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圖像遇見文字

文/衣若芬

上善若水

不是所有的圖像都只有一種清清楚楚的意思, 一幅畫裡可能容納千言萬語, 甚至千言萬語也敘說不盡。

閉目養神。 聽見車廂裡刷刷的翻頁聲, 翻頁以後還有輕按的擠壓聲, 我在心底微笑──嗯, 到日本了。

剛好他的右邊有個空位, 我坐在看報紙的中年男士旁, 他把報紙垂直對折, 讀著韓國總統朴槿惠被彈劾的新聞。 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李貞美宣讀判詞的畫面和朴槿惠的照片相映。

“看圖識文”, 今年2月底應邀去香港城市大學談了三講“文圖學”專題, 我提出文圖學的最基本操作方法,

就是“看圖識文”。 在語言文字不通的地方, 通過約定俗成的符號溝通, 比如圓圈裡畫一道斜線, 表示禁止;三角形的標誌, 表示警示提醒。 即使沒有文字說明, 有時候從圖像就知道傳達消息的涵意。

可是, 不是所有的圖像都只有一種清清楚楚的意思, 一幅畫裡可能容納千言萬語, 甚至千言萬語也敘說不盡。 那種“一等於一”的“明指”圖像, 適用於日常生活的行動規範;而“一不等於一”的“隱喻”圖像, 所謂“畫外音”的場合, 由於對圖像的認知、聯想、意識形態的差異, 會產生理解上的分歧。

比如在網路上大家常用代替語言文字的“繪文字”(Emoji)來概括想法和心情, 簡單的笑臉表示愉快, 哭臉表示難過。 那麼, 笑臉加上哭臉, 表示什麼呢?有人說:是開心到笑出了淚花;有人說:是哭笑不得的無奈;還有人說:是悲傷極了!況且,

不同系統的手機輸出的繪文字元碼在接收端顯現出的畫面不一致, 也許你要給對方的是一顆愛心, 他卻看到了一張怒容。 據統計, 繪文字的歧解高達40%, 我們還能輕易傳送嗎?

繪文字是圖像代替文字, 文字的創設也有圖像的成分, 那就是漢字的象形構造。 表達天文自然的“日”“月”“山”“水”;表達人體器官的“目”“手”“口”“心”等等, 無不是模仿物形畫出來, 順應用筆而衍化成如今的書寫樣式。

象形字是“一等於一”的“明指”圖像, 畫出向下的樹根、筆直的樹幹、斜生的枝枒, 就是“木”字。 “一不等於一”的“隱喻”圖像, 包括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造字法, 組合連結, 表達抽象的概念、對物象的形容、行為動作、情感狀態等等。

比如“人”和“木”合成“休”字, 就是人靠在樹旁休息的會意字。 “木”字下面加一橫, 是表示根源的指事字“本”。 “木”右邊加一個“支”字, 取“支”的發音, 就是形聲字“枝”。

至於轉注和假借字, 學者認為是用字的方法, 轉注字的兩個字相同部首, 意思相通, 例如“父”和“爸”都屬“父”部, 都指父親。 假借字例如“自”, 本來是象形字, 代表鼻子。 人們說到自己時, 往往伸手指向自己的鼻子, 於是“自”成為“自己”的意思, 把鼻息的“鼻”字用來意指鼻子。

文字排列組織成詞句, 詞句連袂鋪陳為文章詩篇, 將文章詩篇的內容描寫成繪畫, 叫做“詩意圖”。 詩意圖是對文學作品的具象化和再生產, 展現畫家對文學作品的解讀。 欣賞詩意圖的文人,

興發對畫作的感想和賞鑒, 創作“題畫詩”, 我在《遊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一書裡, 便探討了詩/詩意圖/題畫詩的三重關係。

用Facebook圖文並置的帖子來想, 我們張貼的圖文, 就是詩/詩意圖的表述形式, 在帖子下的留言、評論、自白, 都如同題畫詩。 圖像和文字相遇的多元可能性, 也就是“文圖學”的世界, 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和創意趣味。

下車前, 我忍不住再掃視了一眼電車裡的乘客──翻報紙的、看漫畫的、滑手機的, 大家沉浸在圖像和文字裡, 打散軌道交通的一成不變。 車站的燈箱, 《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廣告, 畫了“日經三國志”的孫堅, 他頭戴盔胄, 身披鎧甲, 俯首垂目, 朝後豎起右手大拇指, 說:“共用經濟來了。 ”好一幅“知識就是力量”的古今文創。

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的廣告畫了“日經三國志”的孫堅。 (衣若芬攝于東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