長, 內訌不已。

魏晉之後, “富不過三代”這個類似於夢魘一流的俗語仍舊籠罩在其他王朝的頭上, 揮之不去。 大一統著稱的元、明、清三代尤其明顯。 其實, 人治社會必然逃不過此中法則, 只有民主才能走出怪圈已屬不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